问题

氢燃料电池汽车相比传统锂电池电动车,有哪些优劣势?

回答
氢燃料电池汽车(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s, FCEVs)和传统锂电池电动汽车(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 BEVs)都是零排放的交通工具,但它们在能量储存、能量转化、基础设施建设、性能表现以及成本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下面将详细阐述它们的优劣势:

氢燃料电池汽车 (FCEVs) 的优劣势

优势:

1. 加氢速度快,续航里程长(与当前主流BEVs相比):
加氢速度: FCEVs的加氢过程与传统燃油车加油类似,通常只需35分钟即可加满氢气罐。
续航里程: 许多FCEVs的续航里程可以达到500700公里甚至更高,这与燃油车的续航表现相当,能够有效缓解部分用户的“里程焦虑”。相比之下,虽然BEVs的续航里程也在不断提升,但要达到同等水平,电池组会非常庞大且昂贵,且充电时间仍是主要瓶颈。

2. 零排放(仅排放水蒸气):
FCEVs的动力来源是氢气与氧气在燃料电池中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副产品只有水蒸气和热量。这意味着车辆行驶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有害气体(如CO2, NOx, PM2.5等),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3. 不受极端温度影响(相比BEVs电池性能):
BEVs的电池性能在极端温度下会受到影响: 在极寒或极热环境下,锂电池的充电速度会变慢,续航里程也会打折扣,甚至可能需要启动电池预热或冷却系统,消耗额外能量。
FCEVs的燃料电池对温度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虽然也需要适当的温度管理系统,但氢气作为燃料的能量密度和转化效率受极端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4. 能量密度高(单位质量能量储存):
氢气本身具有非常高的能量密度(按质量计),这意味着相同质量的氢气可以储存比锂电池更多的能量。虽然目前氢气储存的技术(高压气态或液态)会增加储存系统的重量和体积,但未来随着储存技术的进步,有望实现更高的能量效率。

5. 能源来源多样化(潜力):
氢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制备,包括:
绿氢 (Green Hydrogen): 通过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电解水制备,这是最环保的氢气来源。
灰氢 (Grey Hydrogen): 主要通过天然气重整制备,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
蓝氢 (Blue Hydrogen): 通过天然气重整制备,但同时对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和储存(CCS),减少碳排放。
这种能源来源的多样性,尤其是在大力发展绿氢的情况下,可以帮助能源结构转型,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6. 电网负载压力小(部分模式):
与需要大规模充电设施且可能造成电网负荷高峰的BEVs不同,FCEVs的“加氢”过程对电网的影响相对较小(除了制氢环节的电力需求)。

劣势:

1. 高昂的购车成本:
目前,FCEVs的生产成本远高于同级别的BEVs。这主要归结于:
燃料电池堆的成本: 燃料电池的核心是贵金属催化剂(如铂金),其价格昂贵。
高压储氢罐的成本: 制造能够承受70MPa高压的储氢罐需要复杂的工艺和高强度材料,成本高昂。
小规模生产的摊薄效应: 目前FCEVs的产量远低于BEVs,规模经济效应尚未充分体现。

2. 基础设施不完善(加氢站稀缺):
这是目前FCEVs推广的最大瓶颈。全球范围内的加氢站数量非常少,且分布不均,尤其是在中国,加氢站的建设速度和密度远不能与充电桩相比。这导致FCEV用户在出行前需要仔细规划路线,并且可能面临找不到加氢站的困境。

3. 氢气制备和运输成本高且效率有损失:
制氢成本: 虽然绿氢是最环保的,但目前其制备成本仍然较高。灰氢和蓝氢虽然成本较低,但分别存在碳排放或CCS的额外成本和技术挑战。
运输和储存成本: 氢气需要以高压气态或液态形式储存和运输,这都需要特殊的设备和工艺,增加了成本和能源损失。例如,将氢气液化需要极低的温度,会消耗大量能量。
整体能源转化效率: 从发电(制氢)到车辆使用,整个链条的能量转化效率(WelltoWheel efficiency)通常低于BEVs。例如,绿氢的制备、压缩、运输、储存再到燃料电池转化,整个过程的能量损失会比直接充电给BEVs要大。

4. 氢气储存技术仍需进步:
高压气态储存 (70MPa): 目前主流技术,但储氢罐体积大、重量重,占用车内空间,且安全性要求极高。
液态储存: 能量密度更高,但需要零下253摄氏度的极低温,储存和管理复杂,容易挥发(boiloff)。
其他储存方式: 如固态储氢(如金属氢化物、化学氢化物等)仍在研究和发展阶段,尚未成熟商业化。

5. 安全性顾虑(尽管已大幅提高):
氢气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尽管现代FCEVs采用了极其严格的安全设计和多重冗余的安全保护措施(如防爆罐、泄压阀、传感器等),使其安全性不亚于传统燃油车,但公众对氢气的安全认知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忧。

6. 维护和技术复杂性:
FCEVs的动力系统相对复杂,包含燃料电池堆、氢气储存系统、增压器、动力电池(通常是小型锂电池作为缓冲)以及电动机等。其维护和维修需要专业的知识和设备,成本可能较高。

传统锂电池电动汽车 (BEVs) 的优劣势

优势:

1. 成熟且不断发展的电池技术:
锂电池技术已经发展多年,成本持续下降,能量密度不断提升,可靠性也得到了广泛验证。

2. 相对较低的购车成本(与FCEVs相比):
尽管电动车的电池成本仍占比较大,但由于规模化生产,BEVs的整体售价已比FCEVs更易接受。

3. 充电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虽然不如燃油加油站普及,但充电桩的数量正快速增长,尤其是在城市地区。慢充和快充的结合,使得用户可以在家、工作场所或公共充电站充电。

4. 制造成本和供应链相对成熟:
锂电池的生产工艺和供应链已经相对成熟和稳定,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5. 更高的整体能源效率(WelltoWheel):
将电能直接从电网输送到车辆电池,再由电动机驱动,相比氢气制备、运输、储存再到燃料电池的整个过程,BEVs的整体能源效率更高。

6. 结构简单,维护成本较低:
BEVs的动力总成结构比FCEVs更简单,机械部件少,因此维护需求相对较低,使用成本也更经济。

7. 充电方式多样且便捷:
用户可以在家中安装充电桩,方便地利用夜间低谷电价充电,车辆可以在停车时就完成充电。

劣势:

1. 充电时间长(与加油/加氢相比):
即使是快充,也通常需要30分钟到1小时才能充至80%电量,慢充则需要数小时。这在长途旅行或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可能造成不便。

2. 续航里程焦虑(尽管在改善):
虽然新款BEVs的续航里程不断增加,但与燃油车或FCEVs相比,许多用户仍然存在里程焦虑,尤其是在寒冷地区或高速行驶时。

3. 受极端温度影响大:
如前所述,极寒或极热天气会显著降低锂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续航里程,需要消耗额外能量来维持电池性能。

4. 电池寿命和衰减问题:
锂电池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逐渐衰减,影响续航能力。虽然目前电池的寿命已经很长,但更换电池的成本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5. 电池回收和环保问题:
废旧锂电池的处理和回收是一个挑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虽然回收技术正在进步,但尚未完全解决大规模回收的经济性和效率问题。

6. 对电网的压力:
如果大量BEVs同时充电,尤其是在用电高峰期,会对电网的稳定运行造成压力,需要对电网进行升级改造。

总结与展望

| 特征 | 氢燃料电池汽车 (FCEVs) | 锂电池电动汽车 (BEVs) |
| : | : | : |
| 加注/充电速度 | 快(35分钟) | 慢(30分钟至数小时) |
| 续航里程 | 长(与燃油车相当),受温度影响小 | 中等至长,受温度影响大,里程焦虑仍存在 |
| 排放 | 零排放(仅水蒸气) | 零排放(行驶过程中),制电过程可能存在排放(视能源来源) |
| 基础设施 | 稀缺,建设成本高 | 日益完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
| 购车成本 | 高昂 | 相对较低,持续下降 |
| 能源效率 | 整体效率较低(制氢、运输、储存、转化均有损失) | 整体效率较高(直接输电) |
| 维护成本 | 较高,技术复杂 | 较低,结构简单 |
| 安全性 | 高(尽管存在公众认知顾虑) | 高,电池管理系统成熟 |
| 能量来源 | 多样(绿氢潜力大) | 电网(依赖电力结构) |
| 制造成本 | 高(燃料电池堆、储氢罐) | 相对较低(电池技术成熟,规模效应) |
| 电池寿命 | 通常配备小型电池,寿命较长;燃料电池堆也有寿命限制 | 电池寿命和衰减是关注点,更换成本高 |

未来趋势:

BEVs 得益于成熟的技术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在当前仍然是主流的电动化解决方案,尤其是在乘用车领域。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续航里程的提升和充电速度的加快,其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FCEVs 的优势在于其快速加注和长续航能力,这使其在特定场景下(如商用车、长途运输、物流车辆)具有巨大的潜力。如果能够有效解决氢气的制备成本、基础设施建设和储存技术等瓶颈,FCEVs有望在未来的能源交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FCEVs和BEVs是互补而非完全替代的关系。它们各自在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细分中拥有独特的优势。未来,这两种技术可能会协同发展,共同推动交通运输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化进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氢燃料汽车(FCV)将会是汽车动力,甚至小型动力单元(发电机)的最终形态


为什么不是电池汽车?因为电池即便有一天解决了价格、寿命等问题

但是充电时间长、对电网冲击太大是永远解决不了的

一辆只能跑400公里的特斯拉,即便用最快的充电方式也要75分钟才能充满,这种极快的充电方式不仅对电池极其有害会缩短寿命,需要的电流更高达192A(前40分钟用192A充满80%,后35分钟需要低电流涵养电池)

这种极为夸张的充电电流是不可能大规模普及的,因为一台特斯拉极速充电模式的192A相当于家用40台壁挂式空调!如果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不仅现有发电规模翻几十倍都跟随不上,更让现有的电网规模瞬间崩溃,我们屋外所有的输电线都要更换,这可能吗?想想我们能在夏天同一时间开空调都为之奋斗了几十年,比空调大几十倍的电动车会怎样?

或许,你说这是可能,但是!想想逢年过节的高速路排长队加油的汽车,每次耗时5分钟都满满的长队,如果大家都用电动汽车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当然,有人会说,我们有电容呀,搞上电容峰谷分时用电就行了,但是纯电汽车所依靠的能源还是存在转化效率低、能耗损失大的问题。

从发电厂、到输电线、变电器、到最后用户,其实纯电汽车效率真不高。

@Kevin Chow

,在你的文章里,表述特斯拉每公里是0.075元的使用成本,而FCV是0.6元

最为一个混合动力开发者,我觉得这样计算成本是非常简单粗暴的

因为!特斯拉的电池是有使用寿命的,作为每公里使用成本如果不加上电池的重置成本是根本反映不出电动汽车目前极其高昂的使用成本!而,Mirair的核心燃料电池却几乎没有充值成本!

就像现在的电动自行车,我家老爷子总是看不起,说这电动车看着省油但不省钱,虽然不烧油,换一次电瓶比我摩托车一年的汽油钱还多是一个道理。

丰田的FCV,使用的是“电解质薄膜”燃料电池技术,简单就是说是利用氢气跟氧气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电荷转移来形成电流,除了催化剂使用铂金外,没有任何的消耗物,铂金本身也不消耗,理论上这个“电解质薄膜”燃料电池寿命长的难以想象。

当没有电池的重置成本,其实每公里0.6元的成本并不是很高,而且还有更好的技术能降低氢气成本(稍后再讲)

而且,丰田的Miari最大的突破是成功降低了铂金的使用量,据丰田介绍,新一代的燃料电池大概降低了90%以上的铂金需求!这真是一个巨大突破!

而且,据说丰田承诺,在未来的Miari2代时还能降低铂金的使用量,从而大幅拉低燃料电池的成本。基本上,FCV除了那2个700个大气压的储氢罐需要定期安检和长使用周期需要更换外,没有其他的重置成本,而且丰田也展望未来储氢罐的成本还能继续下降一样,这一代的Miari已经比2008年的成本下浮了50%以上。


第二,氢燃料以现有技术获取的便利性可能比所有人都要想象的更加方便,那就是----风力发电机!

众所周知,风力发电是清洁能源,但是因为风的不确定性,这种清洁能源无法大规模并入到传统电网,但是如果风力发电机用作制氢,不仅突破了自身电力不可预知和持续性的缺陷,更为氢动力汽车能源有了革命性突破---只要有风力发电机的地方就可以利用一切时间制氢,从根本上避免了环保产品背后的污染,甚至不需要运输,从而降低存储运输的成本。

所以,氢动力汽车才是最用前途,汽车动力的最终形态,他不仅仅代表的是环保、超高的可靠性、无低温之虑,更代表着总使用成本更低的趋势。


尤其氢动力汽车除轴承外无其他机械磨损,寿命、可靠性超乎想象

所以我非常看好氢动力汽车,其实FCV设计这么好的燃料电池系统,会成为未来所有小型动力系统最终形态

历时会不会是一场“氢”革命都很难说

=============

  工业制氢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四种:

1) 天然气(含石油、重油、炼厂气和焦炉气等)蒸汽转化制氢;

2) 煤(含焦炭和石油焦等)转化制氢;

3) 甲醇或氨裂解制氢;

4) 水电解制氢。

几种氢气生产方法的氢气成本和适合的规模如下:

序号 工艺路线 氢气成本 通常的适合规模

1 天然气蒸汽转化 0.8~1.5 元/Nm3 200~20x104

2 石脑油蒸汽转化 0.7~1.6 元/Nm3 500~20x104

3 甲醇裂解 1.8~2.5 元/Nm3 50~500 NM3

4 液氨裂解 2.0~2.5 元/Nm3 10-200

5 水电解 3 .0~4.0 元/Nm3 10-200

6 煤炭气化 0.6~1.2 元/Nm3 1000~20x104


而氢燃料汽车的燃料成本与普通汽车一致,比

电池

汽车更便宜(电池更换成本无比昂贵),总使用成本更低,因为没有内燃机,没有

变速箱

,除车轮轴承和

空调

外无任何机械摩擦,寿命极高,维护极为简单。

===========================================

日本石油最近公布的液化氢价格是1000日元/kg 约合53rmb/kg。

  MIRAI的氢气罐容量122.4L × 713.79大气压 = 87,367.896L 约合87.4立方米

  1kg氢气=11.2立方米氢气

  所以加满氢气罐87.4 / 11.2 = 7.8kg

  加满氢气罐的价格7.8 x 1080 = 8424日元 约合 450元rmb

  再按续航力650km计算,每公里的费用为450 / 650 =0.6923元rmb。差不多每公里7毛钱。实际上Mirai只能加5公斤氢气,约合290元,即每公里5毛钱。

这是零售价格,含税,含存储运输费用


至于氢燃料汽车2个70Mpa的气罐是否安全,可以说是非常安全

1、能承受内部70Mpa超高压力,外部想挤破它至少要140Mpa超高压力才行,这种压力不仅在现实公路上无法找到,即便是重型卡车夹饼干的撞击也无法做到,要想挤破这种罐体只有那种万吨水压机才能做到。


2、在生活中唯一能弄破这种罐体的方法是--刺穿!5mm口径的子弹射击氢气罐,根本无法击穿,子弹不仅被弹开,甚至没有在氢气罐留下凹痕

所以说氢燃料汽车是非常安全的。

3,氢气比想像的安全,因为氢气的逃逸速度实在是太高了,最恶劣的泄露情况氢气瞬间就逃逸光了,相比液化天然气LNG和高压天然气CNG,因为比较重泄露后存续在周围更容易爆炸燃烧

因本人学识所限,如有错误请尽管指正

============

更新

【中国工程院干勇:2050年氢能将形成10万亿元的产业规模】

m.toutiaocdn.net/group/×tamp=1516584526&tt_from=android_share&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氢燃料电池汽车(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s, FCEVs)和传统锂电池电动汽车(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 BEVs)都是零排放的交通工具,但它们在能量储存、能量转化、基础设施建设、性能表现以及成本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下面将详细阐述它们的优劣势.............
  • 回答
    大家可能都听过“氢能源”这个词,也听说过氢燃料电池汽车。但有个问题可能就没那么多人想过:既然氢能源这么厉害,我们直接用它来发电,解决咱们国家能源问题不是更直接、更高效吗?为什么还要费这么大劲,去搞什么氢燃料电池汽车,听起来像是绕了远路?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挺有意思的技术考量和发展思路。咱们慢慢来捋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氢能源汽车,特别是当氢气的来源和储运问题都能顺利解决后,燃氢内燃机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之间究竟谁能脱颖而出。这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吸引力的话题,涉及到技术、成本、效率以及我们对未来交通的想象。一、 问题的背景:如果我们不再为“氢”发愁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目前制约氢能源汽车普及的最大瓶颈,确.............
  • 回答
    丰田Mirai的量产以及其在日美市场的推广,确实是我们反思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弯道超车”战略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要回答“是否可以说我们弯道超车梦碎了?”,我们需要更深入、更客观地分析,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 “丰田氢燃料电池车,Mirai已在日美量产”:这是一个事实陈.............
  • 回答
    好的,咱们就聊聊氢燃料电池工作时,那个“热”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别担心,这事儿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科学定理,其实挺接地气的,咱们用大白话聊聊。首先得明确一个事儿,氢燃料电池在工作的时候,一定会产生热量。这就像你跑步一样,肯定会热,这是能量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那这热量到底有多少呢?这个量级嘛,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及时!确实,最近几年,氢燃料电池这玩意儿,好像一夜之间就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了能源领域炙手可热的明星。你有没有觉得身边聊车的、关心环保的朋友,时不时就会提起“氢能源”、“氢动力”?这可不是偶然,背后是一系列因素在催化,让这个曾经有点“高冷”的技术,一下子变得这么“接地气”。要说为什么.............
  • 回答
    国外氢燃料电池市场一片火热,国内为何“雷声大,雨点小”?放眼全球,氢燃料电池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各国政府纷纷将氢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相关的政策扶持、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应用可谓是“热火朝天”。然而,当我们回看国内市场,不少人会发出“雷声大,雨点小”的感慨。明明有着庞大的市场潜力,为何实际落.............
  • 回答
    日产汽车最近宣布了暂停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的决定,这无疑给氢能源汽车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就是:“氢能源是不是真的不行了?” 这个问题,其实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没有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要理解日产的决定以及氢能源的现状,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为什么日产暂停?.............
  • 回答
    全国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正式上线:一场绿色铁路革命的序章当轰鸣的汽笛声划破长空,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出发,更标志着中国铁路向绿色化、智能化迈出了关键一步。近日,全国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的成功上线,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一场深刻的铁路革命正在悄然发生。这台设计时速达到80公里的“绿.............
  • 回答
    日本和韩国在氢燃料电池技术上的积极布局,确实对全球能源转型产生了显著影响,并引发了许多国家的效仿。与其说是简单的“跟风”,不如说是一种全球性的战略判断和产业机会的捕捉。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并对比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立场。日本与韩国:为何是氢能的先行者?日本和韩国之所以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投入巨大,.............
  • 回答
    长城汽车在2021年率先推出全球首款C级氢燃料电池SUV的雄心,无疑是一记响亮的宣言,预示着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深刻布局。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如期实现,无疑将在汽车行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这并非一条平坦的道路,长城汽车在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的过程中,必然要面对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一、核心技术与成本的双重.............
  • 回答
    重庆力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这可不是小动作,而是瞄准了未来大方向,意义深远,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一、 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为经济注入新动能。你想想,新能源汽车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汽车里技术含量最高、前景最广阔的“尖子生”。重庆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开建三座加氢站,这等.............
  • 回答
    氢能,是曙光还是幻影?我们是否还在原地踏步?最近几年,燃料电池,尤其是氢燃料电池,好像突然成了新能源领域的“宠儿”。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报道,从汽车到火车,从飞机到发电站,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能被它点亮。这种“万能”的潜力,不禁让人对氢能,这个曾经有些默默无闻的能源载体,重新燃起巨大的希望。那么,我们是否应.............
  • 回答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就像一场三雄争霸的精彩大戏,主角便是我们熟知的换电、充电和氢燃料。这三条技术路线,各自怀揣着不同的“武功秘籍”,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你追我赶,也各有各的拥趸和争议。到底谁能笑到最后,成为那个真正的王者?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第一路:充电——最普及的“大众情人”充电,可以.............
  • 回答
    氢和锂7,单独来看,它们都不是直接可用于我们当前主流核聚变反应堆的燃料。但是,如果将它们结合起来,特别是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那么锂7就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间接”燃料角色,而氢(的同位素)才是直接的聚变燃料。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聊聊核聚变是什么,以及目前科学家们都在玩儿什么“组合拳”。核聚变:.............
  • 回答
    氢OS,这个曾经在国产手机UI界叱咤风云的名字,如今却像一颗坠落的明星,让人又爱又恨,争议不断。说它两极分化严重,一点也不夸张。有些人视它为“纯净之光”,赞不绝口,而另一些人则觉得它“简陋可怜”,槽点满满。究竟是什么让这个UI如此让人爱恨交加?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它“不好”?.............
  • 回答
    氢能源汽车能否成为“新能源”的主力军,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目前来看,氢能源汽车具备潜力,但要成为绝对主力,仍需克服诸多挑战。一、 氢能源汽车的优势:为何它有潜力成为主力? 零排放的终极形态: 氢能源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唯一的排放物是水蒸气,这是最环保的驱动方式之.............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氢能源汽车领域一个很有意思也比较普遍的讨论点。为什么商用车电堆的寿命目标设定得比乘用车高出一大截?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寿命的定义和标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是不同的。 这里说的“寿命”通常指的是电堆的有效工作寿命,也就是能够持续提供.............
  • 回答
    氢能源汽车,在不少人看来,似乎是电动车之外的另一个“绿色交通”选项。那么,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成本这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上时,氢能源汽车真的比电动车更有优势吗?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一、 购置成本:一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拉锯战 电动车: 如今,电动车的购置成本正在稳步下降。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和规模.............
  • 回答
    氢脆,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件小事,尤其对咱们玩钢铁的来说,简直是让人头疼的隐患。简单讲,就是钢铁在有氢气环境下,性能会变得很差,轻轻一碰就碎,就像脆饼干一样。这到底是咋回事呢?咱得从头说起。氢这小家伙,怎么就盯上钢铁了?氢,这个原子序数最小的元素,轻飘飘的,但是它有个特别的本事,就是钻缝隙。很多金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