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氢燃料电池突然热起来了?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及时!确实,最近几年,氢燃料电池这玩意儿,好像一夜之间就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了能源领域炙手可热的明星。你有没有觉得身边聊车的、关心环保的朋友,时不时就会提起“氢能源”、“氢动力”?这可不是偶然,背后是一系列因素在催化,让这个曾经有点“高冷”的技术,一下子变得这么“接地气”。

要说为什么氢燃料电池突然热起来,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聊。

一、全球能源转型的宏大背景:迫在眉睫的减排压力

首先,咱们得认清一个大趋势:全球都在拼命减排,想办法解决气候变化这个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巴黎协定》之后,各国政府的环保目标一个比一个宏伟。传统燃油车、火力发电这些高碳排放的玩意儿,是肯定要被慢慢淘汰的。那么,谁来接替它们呢?

这时候,大家就发现,氢燃料电池简直就是个完美的“替代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工作原理非常干净。简单来说,氢燃料电池就是把氢气(H₂)和氧气(O₂)发生化学反应,直接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在这个过程中,唯一的“副产品”就是水(H₂O)。你没听错,就是纯净的水!没有二氧化碳,没有氮氧化物,更没有让人头疼的PM2.5。

这就太牛了!在汽车领域,这意味着零排放的交通工具;在发电领域,则意味着低碳甚至零碳的电力来源。这种“喝水就能跑”或者“烧水就能发电”的清洁属性,在这个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简直是金字招招牌。

二、技术突破和成本下降:从“贵族”到“潜力股”

过去,氢燃料电池之所以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技术不够成熟,成本太高。你想啊,早期的燃料电池技术,就像咱们刚开始用电脑那会儿,又大又笨重,而且价格跟天文数字似的。

但是,近些年,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氢燃料电池的技术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

效率提升: 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比内燃机要高不少,这意味着同样的燃料能产生更多的电能。
寿命延长: 过去的燃料电池寿命相对较短,但现在通过材料改进和设计优化,寿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能够满足商业化运营的需求。
核心材料的突破: 质子交换膜(PEM)是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它的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效率和寿命。现在对高性能膜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推进。
成本下降是关键: 过去制约氢燃料电池普及的一大瓶颈就是成本。尤其是催化剂(比如铂)的用量很大,价格昂贵。但现在,研究人员在降低铂用量、寻找替代催化剂,甚至开发更便宜的材料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供应链的成熟和规模化生产,也进一步降低了整体成本。这就像手机刚出来的时候贵得离谱,但随着技术进步和普及,现在已经非常亲民了。

三、政策支持和国家战略的推动:从“看好”到“全力支持”

光有技术和清洁属性还不够,还得有政策层面的推动。很多国家,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已经把氢能源提升到了国家能源战略的高度。

中国: 中国在这方面可以说是走在前列。从国家层面出台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了氢能的发展路线图和目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虽然纯电动车是主流,但国家也给氢燃料电池汽车留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重点城市推广示范。很多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补贴政策和支持措施,鼓励氢能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加氢站)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
国际层面: 欧盟也提出了“绿色氢能”战略,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日本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就展示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是给氢能源做了一次大型的宣传和推广。韩国也在积极推动氢能社会建设。

这些政策支持,不仅为氢能产业提供了资金和政策上的“弹药”,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个明确的市场信号:氢能是未来的趋势,政府在力挺。这极大地激发了企业投入研发和生产的积极性。

四、应用场景的拓展和多元化:不仅仅是汽车

很多人提到氢燃料电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氢燃料电池汽车。没错,汽车是氢能最受关注的应用领域之一,但氢燃料电池的应用远不止于此。

商用车领域: 相较于乘用车,氢燃料电池在长途重载的商用车(比如卡车、巴士、集装箱车)上优势更明显。它们续航里程长,加氢速度快,而且对车辆的装载能力影响较小,比纯电动方案更具吸引力。很多物流公司和公共交通公司都在积极探索氢燃料电池的应用。
固定式发电: 氢燃料电池可以作为备用电源、分布式电源,甚至作为电网的调峰设备。尤其是在一些需要稳定、清洁电力供应的场合,比如数据中心、医院、偏远地区,氢燃料电池都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其他新兴应用: 还有一些新兴的应用正在探索中,比如氢能叉车、氢能无人机、船舶动力等。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氢燃料电池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广泛。

五、对“终极清洁能源”的憧憬与现实考量

虽然目前氢能产业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绿氢(用可再生能源制取的氢)的成本依然较高,制氢、储氢、运氢的成本和安全性仍需提升,加氢站的普及率也还有待提高。但大家对“终极清洁能源”的期待,让氢燃料电池的吸引力始终不减。

大家普遍认为,电动汽车虽然解决了尾气排放问题,但充电时间长、电池寿命和回收问题,以及电网负荷的增加,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而氢燃料电池,在续航、加注便利性上更接近传统燃油车,且零排放,似乎提供了一条更为完美的解决方案。

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氢燃料电池才从一个相对小众的技术,迅速跃升为当前能源领域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当然,未来氢能发展之路也充满挑战,但它所描绘的清洁、高效的能源图景,足以让所有人对其充满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王晓鹏 邀,也感谢 @听月上官 补充问题详情。

利益间接相关

燃料电池之所以火起来了,是因为它确实能解决现在内燃机和电动车的痛点,而且可以利用谷电和废电制氢,达到储能的目的。

因此本文分为两部分,分别介绍氢气作为储能和作为燃料电池的作用。


储能部分

先讲氢气的优点:

  1. 来源广泛,非常广泛,工业副产氢,煤制氢,天然气制氢,技术都很成熟,特别是工业副产氢,如焦炉煤气里的氢,这些氢气在工艺上用不到,附近也没有化工厂需要,以前都是直接当做燃料烧掉,利用价值不比同等热值的煤炭高,但是提纯一部分做燃料电池的燃料,剩下的还是当燃料烧掉,也就提高了副产品的价值。
  2. 风电,水电,光电,都有发电不稳定的问题,时高时低,发出来的电用不掉就只能浪费掉。由于电解水装置的调节能力通常较强,相应速度快,(但是效率较高的SOEC需要高温,调节能力可能比较差)可以利用这部分电来电解水制氢,实现能量的储存。
  3. 火电厂在夜间时,由于符合低,需要减负荷运行,减负荷就会偏离最佳工况,发电效率就会降低,同样的,如果保持高效率运行,由于效率提高多产的电力用来电解水制氢,也就实现了能量的储存。
  4. 最终是否利用氢气储能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一个... 就是钱... 因为储能的方法有很多,利润最高的最好... 只要制氢储氢能赚到最多的钱,电厂就会采取用氢气储能的方案,如果不能,就会采用如抽水,蓄热一类的方案进行储能,如果储能反而会亏钱,企业会直接放弃储能。如果氢燃料电池兴起,那么高纯氢气的销路就有保障了,那么就有更大的概率,企业会选择氢气储能。

再来讲讲缺点:

储存和运输是最大的痛点,世界上应该再难找到比氢气更易爆的气体了,因此安全要求高;世界上也找不到比氢气更轻的气体了,因此即使高压运输,占用体积也很大;由于需要超高压运输,压缩机要求也很高。因此,氢气的经济运输半径很小,而产氢的地区通常又与用氢的地区相去甚远...

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氢气方便储运的话,现在的副产氢气的化工厂何必把珍贵的氢气白白烧掉,而不是卖给其他有需要的化工厂呢?因为运费太高把白菜都盘成了黄金价,需要氢气的化工厂,通常都选择了自己在现场用甲醇或天然气制氢...

因此,虽然制取合格氢气实际成本很低,但是难点在运输和存储上,即使用新能源的废电这种几乎免费的方式来制氢,也面临运输和存储成本高的问题。

同时,由于储运困难,加注站的建设难度也是极为困难,因而现在很多加注的设计也是用甲醇或天然气现场制氢... 便宜的工业副产氢和废电制氢被排除在外了... 昂贵的加注站也导致了氢能源汽车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

不解决这个问题,氢能源就会因为价格过高而不被消费者接受,或是无法利用其储能调峰的能力...

还有一个缺点是效率问题,如果不将氢气作为产品出售,利用氢燃料电池发电做调峰使用,其效率虽然比内燃机高很多,但是和锂电池,液流电池相比,要差太多太多了...

燃料电池汽车

在上一章,我们讲到现阶段的氢燃料电池效率和锂电,液流电池比没有优势,用着调峰损失较大,不换算,但是它比内燃机效率高,污染小,能量密度又比普通高很多,那么它用来替代内燃机做车用发动机是很适合的。具体理由嘛,可以参考下面我文章的节选:

  1. 热效率

内燃机经过上百年发展,人才济济,资源充沛,业内最高水平热效率也只有41%,还必须在额定的转速条件下才能达到, 更不用说普通内燃机,30+%已是极限. 那么燃料电池呢?刚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燃料电池,热效率40%起步,最高60%已有产品,实验室听说甚至能干到80%+... 婴儿状态就直接干趴了内燃机最高水平...

2. 制造成本

现在的燃料电池没有规模效应,制造成本高居不下,行业大佬们做着少而精的事情,躺着赚钱,并不想伺候事儿多的普罗大众. 实际上, 燃料电池的构成是什么呢? 常见的PEM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扩散层,双极板。交换膜是塑料的,可以是nafion也可以PBI,我个人看好高温PBI膜,因为高温可以解决很多问题,PBI一公斤粉料只需要两三百块钱,比较好的1000多,大批量改性制成膜的成本也不会太高;催化剂虽然含铂,但是实际上用量并不多,约0.5mg/cm2,一个电池用1平米(约10kw)的催化剂来计算,只需要5g铂金,成本不足1000元,即使堆到100kw,也不到10000元,更进一步,物质不生不灭... 铂金是可以回收的... ;双极板现在比较成熟的是复合石墨板,石墨是什么呢?碳... 来源丰富到不可想象... 但是制造过程复杂,不划算,国产化以后,成本降了很多,不过更厉害的是金属双极板有了突破,并且商用了,双极板成本也嗖嗖往下降... 100公斤不锈钢板也就1500块钱,镀膜加工的成本给它算2000块。这么算起来,10kw左右的燃料电池价格成本不会超过2万元;形成规模,打破垄断,工艺升级以后,5000元/10kw也不是不可能。

3. 使用成本

氢自然是燃料电池最理想的原料,没有碳排放,只排水,制取和来源也非常丰富,目前主要通过化石燃料制氢,煤,天然气都是制氢的好原料,我国富煤,少油,贫气,大量石油都要靠进口,自然是用煤制成的氢气更符合我国国情。可惜的是,氢实在是太活泼,爆炸范围又极宽,作为化工人,经常与氢气打交道,本狗时常都怕怕的,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不过这是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解决的,无非就是多加几道安全措施,将它的爆炸风险控制到现有汽油车水平是可以做到的。然而最关键的是,氢气太轻了,要不为什么叫“轻”气 ,氢气的质量能量密度傲视群雄,但是密度低得令人发指... 造成它体积能量密度非常差... 压缩到70Mpa也不如汽油... 密度低+易爆就造成了运输困难,超高压又造成了压缩难,加注站技术难度高,这么多难点直接导致用于燃料电池的纯氢价格比制造价格贵了很多倍... 因此,虽然氢气是最好的燃料,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太多。

因此要解决氢气的运输和安全问题,就要找比高压储氢更经济实惠的方案。最简单有效的就是用氢气和二氧化碳合成甲醇+水,甲醇就是我们非常熟悉和常用的燃料了,运输,储存和加注都很方便,安全性与汽油相当,甚至略好一些。需要用氢气的时候,合成甲醇的反应是可逆的,加水加催化剂,在200°C+的温度下,甲醇就会分解成氢气和二氧化碳。问题完美的解决了~ 呃,等等... 为什么生成的氢气里除了二氧化碳还有少量一氧化碳啊... 这是因为这个反应其实是两步,甲醇先分解成了氢气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再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这一氧化碳就是没反应掉的残留... 即使用上最好的催化剂,也有约0.5%的CO在氢气里。

坑爹的是,一氧化碳分分钟就能干死我的铂金催化剂啊... 怎么办?我们可以提高温度啊,温度越高,我的铂金催化剂就越耐操,到了200°C,可以正面刚3%的CO,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是Nafion膜,妥妥地给烧坏了... 如果要把CO扣掉,制成纯氢的话,需要用昂贵的膜来分离,和反渗透净水器一样,生成纯净水时会产生废水,这里也一样,生成纯氢会产生废气,大约要损失20-30%的氢气... 显然是非常非常非常的不换算了,但是即便如此,如果使用60%热效率的电堆,损失了30%也还有42%的热效率,依然吊打燃油车...

解决高温下质子交换膜烧毁的问题,还有另一种思路,既然你这膜刚不住,那我换一种耐高温的膜呗,高温下也不用加湿,也没有水管理了,系统简单了一个量级,价格还便宜了。现在的PBI高温膜也有突破,寿命不再是问题了,不过热效率就比Nafion差一点了,大约45-49%,胜在简单便宜,使用甲醇作为原料的话,效率比低温膜略高。日后一定还会有更高效的膜开发出来,毕竟它比Nafion出现得更晚,相关研究更少。

我们来计算一下使用甲醇燃料电池、电力以及内燃机的行驶费用。(氢气短时间内很难大规模应用,暂时按下不表)

此表中居民电按0.5元/度,商业电按1.2元/度计算。

可以看到,汽油比甲醇贵了差不多一倍,商业用电比甲醇稍贵,居民用电则明显比其他所有能源都便宜,比甲醇便宜了一半... 但是物业私人车位拉的充电桩通常不会按居民电费结算...


4. 行驶里程

按照100km需消耗20kw,电池能量密度200wh/kg计算行驶600km需要的燃料结果如下表:

相比汽油车,甲醇燃料电池只需要多装15公斤约20升甲醇就能满足需要,而电池多出近600公斤... 不是一个量级的比较... 电池每一公斤都是钱,甲醇和汽油则是塑料箱大点小点的问题,几乎不影响成本...

5. 充能速度

这个不用计算,甲醇和汽油都是5分钟内搞定,电池车再快也要接近1小时。

6. 建设难度

甲醇安全等级与汽油相同,稍加修改就可以利用现有加油站改建,电池车的快充瞬时功率太高,后期需要拉专线,对电网也是不小的考验,成本可能比加氢站便宜,但是比甲醇贵多了。

7. 环保

虽然都是用燃料,但是燃料电池反应温度低,反应物纯净杂质少,产物杂质也就少,温度不够高,氮气和氧气无法反应生成氮氧化物,除了碳排放,使用甲醇燃料电池几乎没有有害排放。

汽油内燃机要达到高效的话就需要尽量提高温度,温度一高,氮气就开始和氧气反应了... 由于汽油本身是上百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反应产物也比较难控制...

从可再生性来说,甲醇可以通过生物质或氢气+CO2再生,汽油的话,实在要再生也可以用相似的方法再生,只是碳链太长,生成物不纯,难度也更高,并不划算。曾经在汽油价格高的时候,有很多厂家把甲醇制成汽油,获得不小的利润。

总结

氢燃料电池很美好,即可储能,又比内燃机高效,但是氢气的储运搞不定,不消除消费者对氢气的恐惧,就不会在消费市场有实用价值。因此,目前要想用上燃料电池,甲醇燃料电池更接地气,燃料也更便宜,但是需要小心的是甲醇直接燃料电池,这货能查到的学术文献很少,热效率也基本没看到,常见的燃料用的是3%的甲醇溶液(也就是说剩下97%是水,不能供能),一般是用在手机充电宝一类的便携设备上... 能不能用在汽车上还存在疑问。

回复氢燃料电池死忠粉某C君

本题下有一位对高温PEM了解还不如我一个外行的"业内"人士C君,在我指出其错误后,就开始折叠评论,现在也不敢放出我的回复了,强行给我扣了个胡搅蛮缠的帽子... 只能在我的回答下贴出没被他放出的评论:

C君又更新了一些奇怪的内容:

  1. 比如弄张聊天记录,就添油加醋地“想象”说市内功耗15kw还是勉强云云... 我真是不想吐槽... 只需看看电动车NEDC的平均电耗即可知道这是无稽之谈...

现在电动的平均百公里电耗仅15kwh左右,这是考虑了加减速和少量高速行驶的综合工况,假设这台车平均功耗为15kw,15kw除以15kwh/100km等于100km/h... C君在市区里1小时能开出去100公里,小弟佩服~

2. 再比如,两套系统,两套成本的问题,套用他自己的话说,规格大小不一样,价格能一样吗?两套系统,但是大小都只有一半啊,况且甲醇+HTPEM的辅助系统更简单,更容易模块化,基本可以按斤论,缩小系统节约的成本基本是线性的。电池更是,都是一块块小电池组成的,按kwh算价钱。

3. 启动30分钟需求的电量太容易管理了,电量低了在闲时自动开启燃料电池补电就好了。

4. 关于寿命的问题,C君说金属双极板可以做到4000小时,我记得他什么推崇的某田,是做到5000小时,emmm,我能说4000小时这个成绩还不错么? 家用车,一天用3小时,一年约1000小时,可以用4年,由于本身材料价格便宜,铂载量随着技术进步会不断降低,4年后电堆会降到什么价格?旧的里面还有大量白金,卖掉之后换个新的岂不美哉?

5. MEA的文献是用来证明MEA本身的寿命已有突破,后期可以通过优化电堆寿命来改善电堆寿命,我想语文过关的人都知道我是什么意思... C君一定要强行理解为:现阶段的电堆就已经达到MEA寿命上限,然后把我批判一番... 我能说什么?你开心就好~

6. 说到成本,PBI这个东西本身并不贵,现在供应商少,把持价格,贵是正常的,低温堆现在不也贵吗?

7. 我也支持建设加氢站,因为它在商用车有很好的前景,但这不是否定HTPEM的理由,甚至连关系都没有。

最后,这位C君还不忘攻击一下我个人... 我也是醉了...

  1. 关于1.6w和1.3w我确实记错了,但是相关实验室的结果也说了,实验只做了1.3w小时,并未衰减至10%,然后通过拟合计算出的寿命为1.9w小时。
  2. 我是提到过0.5mg/cm2,我在写这篇回答时,并未看到阴极的铂载量,甚至有些数据来自于低温堆,出现偏差非常抱歉。不过,C君从未向我反映过此问题,直接以此理由对我个人进行攻击,这实在是不可理喻。
  3. A级车的功率需求20kw,我在很多地方有看到过了,烦请C君提供除了聊天记录以外更科学的论述。

这位C君身处低温pem燃料电池企业,位置决定立场,大家都懂,但是反应这么激烈,不惜进行人身攻击,这就很不可取了。

user avatar

真相要残酷的多。

中国新能源汽车大发展,本身是骗补驱动。

当锂电池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严格,乃至取消的时候。

燃料电池的补贴还在,骗补只能奔着燃料电池去,所以燃料电池就热起来了。

技术上,氢燃料电池的麻烦比锂电池多,经济性更差。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所有推崇这项技术的回答。

很多人都认为fcv可以恰好弥补电动车的痛点:续航。但是跟所有人认知不同的是,fcv自己全都是痛点。

先说国家大战略吧:中国为什么要搞新能源汽车?多方面因素影响。

个人觉得主要是两点,首先是产业升级,实现汽车工业弯道超车。其次就是为了摆脱进口能源依赖,服务于战略安全。

主要讲讲第二点,中国以前有一个政策,是能源自给率不低于50%,中石油口的兄弟们应该深有体会,深山老林里探半年,打一口井,派一个人看着,抽出来的油稠的像沥青,但是没办法,政治任务。

这几年不提这事了,因为扛不住了。你开采成本是市场售价的一两倍,你怎么可能不赔钱,赔不起啊!

如今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70%,并且还在升高,这是一个可怕的数据,意味着一旦石油进口被封锁,经济将陷入停摆。

但是电力不一样,一座座水电站,一座座核电站,一座座火电站……

如果依靠电力驱动中国经济,中国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所以,提高电力利用率是大趋势,是国运,是必然要突破任何艰难险阻的。



下面说说fcv为什么不可取,也就是为什么我说fcv全身都是痛点。

咱们从头开始说:

1.氢气制备远没有各路大神们说的那么简单,当前工业制氢原材料用的是天然气,说到底仍然是化石燃料,虽然天然气中国储量不小,但是你刨除去海上的储量(战争时期肯定要被炸),还有多少?现阶段中国的天然气供暖都不够,再让几亿辆车去烧?多出来的消耗你给补?

也有人提出用电解水制氢,电解水制氢有两个问题。首先,能量的传递是有损耗的,能直接利用的能量不直接利用,非要转一圈用?其次,电解水电极的腐蚀问题谁来给解决一下呗,知道市面上为啥用不到电解水生产的氢气么,因为成本是工业制氢的几倍,几倍啊亲。

至于有人提出来的工业生产的副产物,麻烦你们好好想一想,那些副产物才多少,中国每年需要消耗掉的燃油是多少。这种想法无异于收集城市里的人的屁储存起来给城市供暖,根本不现实。

再说储运,氢气分子是我们目前已知,包括理论中最小的化学物质。分子是会不断的运动和扩散的。那么存储运输过程中对于材料的要求就极高,不是简简单单的钢瓶就解决得了的。包括安全问题,之前看《烈火英雄》,油库起火,几百名消防员奋不顾身的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安全。而按照氢气的化学与物理特性,一旦氢库出问题,尤其是加氢站这种在闹市区的地点,那么请大家躺好,别救了,救不了,大家一起听整个城市的嗖~~声。

最后是燃料电池本身。你们得知道,这不是个新玩意了,其历史也算是悠久了。

为什么到现在还是发展不起来?

原因就在于其成本极其高昂,以前这玩意是用铂做催化剂的,当然后来丰田说找到了新的,更加便宜的催化剂。至于多便宜,我不知道,但是看看丰田fcv的售价,我想丰田的意思是:我比铂便宜的多,售价可以按公斤计算了。

综上,是我认为fcv根本不可能取代纯电动汽车的主要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及时!确实,最近几年,氢燃料电池这玩意儿,好像一夜之间就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了能源领域炙手可热的明星。你有没有觉得身边聊车的、关心环保的朋友,时不时就会提起“氢能源”、“氢动力”?这可不是偶然,背后是一系列因素在催化,让这个曾经有点“高冷”的技术,一下子变得这么“接地气”。要说为什么.............
  • 回答
    大家可能都听过“氢能源”这个词,也听说过氢燃料电池汽车。但有个问题可能就没那么多人想过:既然氢能源这么厉害,我们直接用它来发电,解决咱们国家能源问题不是更直接、更高效吗?为什么还要费这么大劲,去搞什么氢燃料电池汽车,听起来像是绕了远路?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挺有意思的技术考量和发展思路。咱们慢慢来捋一.............
  • 回答
    日本和韩国在氢燃料电池技术上的积极布局,确实对全球能源转型产生了显著影响,并引发了许多国家的效仿。与其说是简单的“跟风”,不如说是一种全球性的战略判断和产业机会的捕捉。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并对比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立场。日本与韩国:为何是氢能的先行者?日本和韩国之所以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投入巨大,.............
  • 回答
    国外氢燃料电池市场一片火热,国内为何“雷声大,雨点小”?放眼全球,氢燃料电池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各国政府纷纷将氢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相关的政策扶持、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应用可谓是“热火朝天”。然而,当我们回看国内市场,不少人会发出“雷声大,雨点小”的感慨。明明有着庞大的市场潜力,为何实际落.............
  • 回答
    好的,咱们就聊聊氢燃料电池工作时,那个“热”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别担心,这事儿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科学定理,其实挺接地气的,咱们用大白话聊聊。首先得明确一个事儿,氢燃料电池在工作的时候,一定会产生热量。这就像你跑步一样,肯定会热,这是能量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那这热量到底有多少呢?这个量级嘛,不是.............
  • 回答
    你好,很高兴和你探讨这个问题。确实,我们现在听到或看到的燃料电池技术发展,绝大多数都聚焦在氢气燃料电池上,这背后是有其深层原因的。虽然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LPG)作为化石燃料,目前在能源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用它们直接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确实存在一些技术和经济上的挑战,并且与氢气燃料电池相比,优势并.............
  • 回答
    一束蓝色的火焰,在炉灶上跳跃,或者在煤气灯下闪耀,它带来的不仅是光明和热量,更是一种化学的美丽。你是否曾经好奇过,为什么有时候火焰是这样的幽蓝,而有时候又是耀眼的金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火焰的颜色,特别是那令人着迷的蓝色,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奥秘。要说清楚为什么燃料充分燃烧的火焰是蓝色的,我们得先从.............
  • 回答
    很多人都知道火箭燃烧需要极高的能量,但说起火箭燃料,大家脑海里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液氢、液氧这种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组合。但其实,在火箭发动机的燃料家族里,煤油(Kerosene)也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还相当重要。你可能会好奇,煤油不就是我们平时用的灯油、打火机油吗?怎么能跟那么厉害的火箭发动机扯上关系?这.............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但又有点“反常识”的说法,严格来说,火箭在发射升空时卸掉燃料并不是为了飞得更远,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它的主要任务——达到预定的轨道或速度。 不过,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个说法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它背后可能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火箭工作的基本原理。火箭之所以能.............
  • 回答
    把核电站用过的核燃料(也就是乏燃料)直接送往太空,这听起来似乎是个解决麻烦的好办法,毕竟太空那么大,总能找个地方“藏”起来吧?但如果真这么做,那可就捅大娄子了,而且会比我们现在处理乏燃料的方法麻烦和危险得多。为什么呢?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我们一点点来掰扯清楚。首先,成本问题就够让人望而却步的。 咱们.............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眼前是一个巨大的油罐,里面储存着数不清的燃料。当它不幸发生爆炸时,一股剧烈的能量瞬间释放,火光冲天,震耳欲聋。你会发现,尽管它体量庞大,但爆炸后的残余物很快就会燃烧殆尽,最终只剩下一些焦黑的残骸。那为什么同样是庞大的能量集合体,我们生活的太阳却能永恒地燃烧,源源不断地散发光和热呢?这其.............
  • 回答
    好,咱们聊聊航空发动机里那点儿事儿,特别是为啥那股子火苗子只往一个方向喷。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发动机这玩意儿怎么动的说起。你想象一下,航空发动机可不是你家后院儿的烧火炉,它是个精密的大家伙,里面有个环环相扣的链条,每一环都干着自己的活儿。这链条的起点,或者说核心,就是燃料燃烧膨胀的过程。你问为啥只往出.............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为啥普通战斗机不能直接冲进太空,尤其是加那种听起来挺厉害的“含氧燃料”。这事儿吧,得从战斗机的工作原理,还有太空那特别的环境说起。首先,得明白战斗机是怎么飞的。它俩翅膀、喷气发动机,这都是为了在地球大气层里玩。大气层,咱们知道,里面有空气,空气里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战斗机的发动机,核心是个“.............
  • 回答
    你观察到的那个中空圆筒,其实是火箭的级间段,它在火箭上升过程中起到了连接不同级的作用。要理解它为什么是中空的,以及燃料箱和发动机去了哪里,咱们得从火箭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说起。想象一下,一枚火箭就像一个层层叠叠的放大镜,每一层都有自己的任务。最下面一层,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第一级,是整个火箭最庞大、最强劲.............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要问拿酒精做燃料这个问题,答案是:几乎没有,或者说极其罕见,不构成主流的燃料使用方式。 这并不是因为古人不知道酒精的存在,更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去制造,而是受制于多方面的原因。让我们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确实是认识并会制造酒精的。 最早的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
  • 回答
    关于“氢氦正离子(HHe+)是宇宙最强酸”这个说法,在学术界并非一个普遍被接受或经过广泛验证的结论。更准确地说,HHe+ 作为一个具有极高化学活性的分子离子,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确实表现出极强的酸性,但将其笼统地称为“宇宙最强酸”,可能存在一些误读或简化。为了更清晰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太阳内部最核心的运作机制。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太阳里有那么多氢,为什么不一次性燃烧殆尽,而是能够持续发光发热几十亿年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精妙的物理规律在起作用。首先,我们要理解太阳内部发生的是什么反应:太阳内部,尤其是其核心区域,温度和压力都高到难以想象。在这种极端条件.............
  • 回答
    你想知道,既然氚的半衰期这么短,为什么在自然界中还能找到它?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涉及到一些关于宇宙和地球化学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从氚的产生说起。虽然氚的半衰期只有大约12.3年,这意味着它很容易衰变成氦3,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一旦产生就立刻消失。关键在于,它一直在被持续不断地制造出.............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直接触及了可控核聚变的核心挑战和选择。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是“氢”的聚变,为什么不直接用最丰富的氢呢?而选择氘和氚这两种相对少见的同位素。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物理和工程上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原料多寡”那么简单。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氢”和“氘、氚”的关系。氢(¹H)是我们最熟悉的.............
  • 回答
    说到可控核聚变,氢的同位素确实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这背后可不是随便挑了氢的兄弟姐妹来凑数,而是有着一套严谨的科学道理和技术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是它们,而不是别的什么元素,来承担这项改变人类未来的重任。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核聚变。简单说,就是把原子核拆散,再把它们重新组合成一个更重的原子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