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氢氦正离子(HHe+)是宇宙最强酸?

回答
关于“氢氦正离子(HHe+)是宇宙最强酸”这个说法,在学术界并非一个普遍被接受或经过广泛验证的结论。更准确地说,HHe+ 作为一个具有极高化学活性的分子离子,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确实表现出极强的酸性,但将其笼统地称为“宇宙最强酸”,可能存在一些误读或简化。

为了更清晰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理解:

1. 酸的定义与度量

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酸”。在化学中,最常见的酸的定义是 布朗斯特劳里(BrønstedLowry)酸,它指的是能够 提供质子 (H⁺) 的物质。一个物质的酸性强弱,通常用其 酸度常数 (Ka) 或 pKa 来衡量。Ka 值越大,pKa 值越小,酸性就越强。

酸的解离过程:HA <=> H⁺ + A⁻
Ka:[H⁺][A⁻] / [HA]
pKa:log₁₀(Ka)

对于气体相的酸,其酸性常常通过 质子亲和能(Proton Affinity, PA) 来衡量。质子亲和能是指将一个质子从一个分子(或离子)上移除所需能量的负值,或者说一个物质接受质子的倾向。一个物质的质子亲和能越低,它就越容易给出质子,因此其酸性越强。

2. HHe+ 的特殊结构与性质

氢氦正离子 (HHe⁺) 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氦原子通过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并且它们之间通过共价键连接,其中氦原子提供了一个电子与氢原子形成化学键。这个结构非常奇特,因为氦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惰性气体,难以形成化学键。

HHe⁺ 的形成和稳定性:

超氧化物理论的预言:HHe⁺ 最早是在理论上被预测出来的。由于氦原子拥有非常高的电离能(移除最外层电子需要很大的能量),以及氢原子相对较小的体积,这使得 HHe⁺ 在形成时,氦原子扮演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
极强的键合能:HHe⁺ 的化学键非常强,这意味着要将 HHe⁺ 分解成 H⁺ 和 He,或者将质子从 HHe⁺ 上移除,都需要极大的能量。正是这种“牢牢抓住”质子的能力,反而使得 在某些特定条件下,HHe⁺ 本身作为一种给出质子的“前体”时,表现出极端的酸性。

3. HHe+ 如何表现出“极端酸性”?

问题在于,当我们说 HHe⁺ 是“最强酸”时,通常是指 它在接受一个电子或一个碱性物质(如 OH⁻)时,能够极其容易地释放出一个质子 (H⁺)。

思考一下布朗斯特劳里酸的定义:给出质子。HHe⁺ 本身是已经带正电的分子离子,它并不直接提供质子。它之所以被提及为“强酸”,是因为它的 共轭碱 (HeH⁺ 失去一个 H⁺ 后形成的 He) 拥有 极低的质子亲和能。

换句话说,HHe⁺ 实际上是 HeH²⁺ 的共轭碱。HeH²⁺ 才是那个给出质子 (H⁺) 的酸。
HeH²⁺ <=> H⁺ + HeH⁺

如果这个描述是准确的,那么我们应该讨论的是 HeH²⁺ 的酸性。

但是,学术界普遍讨论的是 HHe⁺ 的 极高稳定性 和 作为“超强酸”的潜在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它能够与几乎所有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抢夺电子或质子。

让我们回到 HHe⁺ 本身,以及它在宇宙尺度上的意义。

HHe⁺ 的特殊性在于其化学键的性质,而非直接作为布朗斯特劳里酸提供质子。

一个更常见的说法是,HHe⁺ 是 “第一个在实验中被合成出的,结合了氦和氢的分子”。它的存在和稳定性本身就是化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因为它打破了氦通常不参与化学反应的认知。

关于“最强酸”的误解可能来自以下方面:

气体相酸性:在某些理论模型中,如果我们将 HHe⁺ 视为一个可以给出质子的物种(这在物理化学上需要更严谨的定义和考虑),那么它确实可能具有极高的气体相酸性。这可能涉及到 HHe⁺ 能够极容易地将 H⁺ 转移给一个非常弱的碱。
“强酸”与“高活性”:在宇宙的极端环境中,物质的性质与地球上的标准实验室条件完全不同。在那里,可能存在一些“酸性”的定义和度量方式,使得 HHe⁺ 的高活性被解释为一种极端的酸性。例如,在等离子体环境中,HHe⁺ 的形成可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者它能驱动其他化学反应。
与强酸的比较:地球上最强的酸(如超酸)是硫的氟化物(如 HFSO₃)或五氟化锑的混合物。它们的酸性是基于它们在溶液中能够提供质子的能力。HHe⁺ 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它是在气体相或等离子体中讨论的分子离子。

如果将 HHe⁺ 视为一个提供 H⁺ 的酸,那么它应该有共轭碱。 HHe⁺ 失去一个质子后得到的是 He。氦 (He) 的质子亲和能非常低,这意味着氦非常不喜欢接受质子。换句话说,氦是极弱的碱。根据酸碱共轭关系,弱碱对应的酸就非常强。

酸(HA) <=> H⁺ + 碱(A⁻)

如果 A⁻ 是极弱的碱,那么 HA 就是极强的酸。

在 HHe⁺ 的情况下,如果考虑它 作为质子供体(这需要一个非常特定的化学过程,并且 HHe⁺ 本身可能需要先发生某种重排或反应),那么它的共轭碱是 He。He 拥有极低的质子亲和能,因此,从理论上讲,与 He 相关的酸(比如 H₂He²⁺ 或者某种形式的 HHe⁺ 释放 H⁺)确实会非常强。

关键在于,HHe⁺ 本身不像是“直接给出 H⁺”的 H₂SO₄。它更像是一个“潜在的酸”,或者它是由一个极弱碱(He)通过某种方式“结合了 H⁺”形成的。

更准确的理解或许是:

HHe⁺ 的形成本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化学过程,它涉及到了氦原子这样惰性元素参与成键。它的“酸性”更多地体现在其 极高的化学活性 和 作为潜在质子供体 的能力,当它在某些极端条件下与一个强碱反应时,可以非常容易地释放出质子。这种能力,与我们在地球上理解的“酸”有所不同,它是在宇宙的极端物理化学环境中观察到的性质。

因此,与其说 HHe⁺ 本身就是最强的布朗斯特劳里酸(因为它本身带正电,提供质子需要更复杂的解释),不如说它代表了一种在宇宙中发现的,与惰性气体氦相关的,具有极高化学活性的离子,并且在特定条件下能够表现出非常强的酸性行为。

这个说法更多地是在强调它作为一种 “超强酸”的潜力,以及它打破常规的化学行为,而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可以直接度量的布朗斯特劳里酸。这种极端性可能来自于它极高的键能,以及氦原子参与成键后,分子整体的电子分布和能量状态。

总结一下,HHe⁺ 之所以被提及为“宇宙最强酸”,不是因为它的结构像我们熟悉的硫酸或盐酸那样直接释放质子,而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 “超强酸的潜在形态”,并且其独特的化学键合和高活性,使得它在宇宙的极端环境中能够表现出极端化学反应性,包括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作为质子供体的能力。这种说法,更像是一种对它在宇宙化学中重要性的形象化描述,而非一个精确的酸度测量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多数人心中的最强酸可能是:硫酸

初中生:“是不是王水?”

高中生:“我们学过,是高氯酸。”

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化学里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酸?


最早,人们将有酸味的物质叫做酸,有涩味的物质叫做碱。当然,这只是经验规律,远远称不上现代科学。

如果大家看过《元素家族》中“氧”的篇章,一定会记得拉瓦锡将氧元素命名为“酸素”,他认为氧是形成酸的元素,所有酸中都含有“氧”这种酸素。这一观点被戴维打破了,他在对氯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盐酸不含氧元素,类似的,其他氢卤酸、氢硫酸、氢碲酸也都不含有氧元素。但戴维没有提出他的酸碱理论,与他同时代的大多数化学家(如贝采尼乌斯)仍然认同拉瓦锡的酸素理论。

1838年,有机化学之父李比希在研究了众多有机酸之后提出,所有的酸都含有氢元素,它可以被金属置换出来,变成氢气。“酸素”终于从氧变成了氢。

1884年,瑞典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伦尼乌斯在李比希的基础上,总结了大量的化学现象,第一次提出了现代的酸碱电离理论。之前很多人以为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氢离子,从现代科学的观念来看,这太可怕了,氢离子就是一个裸质子,它太小了,没什么能挡得住,简直可以在水里自由穿梭。

阿伦尼乌斯认为,氢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去极化了一个水分子,得到一个水合氢离子(H3O+),在水中真正体现出酸性的是水合氢离子,也正是这个水合氢离子让我们的舌头感觉有“酸味”。因此同样条件下,酸电离出的水合氢离子的浓度越高,说明这个酸越强,比如硫酸的酸性明显强于醋酸。

在常温下,水溶液中水合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乘积是一个定值——10^-14,电离出更多氢氧根离子的就是酸的死对头——碱。


阿伦尼乌斯因为酸碱电离理论而获得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这个理论跟现代化学理论已经很接近了。但在酸碱电离理论中,几种强酸的酸性强度无法区分,比如硫酸和硝酸在水中电离的都相当彻底,无法分辨谁更强。而在醋酸作为溶剂时,又可发现几种强酸的酸性明显有高低之分,比如高氯酸>硫酸>硝酸。强酸中的强酸在水溶液中无法体现出更强的酸性,这被叫做“拉平效应”。

人们终于意识到,还得考虑溶剂这种介质的影响。1905年,富兰克林进一步发展了酸碱电离理论,提出了酸碱溶剂理论:

凡是在溶剂中产生该溶剂的特征阳离子的溶质叫酸,产生该溶剂的特征阴离子的溶质叫碱。

比如在液氨中,能电离出铵离子(NH4+)的是酸,而产生胺负离子(NH2-)的是碱。


酸碱溶剂理论仍有局限,它只能解释自偶电离溶剂体系,而不能解释非溶剂体系下的酸碱反应。

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隆斯特和英国化学家劳里分别独立的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

凡是能够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

这个理论指出,酸和碱都是相对的,比如碳酸氢根离子既能和盐酸反应也能和烧碱反应。当它和盐酸反应时,它接受质子,因此是一种碱;而和烧碱反应时,它提供质子,因此是一种酸。


酸碱质子理论仍不能解释很多不含氢的化学反应,比如氧化钙和三氧化硫在无水的情况下反应生成硫酸钙,从拉瓦锡时代开始,化学家都将这个视为酸碱中和反应,但一个多世纪之后的酸碱质子理论竟然不能将它囊括进去,看来,化学家还有事可做。

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终于落在了化学界的无冕之王——吉尔伯特*路易斯身上。

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关于他的笑话,一天早晨,他的助手闯进了路易斯的办公室,举着一个冒着气泡的玻璃瓶叫起来:“新鲜出来的超级酸!它可以溶解一切物质!”路易斯没给好脸色的回了一句:“那你是怎么用玻璃瓶装起来的?”


路易斯毕生都在研究原子中的电子在不同情形下如何运动,他认为既然化学反应是原子在交换电子,那么酸碱反应自然也不例外。比如盐酸溶于水,离解为水合氢离子和氯离子,他认为不应该强调氢离子,而是在相反的方向强调带走了电子的氯离子。如此一来,酸就不应该是质子提供者,而是电子剥夺者,而碱是电子提供者。这才是最能反映酸碱反映实质、最广义、最普适的酸碱理论——酸碱电子理论!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和酸碱电子理论,一方面做好防守,保护自己的电子不被剥夺,另一方面提升进攻,提供质子去剥夺别人的电子,这就可以得到更强的酸。反之,把质子结合的越牢固,就得到更强的碱。

按照这个理论,化学家提出了一个质子亲和力(Proton affinity)的概念——PA,质子亲和力越强的物质碱性越强。曾报道过的最强碱是邻二乙炔基苯二价阴离子[C6H4(C2)2]2−,它的质子亲和能Epa高达1843千焦/摩尔,研究人员称:这个二价阴离子强到足以将气相中的苯去质子化,这个记录难以打破了!

如此逆天的特性让这个物质成功入选2016年度最炫分子,它的结构如下:

除此之外,屈居第二的最强碱是甲烷阴离子(Epa=1743千焦/摩尔),而氢负离子(Epa=1675千焦/摩尔)夺得铜牌。而反过来,邻二乙炔基苯二价阴离子毕竟带两个负电荷,所以,甲烷是最弱的质子酸,氢气倒数第二。

质子亲和力最小的物质是什么呢?截止目前,发现氦原子最小,它的质子亲和能Epa只有178千焦/摩尔,因此氦原子是最弱的碱,反过来氢氦正离子就是最强酸。

氢氦正离子其实发现的很早,1925年,两位科学家Hogness和Lunn将指定能量的质子束注射入一团氢和氦的混合气体中,希望研究H+,H2+和H3+这些离子的形成机理。获得了种种数据之后,他们总结到,H2+会转运一个质子给到它碰撞到的分子(或原子)。那么,如果它撞到了一个氦原子,就会形成一种氢氦正离子(HHe+)。

自从1970年代开始,就有科学家设想,在星云之类的星际介质中可能存在这种氢氦正离子(HHe+),2019年Nature上的这篇发现是对几十年前科学理论的最好佐证。

然鹅,氢氦正离子(HHe+)毕竟是一种离子,只能“较稳定”的存在于等离子态。回到地球上,如果它要形成凝聚的状态,比如液态(或固态),就必须和一个负离子(X-)反应,形成一个分子酸HX,这个HX的质子亲和力PA值可就没有氢氦正离子那么逆天了。这样它就如同仙女下凡间,“酸度”也“虎落平阳”了。

如果你想知道能够在地球上稳定存在的最强酸是什么?请继续往下看:


------------------------------华丽的分割线,以下为彩蛋---------------------------------------

1966年,美国化学家奥莱教授的一个助手不小心将一块蜡烛丢在了一个装了酸的容器里,他惊奇的发现蜡烛很快溶解了!要知道,蜡烛是一种长链烷烃,主要参加自由基反应,一般认为它们是老老实实的有机物,跟酸碱反应从来就是绝缘的!


奥莱教授也震惊了,他带领团队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溶解蜡烛的酸是五氟化锑和氟磺酸的混合物。由于该现象过于神奇,奥莱团队给这种酸起名“魔酸”。他们又给反应后的蜡烛溶液做了核磁共振分析,发现其中竟然有一个尖锐的碳正离子峰,说明“魔酸”竟然将烷烃给质子化了!他们继续实验,发现“魔酸”不仅可以攻克蜡烛的防线,其他烷烃、烯烃的堡垒也都一座又一座被“魔酸”这种超级攻城利器攻克了,生成了一种又一种碳正离子。

一直以来,碳正离子仅仅存在于化学家的理论中,作为一种假设的中间产物,因为它的反应活性太强,实在很难保存。如今奥莱团队终于发现,碳正离子不仅真是存在,而且可以保存在魔酸溶液里,参与下一步的反应。1994年,因为对碳正离子的研究,奥莱被授予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魔酸为什么如此强大?

首先,氟磺酸中有一个氟原子和三个氧原子,为电负性最强的两种元素,拉电子的能力特别强,当其中的氢离子离开以后,氟和氧将多余的负电荷紧紧的拉拽过来,均匀分布在氟磺酸负离子里,因此氢离子几乎很难回家,所以氟磺酸是一种非常好的质子提供者。而五氟化锑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路易斯酸,也就是说它剥夺别人电子的能力很强,当它和氟磺酸负离子形成配位键以后,负电荷就扩散到了更大区域,氢离子(实际是氟磺酸合氢离子)真的成为了一颗无家可归的游子,只能去进攻其他分子。


在魔酸之后,又发现了更强的超级酸——氟锑酸,是氢氟酸和五氟化锑的混合物。氢氟酸电离出氢离子(实际上是氟化二氢阳离子)以后,剩下的氟离子和五氟化锑形成一个“笼形”的六氟合锑阴离子,这是一个正八面体结构,六个氟原子紧密包裹着中心的锑原子,那一个负电荷均匀的分布在这个“笼子”里,对氢离子的吸引力就更弱了。相比于魔酸,氟锑酸里的氢离子更加畅快的游荡着,氟锑酸的酸性也就比魔酸更强。


这两种超级强酸的酸性究竟有多强呢?一般来说,衡量强酸弱酸我们熟悉的是pH值,也是水溶液中水合氢离子浓度的对数值,而这些超级强酸根本不在水溶液中表现超级酸性,pH值也就没有意义了。化学家们只好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指标:哈米特酸度函数(H0值)来比较这些超级强酸,H0值的绝对值越大,酸性越强,跟pH值类似,H0值每相差1,其酸性相差10倍。

我们常见的硫酸H0值是-11.93,高氯酸是-13,而魔酸的H0值是-25,氟锑酸更达到-28,也就是说氟锑酸比硫酸的酸性要强一亿亿倍。


魔酸和氟锑酸都不是单组分的酸,必须在使用之前将双组份混合,才能达到最强的酸度。最强的单组分酸是2004年被发现的碳硼烷酸(HCB11Cl11),和氟锑酸类似,离解出氢离子之后,碳硼烷阴离子(CB11Cl11-)是一个精密的笼子,让氢离子浪迹天涯。

另一方面,碳硼烷酸又是最温和的酸,因为碳硼烷阴离子(CB11Cl11-)这个笼子是有史以来最稳定的分子结构之一,几乎和氦的反应活性差不多,也就根本不会跟任何物质反应,因此它虽是超级强酸,却没有丝毫腐蚀性。

回到路易斯的问题:超强酸如何存放?

温和的碳硼烷酸可以用诸如玻璃、塑料等常见材料存放,不必担心,而魔酸跟氟锑酸只能用聚四氟乙烯来存放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氢氦正离子(HHe+)是宇宙最强酸”这个说法,在学术界并非一个普遍被接受或经过广泛验证的结论。更准确地说,HHe+ 作为一个具有极高化学活性的分子离子,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确实表现出极强的酸性,但将其笼统地称为“宇宙最强酸”,可能存在一些误读或简化。为了更清晰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太阳内部最核心的运作机制。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太阳里有那么多氢,为什么不一次性燃烧殆尽,而是能够持续发光发热几十亿年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精妙的物理规律在起作用。首先,我们要理解太阳内部发生的是什么反应:太阳内部,尤其是其核心区域,温度和压力都高到难以想象。在这种极端条件.............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为啥带正电的氦核(也就是α粒子)会被金属“嫌弃”,以及金属里那些带负电的电子到底有没有起到“劝架”的作用。首先,你要知道,无论是金属原子还是氦原子,它们的核心都是带正电的质子。氦核,就是氦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后剩下的东西,那可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正电荷团。再来看看金属。金属之所以是金属,很大程度.............
  • 回答
    在宇宙的熔炉中,恒星是真正的炼金大师,它们不懈地将轻元素锻造成更重的元素,为宇宙的丰富多彩提供了物质基础。你提出的问题触及了恒星内部核心的核聚变过程,特别是关于氦、锂、铍和硼的命运。让我们深入其中,一探究竟。氦:通往碳和氧的基石恒星内部最普遍的聚变过程是氢聚变成氦。这个过程在所有类型的恒星中都会发生.............
  • 回答
    小时候听说的“五十亿年后太阳会氦闪”,的确是个挺能让人打寒颤的说法。那时我对宇宙的认知就像一张空白画布,突然有人在上面泼上了这么一笔浓墨重彩的未来,而且还是带着毁灭气息的色彩。那个“氦闪”听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无法逃避的熔炉要爆炸一样,感觉整个地球,整个我们熟悉的世界,都要在瞬间被吞噬。这种压抑感,.............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及时!确实,最近几年,氢燃料电池这玩意儿,好像一夜之间就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了能源领域炙手可热的明星。你有没有觉得身边聊车的、关心环保的朋友,时不时就会提起“氢能源”、“氢动力”?这可不是偶然,背后是一系列因素在催化,让这个曾经有点“高冷”的技术,一下子变得这么“接地气”。要说为什么.............
  • 回答
    你想知道,既然氚的半衰期这么短,为什么在自然界中还能找到它?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涉及到一些关于宇宙和地球化学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从氚的产生说起。虽然氚的半衰期只有大约12.3年,这意味着它很容易衰变成氦3,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一旦产生就立刻消失。关键在于,它一直在被持续不断地制造出.............
  • 回答
    大家可能都听过“氢能源”这个词,也听说过氢燃料电池汽车。但有个问题可能就没那么多人想过:既然氢能源这么厉害,我们直接用它来发电,解决咱们国家能源问题不是更直接、更高效吗?为什么还要费这么大劲,去搞什么氢燃料电池汽车,听起来像是绕了远路?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挺有意思的技术考量和发展思路。咱们慢慢来捋一.............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直接触及了可控核聚变的核心挑战和选择。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是“氢”的聚变,为什么不直接用最丰富的氢呢?而选择氘和氚这两种相对少见的同位素。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物理和工程上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原料多寡”那么简单。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氢”和“氘、氚”的关系。氢(¹H)是我们最熟悉的.............
  • 回答
    日本和韩国在氢燃料电池技术上的积极布局,确实对全球能源转型产生了显著影响,并引发了许多国家的效仿。与其说是简单的“跟风”,不如说是一种全球性的战略判断和产业机会的捕捉。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并对比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立场。日本与韩国:为何是氢能的先行者?日本和韩国之所以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投入巨大,.............
  • 回答
    说到可控核聚变,氢的同位素确实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这背后可不是随便挑了氢的兄弟姐妹来凑数,而是有着一套严谨的科学道理和技术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是它们,而不是别的什么元素,来承担这项改变人类未来的重任。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核聚变。简单说,就是把原子核拆散,再把它们重新组合成一个更重的原子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不同国家在能源战略和技术路线选择上的差异。日本倾举国之力发展氢能源电池,而中国比亚迪、宁德时代则侧重三元锂电池,这背后既有历史原因、资源禀赋,也有市场导向和技术成熟度的考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日本的氢能源情结:从“制造强国”到“氢能社会”的愿景日本对氢能源的投入.............
  • 回答
    原子核的结合能,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个原子核拆分成组成它的质子和中子的过程所需的能量,反过来说,也是质子和中子结合形成原子核时释放的能量。这个数值在核物理学中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反映了原子核的稳定性。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轻元素区域(氢核到锂核,大约质子数Z=1到Z=3),你会发现结合能每增加一个核子(质子.............
  • 回答
    浙江省计划用5.5万度电换1吨绿氢,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技术、经济和政策的考量,旨在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剖析:1. 绿氢的定义与制取过程 绿氢是什么? 绿氢,又称绿色氢气,是指通过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电解水制取的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化学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很多非金属氢化物表现出酸性,而氨(NH₃)却是个例外,表现出碱性?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题目,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基本概念:酸碱性是怎么来的。在水溶液中,酸是能电离出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是能接受氢离子(H⁺)或者电离出氢氧根离.............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氢能源汽车领域一个很有意思也比较普遍的讨论点。为什么商用车电堆的寿命目标设定得比乘用车高出一大截?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寿命的定义和标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是不同的。 这里说的“寿命”通常指的是电堆的有效工作寿命,也就是能够持续提供.............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哭笑不得的。网名叫“二氢妇女”的初中生,仗着百度百科的编辑权限,愣是把一个不存在的“酸科”给编了出来,结果可想而知,直接炸了化学圈。这事儿要是细掰扯起来,得从头说。事情的起因:一个初中生的“恶作剧”还是“探索”?首先,咱们得明白,“二氢妇女”这名字本身就挺有个性的.............
  • 回答
    “氢穷杜陵远”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兵车行》,原句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皆言道:‘前日英雄公,今皆龙钟老。前日王师大捷,今皆老弱残兵。氢穷杜陵远,兵车行……”。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氢穷杜陵远”这句话,并尽量还原它可能蕴含的真实含义,剔除任何让人觉得是机器生硬翻译.............
  • 回答
    褐矮星内部和小型红矮星外壳的氢,它们的生存状态,远比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氢气要奇特得多。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气体,而是处在一种我们难以想象的极端环境下,以一种我们通常不会在宇宙中轻易观察到的形式存在。褐矮星内部:被压迫与扭曲的氢想象一下,一颗质量介于行星和恒星之间的褐矮星,它虽然不像恒星那样能有效地点燃氢核.............
  • 回答
    国外氢燃料电池市场一片火热,国内为何“雷声大,雨点小”?放眼全球,氢燃料电池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各国政府纷纷将氢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相关的政策扶持、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应用可谓是“热火朝天”。然而,当我们回看国内市场,不少人会发出“雷声大,雨点小”的感慨。明明有着庞大的市场潜力,为何实际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