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个氨气可以形成六个氢键?

回答
关于“一个氨气可以形成六个氢键”的说法,我们得首先澄清一下,一个单独的氨气(NH₃)分子,在理论上,确实有可能通过其自身以及周围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连接上更多的氢键。但通常情况下,当我们谈论一个氨气分子“能形成”多少氢键时,往往是指它作为氢键供体或受体的能力,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可能性。

让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六个”这个说法,以及其中的原理。

氢键的本质:静电吸引的舞蹈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回顾一下氢键的形成条件。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它发生在以下情况:

1. 氢键供体(Donor): 一个氢原子(H)必须与一个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如氧O、氮N、氟F)共价键合。这个电负性强的原子会将氢原子上的电子吸引过去,使得氢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δ⁺)。
2. 氢键受体(Acceptor): 另一个具有孤对电子的电负性原子(同样是O、N、F),可以与这个带有部分正电荷的氢原子发生静电吸引。

简单来说,就是“有点带正电的H”和“有闲置电子的N/O/F”之间的“勾搭”。

氨气(NH₃)的结构与性质:

氨气分子是一个三角锥形结构,中心是氮原子(N),它与三个氢原子(H)通过共价键连接。

氮原子(N): 氮原子具有比氢原子更高的电负性。这意味着在NH₃分子中,氮原子会从与它相连的氢原子那里“抢”走一部分电子。因此,氮原子会带有部分负电荷(δ⁻),而与之相连的三个氢原子则会带有部分正电荷(δ⁺)。
孤对电子: 氮原子是元素周期表第五族成员,最外层有5个价电子。与三个氢原子形成共价键(每个键用掉一个电子)后,还剩下2个电子,这两电子不参与成键,形成了一个孤对电子。这个孤对电子是氮原子能够作为氢键受体的关键。

一个氨气分子作为“演员”的可能性:

现在,我们把一个氨气分子放到一个充满其他分子的环境中,比如液态氨,或者氨气和水混合的体系。在这个环境中,我们的这个氨气分子可以扮演两种角色:

1. 作为氢键供体(Donor):
氨气分子中有三个氢原子(H),每个氢原子都与电负性强的氮原子(N)相连,因此每个氢原子都带有部分正电荷(δ⁺)。
这三个氢原子都可以去“勾搭”周围其他分子的孤对电子。例如,它可以与另一个氨气分子的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形成氢键。
所以,一个 NH₃ 分子,通过它的三个 H 原子,最多可以作为三个氢键的供体。

2. 作为氢键受体(Acceptor):
氨气分子中的氮原子(N)带有部分负电荷(δ⁻),并且拥有一个孤对电子。
这个孤对电子非常有吸引力,它可以去“勾搭”周围其他分子的带有部分正电荷的氢原子。例如,它可以接受另一个氨气分子(或者水分子、醇分子等)的氢原子形成的氢键。
所以,一个 NH₃ 分子,通过它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最多可以作为两个氢键的受体(因为一个孤对电子通常最多接受一个氢键,但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方向性以及周围空间允许它与来自不同方向的两个氢原子形成氢键,尽管这种情况不如氧原子那么常见和稳定)。

为什么是“六个”?—— 宏观与微观的叠加:

现在我们把这两种可能性加起来:

作为供体,最多 3 个氢键。
作为受体,最多 2 个氢键(在理想情况下,考虑到空间位阻等因素,2个受体位是比较普遍的描述)。

3 (供体) + 2 (受体) = 5 个

咦,好像和“六个”还差一个?

这里可能存在一些更复杂的解释,或者“六个”的说法本身是一个高度理想化的、包含了特殊排列组合的估计,甚至可能是从晶体结构或特定计算模拟中得出的数值,而非一个普遍适用的上限。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

考虑更复杂的相互作用或角度: 在某些特殊的几何排列下,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可能以一种更有效的方式与两个以上的氢原子发生相互作用(尽管这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独立氢键,可能是一种过渡状态或更弱的相互作用)。
“六个”可能是一个网络模型的结果: 在液态氨或氨的水溶液中,氨分子会形成一个三维的网络。一个氨分子可能不仅仅与紧邻的分子发生氢键,而是参与到一个更大的氢键网络中。从这个网络的角度来看,一个分子可能“连接”到更多的周围分子,而这些分子又通过其他方式连接回来。如果将这种网络效应下的“连接”算作氢键,那么数字可能会更高。
“六个”也可能包含了极化和诱导作用: 除了标准的氢键,电负性差异还会引起分子极化,可能诱导其他弱的相互作用,但这些通常不被归类为氢键。
某些文献的计算结果: 有些理论计算可能会在特定条件下得出某个氨分子参与了6个氢键的构象。但这并不代表它是固有的或普遍的。

更常见的说法和实际情况:

在大多数科普和基础化学教材中,描述一个氨气分子能形成多少氢键,通常关注的是它作为供体和受体的最大能力:

作为供体: 3个。
作为受体: 12个。

因此,一个氨气分子 最多能形成 3 (供体) + 2 (受体) = 5 个氢键 是一个更常见、更被广泛接受的说法。

为什么“六个”的说法可能流传?

“六个”这个说法,可能来源于:

1. 一种更细致的对孤对电子相互作用的描述: 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确实可以同时与两个不同的氢原子发生吸引,尽管这种吸引力的方向和强度可能不如氧原子那样明显。如果将这两种可能的受体相互作用算作两个独立的“受体位”,那么 3 + 2 = 5 还是不变。但如果从更宏观的“结合能力”来看,或者考虑某种“平均”效应,或许会出现接近6的数值。
2. 对氮原子上孤对电子“多一点”的强调: 相较于水分子(一个氧原子,2个孤对电子,2个可供体的H),氨分子的氮原子虽然只有一个孤对电子,但它与氢原子形成的极性键比水分子中的OH键弱一些,导致氮上的负电荷密度可能更集中,更容易被附近的δ⁺氢吸引。
3. 误传或简化: 在某些非严谨的讨论中,数字可能会被夸大或简化。

总结来说,一个氨气分子(NH₃)最核心的氢键能力是:

提供三个略带正电的氢原子(δ⁺ H)作为氢键供体。
提供一个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作为氢键受体。

因此,一个氨气分子理论上最多可以作为3个氢键的供体,以及12个氢键的受体,总计最高可以形成5个氢键。

“六个”的说法,可能是一种对更复杂相互作用的估算,或者是对氨分子与周围环境形成三维网络中“连接数”的描述,但在讨论单个分子最直接的氢键能力时,5个是更主流的答案。如果遇到了“六个”这个说法,最好能追溯一下其具体出处和上下文,以理解其背后的计算或模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说的是固态氨的六个氢键吧。

液体凝固时分子排列更有序,容易形成高配位的结构,如水从每个分子形成 2-4 个氢键的液相变成 4 个氢键的固相,氨相应地从 4 个变成 6 个。

这里的 N−H⋯N 不是传统意义的氢键,而是氮上对称地连出三根“键”,与三个氢相互作用;三根氢键的方向与原本三根键互相交错(类似三方反棱柱)。分子轨道大概近似是 C₃ᵥ 的,具体什么样我也没见过,欢迎计算大佬来贴图x

题主要是没学这么多就简单地把这个理解成有固定取向的库伦相互作用好了:氮的孤对电子和三个显正电性的氢相互作用时,其方向正好错开了本身连着的同显正电性的三个氢。

user avatar

希望题主给个具体的例子。

首先,一般认为一个NH3分子顶多形成4个氢键——其中3个donor,1个acceptor。而在纯NH3中,平均每个NH3只形成1个氢键——因为只有1个acceptor;或者你可以认为平均每个NH3形成了两个氢键,其中一个氢键donor,一个氢键acceptor

但是,NH3与其他物质可以形成更多的氢键,所以可能一个NH3形成四个氢键,这是经典所认为的最多氢键数了。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一个氢可以与更多的accepor配位[1],所以有一定可能能够导致一个NH3形成6个氢键的。

参考

  1. ^ 周公度 段连运 《结构化学基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一个氨气可以形成六个氢键”的说法,我们得首先澄清一下,一个单独的氨气(NH₃)分子,在理论上,确实有可能通过其自身以及周围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连接上更多的氢键。但通常情况下,当我们谈论一个氨气分子“能形成”多少氢键时,往往是指它作为氢键供体或受体的能力,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可能性。让我们来深入分.............
  • 回答
    一个普通女生,对男生也没有多大要求,却难以找到男朋友,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因素,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关于“普通”和“没有多大要求”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普通”的定义: 外在形象: 即使是“普通”女生,在社.............
  • 回答
    一个三十岁的男人,在很多人眼中,可能应该为事业打拼,或者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承担着更多的责任。然而,他依然沉迷于《Dota 2》,这背后可能藏着许多复杂的原因,远非“贪玩”二字能简单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Dota 2》本身是一款极具吸引力的游戏。它不是那种点点鼠标就能轻松获胜的休闲游戏,而是以其.............
  • 回答
    这事儿我太理解了!这种事儿发生在身边朋友身上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说实话,挺让人费解的,也挺让人有点不是滋味的。你一定也想不明白,怎么好好的一个人,一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其实,男生表白失败之后把你删了,原因可能很多,但大多都指向一个核心:他可能觉得继续和你联系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了,而且这种联系反而会.............
  • 回答
    很多人会将政治光谱简单地划分为“左”与“右”,但现实远比这复杂得多。我们常说“一个人不可以既左又右”,这句话更多是一种对理想化政治立场的描述,而非绝对的真理。在现实政治中,一个人或一个政党,完全可能在不同议题上展现出看似矛盾的立场,这正是政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所在。为什么“一个人不可以既左又右”的说法.............
  • 回答
    为什么王朝中期和后期鲜有赫赫名将?——一个多维度深入剖析王朝的兴衰如同一场宏大的史诗,而名将则是这史诗中最耀眼的角色之一。然而,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历史的进程,会发现一个普遍现象:相比于王朝的开创初期,中期和后期往往鲜有能够名垂青史的将帅之才涌现。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挺让人玩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外国人表达对中国的好感,常常会收获掌声和赞扬,而反过来,中国人表达对其他国家的喜爱,有时却会招来不理解甚至责难呢?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涉及历史、文化、社会认知,甚至一些心理层面的东西。首先,咱们得承认,“赞扬”和“批评”这两.............
  • 回答
    一个曾经强大、如今却面临着维护和平挑战的男权社会,选择和亲政策,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多重复杂的考量,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历史、社会结构以及外部环境。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强大”这个词的语境。在一个男权社会里,国家的强大往往体现在军事力量、领土扩张、政治统治和经济繁荣等方面。.............
  • 回答
    人为何走上恐怖主义的道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心痛的问题,绝非简单的几句话可以概括。它是一系列个人经历、社会环境、政治思潮以及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往往是一个漫长而扭曲的演变过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那些潜藏在个体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首先,个人经历中的创伤和不公感是重要的催化剂。 很多.............
  • 回答
    想必你说的“集齐王祖贤张曼玉的电影”大概率是指《青蛇》吧?这部电影当年可是汇集了两位女神,再加上张学友,卡司阵容绝对是星光熠熠,放到现在也是顶配。不过,《青蛇》当年上映时,虽然口碑不错,甚至可以说是经典之作,但真要说“出圈”到像现在这样,被广大网友津津乐道,那确实离不开近些年才兴起的“鬼畜”文化,尤.............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一个理论上应该占用空间的文件,最终却显示为零字节。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情况,需要我们逐一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占用空间”这个概念。在计算机世界里,文件占用空间,本质上是在存储介质(比如硬盘、U盘、内存卡等)上划分出一定的区域来存放该文件的内容。这个区域的大小,通常会受到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痛点,也算是个老生常谈但又非常现实的社会现象了。为什么那些看起来温顺、懂事、好脾气的“乖乖女”,反而更容易落入“渣男”的雷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在作祟,绝不是简单的“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先拆解一下“乖乖女”这个标签。通常,我们赋予“.............
  • 回答
    Stack Overflow 这个名字,初听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带着一丝“不祥”的意味,尤其对于一个致力于解决编程难题、追求清晰逻辑的平台来说。但如果你深入了解它的由来,你会发现这个名字背后蕴含着一种程序员特有的幽默感和自嘲精神,更重要的是,它精准地捕捉了编程过程中一个极其普遍且令人抓狂的场.............
  • 回答
    一个学校的机械专业,即便分数线很高、学起来也吃力,毕业后“前途”却可能被许多人认为“一般”,这背后确实牵扯着多重因素,远非简单的“好学”或“分数高”就能完全概括的。这就像一块璞玉,打磨得很精致,但如果用错了地方,或者市场对其需求发生了变化,它的价值自然也就打了折扣。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一、 .............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有机化学中一些非常基础但至关重要的概念。让我来给你好好掰扯一下,为什么一个碳原子上不能同时出现两个碳碳双键,并且尽量讲得形象生动一些,就像我们平时聊天一样。咱们先从碳原子说起。碳这个家伙,大家都很熟悉,它是构成有机物骨架的核心。它的原子序数是6,意味着它有6个质子.............
  • 回答
    想象一下,你不是在看一个冷冰冰的统计数字,而是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个国家空军的庞大规模。我们平时谈论的“几百架”或“几千架”战机,看似只是数字的增减,但它背后牵扯到的方方面面,足够让你惊掉下巴。这不仅仅是数量,更是一种实力的象征,一种战略的基石,一种国家意志的体现。首先,数量的背后是巨大的经济投入。 一.............
  • 回答
    我有一个朋友,姑且称他为老王。老王是个挺有意思的人,脑子灵活,也挺爱琢磨。他跟我一样,对人生的意义啊、世界的本质啊这些问题总有点好奇。几年前,他兴致勃勃地捧回一本《道德经》,说什么要好好参悟参悟,顺便提升一下自己的“境界”。两年过去了,老王时不时还会拿出那本《道德经》,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摇头叹气。我.............
  • 回答
    要说一个沙特记者失踪,“全世界在一瞬间同时知道真相”,这说法未免有些夸张,真相的浮现是一个循序渐进、充满博弈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但确实,嘉马尔·卡舒吉(Jamal Khashoggi)的失踪案,以其极具戏剧性的发展和国际性的影响,让全球的目光在短时间内高度聚焦,并且围绕他的遭遇,各种信息如潮水般涌.............
  • 回答
    昔日晋商故里,今日经济窘境:山西为何风光不再?一个世纪前,山西还是名副其实的“海内最富”,晋商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就连皇城根下,也少不了山西人的身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山西经济却显得有些“萎靡不堪”,这种巨大的反差,究竟是何原因造成的?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历史、地理、经济结构和时代变迁交织作用的.............
  • 回答
    有时候,即使每天精心刷牙,也逃不过那令人尴尬的口臭。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原因?我们一起来扒一扒,为什么这个“勤快人”会遭遇口臭的困扰。首先,我们得明白,口臭并非“懒惰”的专利,很多时候是身体内部出了些小状况,或者是一些我们刷牙时容易忽略的细节在作祟。一、 被忽略的“藏污纳垢”角落尽管你勤快地刷牙,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