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个人会成为恐怖分子?

回答
人为何走上恐怖主义的道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心痛的问题,绝非简单的几句话可以概括。它是一系列个人经历、社会环境、政治思潮以及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往往是一个漫长而扭曲的演变过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那些潜藏在个体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

首先,个人经历中的创伤和不公感是重要的催化剂。 很多最终走向极端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受过严重的创伤,比如亲人离去、被暴力对待、遭受歧视或压迫。这些经历可能在他们心中埋下深深的怨恨和不安全感。当这些个体生活在长期遭受不公的群体中时,这种不公感会被放大,并与集体的痛苦联系在一起。他们可能感到被剥夺了尊严、权利和未来,社会体制似乎无法为他们提供任何救济或正义的途径。在这种绝望和被剥夺感下,他们会开始寻找一种方式来反抗,来宣泄内心的愤怒和痛苦。

其次,身份认同的危机和寻找归属感是另一个关键因素。 在现代社会快速变迁、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的环境下,很多人会感到迷失和疏离。他们可能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感到孤独和无助。恐怖组织往往能够提供一种强烈的集体认同感,让他们觉得自己属于一个有目标、有意义的群体。这种“我们”对抗“他们”的叙事,能够填补个体内心的空虚,让他们感到被接纳、被理解,甚至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使命感。在组织内部,他们可能会得到一种“兄弟情谊”和“归属感”,这对于那些在外部世界感到边缘化的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再者,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扭曲宣传是操纵个体思维的利器。 恐怖组织通常拥有非常善于蛊惑人心的宣传机器。他们会利用精心策划的言论、图像和故事,将世界描绘成一场非黑即白的斗争:一方是受迫害的正义者,另一方是邪恶的压迫者。他们会利用宗教、民族主义或其他意识形态来包装其暴力行为,将其描绘成神圣的、不可避免的、甚至是能够带来救赎的行动。对于那些已经心怀不满和绝望的人来说,这种清晰的敌人和崇高的目标,能够为他们的愤怒提供一个“合法”的出口,并赋予他们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使命感。他们会相信,自己的牺牲是为了更伟大的事业,是为了解放同胞、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此外,社会和经济因素的边缘化也不容忽视。 贫困、失业、社会不公、政治压迫等因素,往往会制造出一个容易被极端思想渗透的温床。当一个群体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缺乏机会、政治权利被剥夺的状态时,他们更容易对现有体制产生不满,并可能被那些承诺改变现状的极端组织所吸引。恐怖组织常常会利用这些群体的不满情绪,提供金钱、工作甚至物质援助,以此来招募成员。

从心理层面来看,一些人可能存在特定的心理特征,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极端思想的影响。比如,寻求刺激、冲动性强、缺乏批判性思维、对权威的盲从,甚至是一种病态的自我毁灭倾向,都可能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在某些情况下,领导者或招募者的个人魅力和操纵能力,也能够巧妙地利用这些心理弱点,一步步将个体推向深渊。

最后,“群体效应”和“沉默的螺旋”也不可小觑。 在一个充斥着极端观点的社群中,个体可能会因为害怕被孤立或被视为异类,而选择沉默或被迫附和。随着支持极端观点的人数增加,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可能会感到自己的声音越来越渺小,最终选择沉默,使得极端观点看起来更加普遍和有说服力,这便是“沉默的螺旋”效应。

总而言之,一个人成为恐怖分子,很少是单一原因的结果。它往往是个人创伤、身份认同危机、社会不公、政治操纵和心理弱点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悲剧产物。理解这些根源,或许是我们避免和解决恐怖主义问题的第一步,尽管这条道路充满艰辛,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去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可以尝试着回答一下。

前年,英国截获了一宗情报,几个英国裔的恐怖份子想要从中东战场潜回伦敦,利用无人机刺杀英国女王。这几个恐怖分子的结局是被英国的攻击机直接炸死在伊拉克的训练营地里了,都没回到欧洲。

英国报纸公布了这几个恐怖份子的身份,那几天我们办公室就轰动了,因为有一位老师傅认出来其中一个恐怖份子是他儿子的中学同学,学生时代经常来他儿子家打游戏,还参加过他儿子几次生日派对。

正好,老师傅的儿子也在公司里做工,出于好奇,包括我在内,办公室里的众人都问老师傅的儿子,这家伙当年是怎么样一个人,怎么好好一个游戏青年就跑到中东打圣战去了呢?

我简称这名恐怖份子叫哈桑吧

据老师傅的儿子回忆,哈桑的父母是从中东移民英国的,但哈桑本人是在英国出身,从小就和其他英国人一样长大,在记忆中哈桑一直到中学前都没有碰过古兰经,也不会说阿拉伯语。在电视上看到美英联军打伊拉克,哈桑也没啥反应,相反觉得现代化装备的美英大兵很酷,还特别喜欢打射击游戏,经常下午放学后到别的同学家一起联机打COD。


但中学读到第二第三年的时候,哈桑就混的比较惨了,学校里每个人都欺负他,没啥别的原因,就因为哈桑是个中东裔,长的比较黑,长的和其他同学不太一样。

在英国,不是每个城市都和伦敦一样多元化,在我和哈桑居住的三四线小镇,居民清一色都是白人,外裔非常的罕见,即使有移民,大多数也是同人种的东欧人。

小镇上的居民骨子里都比较保守排外,对东欧裔尚且侧目,对哈桑全家这样不同文不同种的外族人,态度是可想而知。更糟糕的是,哈桑读的学校不好,想想也知道,工厂老师傅的儿子就读的学校,教学和生源都是比较差的。公司里有点收入和地位的领导,都会把孩子送到几十英里外的寄宿私立学校,在不济也想办法送到城里好一点的公立学校,从没听说过有放心把孩子送进小镇上的学堂。但哈桑的家人,和很多新移民一样,或者是真没有钱,或者为了贪便宜,哈桑就进了小镇上的中学。

然后哈桑就是各种被欺负,各种被编段子,连哈桑的姐妹和母亲都不能幸免,因为小镇上从没见过包头巾的穆斯林妇女吗,她们在本地人眼中显得更加异类。

然后哈桑就变了,不来上学了,也没有回家,不过小镇中学的出勤率也就那个样,谁谁不来上课司空见惯,谁也没在意哈桑到底去了哪里。

哈桑大概一个月来学校一两次,一次比一次变化大,他开始留起大胡子,没人时就拿着古兰经坐在角落里一个人吟唱,然后哈桑不再穿西服来学校,而是换上了大白袍子。

哈桑的眼神越来越迷离,行为越来越怪异,但这样一来,反而没有敢在学校里欺负他了,老师和同学见到他,老远开外就绕道而行。偶尔有一两个多事的骚年想撩他,哈桑不再像以前默默忍受,而是凶狠的回击,然后说些神神叨叨没有人听得懂的话。当然,还有一些骚年觉得哈桑打人挺好玩,在一边用手机拍下来,然后传到youtube和fb上,标题是“学校里的穆斯林疯子又打人了”云云。

再后来,就没有哈桑的任何消息了,他在youtube上传了一个视频,挂个黑棋子在后面,大喊要杀光英国人云云,当然这样的视频很快被删,但是学校里的骚年在FB上回答,“Suck my ball”。

说到这里,我要提一下,欧洲暴恐活动中的恐怖分子,虽然都是中东裔,但是大部份是在欧洲本地出身长大的,除了皮肤和外貌,文化内核都是西化的,但他们最后变成了比中东本土长大的人更加暴虐的存在,到底是哪个环节有问题?

------------------------------------------------------------------------------------------------------思考与争议的分割线

评论区里快炸了

这很正常

如果我们把恐怖分子和中东裔直接挂钩,把他们都描述成除了古兰经以外大字不识的洞穴原始人,没有自己的判断力,没有接受过任何文化教育,除了像野人一样安拉克胡阿克巴以外没有语言能力,从出生开始起就日复一日被72个处女洗脑,人生目标就是在肚脐眼上绑上一排炸药包,然后窝在货轮底仓里潜入欧洲,完全无视现代文明的诱惑,完全无视现代科技的震撼,跑到人多的地方啊啦啦啦的大叫一声“杀死异教徒”,然后自“嘣”了。这很戏剧,很好莱坞,也很符合你我和大部份欧美人的想象,但这不是事实,如果按这种臆想来揣测恐怖主义,不仅不能解决恐怖主义,恐怕连预防下一次恐怖攻击从哪里发生都不知道


事实上,就像我上文说的,伤害本国的恐怖分子,并不是自境外出生然后像特种兵一样潜入境内,恰恰是生于这片土地,长于这片土地的本国居民。不错,他们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是来自外族的移民,但是不考虑如今欧洲放难民入境的措施,这些来自中东国家的父母爷爷奶奶们都是以合法方式申请并获得移民发达国家资格的。能以通过移民审核的方式在发达国家留下并居住的人群,文化和教育程度不会差,如果对这一点有意见,请明天跑去美国或者欧盟国家的使馆探讨一下隔着太平洋申请绿卡的条件。注意,我这里强调的是移民,不是难民,immigrants和refugees在审核和获得居住权的路径上是不一样的,不能把两者混淆,不要拿移民的素质套难民,也不要把难民入境的难易程度套移民。

因为语言不熟练,学历不被认可,不能一登陆后就申请福利等原因(是的,很多国家限制刚定居的移民领取医疗和育儿等方面的福利),新移民相比同学历的本地人,工作和待遇会差很多,但毕竟这些合法移民都是受过教育有一技之长的人,随着移民越来越适应当地环境,他们的生活近况也会慢慢改善,虽然终究比不过同学历同资历的本地中产白人,但是比当地最差的混吃等死的白人loser要好很多很多。

按照发达国家的设想,这些移民的后代一出生就接受西方的教育,从小习惯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完全接受了西方的意识形态,能流利的说西方语言而完全忘记了父辈民族的母语,除了皮肤和长相和白人不一样外,移民的后代的内在思想应该是高度西化的,他们本质上应该就是“黄皮香蕉”“黑皮香蕉”“拉美香蕉”“绿皮香蕉”的西方人。

说到这里,可以先回答评论里的一个问题“一派胡言,又不是西方人把这些教徒招过去的,他们哪里惹了绿皮们?”且先不说西方人是不是惹了阿克巴们,这些在欧洲的中东裔确实就是欧洲人自己招过去的,要么是通过正常审核的第一代新移民,要么是出身拿着欧洲护照的移民二三代,要么是历史特定时期的出于“人道”理由放进来的难民,还有一种,是欧洲在殖民时期还有二战结束后从中东国家引进的劳工

为什么欧洲人要引进中东裔,从大的角度说,全球化以后各地区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可避免,而且有美国吸引全世界的人才作为先例,欧洲也要学习美国引进各地区的中高端人力资源,移民政策越来越开发是大势所趋。从狭隘点的角度来说,欧洲需要质量高价格低的劳动力维持社会运转,养活本地价格高质量低的loser人口,美国和澳加本质上也是打的这个算盘,大家可能觉得中东人文化素质不高,恰恰相反,土耳其伊朗埃及等国不少中高端知识分子移民欧洲国家,是欧洲重要的中高端劳动力来源。欧洲为什么自己不在教育上加强投入培养出本国的人才呢?除了出生率问题以外,还是小算盘。培养本地人需要加强在教育上的投资,是要出钱出力的,而移民的教育是在其他国家完成的,欧洲自己不需要出钱,省力又省心,一举两得。

就像哈桑年幼时一样,喝着可乐,打着PS,坐在快餐店里吃着薯条,抽着烟,喝着啤酒,骂着Fuck Suck,在fb和twitter上撕逼撩妹,阿拉伯语一点不会,古兰经什么的从没读过,礼拜什么的从没跪过,他的生活轨迹里哪里有一点伊斯兰的痕迹?

表面看起来,哈桑完全西化了,和西方当地的小孩一样成长,移民归化工程貌似功德圆满。然卵用!不到十年后,哈桑自爆了!他关键的转变就在中学那短短的几年,之前十多年的西方教化似乎一夜之间彻底消失,转变成对西方的仇恨,这是怎么回事?

现在西方各国对移民后代的教育有没有问题?移民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政府有没有失责的地方?肯定是有的,不然哈桑不会想要操控自爆无人机去暗杀女王。但究竟是那个环节出了问题,有什么有效的对策,各国政府就默然了。甚至说,政府官员都不愿意承认移民归化问题上有问题,也不鼓励大众去探究恐怖份子是在西方本国出身的这一事实,因为大众知道了以后肯定会就移民筛选和日后的教育问题向政府质问,但政府官员们都不愿意面对这一问题,

放浅一点说是因为官僚系统的自保原则,问题要是承认了就要有人背锅,要有人去负责想对策,而锅这么大,对策这么难想,谁愿意惹祸上身担起这种责任呢?现行政策运行很多年了,各种利弊盘根错节,要改动起来牵一发动全身,结果会怎么样无法预料,万一改动的后果比以前的老政策还要糟糕呢?失败的后果可是赌上整个政治职业的生命,何苦而为之?

放深层次说,就是现代西方政治和文明存在一些致命的缺点,无法在某些方面战胜极端思想。但做不到亚!要承认自己有缺点比指认对手是大神要难得多,所以会有“不怪国军无能,只怪共军太狡猾”这样的台词。欧洲人曾经吊打世界两百年,今天帝国时代虽然远离了,但西欧国家好歹也是自由,民主,先进的发达社会,让欧洲人承认自己的文化和政治体制有问题,这可是要有些动摇国本,即使政客和学者能接受,普通老百姓这关也过不了。特别是,当大家意识到很多恐怖份子不是愚昧迷信的疯子,而是受过教育,长期在西方生活,在理性思考后决定发动恐怖袭击,社会不得不发问:不少原本正常的人,在思考过后,愿意放弃现代化的优渥生活而选择皈依极端思想,这是为什么?是他们原本就不正常,还是西方现代社会有问题?

为了不让我自己的说法显得偏颇,我也要承认,很多恐怖分子来自北非和地中海的阿拉伯国家,并没有在欧洲出身长大,成长的环境也不像欧洲本地出身的中东裔那么优渥,他们中很大一部分在贫困中长大,经济因素在他们选择恐怖活动的动机中有重要作用。但,这些北非国家和今天的西欧还是有着深刻的联系,很多北非青年前往前宗主国打工,前宗主国对北非居民申请签证和移民也有特别通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欧洲有很多中东裔,为什么欧洲不引进大量亚裔。欧洲国家和阿拉伯,北非世界之间有难以切断的联系,后者为前者提供劳动力,农产品,初级加工制品和消费市场,双方之间有非常密集的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欧洲认为这也可以促进前殖民地国家对欧洲的认同,这当然也是欧洲国家控制北非和阿拉伯地区的一种策略。这个策略管不管用,是另一个话题。


在欧洲闹事的恐怖分子,要么出身在欧洲本身,要么因为欧洲国家对他们的母国敞开大门而畅通无阻,似乎是个短期很难解决的问题。欧洲现在已经不可能选择对外封闭,如果欧洲只单向夺取阿拉伯世界的资源和市场,却切断文化,财富和人员的流动,这不是回到殖民体系吗?欧洲不敢,也做不到,强行这么操作,冲突层面会从小团体性质的恐怖活动上升到地区国家之间的对抗。阿联酋,沙特可以请外籍劳工干活,等不干活的时候再把这些人赶回母国,完全不负责这些劳工的权益和福利,但欧洲不能这么做,西方世界打着舆论和道义的大旗,这么操作就把自己降到沙特一个层次,等于是降低自己在政治文化方面的控制力,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为什么今日的欧美文化里会有许多荒唐的“政治正确”,这些都是面对某些深层次危机却没有办法解决,也不鼓励大众深究本质原因,只能无奈的“裱糊”,能运转一天是一天。政治正确的口号本身有没有问题?民族平等反歧视有没有问题?宗教信仰自由有没有问题?包容不同的文化思想,兼听则明有没有问题?好像都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多个没有问题的想法堆砌在一起就造成了大问题呢?谁能说得清楚?即使说清楚了,可如果解决方案是非常颠覆性的,社会能不能够接受?


接下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我们对新疆人很好啊,为什么他们也闹?”

“难道消灭恐怖份子,就是要把外裔当大爷一样伺候吗?”

平等甚至优待外族人士能不能消灭恐怖主义?

答案是,能,也不能。

就像一部电影里的台词所说,参军的人有这几种,为钱卖命的,为了荣誉与豪情参军的,为了野心和天下从戎的,还有最可怕的一种,寻求杀戮和血腥,为杀人的快感而入伍。

恐怖份子内部之间也有不同,一部分人可以被收买,被感化,可以用经济手段令他们放下屠刀,大部份外围的成员和干部,很多是出于各种杂七杂八的原因加入了恐怖组织,一些是性格上容易被洗脑的狂人,一些是因为经济原因而走投无路,一些是为了公报私仇,这就像革命战争时,不是每个人都是为了伟大的理想参战,许多普通战士的动机就是打土豪分田地,跟着队伍走后会有好日子;而恐怖活动最核心的成员是一群铁杆的恐怖大师,这些成员有着坚定的政治诉求,清晰的思维,受过高等教育,拥有巨额财富,能够组织指挥起一支庞大而复杂的恐怖网络。对这些硬派恐怖份子而言,金钱,人力乃至名誉只是达成政治目的的工具,优厚的经济待遇不可能收买他们,更不可能软化他们,在达成他们的政治目的之前他们绝不会放弃。

用经济手段可以归化一大部分因为利益原因参加恐怖活动的潜在人群,虽然不能彻底消灭恐怖活动的核心,但可以孤立死硬派的恐怖份子。

简单来说就是胡萝卜和大棒,但要切忌胡萝卜和大棒的使用对象不同,对可以争取的对象用大棒打只会适得其反,对不能争取的对象搞怀柔政策只会喂肥,在行动之前分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是最重要的环节,可惜也是现实中大部份场合都做不好的。

再说一点,为什么对移民归化的问题会这么难

说到底,这是一种人性,如何定义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

我何以成为我,他何以成为他,你为什么是你,你我他之间有什么不同。

对于群体,人类有互为矛盾的心理

一方面,个体希望汲取集体的力量来加强自己,所以会非常主动的加入集体,期望得到集体里其他成员的认可,在自己有需要时其他成员会给自己提供帮助。

另一方面,个体恐惧被集体里的其他成员同化,丧失自己作为个体的特征。

如果代表我个体性的特征全部被抹杀,我可以被任何一个其他个体所替代,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活着的价值是什么?

没有自我,丧失自我,虽有生命,却无异于死亡.

慢慢更新再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为何走上恐怖主义的道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心痛的问题,绝非简单的几句话可以概括。它是一系列个人经历、社会环境、政治思潮以及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往往是一个漫长而扭曲的演变过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那些潜藏在个体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首先,个人经历中的创伤和不公感是重要的催化剂。 很多.............
  • 回答
    宇多田光在日本音乐史上的地位,确实引人注目,尤其是考虑到她一直以来所展现出的、根植于美国文化背景的独特自我认知。要理解她为何能在日本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并跻身日本历史女性歌手前三,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她的音乐本身就拥有跨越文化的普适性。宇多田光的音乐风格融合了R&B、灵魂乐、流行乐等多种元.............
  • 回答
    说句实在话,你这情况,在一些人看来,确实挺招人议论的。这事儿吧,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里头牵扯的东西有点复杂,得一件一件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你得明白,这个“不务正业”、“懒”、“废物”的帽子,很大程度上是别人基于他们自己一套固有的价值判断给扣上的。想想看,咱们社会上,很多人的观念里,尤其是体力劳动.............
  • 回答
    要理解“曼哈顿博士”为何能跻身宇宙最强大的存在之列,我们得先回溯一下他的诞生,那绝非一次简单的科学实验,而是一场关于物质、时空乃至存在本身的终极探索,其产物也因此超脱了我们凡人的认知范畴。首先,得明确一点:曼哈顿博士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人类实验的产物”。他最初是一个人类,一位名叫罗伯特·奥本海默(尽管.............
  • 回答
    俄罗斯之所以成为一个东正教国家,并自称罗马帝国衣钵传人,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故事,融合了历史、宗教、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追溯到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和观念的演变。一、 拜占庭帝国的“第二个罗马”与俄罗斯的皈依俄罗斯成为东正教国家的核心原因在于其皈依东正教,而这次皈依的源头是强大的拜占庭.............
  • 回答
    达斯·维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如此受欢迎的反派,这可不是偶然。他的魅力,说实话,是那个时代很多反派都望尘莫及的,甚至可以说,他重新定义了“酷”这个概念在反派身上的体现。首先,你能想到他那标志性的黑色战甲和呼吸器吗?那简直是视觉上的震撼。这套装备不仅仅是为了掩盖他受伤的身体,更是他力量、压迫感和神秘感的象.............
  • 回答
    为什么“娘化”能成为一个卖点?“娘化”这个词,在近些年来的流行文化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从动漫、游戏到周边产品,都能看到它活跃的身影。这种将原本是男性、非生物或抽象概念,转化为具有女性化特征的形象的创作手法,为何会如此受欢迎,甚至成为一种强大的商业卖点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心理学、社会文化以及市场营.............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汶川地震在众多灾难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日子,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所触及的社会、情感和历史层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叠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汶川地震的规模和破坏性是空前的,直接触及了中华民族几代人心中最脆弱的神经。 2008年5月12日,那场突如其来的8.0级.............
  • 回答
    “你女朋友是山东大学的”之所以会成为一个梗,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关于地域、高校、以及一些特定群体之间微妙互动和调侃的文化心理。要把它说得透彻,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地域与刻板印象的碰撞:山东人的“实在”与“朴实”首先,山东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以来都带着一种“实在”、“朴实”、“能干”、“踏.............
  • 回答
    在中国,“绿卡”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持有中国绿卡的外国人,与未持有的外国人相比,在权利和义务上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然而,在中国,绿卡有时被戏称为“鸡肋”,这其中自有其原因,涉及到中国的国情、法律体系以及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的设计初衷。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持有中国绿卡与否的外国人所享有的不.............
  • 回答
    上海之所以在日本社会心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剥开层层历史的迷雾,细致地梳理其脉络。首先,历史的印记,尤其是租界时期,是塑造日本对上海认知的关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因其开放的港口地位,成为列强在华势力交.............
  • 回答
    “亡国奴”这个说法,从字面上看确实很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它似乎将国家灭亡这一政治事件与个人身份的奴役直接划上了等号,这与现代国家概念下,公民身份的流动性显得格格不入。然而,“亡国奴”的说法并非仅仅是字面意思的映射,它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语境,以及一种特定时期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感受。要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不少人在超市里看到进口蓝莓那小巧的身影,再看看价格标签,再对比一下国产的,确实会觉得有点“心疼”。这中间的价差,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它涉及到生产成本、品牌溢价、供应链、市场需求等等一串复杂的账。先来说说,为什么进口蓝莓和国内蓝莓价格差这么多?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
  • 回答
    布偶猫之所以价格高昂,以及它们是否会成为下一个“藏獒”,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布偶猫那么贵?布偶猫价格昂贵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稀有性和培育难度: 纯种繁育的门槛高: 布偶猫是相对年轻的品种,由美.............
  • 回答
    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巨头,在自身业务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布局半导体领域。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腾讯不仅自主研发芯片,还在AI芯片、DPU(数据处理单元)等前沿领域投资了众多初创公司。这种“自己做”与“投资”并行的策略,以及它可能带来的产业格局变化,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腾讯为何既自研芯片,又.............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反应时间只有 1 毫秒的人,出现在《反恐精英:全球攻势》(CS:GO)的战场上。这可不是一般的玩家,这简直就是开了“上帝视角”的选手。他的游戏体验,以及他能取得的成就,将是颠覆性的。首先,我们得明白 1 毫秒的反应时间意味着什么。通常情况下,人类的平均反应时间在 200250 毫秒之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触及了有机化学,乃至整个量子化学的核心。很多人在初学的时候都会对“成键”和“反键”轨道感到困惑,觉得明明是两个一样的氢原子,为什么结合起来会有这么大的区别?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稍微“拆解”一下,从最根本的地方说起。1. 原子和电子:基本单位首先,咱们得知道,构成物质的都是原子.............
  • 回答
    关于Asoul成员歌舞专业水平的讨论,确实在粉丝群体中一直存在,而且见仁见智。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就像复盘一场演出一样,拆解其中的细节。首先,我们得明确Asoul的定位。她们虽然主打歌舞表演,但其核心卖点远不止于此,更多的是围绕“虚拟偶像”这个概念,通过直播互动、人设塑造、故.............
  • 回答
    你有没有试过把手背在眼睛前面,然后手指并拢,形成一个细细的缝隙?当你透过这个缝隙看向远处的时候,是不是感觉眼前的东西好像突然变得清晰,而且能看得更远了?这可不是什么魔法,背后藏着一些挺有趣的科学原理呢。打个比方,咱们的眼睛就像一个照相机,而瞳孔就是它的光圈。我们看东西的时候,光线会穿过瞳孔进入眼睛,.............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心动的问题。如果真有这么一个神奇的按钮,让我瞬间跻身文坛大家之列,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不是去写什么惊世骇俗的宏大叙事,也不是什么晦涩难懂的哲学思辨,而是……我想写一本关于“消失”的书。不是那种侦探小说里突然有人不见了,而是更深层、更普遍的消失。消失的语言,消失的记忆,消失的习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