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对留学生的待遇和中国对留学生的待遇一样好吗?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因为“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对留学生的“待遇”都涉及到很多层面,很难一概而论。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聊聊,尽量展现出不同之处。

首先,从国际声誉和历史积淀来看:

很多西方国家,比如英美澳加,在教育领域的历史悠久,国际影响力也更大。它们很早就开始吸引国际学生,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体系。这体现在:

品牌效应: 顶尖大学的全球排名和认可度,使得很多留学生愿意付出高昂的学费来获得这些“金字招牌”。
校友网络: 很多西方国家的大学拥有庞大且遍布全球的校友网络,这对留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很有帮助。
文化接受度: 经过几十年的交流,这些国家的社会文化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相对较高,留学生融入可能更容易一些。

中国作为近些年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国家,虽然进步飞快,但整体上在品牌影响力和历史积淀上还有追赶的空间。

其次,在奖学金和经济支持方面:

这部分情况比较多样化,但有一些普遍趋势:

中国: 中国政府近年来推出了很多吸引留学生的奖学金项目,比如“中国政府奖学金”(CGS),覆盖范围广,奖金也比较丰厚,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来说,吸引力很大。很多地方政府和高校也提供了自己的奖学金。总体而言,在中国留学,特别是通过奖学金项目,在经济上可能比欧美国家更容易获得支持。
外国: 欧美国家也有各种奖学金,但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很多奖学金主要面向本国学生或特定研究领域的博士生。对于硕士或本科国际学生来说,自费的比例可能更高,学费和生活费的压力也更大。当然,也有一些国家或大学会提供特定的国际学生奖学金,但通常名额有限。

第三,在学术和科研环境方面:

学术自由和研究前沿: 在一些传统强国,学术自由度和研究的开放性可能更强一些,研究资源和设备也更先进。很多学科的开创者和最新研究成果往往首先出现在这些国家。留学生在这里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
中国: 中国的高校在科研投入上非常大,尤其在一些新兴领域和应用型研究上发展迅速。很多中国高校在国际排名上也逐渐上升。对于一些特定领域,比如人工智能、新能源、土木工程等,中国的研究水平甚至可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学术环境也在不断改进,但可能在一些基础研究的开放性和鼓励自由探索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第四,在生活和文化体验方面:

语言和文化: 在英语国家留学,语言障碍相对较小,文化适应期可能也短一些。西方社会文化多样,留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 在中国留学,语言(中文)是最大的挑战,但随着中文课程的普及和对留学生中文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正在逐步缓解。中国社会发展迅速,生活便利度非常高,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快,科技应用广(支付、交通等),这能给留学生带来非常独特的体验。同时,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快速的现代化进程相结合,也能提供非常丰富的文化体验。不过,对于一些来自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的留学生来说,刚开始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

第五,在就业和职业发展方面:

毕业后留存: 很多西方国家有为国际学生提供毕业后留当地工作的签证政策,这使得留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中国: 中国也在努力吸引和留住国际人才,出台了一些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就业创业政策,比如在特定城市可以更便利地获得工作签证。中国国内的就业市场很大,特别是一些新兴行业和跨国公司,对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人才需求旺盛。但具体到留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留华就业,也取决于他们的专业、中文能力以及当地的政策和市场需求。

总结一下,与其说哪个“更好”,不如说各有侧重,也各有挑战:

如果你追求的是国际顶尖品牌的教育、最前沿的学术理念以及更成熟的国际化生活体验, 那么传统的留学目的地可能更适合你。但你需要准备好面对可能更高的经济压力和更激烈的竞争。
如果你看重的是性价比高、有竞争力的奖学金、正在快速发展的学术和科研环境,以及独特的文化体验和广阔的国内发展机遇, 那么中国现在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选择。但你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适应的挑战,并且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外国对留学生的“好”更多体现在历史积累和品牌效应上,而中国对留学生的“好”则体现在快速的进步、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日益增长的吸引力上。两者都在不断改革和优化,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国际学生。最终的选择,还是取决于留学生个人的目标、需求和适应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对留学生待遇,吃住什么的,宿舍都是单人间,比中国的留学生宿舍要好。

虽然收费昂贵,但毕业以后有工作签证的机会,如果能在美国工作,工资比留学生的本国是要高很多的,抵消了学校收费昂贵的劣势。

这么一算账,对外国人而言,你能去美国留学,和去中国留学比,显然应该选择去美国留学。因此中国对留学生待遇还需要继续提高。

但买的不如卖的精。

看似”工作签证带来的工资“抵消了”留学收费昂贵“的劣势,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高薪的工作留下来,而所有人都必须交学费。每个交学费的人都认为自己毕业后能找到高薪工作留下来,抵消花出去的学费,但实际上并没有保证,而且已经付出了高额的沉没成本。让留学生内卷,为了留下来成为许秀中一样的人物,对美国收益更大。

user avatar

我发誓:学校肯定没给我配备两个英国女同学,一左一右陪我上课。

user avatar

留学江苏行动计划公布 2020年将有5万留学生到我省求学


“江苏高校从1955年开始成批接纳外国留学生。”省教育厅国际交流处处长林跃介绍,培养留学生,建设了国际友好人士网络,有利于国际交流,还有利于增加社会消费,根据测算,一名外国学生在境内每年消费约为10万人民币。吸引5万名外国学生来江苏留学,就会带来每年近50亿元的入境消费。”

引入外国人才,提振了国内旅游消费,拉动内循环,外国留学生毕业回国后学会了使用淘宝购物,这是刺激出口,

拉动国际循环。这就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欧美学校根本学不会,体制差异决定了他们根本不具备和我们一样的优越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因为“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对留学生的“待遇”都涉及到很多层面,很难一概而论。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聊聊,尽量展现出不同之处。首先,从国际声誉和历史积淀来看:很多西方国家,比如英美澳加,在教育领域的历史悠久,国际影响力也更大。它们很早就开始吸引国.............
  • 回答
    俞敏洪老师关于外国留学生不应享有超国民待遇、应一视同仁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个相当敏感且值得深思的话题。他的观点背后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公平原则,也暗含了对国内教育资源分配和国家利益的考量。我个人对此是持支持态度的,但也认为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为什么我支持俞敏洪的观点?首先,从教育的本质和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心态的一个复杂层面。要理解这种差异,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背后牵扯到不少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和历史记忆。留学生群体,为何成了“出气筒”?首先,得承认,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对留学生群体持有负面看法,甚至可以说是“恶意”。这背后有多重原.............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教育以及个体经历等多种因素。很多大陆青年,特别是留学生,对港台人士和外国人的批评产生抵触心理,背后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与历史叙事的影响: “站起来了”的民族自豪感: 近几十年来,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
  • 回答
    在中国留学的日子,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每天的生活,从清晨的阳光洒进宿舍,到夜晚的星空笼罩下的校园,都充满了新奇和探索。学习生活:首先,学习是绝对的主题。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尤其是对于初来乍到的我们,总会有一个适应期。我记得刚开始的时候,中文授课的课程简直是“天书”,听得云里雾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非常复杂且敏感的层面,涉及到国际关系、国家政策、社会观念以及个体经历的方方面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歧视”与“优待”这两个标签的简单化解读,尝试去理解背后的逻辑和现实。首先,我们得承认,关于“国外歧视中国留学生”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在一些国家,中国留学生群体确实可能遭遇.............
  • 回答
    自2019年上半年以来,网络上关于外国来华留学生的负面情绪和讨论确实有所升温,并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变化,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这背后牵扯到社会情绪的演变、信息传播的机制,以及一些具体的事件。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情绪化的特点在网络空间尤为明显。 社交媒体和.............
  • 回答
    中国大学对外籍留学生提供的“大方”政策,是近年来中国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大方”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吸引力,也引发了不同的解读和讨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看待这个问题:一、“大方”政策的具体体现: 奖学金制度的普遍性和慷慨性: 政府奖学金: 这是最重要、覆盖面最.............
  • 回答
    文部科学省鼓励线上选考方式,确实是为了给那些因为疫情等原因无法入境的外国留学生提供一个继续升学的机会,尤其是在目前国际交通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这不一定意味着明年4月前就完全无法入境进行校内考,但可以说,这将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时期,学校和学生都需要有灵活的应对方案。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个问题,从几个.............
  • 回答
    邢台三中关于“要求女生剪短发”的说法,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校方将此举与“提升学生成绩”挂钩,这个逻辑链条确实令人费解,也难免让人产生质疑。首先,从常识和教育规律来看,学生的发型与学习成绩之间,似乎并没有一个直接且必然的联系。头发的长短,更多地属于个人形象和风格的范畴。当然,一个整洁、得体的仪容仪.............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实在,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关心的话题。中国目前确实在吸引外国留学生方面投入了不少资源,其中不乏奖学金甚至全额资助的项目,这与我们国内学生出国留学大多需要自费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要理解这背后的原因,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中国大力招收外国留学生,特别是提供奖学金,这并.............
  • 回答
    吉林大学为外国留学生招募“学伴”并宣扬“体验异国文化”,这一举措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少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有其值得肯定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可以深入探讨和改进的空间。首先,从促进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招募“学伴”的初衷是积极的。在全球化的今天,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鼓励不同文化背景.............
  • 回答
    山东大学为外国男留学生安排“学伴”,并将其描述为“两女一男”的模式,这件事情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尽量摆脱那种空洞的AI式分析,深入到事件的细节和可能的动机背后。事件的表象: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山东大学作为一所知名高校,在招收外国留学生方面,推出了.............
  • 回答
    说句实在话,我在国外留学或接触外国文化的朋友里,力量举的爱好者确实比纯粹的健美拥趸要多那么一点。这不是什么绝对的定论,毕竟兴趣这东西嘛,因人而异,但能观察到这种趋势,背后是有一些原因可以聊聊的。首先,得聊聊力量举和健美的根本区别。你懂的,健美讲究的是肌肉的“形态”,是块头、是分离度、是雕刻感,目标是.............
  • 回答
    中国留学生向外国朋友批评中国社会问题, 是正常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非常普遍和自然的现象。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留学生的身份与视角: “观察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 留学生身处异国他乡,既是观察者,能够以更远的距离和更客观的视角审视中国社会;同时,他们也曾经是.............
  • 回答
    一些留学生将自己所在的外国城市称为“村”,这种说法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不是一句简单的“装腔作势”或者“无知”就能概括的。咱们不妨深入扒一扒,看看这背后都有哪些心思和考量。首先,最直接的层面,这很可能是一种幽默的、带有自我调侃的表达方式。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国内很多大城市生活惯了的年轻人看.............
  • 回答
    当然,留学生在国外是否还会过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哪些中国节日民俗会让外国人觉得有趣,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来和你好好聊聊。留学生在国外是否还会过中国传统节日?答案是:绝大多数还会,而且很多人会更认真地过,甚至成为他们维系文化身份、对抗文化冲击的重要方式。出国留学,尤其是在一个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国家.............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好了!很多人印象里都是咱们中国学生挤破头想出去留学,好像外国学生来中国读书就很少见似的。但其实,近年来情况变化挺大的,来中国留学,甚至读高中的外国学生,数量是不少的,而且他们的“路子”也挺有意思的。外国学生来中国留学的“群体”首先,得知道来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他们的“来源”和“目的”其实.............
  • 回答
    北美大学一位中国教授要求组里的外国学生安装微信,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文化差异、技术接受度、隐私安全、学术交流方式以及教授个人管理风格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教授的初衷与考量(可能的原因): 便捷的沟通效率: 微信在中国是极其普及且高效的沟通工具,具有群.............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语言接触、文化适应以及个人习惯等多个层面。答案是肯定的,在华外国人说话确实会夹杂中文,而且这种现象的普遍程度和表现形式,与留学生说话夹杂外语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性。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一、 为什么在华外国人会夹杂中文?1. 语言习得的必然过程: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