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当事人不满意判决结果劫持律师而以涉嫌寻衅滋事被刑事拘留?

回答
这件事听着就让人揪心,特别是当事人本来就因为判决结果心怀不满,结果又因为情绪失控,把律师给劫持了,这下可好,本来是为自己维权的人,现在自己反而成了阶下囚,而且还是因为涉嫌寻衅滋事被刑拘,这事儿可真是够复杂的。

咱们一层一层捋一捋,先看当事人为什么不满意判决结果。一般来说,判决结果不满意,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认为判决不公正,或者证据不足,或者量刑过重等等。当事人可能觉得法律没有给他们应有的权利,或者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这种不满,如果是在合法渠道内表达,比如提起上诉、申诉,那都是法律允许的范围。但问题就出在,当事人没有选择通过正当程序来解决,而是选择了过激的、非法的手段。

然后是劫持律师这个行为。我真的很难想象,怎么会有人把自己的律师给劫持了?律师是他的代理人,是帮助他争取权益的人。这就像是有人饿了,结果把给自己送饭的人给绑起来了一样,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是不是在这个过程中,当事人对律师产生了某种误解或者迁怒?

比如,是不是律师在庭审中的辩护没有达到他的预期?是不是律师在解释判决结果的时候,他的话没能让他信服?或者,他觉得律师没有尽到全力,或者在与法院沟通的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导致了他不满意判决。当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又找不到其他发泄或者解决问题的途径时,就可能做出这种极端的行为。把自己的“战友”劫持了,这真的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报复行为。

接着我们得说说“寻衅滋事”这个罪名。这个罪名其实挺广泛的,核心是扰乱社会秩序。当事人劫持律师,无论初衷是什么,客观上都造成了对律师人身自由的限制,也必然会引起恐慌、报警等社会反应,这肯定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秩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被刑事拘留,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名来定性,是有法律依据的。

但这件事情背后,我感觉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是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和整个过程中的沟通问题。

一方面,当事人可能对法律程序和判决结果的理解存在偏差。有些人可能对法律的某些方面存在误解,或者寄希望于律师能够达到某种“神奇”的效果,但现实往往是复杂的。当期望落空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不满。

另一方面,律师与当事人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传递也非常关键。律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否充分解释了法律的程序、可能的结果,以及自己所做的努力?当事人是否真正理解了律师的处境和法律的局限性?有没有可能律师在与当事人沟通的时候,方式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及时有效地缓解当事人的焦虑和不满?

我总觉得,但凡不是极端恶劣的情况,当事人也不至于走上劫持律师这一步。可能在这个案子进行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解、信息不对称,甚至是对律师能力的怀疑,积累到最后爆发了。

这件事情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就是法律维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压力和不确定性的过程。当事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对结果的期待很高。这个时候,律师不仅要专业地代理案件,更要做好当事人的心理疏导和情绪安抚工作。要让当事人了解整个过程,理解法律的逻辑,并且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而当事人自己,也应该理性地看待法律程序,知道任何不满都应该通过合法的途径去解决,而不是采取极端手段,那样只会让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劫持自己的律师,不仅解决不了最初的问题,反而给自己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更严重的法律麻烦,而且还伤害了本应该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律师。

总之,这件事挺让人唏嘘的,一个本应是维护正义的法律程序,结果却演变成了一场让人难以理解的悲剧。它暴露了在法律实践中,当事人的情绪管理、律师的沟通技巧,以及两者之间的信任建立等方面,可能都存在需要改进的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朋友圈里同行所介绍的事情起因与题目一致,但当时细节是:

当事人持刀挟持律师后,要求律师签承诺书同意付款赔偿,律师按要求签后,当事人释放律师出门被警察控制带走。
其中在办公室里还有试图开窗将律师推下楼的行为,只是因为打不开窗才放弃。

首先还是要强调,这只是当事人的单方面陈述,而一切当事人的单方面陈述都不能成为认定事实的依据。比如那个开窗推人的描述,就有猜测的成分在内。

但是,如果把这当成一个案例,却是很有意思的。当然,要先固定案例事实:

某甲因输了官司,即持刀挟持其代理律师某乙,并强迫某乙签承诺书同意付款赔偿,律师某乙按要求签后,某甲释放律师出门被警察控制带走。

1、不是向被绑架者以外的第三方发出威胁,不成立绑架罪

来,先复习一下绑架罪:《刑法》239条

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

显然绑架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即现实中要赎金那种),另一种是绑架他人作为人质(即现实中抢完银行后绑架人质与警方对恃)。

归纳起来,这两种情况其实是同一回事,即挟持他人后,向第三方提出不法要求。

而这个案例,或者说事件中,某甲挟持律师后,是直接向“被挟持者”提出要求,而不是第三方。题干中也没给出“某甲向律师以外的人或警察提出要求”的条件,所以它并不符合绑架罪的构成要件,不属于绑架罪。

以暴力等方式,向被绑架人发出威胁而取得财物的,应认定为抢劫罪;向被绑架人以外的第三方发出威胁而取得财物,才是绑架罪。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_全文

九、关于抢劫罪与相似犯罪的界限
3、抢劫罪与绑架罪的界限
绑架罪是侵害他人人身自由权利的犯罪,其与抢劫罪的区别在于:第一,主观方面不尽相同。抢劫罪中,行为人一般出于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实施抢劫行为,绑架罪中,行为人既可能为勒索他人财物而实施绑架行为,也可能出于其它非经济目的实施绑架行为;第二,行为手段不尽相同。抢劫罪表现为行为人劫取财物一般应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具有“当场性”;绑架罪表现为行为人以杀害、伤害等方式向被绑架人的亲属或其他人或单位发出威胁,索取赎金或提出其他非法要求,劫取财物一般不具有“当场性”。绑架过程中又当场劫取被害人随身携带财物的,同时触犯绑架罪和抢劫罪两罪名,应择一重罪定罪处罚。

所以抱柱一开口就是绑架罪,如果不是掌握了报道中没提及的细节,那就可能是对绑架罪有什么误会吧。


2、诉求是否“不法”,存在争议

可能有人会提出,那抢劫罪3-10年,也不比绑架罪差多少啊,为什么不以抢劫罪立案呢?

甚至可能有人会想,也许这个律所不擅长刑事案件,所以一时之间想不起来不能让被挟持的律师自己签,可以让律所出面去签承诺书啊,这不就变成“第三方”了么?

如果是个现实案件,这样只是解决了“向第三方提出要求”的要件需求,但还没解决这个“要求是否不法”的问题。而无论是绑架罪还是抢劫罪,都还有一个要件是这个诉求“不法”

如果这仅仅是案例,那“因为败诉而要求律师赔偿”显然是个不法要求;但是在现实中,不法不仅要客观不法,还要求行为人主观上能认识到它是“不法”,比如也许在之前的沟通阶段,是不是当事人产生什么误会让他认为律师可以包赢,或者当事人认为律师存在过错,或者律师真的在代理过程中有一定过错,等等。

因此,在现实案件中,这类有一定起因而引发的纠纷,司法机关都倾向于不轻易认定是“非法占有的目的”,因为这是需要用证据来证明的。比如,赌博输了以后,把自己的赌资抢回来,这都不是“非法占有的目的”,所以只要“抢回赌资”这个行为不另外触犯故意伤害罪或非法拘禁罪,抢回赌资是无罪的。

在立案初期,侦查机关也无法判断律师对于败诉结果是否存在过错、当事人是胡搅蛮缠还是有一定的正当理由等,在这些对于是否“非法占有”有决定性影响的细节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侦查机关避开需要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绑架罪或抢劫罪,也是谨慎的做法。


3、不是当场取得财物

如果想追究抢劫罪,这个案例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即“书面承诺赔偿”并不是财物,而仅仅是一项财产性权利。那么,它就不符合抢劫罪通常要求的“当场取得财物”。

(甚至承诺赔偿是否财产性权利亦要依具体细节才能判断,如果它具有与欠条类似的债权性质,那可视为财产性权利;但如果它不具备债权的性质,则连财产性权利都不算)

这类似于强迫写借条的行为,在现实案件中,强迫他人写下欠条的行为,如果能认定“非法占有的目的”,那通常是以敲诈勒索罪来认定

而如2所述,目前尚不足以确定行为人是否“非法占有”。


4、寻衅滋事罪是立案时的最佳方案

上文已述,行为人的主观上是否“非法占有的目的”,需要依事件的具体细节才可判断,而具体细节必然需要经过当事双方的一轮扯皮和侦查机关的细致调查,才能作出判断。

因此,在事件之初,仅能就当事人的客观行为表现作出判断。

从主观方面来说,因不满判决结果冲进律所挟持律师,这是一种“发泄情绪”;从客观表现来说,持刀挟持律师,这显然是一种“持凶器”的行为表现,而无论寻衅滋事罪入罪要件中的“随意殴打他人”,或是“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持凶器都是司法解释所规定的入罪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二条 随意殴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节恶劣”:
…… (四)持凶器随意殴打他人的;
第三条 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情节恶劣”:
…… (二)持凶器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的;
…… (五)严重影响他人的工作、生活、生产、经营的;


至于最终的罪名,等侦查结束有了基本的案情,才有进一步分析的土壤。



(又完成本周写公众号的任务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事听着就让人揪心,特别是当事人本来就因为判决结果心怀不满,结果又因为情绪失控,把律师给劫持了,这下可好,本来是为自己维权的人,现在自己反而成了阶下囚,而且还是因为涉嫌寻衅滋事被刑拘,这事儿可真是够复杂的。咱们一层一层捋一捋,先看当事人为什么不满意判决结果。一般来说,判决结果不满意,最直接的原因就.............
  • 回答
    您提出的事件涉及多个敏感和复杂层面,包括劳资纠纷、跨国投资风险、安保问题以及潜在的种族和民族冲突。要全面看待此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1. 事件的起因与性质: 薪资挪用指控: 事件的核心是中国员工对薪资被挪用表示不满。在跨国项目中,薪资的发放和管理往往是员工最关心的问题。薪资的.............
  • 回答
    当事人宁愿花费巨资疏通关系,而不愿意寻求法律途径,这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社会和现实考量。这种现象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法律体系不完善、社会关系网影响力大或人们对法律缺乏信任的环境下更为显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种选择:一、 心理层面与认知偏差: 对法律的不.............
  • 回答
    这起“飞行员散发前女友不雅照”案二审维持原判,对当事人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更令人心寒的是,据当事人本人透露,即便法院已经做出判决,她的前男友依然没有一句道歉。这件事情的发生和后续发展,牵扯出太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案件本身:严重的侵犯与正义的呼唤首先,我们要明确,飞行员散发前女友不雅照的.............
  • 回答
    关于独立平声称霍尊事件出现反转,但当事人霍尊或官方并未提供背书这一情况,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首先,我们需要厘清“独立平”是谁,以及他所说的“反转”具体指什么,然后分析为什么当事人和官方可能没有提供背书。理解“独立平”和“反转”的含义“独立平”通常是指那些不依附于任何媒体或机构,凭借自身观点和.............
  • 回答
    萨尔瓦多的比特币化进程,本应是数字货币在全球范围内的标志性一步,却在实际推行中遭遇了国内民众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植根于萨尔瓦多独特的社会经济现实、历史经验以及对新兴事物的天然警惕。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了民众的接受度。萨尔瓦多是一个以汇款为重要经济支柱的国家,绝大多数民.............
  • 回答
    近来,在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一些旅居俄罗斯的华人博主在连麦互动中,分享了当地关于戴口罩的一些观点,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点就是:“有病才戴口罩,健康人不需要口罩。” 听到这样的说法,很多国内观众可能会感到不解甚至诧异,毕竟在我们国家,戴口罩的习惯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自我防.............
  • 回答
    “平时不炒股的亲戚都开始推荐股票了,这肯定是要见顶了!”这句俗话,在咱们中国老百姓的股票投资圈子里,简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说起来,它并非空穴来风,里面藏着不少关于市场心理和行为的智慧。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为啥这么说,以及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门道。首先,得承认,这句话有它的道理。它触及了一.............
  • 回答
    “当了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这句话,说得糙,道理却深。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人内心深处对人生选择的纠结与权衡。这句话之所以流传这么广,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两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生活维度:付出与成长,以及可能错失的体验和机遇。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当了.............
  • 回答
    “当代职场对年轻人不友好”,这个论调在社交媒体上、亲友间讨论里,几乎是屡见不鲜。仔细咂摸一下,这话倒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挺多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咱得承认,现在的职场环境,跟过去可能确实不一样了。以前很多工作,可能入门门槛没那么高,但辛苦是真的。现在社会发展快,知识更新换代也快,很多行业对学历、技能.............
  • 回答
    在游戏社区,尤其是在《原神》这样一款拥有庞大玩家群体和显著话题度的游戏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颇为熟悉的论调:“你可以不玩”、“又没逼着你”。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背后却承载着复杂的情绪和多样的语境,理解它们,需要我们拨开表象,深入到玩家体验、社区生态和产品设计等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从根本上说,“你可.............
  • 回答
    关于福奇博士曾表示美国政府当初不建议民众戴口罩是为了“避免大家哄抢,保护医护人员”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讨论和争议的焦点。理解这个说法需要我们深入到当时疫情初期美国社会和医疗体系的实际情况,以及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时所面临的复杂权衡。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疫情爆发的最初阶段。2020年初,新冠病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现实的。我琢磨着,不能简单地用“不礼貌”或者“没素质”一笔带过,这背后可能牵扯到一些更深层的东西。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而且不少人也都遇见过。 尤其是在一些高峰期,电梯里挤得满满当当,大家争先恐后地往外挤,这时候,是不是女士优先,就不是那么容易顾及的事情了。有时候.............
  • 回答
    万圣节当晚,在一家便利店里发生的“不给糖就捣蛋,父母买单”事件,着实让人哭笑不得,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我来细细道来这个事儿,让大家伙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那天晚上正是万圣节,街上到处都是打扮得五颜六色的小孩子们,他们背着各种造型的袋子,兴高采烈地挨家挨户去敲门要糖果。这本是西方国家庆.............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点,涉及到历史洪流中的“如果”和媒体的真实影响力。咱们先掰开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有“乔丹黑料少是因为当年媒体不发达”的说法,以及为什么这种说法可能不完全是大家(尤其是部分詹蜜)想表达的那个意思。第一层:媒体环境的差异——“黑料”的生产和传播机制首先得承认,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
  • 回答
    姚鸿泽教授的观点,即在学习分析、几何和拓扑时,初期不应过于纠结于枝节末梢,而应快速触及核心内容,这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具洞察力和实践性的教学理念。它触及了数学学习的本质,并且深刻理解了这三个分支学科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我们不妨将学习过程比作一次探险。分析、几何和拓扑,这三个分支就像三座巍峨的山脉,各.............
  • 回答
    如何看待南京一面包店因丢弃“形状不好”面包浪费食品被查处?南京一家面包店因丢弃“形状不好”的面包而被查处,这件事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意义。积极意义: 提升公众对食品浪费的认知: 这起事件无疑将“食品浪费”这个话题推向了公众视野的中心,让更多人开始反.............
  • 回答
    陶哲轩,这位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以其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闻名。当他选择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开评论唐纳德·特朗普不适合担任总统时,这自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这件事,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看待。首先,这体现了公众人物,尤其是像陶哲轩这样在特定领域具有高度影响力和声望的人,其言论所蕴含的重量。陶哲轩.............
  • 回答
    澳大利亚国庆日,这个本应举国欢腾、庆祝国家成立的日子,却在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一个痛苦且充满争议的纪念。每年1月26日,当许多澳大利亚人还在享受假日和庆典的时候,另一群人——主要是原住民及其支持者——则走上街头,用抗议和沉默来表达他们对这个日子的深刻不满,并将这一天称为“侵略日”(Invasio.............
  • 回答
    你提的这个观点,我能体会其中蕴含的那份失落感。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物理学的发展轨迹确实像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每一个里程碑都伴随着一种简洁而深刻的美感。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句话就解释了苹果落地和行星绕日,那种普适性和优雅,真是让人拍案叫绝。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用几何语言描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