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当事人宁愿花十几万疏通关系,而却不愿意找律师?

回答
当事人宁愿花费巨资疏通关系,而不愿意寻求法律途径,这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社会和现实考量。这种现象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法律体系不完善、社会关系网影响力大或人们对法律缺乏信任的环境下更为显著。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种选择:

一、 心理层面与认知偏差:

对法律的不信任和恐惧:
程序复杂且耗时: 法律程序往往漫长、复杂,充满各种术语和证据要求,普通人难以理解和应对,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结果不确定性: 法律判决受制于证据、法律条文、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等多种因素,结果并非百分之百可控,这种不确定性会让一些人望而却步。
“关系”的确定性感知: 相对于法律的“不确定”,通过“关系”疏通,往往被认为可以更直接地影响结果,甚至可以“打通关节”,获得一个更可控或更符合期望的结果。
负面法律经历: 身边人或自身的负面法律经历(如败诉、被坑骗、程序繁琐等)会加深对法律的负面认知,从而倾向于规避。
对律师职业的误解或不信任:
“讼棍”印象: 一些人认为律师唯利是图,喜欢制造纠纷,或者通过不光彩的手段获胜,对律师的道德和专业性存疑。
高昂的费用: 律师费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许多人认为这笔钱不如用来“摆平”事情来得划算。
沟通障碍: 律师需要专业的法律知识来沟通,而当事人可能无法理解律师的解释,或者觉得律师没有耐心倾听自己的诉求,导致沟通不畅。
认为自己的事情不需要专业人士: 对于一些他们认为“简单”或“特殊”的案件,当事人可能觉得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常识”就能解决,无需聘请律师。
侥幸心理与“走捷径”倾向:
“花钱消灾”的想法根深蒂固:在很多情境下,人们习惯了用金钱来解决问题,尤其是在遇到麻烦时,会倾向于直接用钱来“买”一个解决方案。
追求“效率”:虽然疏通关系也可能耗时耗力,但在他们眼中,找到对的人,通过“人脉”解决问题,可能比漫长的法律诉讼更“直接”和“高效”。

二、 社会与文化层面:

根深蒂固的“人情社会”观念:
在中国等许多亚洲文化中,“关系”( Guanxi )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人们相信通过亲戚、朋友、同事、甚至是更广泛的社会网络,可以获得帮助、信息和资源,甚至可以绕过正式的规则和程序。
“熟人好办事”的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靠熟悉的人脉来解决问题,比依靠陌生、冷冰冰的法律条文更能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
对权力与官员的依赖:
在一些领域,一些权力部门或相关人员的决策具有决定性作用。当事人可能认为直接接触这些人员或通过其下属、亲信疏通关系,比通过法律途径更能影响结果。
“送礼”作为一种传统沟通方式:在一些不透明的权力运作中,“送礼”或“好处费”被视为一种“润滑剂”,能够促进事情的“顺利”进行。
法律的缺位与不公感:
当法律体系存在漏洞,执行不力,或者司法公正性受到质疑时,人们自然会选择其他更“有效”的途径。
如果社会普遍存在“潜规则”比“明规则”更管用的现象,那么疏通关系就成为一种理性选择。
信息不对称与“知道分子”的存在:
掌握信息和资源的人(“知道分子”)可以利用他们的优势为他人提供“帮助”,并从中获利。当事人可能因为缺乏法律知识和信息,而依赖这些“中间人”。

三、 实践层面与经济考量:

“成本”的计算方式不同:
当事人可能将十几万的疏通费视为一种“投资”,预期能够获得比这笔支出更大的“回报”(例如避免更大的损失、获得更有利的判决、甚至获得不正当的利益)。
律师费则被视为一种“纯粹的成本”,其回报是不确定的。
“关系成本”的隐蔽性:
疏通关系的费用往往通过送礼、好处费、请客吃饭等方式支付,这些费用可能以“人情往来”、“业务招待”等名义包装,表面上不那么“直白”,容易被当事人接受。
律师费则有明确的合同和账单,显得更加“公开透明”,但也因此更容易被当事人视为直接的经济负担。
对法律服务质量的担忧:
即使愿意花钱,当事人也可能担心找到的律师水平不高,或者律师不尽责,最终既花了钱又没解决问题。
在一些复杂的案件中,当事人可能需要多名律师的专业知识,而疏通关系可能只需要找到一个“关键人物”。

四、 具体情境分析:

这种选择在哪些具体情境下更容易发生?

行政审批或许可: 在办理某些政府审批、项目许可时,可能遇到部门刁难或流程繁琐。通过内部人员疏通,比走正规法律程序更快更方便。
合同纠纷与债务追讨: 如果对方有权有势,或者对方的信誉极差,当事人可能觉得通过法律途径胜诉后也难以执行,不如直接找到与对方有关系的人,施压解决。
涉及政府部门的争议: 无论是土地征收、拆迁补偿、行政处罚等,都可能涉及与政府部门的博弈,此时疏通关系可能被认为更有效。
刑事案件的早期介入: 在刑事案件侦查阶段,家属可能会花钱找关系,希望减轻处理或得到更多信息,这是一种对法律程序的“提前干预”。
涉及不确定性的风险: 当事人可能认为法律途径风险太高,万一败诉,既损失了时间和精力,也失去了金钱,而疏通关系至少还有“一点希望”。

总结来看,当事人宁愿花十几万疏通关系而不愿找律师,是一种在特定社会、文化和心理背景下,基于对法律的不信任、对“关系”的过度依赖、以及对“成本”和“效率”的特殊计算方式而做出的非理性或“理性”选择。这种行为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信任危机、权力结构的影响以及个体在寻求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复杂心理。虽然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带来所谓的“便利”或“解决方案”,但从长远来看,往往伴随着道德风险、法律风险和信任的进一步侵蚀,甚至可能触犯法律,最终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律师有成功有失败,而且所有的失败都是明摆着的,但关系却从未失败过。

比如刑事案件,律师参与案件,走的是正儿八经的路子,接手一个案件之后该申请取保申请取保,该提不起诉提不起诉,该怎么辩护怎么辩护。

律师的每一个行为都是透明的,有明确的结果可以评价。律师为当事人设计最有利的策略然后着手施行。成功了,是律师的本职工作,不成功,便是律师无能。

但关系不一样。

尘世中总是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某某人触犯刑律羁押日久,正在家人一筹莫展之际,一个手眼通天的神秘人儿出现了。

你通过七拐八绕的关系接触到他。你不知道他是谁,也不知道他为了谁,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往哪里去。你不知道他找了哪位承办的人,给谁塞了钱,不知道他请谁吃了饭,夜半时分又和谁秉烛夜话、谈笑风生。

他的名字是秘密,他的职务是禁忌,他身处险恶的官场练就一身神通,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等闲人连他的名字都没听过,他却偏偏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来到了你身边。

啊!是天意?是命运?是缘分?

你把所有的期待放在他的身上,金钱算得了什么,你岂是见小利而忘命的短视之辈?

你心心念念等待案件办理的结果。结果不好,是你没有找对人走对路,钱没花够,心不诚。结果好,就为那神秘的人儿又添一个传说。

但他到底做了什么?或者有没有做什么?谁知道?谁在乎?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成也罢、败也罢,他岂会在意这些世俗的纷扰?

庸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