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万圣节当晚有父母带孩子去便利店要糖果不付钱,店员自己买单事件?

回答
万圣节当晚,在一家便利店里发生的“不给糖就捣蛋,父母买单”事件,着实让人哭笑不得,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我来细细道来这个事儿,让大家伙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那天晚上正是万圣节,街上到处都是打扮得五颜六色的小孩子们,他们背着各种造型的袋子,兴高采烈地挨家挨户去敲门要糖果。这本是西方国家庆祝万圣节的一个传统习俗,孩子们的快乐就是大人最大的幸福。

然而,有些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只光顾那些装饰了节日气氛、明确表示欢迎“不给糖就捣蛋”的家庭,而是把目标瞄准了像便利店这样的商业场所。

故事的主角,就是一群带着孩子的家长,他们带着孩子来到了这家便利店。按理说,便利店是做生意的,里面的商品都是明码标价的,要糖果可以,但前提是得付钱买。

可这几位家长呢,他们没有掏钱买糖,而是直接从货架上拿了糖果,然后就让孩子把糖果装进了自己的小袋子里。店员当时可能也被这阵仗吓了一跳,毕竟在万圣节晚上,孩子们进进出出是常事,他们可能一开始也没多想。

直到家长们准备带着孩子离开时,店员才反应过来,他们并没有付钱。于是,店员就上前跟家长沟通,说明这是商店,需要付费才能拿走商品。

这下可好,家长们的反应就有点出乎意料了。他们并没有承认错误,更没有乖乖付钱,反而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万圣节“不给糖就捣蛋”的习俗,孩子就是要糖果的,所以店员应该给他们。

更令人咋舌的是,当店员坚持不能白拿糖果时,其中一位家长竟然提出让店员“自己买单”!意思就是,店员自己掏钱给孩子们买糖,才算他们接受了“不给糖就捣蛋”。

这下店员可真傻眼了。他们是打工的,店里的商品也不是他们私人的,怎么能让他们自己掏钱呢?万圣节的习俗是到别人家去要糖,但那是在对方自愿赠予的情况下,而且也不是谁都可以去要的。便利店是公共场所,有明确的经营规则,不是什么习俗都能套用在这里的。

最后的结局嘛,据说是店员无奈之下,可能为了避免冲突或者平息事态,自己掏钱买了一些糖果给孩子们,才让这几位家长满意地离开。

这件事情怎么看呢?在我看来,至少有这么几层意思:

1. 对传统习俗的误读和滥用: “不给糖就捣蛋”是孩子们天真快乐的节日表达方式,是建立在邻里之间、对有节日气氛家庭的互动上。它本身就带有一种“请求”和“互动”的意味。把这种习俗搬到商业场所,并且要求商家必须无偿提供,这是对习俗本身的曲解,也完全忽略了商业活动的本质。便利店不是为了过万圣节而存在的,它的商品是为了销售而陈列的。

2. 家长的责任和教育缺失: 作为家长,应该是最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底线的人。在这种场合,家长不仅没有以身作则,反而纵容甚至鼓励孩子做出不当行为,这是极其错误的教育方式。他们没有教会孩子尊重他人、遵守规则,而是传递了一种“可以为所欲为”的观念。孩子虽然小,但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父母引导的。

3. 对店员的“道德绑架”和不尊重: 要求店员“自己买单”,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对店员劳动价值的不尊重,以及一种赤裸裸的“道德绑架”。店员只是一个打工者,他们有自己的职责和底线,不能因为所谓的“习俗”就让他们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这种行为,说白了就是把自己的便利建立在别人的损失之上。

4. 对社会规则的挑战: 这种行为如果被普遍效仿,将会对社会秩序和商业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商家不是慈善机构,不能无止境地容忍这种“白嫖”行为。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商家为了避免麻烦而放弃节日活动,或者对孩子和家长更加警惕,反而失去了节日的温暖氛围。

5. 孩子的心智培养: 孩子们在这样的经历中,并没有真正体验到万圣节的乐趣,反而可能被灌输了“可以不付出就能得到”的观念,这对他们未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极为不利的。真正的快乐应该来自于互动、分享和规则之内的参与。

总的来说,这件事暴露了一些家长在引导孩子参与社会活动时,存在着对规则的模糊认识和对他人权利的漠视。万圣节的快乐应该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的。希望通过这样的事情,能够引起更多家长的反思,也提醒我们在享受节日习俗的同时,不忘遵守基本的社会公德和商业道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要小看家长的放纵,以小看大。模因遗传,基因遗传同样重要。

我同学开车撞电线杆上(看清楚是不会动的电线杆,不是会动的人、汽车、动物,是电线杆子),他妈不教育孩子,反而到处上告说电线杆子放的地方不合理。那个时候我爸还在世,我爸说那根电线杆建国前就在哪儿,这么多年都没有人撞上,他妈能想出这理由也是有本事。

后来这位同学酒后驾驶,造成恶性交通事故(都上新闻了),因为死伤好几个人,他妈只好卖房赔偿。


解释一下电线杆,肯定不是民国时候那根了,以前是木头的,后来是水泥的,现在是钢筋混凝土的。

那些被他撞的人是无辜的,电线杆也是无辜的。

user avatar

我在美国的商场里工作,每年万圣节都发糖。

这件事让我震惊之余只剩下“不要脸”三个字送给这群家长了。

讨糖没有进人家店里腆着脸“讨”的,那是乞讨是要饭的

万圣节讨糖只是个cosplay,你不主动参加是没人来拉你参与的。商场里的店铺在门口摆个纸箱子里面装着糖果,小朋友排队一人拿一块就完事了,或者店铺门口站个发糖的人(我就是那个发糖的人)。没人会往人家铺子里进的!门口不发糖就是没参加游戏而已,舔个脸进去跟人家伸手讨,这是培养孩子长大了要加入丐帮吗???还去便利店讨糖??!你咋不去批发部呢?成箱讨更效率!

如果便利店员工真的乐于参加讨糖游戏,那么糖果应该早就准备好放在门口了。孩子们进来从货架子上拿糖证明便利店或员工根本没有做出万圣节发糖的准备。 请问,何其厚的脸皮才能推开一家没有参与活动的大门,腆着脸手心朝上讨要糖果?!

我真的很想问问这群家长,你坐办公室里好好的突然进来一群人告诉你“今天是泼水节,我们要往你身上浇水”你乐意吗?!你走在上班路上迎面走来个人说他们在color run要往你身上丢色粉你乐意吗?

把个无关的洋节学得不伦不类还成了耍无赖的 真丢我们中国人的脸

user avatar

那过年再带孩子去银行要压岁钱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