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
我老家洛阳,有个土豪老板开了一个水上欢乐园。
附近的中型游乐场已经不少了,这老板就天天寻思着该怎么吸引客源。
老板前思后想,最后搞了一个骚操作,在游乐场花几百万搞了一个大佛雕像!
当时我上高二,周末回到家,连上五年级的弟弟都知道这个游乐场,这尊雕像也是大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当时这件事上了好多媒体报道,大家都觉得这老板钱没地方花了,真是个二傻子。
十几年过去了,周围的游乐场一家接一家倒闭,唯有这家屹立不倒。有时候跟家里打电话,父母还会说周围要去XX游乐场玩一玩。
贵州的这个女神像,我看到有很多朋友质疑是不是浪费资金。
首先啊,只要用的不是公款,那就没什么可谴责的地方。
其次,大家想一想,一个贫困县,鸟不生蛋的地方,如何才能走出贫困,拥有持续的造血功能?
我的毕业论文写的是扶贫相关的,目前落后地区主要的优势就是原生态,能搞旅游业尽量搞旅游业。
其他你拿什么出去竞争?
那些有资源、有区位优势的村子早都爆富了,贫穷都是有原因的,不全是因为人们不够勤劳。
我支持贵州这个贫困县造这尊“女神像”,从女神相貌来看,她有着当地少数民族的面孔,结合了自由女神的造型,中西合璧,简直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碰撞。
大家出去旅游,不就是为了猎奇嘛!
法国的拉斐尔铁塔你说它有啥实用价值?但照样成为法国的一个著名标志,每年吸引成群的游客到来消费。
造这尊女神像的是聪明人,你看这不上热搜了嘛!
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个地方,有流量才有游客,我很看好该地旅游业的发展。
你以为造雕像的人在第一层,实际人家在第三层,看着花了那么多冤枉钱,知名度有了以后那是财源滚滚。
至少对我来说,以后有机会到贵州旅游了,肯定会顺带去看一看,花钱是少不了的,网红时代,只要能拍照一切都值得。
这就是聪明人吧!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有一个长久以来的争论:
我们一点一点来看。
首先要说一句,这个雕像还是比较好看的。我们可以对比一下。
其次,一个雕像(应该还包括下面那个楼)花了八千多万,应该还算在可接受范围内,虽然大家可能对旅游业的投资大概是多少没有太大概念。当然,独山县那些楼啊什么的搞出400亿,那就叫作离谱了。
而且该县也确实是在发展旅游业,也已经发展得初具规模了。这个雕塑并不孤立于当地的发展规划与建筑群落之外。
不过,既然说了,8600万元系仰阿莎旅投公司通过自筹资金和银行融资所得,那么这个投资公司的背景如何,资金筹自何处,融资有无猫腻,其实在舆论风口浪尖之时,确实应该对必要的信息予以公布。
实际上,舆论的焦点背后是一个存在了很多年的争论,就是这八千多万为什么不能用于“民生建设”,即便用于旅游,为什么不能修复个古建筑、开发个栈道、搞个保护区呢?
再说明白点儿就是,你建这么个东西,反正它也是新的、人造的(潜在意思就是假的、编出来的),对于旅游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问题才是大家在钱财来路以外,觉得不值当的关键所在。
实际上,当代人造景观在我们的旅游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份额,但是那一般是在大都市中,比如建筑、公园等等,鸟巢、东方明珠、大唐不夜城,甚至包括成都太古里春熙路这样的热门街区,以及一些仿古建筑,都是实打实的“当代”“人造”建筑。
但是如果要是大山深处的县乡镇村,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去看自然风景、纯朴民风或者古建筑去了,而不是去看一个高高的大雕像。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新建大型建筑/雕像有违和感,劳民伤财,没必要。
这种认识反映出一种旅游过程中的文化想象,即作为他者的“远方”之地与大型人造景观(尤其是“建设”这个行为本身)的矛盾感。而这种大型人造建筑——包括但不限于雕像,无论其建设者本意是否如此,其实就正在冲击这种固有的想象和矛盾,试图带给观赏者一种不同的美学体验。
我很难说这种美学体验当下是不是可以迅速地建立起来,但是一竿子打倒是不甚合适的。除了这座雕像,与此类似的还有太原/大同耿市长搞的那些仿古建筑,印象很深的一个是大同的城墙,一个是太原太山的龙泉寺,毫无疑问它们都是仿的,是大型的,是巨资投入的。当然,这些建筑以及背后的市长本人也正因此受到过非议。很显然,龙泉寺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使用着的”寺庙(不同于五台山诸寺),大同城墙也并不是真的用来划定城市边界和防御城市的。但是假以时日,龙泉寺是否会成为一个依托古建、古寺文化而发展壮大的城市“文化空间”呢?会不会被赋予不同于原本“寺庙”的文化意义呢?大同的城墙会不会成为市民和游人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场所,以及建立对大同的认识或认同的凭借呢?
目前来看,这些看上去“务虚”的意义,都已经正在生成的路上。
况且,至少它们的建筑水平是足够的,尤其是龙泉寺,置身其中确实有不同于大多数仿古建筑群的一种实感。意义终究是人所赋予的,在建筑本身合格的基础上,其文化上的、之于城市的价值究竟几何,个人认为还有待时间来慢慢验证。
回到对这个大雕像的探讨上来,既然它的主体部分建得还不算难看,甚至可以说已经不错了,也契合了当地的文化特色,那么或许它就是未来的一个地标,是一个构建地方文化与当地人精神世界的资源,是一个能立得住的“attraction”——尤其是如果能作为一个符号体系的一部分,以及作为一个旅游业开发整体的一环的话。
甚至它可能不只是“一环”,而会成为一个“节点”。
即便它是人造的、大型的,即便人们所期望的目的地是那种所谓原生态的、纯朴自然的景观,这个雕像也会有它重要的意义。它是当地文化的一个“当下”的展现,提醒我们过去和现在交汇的一种可能。
只要这个雕像一没有搞出瞠目结舌的建筑审美和寓意,二没有把名义上的建设用款搞没了,我们就可以稍作等待,逐渐让时间、空间和来来往往的人们为它赋予应有的价值。
以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