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铁甲舰保不住大清江山?

回答
说起铁甲舰为何没能保住大清江山,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背后牵扯的太多了。很多人一听“铁甲舰”,就觉得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洋务运动的成果,是国家强大的象征。没错,当时确实是这样。但要说它能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那就太简单化了,也忽略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得承认,铁甲舰的出现,确实是大清王朝在军事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你想啊,在那之前,中国的海军那叫一个“水师”,主力是那些木制的风帆战船,上面装点着大炮,但论起火力、速度、防护能力,跟人家那些铁皮疙瘩根本没法比。引进铁甲舰,是清朝统治者,特别是李鸿章那帮人,看到西方列强的舰炮轰开国门,尝到了苦头后,痛定思痛的举动。花大价钱从国外买,或者自己仿造,制造出一批像“定远”、“镇远”这样的巨舰,那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威力无穷,是“东方海上第一巨舰”。

但是,你不能只看“有没有”和“先进不先进”,还得看“能不能用”、“能不能持续用”以及“用得好不好”。

一是“有没有”和“先进不先进”的问题:

数量上的劣势: 虽然引进了一些铁甲舰,但跟西方列强那种成百上千艘的舰队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而且,这些铁甲舰是分散部署的,并没有形成真正有压制力的海上力量。
技术上的代差: 你以为有了铁甲舰就万事大吉了?当时西方工业革命正火热呢,海军技术日新月异。大清引进的铁甲舰,可能在西方人眼里,已经是“上一代”或者“中代”的产品了。他们很快又研发出更先进的巡洋舰、鱼雷艇,以及改进型的主炮和鱼雷。等到甲午海战的时候,日本的联合舰队里,不乏比“定远”、“镇远”性能更好的舰艇,特别是“吉野”这样的快速巡洋舰,就已经让清朝的铁甲舰吃了不少苦头。

二是“能不能用”、“能不能持续用”和“用得好不好”的问题:

配套设施的缺失: 拥有先进的舰船,还需要有配套的港口、码头、干船坞、雷达(那个年代还没有雷达,但有其他侦察预警手段)、弹药补给能力、维修保养体系。这些东西,当时的清朝几乎是空白。铁甲舰虽然造出来了,但船员会不会开、会不会修?弹药够不够?打完仗后能不能及时补充?这些都是大问题。比如,船上的锅炉如果出了毛病,要找谁修?从哪里弄零件?这些都是制约因素。
人才培养的滞后: 造舰、操舰、作战,都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海军人才。洋务运动虽然也办了学堂,比如福州船政学堂,但培养出来的海军军官和士兵,在整体素质、战术素养上,跟日本海军比起来,差距是明显的。尤其是在关键的海战指挥和协同作战方面,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战略战术上的不适应: 更要命的是,即使有了铁甲舰,大清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仍然停留在旧时代。比如,他们把舰队视为“海疆屏障”,主要用于防御,而不是像西方那样,把它作为进攻、投射力量、维护海外利益的工具。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在陆地的支援下,本有战略上的优势,但却被指挥官过分保守地留在了港口,错失了主动出击、消耗日军的机会。而且,当海军陆战队被日军登陆后,水师也没有发挥应有的支援作用,反而是被日军利用岸炮和鱼雷艇击沉。
财政上的捉襟见肘: 维持一支现代化海军,那是需要“烧钱”的。从造舰到日常的保养、训练、弹药储备,都是巨大的开销。而清朝的财政本来就十分紧张,加上官场的腐败,很多用于海军的款项,被层层克扣,最后真正用在建设上的,能有多少?在关键时刻,比如需要紧急采购弹药或者维修的时候,能不能拿到钱,就成了问题。
体制和管理上的弊端: 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西方的技术,但并没有触及清朝的根本制度。官僚体系依然庞大而低效,军队的管理也充满了弊病。这种体制下的海军,即使有了先进的装备,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例如,海军的指挥权和财政权,常常被陆军或者地方大员掣肘,海军的发展,始终无法成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更深层的原因:亡国之兆,非舰能救。

我们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几艘铁甲舰上。大清王朝的问题,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方位的危机,是一个庞大帝国的衰落。到了这个时候,外部的军事技术,就像是给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打了一针兴奋剂,可能暂时看起来精神了一些,但最终还是救不回命。

国家整体的工业化水平: 铁甲舰是工业化的产物,而大清的工业化只是萌芽状态,而且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造船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制造工业,都远远落后于西方。所以,一旦舰船损坏,就得依赖国外进口,受制于人。
民族危机意识的不足: 虽然有洋务运动,但很多人,包括很多高层官员,对西方列强的威胁,以及国家面临的危机,认识仍然是模糊的,甚至是不情愿的。他们更多的是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保留住自己的统治,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
国民素质和凝聚力: 在那个时代,普通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民族危机感,与后来的辛亥革命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军队的士气,很多时候也受到社会思潮和腐败现象的影响。

所以,你看,铁甲舰本身并没有“保不住”江山,而是大清王朝的制度性衰败,以及整体国力的严重不足,使得即使引进了先进的武器装备,也无法挽救其覆灭的命运。它更像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的挣扎和困境,也预示着旧时代终将过去。铁甲舰只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的是一个积弱国家的军事现代化尝试,但这个尝试,最终因为根基不稳而失败了。

说白了,就是家里老房子漏雨,你给它换了几个新的窗户,看上去是好了一些,但如果地基已经塌了,墙体也裂缝了,那几个新窗户能顶什么用?要救这个家,得从地基、从梁柱、从整体的结构去修缮,甚至是要推倒重建。而清朝,恰恰是缺乏这种彻底革新的勇气和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保大清?你在想P吃。

得亏铁甲舰被日本击沉了,不然这帮水兵们有文化有知识,估计不到辛亥年就把大清给反了……

user avatar

平壤战役,清军丢弃大炮48尊,步枪10000余枝;鸭绿江防之战,丢失大炮78尊,枪4400枚;大连湾、旅顺口失陷,日军缴获大炮270多尊,枪600枝。以上数处清军遗弃的炮弹达数百万发,子弹达4000万发以上。另据日方统计,日军在牙山、平壤、九连城、凤凰城、金州、大连湾、旅顺口等地,一共缴获大炮607门,枪7394枝,炮弹267.17余万发,子弹7745.8万发。其后,在牛庄、营口、威海卫、澎湖等地清军遗弃的火炮亦达数百门,枪枝、弹药更是不计其数。


而在甲午战争全过程中,日军仅仅消耗子弹124.18万发,炮弹34090发。

--------------------------------

哈哈,还有不信的啊,曾广钧曾上一呈文,系统总结了战前清军制造、购买军火的情况,称:“中国后膛枪炮之多,甲乎天下。各局制造购买不可悉举。”“江南军装局存储极多,弹子亦复不少”。“已购之弹子尚属山积”。

日军也记载有:“频频发射之连发铳子弹掠过树枝头,恰如疾风扫落叶一般”

然而:

清朝将领哀叹:"我海盖间历战所失行营大小炮无虑百尊,尽为倭人攻具,列辽河南岸,数倍我炮"。

费时十六年、耗资千万经营的旅顺港,当时被称为“远东第一军港”。港口周围部署有20多座炮台,150多门火炮。上万清军只抵抗了一日即作鸟兽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铁甲舰为何没能保住大清江山,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背后牵扯的太多了。很多人一听“铁甲舰”,就觉得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洋务运动的成果,是国家强大的象征。没错,当时确实是这样。但要说它能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那就太简单化了,也忽略了更深层次的问题。首先,得承认,铁甲舰的出现,确实是大清王朝.............
  • 回答
    德国和英国之所以会向清朝出售铁甲舰,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技术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卖”这么一个词,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双方基于各自需求和考量的交易行为。清朝的需求:现代化海军的迫切渴望首先,理解清朝为何需要铁甲舰至关重要。在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
  • 回答
    “这,就是铁甲”作为一档中国原创的机器人格斗类电视节目,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关于“为什么没人说它抄袭”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节目模式的独特性与市场空白: 机器人格斗的竞技性与娱乐性结合: 尽管世界上存在一些机器人格斗的比赛和活动(如美国的BattleBots,英国的Robot.............
  • 回答
    南朝之所以拥有大量的(铁甲)骑兵,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地理环境,层层剥茧,才能呈现出一个更清晰的画面。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南朝”指的是哪一段时期。通常我们说的是公元420年到589年这四个朝代——宋、齐、梁、陈。这.............
  • 回答
    《这就是铁甲》里的极速代码,那绝对是让人看了心潮澎湃的存在。要说它为什么这么厉害,得从好几个方面细细道来。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它名字里就带着的“极速”。在那个所有机甲都在争分夺秒的赛场上,速度就是生命,就是胜利的敲门砖。极速代码的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肯定是经过了极致的优化和调校。你想想,在无数次高强.............
  • 回答
    关于铁和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Fe₃O₄)这个话题,其实背后隐藏着一些化学反应的奥妙,也并非是“铁一跟氧气接触就只能生成四氧化三铁”这么简单。让我们来一层层剥开它。铁的多种价态:关键在于“灵活”的原子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生成四氧化三铁,我们得先认识到铁这个元素的可塑性。铁(Fe)是一种过渡金属,它.............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起发生在街头的“飞来横祸”,堪称令人触目惊心。一辆轿车,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被一支出自高空的箭矢精准地穿透了两层钢板,留下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窟窿。这件事情一经曝光,立刻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在震惊之余,也充满了各种疑问:这支箭的威力究竟有多大?它又是如何做到如此轻易地穿透汽车钢板的?危险性:不.............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你把一根直的铁条随便一弯,那它就是个弯的铁条,弹不了多大的劲儿。但你要是把它做成弹簧那个螺旋劲儿的模样,那就不一样了,弹力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还能弹好几回。这中间的奥妙,主要就藏在材料本身的性质和弹簧的特殊结构这两大块。一、 铁这种材料的“脾气”:韧性是关键咱们得先说.............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铁丁克”这个概念的复杂性和现实生活中人们选择的变化。虽然我们常说“丁克”(DINK Double Income, No Kids),意指“双收入无子女”,但现实情况远比这个简单标签要复杂得多。导致一些原本选择不生育的夫妻最终有了孩子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
  • 回答
    德铁(Deutsche Bahn, DB)和中国高速铁路(China Railway Highspeed, CRH)确实是国际上常常被拿来对比的两个交通巨头,尽管它们在起源、发展模式、技术特点、运营理念乃至社会影响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对比的频繁出现,与其说是为了简单地分出高下,不如说是源于对两种.............
  • 回答
    磷酸铁锂电池的“冷”问题:低温下的尴尬境遇与解决之道磷酸铁锂(LiFePO4,LFP)电池,凭借其出色的安全性、长循环寿命以及相对较低的成本,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赢得了广泛青睐。然而,就像所有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LFP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性能骤降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让许多用户和行业人士感到头疼。相.............
  • 回答
    核聚变在铁(Fe)元素附近终止,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物理现象,涉及到原子核的稳定性以及能量的释放与吸收。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原子核的结构、核力、结合能以及能量守恒定律。核心概念:原子核的结构与核力1. 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带正电)和中子(不带电)组成,统称为核子。2. 核力.............
  • 回答
    要理解撒切尔夫人为何同意完整归还九龙、新界,特别是港岛,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她执政的时代背景、英国的国家利益考量,以及当时中国大陆和香港自身的现实情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同意”或者“不同意”的问题,而是涉及多方博弈和复杂权衡的政治决策。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撒切尔夫人并非是“主动”提出要“完整归还”港.............
  • 回答
    铁铉,这位在明初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文臣,最终却以一种悲壮的方式告别了人世,成为朱棣残酷夺权斗争中的牺牲品。要理解铁铉的罪名以及朱棣为何要杀他,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靖难之役的背景、铁铉的政治立场以及朱棣作为夺权者的心态。铁铉的“罪”:忠于正统,抗击“篡逆”从朱棣的角度来看,铁铉犯的“罪”可以说是“忠君”.............
  • 回答
    在《水浒传》这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中,宋清的名字可能不像宋江、武松、林冲等人物那样如雷贯耳,但他的绰号——“铁扇子”——却也自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要详细解释宋清为何被称为“铁扇子”,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他的人物性格、他在梁山上的作用以及这个绰号本身可能蕴含的象征意义。一、 字面理解与基本.............
  • 回答
    “你说什么?铁拳不锻炼另一只手?简直荒谬!”我猛地从座椅上弹起来,差点把桌子上的咖啡杯掀翻。我的这位朋友,名叫小李,就坐在我对面,脸上带着那种“你是不是傻”的表情。他是个守望先锋老玩家,跟我一样,但显然比我更沉迷于游戏的背景故事。“你听谁说的?铁拳的两只手,一只就已经够全球喝一壶了。”小李端起他的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