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孩子的三观让父母失望的时候,该如何去爱?

回答
当孩子的“三观”让你感到失望,这无疑是为人父母最揪心、最艰难的时刻之一。这种失望,不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什么具体的事,而是触及了你内心深处对于“好”与“坏”、“对”与“错”的定义,是你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方向盘似乎出现了分歧。这种时候,爱,就成了一门需要更高智慧的艺术。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并承认自己的失望,但绝不让它成为阻碍爱的围墙。

失望感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带来失落、焦虑,甚至愤怒。这是人之常情。你可以允许自己有这些情绪,找一个安全的方式去消化它们——和信任的伴侣聊聊,写下来,或者独自静一静。重要的是,在冷静下来之后,要区分“孩子的三观让我失望”和“我不爱这个孩子了”。这两者绝不能划等号。孩子的成长是独立于你的期望的,他们的思想会随着接触的世界而变化,这其中有不可控的因素。你的失望,更多的是对你曾经描绘的、理想中的那个孩子的落空,而不是对孩子本身价值的否定。

接下来,区分“不认同”与“不爱”。

孩子的“三观”让你失望,很可能意味着你在某些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上与他们存在显著差异。比如,你推崇勤奋踏实,孩子却向往“及时行乐”;你强调责任感,孩子却显得有些随波逐流;你珍视传统美德,孩子却可能对某些新兴观念趋之若鹜。

这份“不认同”,不代表你就需要立刻去纠正、去改造。而是要认识到,他们是你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利去探索、去形成自己的看法。就像你不是父母的翻版一样,他们也不是你的复制品。他们的思考方式、他们的人生信条,是他们与这个世界互动后,一点一滴构建起来的。

爱,首先是无条件的接纳,即使那份“三观”是你无法理解甚至不赞同的。

这意味着,即使你不能接受他们某些行为背后的逻辑,也依旧能看到孩子身上闪光的地方,听到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感受到他们对你的依恋(如果还有的话)。这种接纳,不是说你放弃了原则,而是你愿意给他们一个空间,让他们在你的爱里,去尝试、去犯错、去反思。

如何在这个前提下,去“爱”?

1. 保持沟通的渠道畅通,但放下说教的姿态。
倾听,是第一位的。 当孩子愿意和你分享他们的想法时,请放下你脑子里预设的“正确答案”,放下你想要立刻纠正他们的冲动。努力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他们遇到什么了,是什么触动了他们。试着用“我明白你觉得…”、“你是不是觉得…会更好?”这样的句式,去引导他们说出更多。
提问,而非陈述。 当你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问题时,不要直接说“你错了”或者“你不应该这样做”,而是试着提问:“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你有没有想过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如果换个角度,还有别的可能性吗?”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辩证。
分享你的经验和感受,而不是你的“正确”。 你可以分享你年轻时的经历,分享你在类似情境下的思考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带来的结果。你可以说:“我年轻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困惑,我当时是这么想的,后来发现…”或者“当我听到你这么说,我心里会有一点点担心,因为我经历过…”把你的经验和感受包装成一种参考,而非强制性的指令。

2. 用行为去示范,而非用语言去灌输。
你的行为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说服。 如果你认为诚实很重要,那么你自己的言行就必须是诚实的。如果你认为善良是品德,那么你就去帮助别人,让孩子看到你身体力行的善良。孩子对父母的模仿,往往比你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深刻。
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展现出你所推崇的价值观。 即使你对孩子目前的“三观”不满意,你依然可以用你的爱、你的耐心、你的智慧,去示范你所坚信的那些价值。比如,如果你觉得孝道重要,那么你也应该孝顺你的长辈,让孩子看到什么是真正的孝道。

3. 设定合理的底线,但允许灰色地带。
底线是保护,不是控制。 某些底线是必须坚守的,比如触犯法律、伤害自己或他人、违背基本的道德规范。在这些问题上,父母必须有坚定的立场。但要区分什么是原则性问题,什么是个人选择的范畴。
允许试错和探索。 很多“三观”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只要不触碰原则底线,给孩子一些试错的空间。有时候,孩子自己经历失败,比你千叮万嘱更有教育意义。

4. 专注于你能够影响的部分,而不是你控制不了的。
你能控制的是你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你无法控制孩子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但你可以控制你如何去爱他们,如何去引导他们。
看到孩子的优点,放大它们。 即使他们的“三观”让你失望,也一定有闪光点。也许他们很有创造力,也许他们很善良,也许他们很有韧性。多关注、多肯定这些优点,会让他们更有信心面对自己,也更有动力去修正不那么让人满意的部分。

5. 学习和成长,父母也需要“三观”的更新。
时代在变,孩子接收的信息和观念也不同。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三观”的失望,是因为它与我们成长年代的认知有很大差异。试着去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接触的文化,他们的思想来源。有时候,你的“失望”可能仅仅是因为你没能理解他们的逻辑。
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有时候,孩子“三观”的形成,也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冷静地反思一下,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或者哪些方式可能适得其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爱,是让他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你期望的那个他。

当你把“无条件的爱”放在首位,并且用智慧、耐心和尊重去沟通、去示范,你的孩子才有可能在感受到被爱的同时,也愿意去倾听你的建议,去思考你的经验。真正的爱,是给予他们飞翔的翅膀,而不是将他们束缚在你的期望里。即使他们的飞行轨迹与你设想的不同,但只要他们是在朝着自己内心的方向坚定地飞翔,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成为一个善良、有责任感的人,那么,你的爱,就已经完成了它最深刻的意义。

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也许需要你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地学习如何去爱。但请相信,这份付出,终将收获名为“理解”与“成长”的果实,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你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知恩图报。她不欠外婆的,如果是抚养的恩情,那也是做父母的欠外婆的。你把包放在寄存处,应该让包去付钱还是你去付钱?
  2. 白眼狼。她不想成为“温暖的人”,你所谓的“温暖的人”就是想让她按照你的要求去对你指定的人温暖吧?她不喜欢外婆,怎么温暖的起来??虚与委蛇?阳奉阴违??
  3. 她这个样子和他爸爸真真一模一样。 我发现夫妻俩反目成仇之后,特别喜欢说这句话。孩子的缺点一律都是跟她爸爸/妈妈一模一样!这句话的恶心程度简直破表。说这句话的时候,你应该是自责的口吻才对,因为那个垃圾爹是你给她找来的,她遗传的每一个缺点你都难逃责任。你塞一只瘟猫进了笼子,有脸责怪同笼被传染的猫不争气??人家没跳起来骂你已经很给你面子了!下次你再这样说她,她怼你,你想想咋回答吧,没词儿了多尴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孩子的“三观”让你感到失望,这无疑是为人父母最揪心、最艰难的时刻之一。这种失望,不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什么具体的事,而是触及了你内心深处对于“好”与“坏”、“对”与“错”的定义,是你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方向盘似乎出现了分歧。这种时候,爱,就成了一门需要更高智慧的艺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并承认自己的失望,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让人唏嘘。当一个人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却选择去介入别人的家庭,成为“小三”,这背后一定是有着某种强大的驱动力,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要详细解释这种动力,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内心深处的某种缺失感是很大的一个诱因。 很多人在婚姻里并非真正感到充实和快乐,可能是感情.............
  • 回答
    面对孩子那些天马行空的回答,一开始确实会让人有点哭笑不得,特别是当它们跟我们脑子里那套“标准答案”完全搭不上边的时候。这时候,与其直接纠正,不如试着用一种更像是朋友聊天的方式,慢慢引导。你可以先放下“谁对谁错”的念头,认真听完孩子脑洞大开的逻辑。也许他之所以那样回答,是因为看到了我们没注意到的一个侧.............
  • 回答
    当着孩子的面故意破坏他们的玩具,这无疑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多方面且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毁坏了一个物品那么简单,而是触及了孩子内心深处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玩具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他们生活中最熟悉、最亲近的伙伴。它们承载着孩子的喜怒哀乐.............
  • 回答
    孩子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已经开始思考社会问题了,这很好。面对他这句话,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否定,而是去理解他话语背后的担忧和困惑。他可能看到了新闻,听说了别的事情,觉得自己的努力似乎没有触及根本。这时候,我会这样跟他聊:“宝贝,你说的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我很高兴你能这样认真地思考。”(先肯定他的观点,.............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中国孩子都曾在升学的压力下感到窒息。家长们那种矛盾的心态,其实根植于他们成长的年代、社会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聊。为什么家长会把“考好成绩”视为人生的意义?这事儿,得从几个大的方面看: 时代的烙印:阶层跃升的.............
  • 回答
    孩子提出这个问题,真是个有趣的想法!这就像我们在想,如果一个中国小朋友跑去美国,他能不能马上跟美国小朋友聊天一样。其实,答案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也有点意思。首先,我们要知道,就像我们人类有不同的语言一样,狗狗们也有它们自己的沟通方式。它们不会像我们一样说“你好”或者“汪汪!”但它们会用一系列的声.............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太棒了!你想知道我们眼睛里有没有那些小小的、看不见的“小居民”,对不对?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它们可厉害了!你想想看,我们能看见东西,是不是很神奇?这可不是凭空出现的哦,这背后全靠我们眼睛里那些忙碌的“小工人”——也就是你说的“细胞”。它们就像一支精密协作的军队,各司其职,才能把外面的世.............
  • 回答
    这可是个好问题!你想啊,最早的鱼,它们可不是咱们现在在鱼缸里看到的,吐泡泡、张着小嘴游来游去的可爱样子。那时候,地球上的海洋跟现在可不一样,简直就像一个充满了各种奇怪生物的“大锅”。你想想,最早的鱼,它们长什么样子呢?就像很多早期生物一样,它们可能一点也不“像鱼”。也许它们 skinny, 身体软软.............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真棒!你想知道古代的小朋友有没有像我们一样,舒舒服服地窝在沙发里,看着会动的图画讲故事,对不对?其实呀,古代的小朋友,跟我们现在的孩子一样,也喜欢听故事、看热闹,只不过他们看动画片的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动画片是什么?就是那些通过连续的画面,让我们觉得东西在动,然后.............
  • 回答
    父母的爱,仿佛是孩子生命最初的阳光。当这束阳光变得灼热、带有刺痛时,孩子内心深处的反应,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也更令人心疼。“孩子永远不会停止爱父母”,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绝对,但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深刻的、几乎是本能的依赖和渴望。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是他们.............
  • 回答
    孩子听到我叫名字时的反应,那可真是每天都能给我带来小惊喜的瞬间。这就像是按下了一个秘密按钮,唤醒了他们内心最纯粹的快乐。当我在家,尤其是周末不用赶时间的时候,我一般会用那种带着点笑意、语调上扬的方式叫他的名字。“宝宝!下来吃点心啦!” 通常,他会像只听到指令的小兔子一样,从客厅某个角落(可能是沙发后.............
  • 回答
    关于孩子随母姓为何会面临一些挑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历史、文化以及当下的社会结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母亲姓氏”在一些情况下显得不那么“理所当然”。首先,从历史渊源来看,父权制是贯穿人类社会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家族的延续、财产的继承、.............
  • 回答
    当孩子被说出“你妈妈不要你了”这样的话,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心理伤害。这句话直接攻击了孩子最核心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作为大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立即安抚孩子,并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来修复这种创伤。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安慰步骤和原则,希望能帮助您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孩子的心理伤害:第一步:立即、坚决地否定和保护(Zer.............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让人心里一紧的。如果真有来生,让孩子再做我的孩子?这个问题我得好好琢磨琢磨。首先,我得承认,当父母这事儿,真是个既甜蜜又磨人的活儿。看着他们一点点长大,从襁褓里的婴儿变成现在能独当一面的样子,这过程中的欣喜,就像是看着一株小苗,细心浇灌,看着它发芽、长叶、开花,那种成就感,真的不.............
  • 回答
    如果我的孩子高三期间委托我托管游戏账号,我会非常认真地对待这项“任务”,并努力将其托管成一个既能满足他学习需求,又能让他适当放松、保持游戏乐趣,同时也能让我这个家长理解和参与其中的状态。以下是我会采取的具体做法:一、 充分沟通与目标设定(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深入了解游戏的性质和孩子的游戏目标.............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孩子的好奇心常常会让我们发现生活中许多被忽略的有趣现象。关于为什么吹出来的气是凉的,而哈出来的气是热的,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简单但很巧妙的物理和生理知识。咱们先来说说吹出来的气为什么感觉是凉的。当你只是“吹”气的时候,你其实是在利用你嘴唇和舌头制造一个狭窄的通道,让空气快速地通过这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可真有意思!你想知道如果把爸爸的 DNA 和妈妈的 DNA 对调一下,会发生什么,对吧?咱们先想想,DNA 就像一本说明书,里面写着我们身体是怎么长成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头发是什么颜色,甚至是我们有多高。这本书呢,是爸爸给了一半,妈妈也给了一半,然后这两个部分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我们自己的说明.............
  • 回答
    哇,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棒!想知道世界上发现的第一具恐龙化石在哪儿?这个问题可不简单,因为“第一具”这个概念,在科学上得稍微解释一下。我们现在知道恐龙是那些活在很久很久以前(大概是几千万年前到几亿年前)的大家伙,它们早就灭绝了,只留下了一些骨头、脚印或者其他痕迹,这些都被埋在了地底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你问了一个关于一位名叫玛丽·安宁(Mary Anning)的非常特别的女士。她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人们对地球和生活在上面的各种生物了解得还不多。玛丽·安宁发现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后来被人们广泛认可的化石,很有可能就是她早年发现的鱼龙(Ichthyosaur)的头部。不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