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向甩给苏联解体:
1.主要原因是是产品定位认知模糊,定价不合理:当时米格公司出口的主要产品是项目9-12(米格-29)和项目9-13(米格-29S)以及项目9-12/13改(项目9-17,即米格-29SMT,后续还炒出了项目9-18等几个冷饭,这几个冷饭连同项目9-17都被统称为米格-29SMT)的出口型号,两者各方面性能都不如苏-27SK(除了9-13部分出口型号拥有能打R-77这个微弱优势),而真正能和苏-27系列在大部分性能上一争高下的项目9-15(米格-29M)推广力度并没有前三者那么大,主要就是来打酱油的(默哀一秒)。当时该局高层认知很明确,先解决挤压库存(当时该局的猎鹰厂里堆放着大量因为赶上苏联解体而没来得及交付原苏联空军的项目9-13的机体...直到本世纪初,该局向阿尔及利亚出口的米格-29SMT仍然用的是库存的项目9-13老机体,结果这事被苏霍伊局捅了出来,阿尔及利亚立马就退掉了这批米格-29SMT,转而向苏霍伊设计局的伊尔库兹克购买了苏-30MK系列——即苏-30MKA,而退掉的那批米格-29SMT自然被俄罗斯空军接收了)。而价格又比较感人,不比苏-27SK便宜多少,性能又低劣,最开始买米格-29的国家还是比较多的(没钱就是这么现实,而且还没得选择),稍微有点小钱一咬牙加钱买苏-27(埃塞俄比亚,越南)——其实当时不光是米格公司的先进机型卖不出去,只能打酱油,更惨的是反而是苏霍伊公司旗下共青城苏-27M系列,从苏联解体开始就一直源源不断参加国际上各种航展,参加各种国家的空军战斗机竞标项目,还不断的推陈出新,结果一架都没卖出去,反倒是隔壁的伊尔库兹克在苏霍伊局重组后得到大量关于共青城苏-27M的第一手资料,将其技术应用在该厂的拳头产品苏-27UB——这就是后来的苏-30MK系列,在国际市场上找到了阿三这个金主 ,发了一笔横财...可怜的共青城,前后十数载努力徒做嫁衣...不过共青城也不是省油的灯,运用大量成熟的技术反手就是一记苏-27UB对地强化方案,然后TG看上了,这就是苏-30MKK,后来苏霍伊局为了以示区别,遂把共青城的苏-30称作苏-30MK2系列。
扯远了,再回到米格局上,在本世纪初,经历了重重困难后,该局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中型多用途舰载战斗机,也就是项目9-41(米格-29K),一开始就瞄准印度这个金主,最终击败了苏-33得以延续生命。这里侧重介绍一下项目9-41,它的前身是项目9-31(米格-29K),不过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该型机并不像苏-33那样单纯是苏-27的早期型号发展出的舰载型,而是一开始就是项目9-15(米格-29M)的舰载机平行项目,起初,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作为苏联三大战斗机设计局之首的米高扬设计局改装了一架项目9-12的原型机“黑色918”号作为滑跃起降平台验证机--米格-29KVP,相比苏霍伊设计局的T-10K,米格-29KVP体现出了种种基于基本型号项目9-12的劣势,促使米高扬设计局在项目9-15的基础上设计一种舰载战斗机与苏霍伊的T-10K争夺苏联海军舰载战斗机的竞标「项目9-15是米格-29的中期升级项目,与项目9-13那种早期升级和后来项目9-17的经适型升级这些小打小闹不同,项目9-15是从内到外的重新设计:用平板缝隙天线的N010“甲虫”雷达代替了倒置卡赛格轮天线的N019“琥珀”雷达;重新设计了内部油箱,因此不必像9-13那样为了增加油箱只能加装脊背油箱成为“驼背”(这一点在米格-29SMT上驼的更加严重),用模拟电传操纵代替了机械操纵,同时取消了辅助进气道(最奇葩的是为了瞒过北约的侦察卫星,该局地勤人员还为9-15在原来9-13有辅助进气道的位置“画”出了辅助进气道的形状,让北约情报卫星误认为这是正常生产的项目9-12/9-13);整合了“玻璃化座舱”(米高扬设计局在这方面不知比苏霍伊局高到哪里去了——苏-27M的原型机依旧是一堆密密麻麻的仪表)」,这就是项目9-31的来历,与项目9-15最大的不同就是项目9-31为了承受拦阻索拉扯着陆和海盐腐蚀的环境强化了机体,同时为了不占用航母机库寸土寸金的宝贵空间,机翼可以折叠(舰载战斗机的基本特征),在技术水平上就高于T-10K,不过红海军在多方面的考虑(受苏联国土防空军和苏联空军的重战流毒影响)最终还是选择了T-10K,但不幸的是,刚定型没多久便遇上了苏联解体,国家动荡,最终苏-33坎坷的得以成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第一种量产的战斗机;不过9-31的故事还没结束,90年代中后期,随着俄罗斯和印度签署了1143.4重型载机巡洋舰改装为中型正规航母的合同后,米高扬公司便在9-31的基础上开发出了9-41(主要区别是模拟电传被数字电传取代),而后和苏-33一道竞争阿三的固定翼舰载战斗机项目订单,最终凭借着绝对的优势击败了苏-33,在金主阿三下单后,俄罗斯海军自己也看上了物美价廉(相对于苏联解体后制造成本飙升最后只得关掉生产线的苏-33而言)的项目9-41,成为了出口转内销的典型,不仅如此,项目9-41还反过来带动了几经波折的项目9-15重生(即米格-35),米格-35与米格-29M/M2(项目9-15)最大的区别是单双座型号都共用一种机体(这恰恰就是舰载型的9-41/47的特征),即单座型只安装一个弹射座椅,而在相当于双座型后驾驶座的位置将弹射座椅替换为了一个油箱,这种型号低配版本(还是叫做米格-29M2)也成功出口到了埃及(沙特阿拉伯付的钱,沙特阿拉伯这个金主还连带帮埃及买了因北约制裁法国停售的卖给俄罗斯的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以及配套的俄制武器和舰载直升机,以及阵风战斗机等等),有了印度海军,俄罗斯海军和埃及空军这三大金主的订单,米格公司短期内扭转盈亏,同时其五代中型机项目的模型方案被阿联酋看重了,又获得了一笔横财,最近米格-35又准备投产了,而今日子过得美滋滋的,何谈“风光不在”之有?(这里说明一下,苏联时期的订单基本都是国家之间的政治贸易,而且多数还是易货贸易,尽管米格飞机在国际上卖的火,但是米高扬设计局并不赚钱,照样也是靠国家拨经费度日,不像苏联解体后米高扬设计局可以以米格公司的名义直接卖飞机赚钱,不过现在米格公司和苏霍伊公司,图波列夫公司,伊留申公司,雅克公司这些苏联时期声名显赫的航空设计局一样归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业集团所有)
2.米格1.44(项目I.42)下马的真正原因是它并不能满足俄罗斯空军的需求,其前身是苏联空军的MFI项目产物,在苏联解体后缺少经费,且不符合俄罗斯空军未来的定位(总而言之就MFI项目是符合苏联这个体系下的苏联空军的未来定位的产物,并不适用于苏联解体后苏联体系已经不存在的俄罗斯空军的未来定位),因此催生出了PAK-FA项目
3.T-50的气动布局原型来自苏霍伊公司旗下的共青城(伊尔库兹克和新西伯利亚也协助了其设计),在06年俄罗斯诸多航空设计局重组为一家公司——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业集团后,PAK-FA自然也汲取了各家之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