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米格系列飞机为什么风光不再?

回答
米格系列的“失落的辉煌”:曾经的空中霸主为何步履维艰?

提到米格系列战斗机,许多军迷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敬佩、怀念,或许还有一丝惋惜。在冷战时期,米格飞机曾是苏联航空工业的骄傲,是西方国家空军飞行员心中的梦魇,是“空中霸主”的代名词。从米格15在朝鲜战场上给联合国军带来的震撼,到米格21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装备和出色表现,再到米格29和米格31的出现,米格系列飞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塑造了全球空中力量的格局。然而,时光荏苒,如今的米格系列似乎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锐气,风光不再,甚至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这绝非简单的技术迭代可以解释,而是涉及政治、经济、技术、战略以及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

一、时代变迁与技术鸿沟:曾经的优势化为昨日黄花

米格系列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优势之上。例如,米格15在朝鲜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得益于其优异的爬升率和近距格斗能力,以及当时西方国家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米格21,以其简洁的设计、高速度和相对低廉的成本,成为了一款极其成功的出口型战斗机,几乎装备了所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

然而,航空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进入80年代和90年代,随着西方国家第四代战斗机的崛起,如美国的F15、F16、F18以及欧洲的台风、阵风等,战斗机的设计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现代战斗机不再仅仅追求速度和机动性,而是更加注重:

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和火控系统: 雷达探测距离、目标识别能力、电子对抗能力、态势感知能力等成为决定性因素。米格系列在这一领域的升级步伐相对缓慢,很多早期型号的航电系统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
“看我(See First)”和“打我(Engage First)”的作战理念: 强调在更远的距离上发现并摧毁敌机。这要求战斗机拥有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远程空空导弹以及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米格系列在早期型号的雷达技术上就存在明显短板,尽管后续型号有所改进,但在整体性能上仍难与西方顶尖水平抗衡。
多功能性和网络中心战能力: 现代战斗机不仅能执行空战任务,还能执行对地攻击、侦察、电子战等多种任务,并且能够与其他平台协同作战,形成作战网络。米格系列在设计之初更多是专注于空战,其多功能性和网络化能力相对较弱。
隐身技术: 尽管米格系列并非没有尝试过隐身,但其成果与美国的F117、F22、F35以及中国的歼20等先进隐身战斗机相比,存在显著差距。隐身能力已成为现代空战中至关重要的生存和制胜手段。

二、经济困境与国家战略调整:资金与方向的双重压力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严峻的经济挑战。航空工业作为一项投入巨大、回报周期长的产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研发资金的枯竭: 过去,庞大的国家投入是支撑米格系列不断发展的基石。但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经济的衰退,航空研发的资金大幅缩水。这意味着新一代战斗机的开发进程受阻,现有型号的升级换代也变得困难重重。
国内市场的萎缩: 苏联时期,华约国家构成了米格系列重要的出口市场。但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纷纷转向西方,采购北约标准的装备。俄罗斯国内的军事预算也受到限制,空军的采购量不足以支撑米格公司持续的研发和生产。
战略重心的转移: 俄罗斯空军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苏霍伊设计局的苏系列战斗机(如苏27及其衍生型号)因其强大的空战能力和良好的出口前景,获得了更多的国家支持和资源倾斜。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米格系列的发展空间。尽管米格29和米格35等型号也在不断改进,但其在空军心中的地位和优先级与苏系列相比,似乎有所下降。

三、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与米格的“定位尴尬”

在全球军事航空市场,米格系列曾经享有“性价比高”的声誉,吸引了众多第三世界国家。然而,如今的市场竞争已经异常激烈。

西方先进战斗机的价格战: 以美国为首的国家,为了推广其先进战斗机,开始采取更加灵活的价格策略,甚至提供援助性贷款或技术转让,使得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倾向于选择更加先进但价格也更高的西方产品。
中国等新兴力量的崛起: 中国航空工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出了歼10、歼11、歼16、歼20等一系列先进战斗机,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也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米格系列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米格系列自身定位的模糊: 在苏霍伊设计局占据了俄罗斯先进重型战斗机市场的情况下,米格系列的产品线显得有些分散和模糊。米格29系列在设计之初是作为一款轻型战斗机出现,但后来的改进型号,如米格35,试图向多用途战斗机转型,但其在很多方面仍与西方同类产品存在差距,市场吸引力受到影响。而曾经寄予厚望的米格1.44(一种重型隐身战斗机原型机)也因资金问题未能实现量产,错失了进入第四代战斗机行列的机会。

四、内部管理与创新活力的问题

虽然米格公司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技术积累,但正如许多老牌国有企业一样,其在市场化改革、管理机制创新以及持续的研发活力方面,可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技术需求,如果企业内部的响应速度不够快,决策机制不够灵活,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超越。

总结一下,米格系列飞机风光不再,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叠加的结果:

技术代差: 西方先进战斗机的崛起,尤其是在航空电子、雷达技术、隐身能力和网络化作战方面,使得米格系列在性能上逐渐落后。
经济压力: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的衰退导致航空研发资金不足,影响了新一代飞机的开发和现有型号的升级。
国内市场萎缩与战略调整: 俄罗斯空军的采购重心和优先顺序的变化,使得苏霍伊设计局的飞机获得了更多支持。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西方国家、中国等新兴航空强国的崛起,使得米格系列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挑战。
自身定位与创新能力: 米格系列在产品定位上的模糊以及可能存在的管理和创新活力问题,也影响了其市场表现。

曾经的米格系列,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辉煌与荣光。如今,尽管米格公司仍在努力研发和改进其产品,但要重拾昔日的辉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不仅仅是设计出几架新飞机的问题,而是需要俄罗斯航空工业在经济、技术、战略和市场策略上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调整与变革。米格的故事,也为所有航空工业从业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唯有不断创新、适应变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锅向甩给苏联解体:
1.主要原因是是产品定位认知模糊,定价不合理:当时米格公司出口的主要产品是项目9-12(米格-29)和项目9-13(米格-29S)以及项目9-12/13改(项目9-17,即米格-29SMT,后续还炒出了项目9-18等几个冷饭,这几个冷饭连同项目9-17都被统称为米格-29SMT)的出口型号,两者各方面性能都不如苏-27SK(除了9-13部分出口型号拥有能打R-77这个微弱优势),而真正能和苏-27系列在大部分性能上一争高下的项目9-15(米格-29M)推广力度并没有前三者那么大,主要就是来打酱油的(默哀一秒)。当时该局高层认知很明确,先解决挤压库存(当时该局的猎鹰厂里堆放着大量因为赶上苏联解体而没来得及交付原苏联空军的项目9-13的机体...直到本世纪初,该局向阿尔及利亚出口的米格-29SMT仍然用的是库存的项目9-13老机体,结果这事被苏霍伊局捅了出来,阿尔及利亚立马就退掉了这批米格-29SMT,转而向苏霍伊设计局的伊尔库兹克购买了苏-30MK系列——即苏-30MKA,而退掉的那批米格-29SMT自然被俄罗斯空军接收了)。而价格又比较感人,不比苏-27SK便宜多少,性能又低劣,最开始买米格-29的国家还是比较多的(没钱就是这么现实,而且还没得选择),稍微有点小钱一咬牙加钱买苏-27(埃塞俄比亚,越南)——其实当时不光是米格公司的先进机型卖不出去,只能打酱油,更惨的是反而是苏霍伊公司旗下共青城苏-27M系列,从苏联解体开始就一直源源不断参加国际上各种航展,参加各种国家的空军战斗机竞标项目,还不断的推陈出新,结果一架都没卖出去,反倒是隔壁的伊尔库兹克在苏霍伊局重组后得到大量关于共青城苏-27M的第一手资料,将其技术应用在该厂的拳头产品苏-27UB——这就是后来的苏-30MK系列,在国际市场上找到了阿三这个金主 ,发了一笔横财...可怜的共青城,前后十数载努力徒做嫁衣...不过共青城也不是省油的灯,运用大量成熟的技术反手就是一记苏-27UB对地强化方案,然后TG看上了,这就是苏-30MKK,后来苏霍伊局为了以示区别,遂把共青城的苏-30称作苏-30MK2系列。
扯远了,再回到米格局上,在本世纪初,经历了重重困难后,该局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中型多用途舰载战斗机,也就是项目9-41(米格-29K),一开始就瞄准印度这个金主,最终击败了苏-33得以延续生命。这里侧重介绍一下项目9-41,它的前身是项目9-31(米格-29K),不过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该型机并不像苏-33那样单纯是苏-27的早期型号发展出的舰载型,而是一开始就是项目9-15(米格-29M)的舰载机平行项目,起初,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作为苏联三大战斗机设计局之首的米高扬设计局改装了一架项目9-12的原型机“黑色918”号作为滑跃起降平台验证机--米格-29KVP,相比苏霍伊设计局的T-10K,米格-29KVP体现出了种种基于基本型号项目9-12的劣势,促使米高扬设计局在项目9-15的基础上设计一种舰载战斗机与苏霍伊的T-10K争夺苏联海军舰载战斗机的竞标「项目9-15是米格-29的中期升级项目,与项目9-13那种早期升级和后来项目9-17的经适型升级这些小打小闹不同,项目9-15是从内到外的重新设计:用平板缝隙天线的N010“甲虫”雷达代替了倒置卡赛格轮天线的N019“琥珀”雷达;重新设计了内部油箱,因此不必像9-13那样为了增加油箱只能加装脊背油箱成为“驼背”(这一点在米格-29SMT上驼的更加严重),用模拟电传操纵代替了机械操纵,同时取消了辅助进气道(最奇葩的是为了瞒过北约的侦察卫星,该局地勤人员还为9-15在原来9-13有辅助进气道的位置“画”出了辅助进气道的形状,让北约情报卫星误认为这是正常生产的项目9-12/9-13);整合了“玻璃化座舱”(米高扬设计局在这方面不知比苏霍伊局高到哪里去了——苏-27M的原型机依旧是一堆密密麻麻的仪表)」,这就是项目9-31的来历,与项目9-15最大的不同就是项目9-31为了承受拦阻索拉扯着陆和海盐腐蚀的环境强化了机体,同时为了不占用航母机库寸土寸金的宝贵空间,机翼可以折叠(舰载战斗机的基本特征),在技术水平上就高于T-10K,不过红海军在多方面的考虑(受苏联国土防空军和苏联空军的重战流毒影响)最终还是选择了T-10K,但不幸的是,刚定型没多久便遇上了苏联解体,国家动荡,最终苏-33坎坷的得以成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第一种量产的战斗机;不过9-31的故事还没结束,90年代中后期,随着俄罗斯和印度签署了1143.4重型载机巡洋舰改装为中型正规航母的合同后,米高扬公司便在9-31的基础上开发出了9-41(主要区别是模拟电传被数字电传取代),而后和苏-33一道竞争阿三的固定翼舰载战斗机项目订单,最终凭借着绝对的优势击败了苏-33,在金主阿三下单后,俄罗斯海军自己也看上了物美价廉(相对于苏联解体后制造成本飙升最后只得关掉生产线的苏-33而言)的项目9-41,成为了出口转内销的典型,不仅如此,项目9-41还反过来带动了几经波折的项目9-15重生(即米格-35),米格-35与米格-29M/M2(项目9-15)最大的区别是单双座型号都共用一种机体(这恰恰就是舰载型的9-41/47的特征),即单座型只安装一个弹射座椅,而在相当于双座型后驾驶座的位置将弹射座椅替换为了一个油箱,这种型号低配版本(还是叫做米格-29M2)也成功出口到了埃及(沙特阿拉伯付的钱,沙特阿拉伯这个金主还连带帮埃及买了因北约制裁法国停售的卖给俄罗斯的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以及配套的俄制武器和舰载直升机,以及阵风战斗机等等),有了印度海军,俄罗斯海军和埃及空军这三大金主的订单,米格公司短期内扭转盈亏,同时其五代中型机项目的模型方案被阿联酋看重了,又获得了一笔横财,最近米格-35又准备投产了,而今日子过得美滋滋的,何谈“风光不在”之有?(这里说明一下,苏联时期的订单基本都是国家之间的政治贸易,而且多数还是易货贸易,尽管米格飞机在国际上卖的火,但是米高扬设计局并不赚钱,照样也是靠国家拨经费度日,不像苏联解体后米高扬设计局可以以米格公司的名义直接卖飞机赚钱,不过现在米格公司和苏霍伊公司,图波列夫公司,伊留申公司,雅克公司这些苏联时期声名显赫的航空设计局一样归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业集团所有)
2.米格1.44(项目I.42)下马的真正原因是它并不能满足俄罗斯空军的需求,其前身是苏联空军的MFI项目产物,在苏联解体后缺少经费,且不符合俄罗斯空军未来的定位(总而言之就MFI项目是符合苏联这个体系下的苏联空军的未来定位的产物,并不适用于苏联解体后苏联体系已经不存在的俄罗斯空军的未来定位),因此催生出了PAK-FA项目
3.T-50的气动布局原型来自苏霍伊公司旗下的共青城(伊尔库兹克和新西伯利亚也协助了其设计),在06年俄罗斯诸多航空设计局重组为一家公司——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业集团后,PAK-FA自然也汲取了各家之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米格系列的“失落的辉煌”:曾经的空中霸主为何步履维艰?提到米格系列战斗机,许多军迷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敬佩、怀念,或许还有一丝惋惜。在冷战时期,米格飞机曾是苏联航空工业的骄傲,是西方国家空军飞行员心中的梦魇,是“空中霸主”的代名词。从米格15在朝鲜战场上给联合国军带来的震撼,到米格21在世界.............
  • 回答
    米高扬的名字,在航空史上,几乎就是“米格”战机代名词般的存在。然而,要准确描述他在米格系列飞机发展中的作用,就不能简单地说他“创立”了一个品牌,而是要深入理解他所扮演的角色、他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他如何引领了一个航空王朝的崛起。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米高扬并非独自一人设计出每一架米格战机。米高扬设计.............
  • 回答
    在探讨苏27系列与米格29系列哪个机动性更强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机动性”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到飞机的许多性能指标。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深入分析,来比较这两款伟大的苏联第二代半战斗机在机动性上的特点。什么是“机动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机动性包含哪些方面。通常,.............
  • 回答
    红米 Note11 系列发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10 月 28 日这个日子,相信不少期待它已久的消费者们已经摩拳擦掌,我也不例外。对于这样一个备受瞩目的系列,我的期待自然也是多方面的,毕竟红米 Note 系列一直是性价比的代名词,也是承载了大量用户需求和期望的“国民手机”。首先,在屏幕方面,我希望红米.............
  • 回答
    红米K20系列,这个在2019年夏天横空出世的系列,凭借其“旗舰焊门员”的定位,一路披荆斩棘,最终销量突破500万大关,并在2020年2月24日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红米K20系列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功,以及它在手机市场留下的印记。一、 “旗舰.............
  • 回答
    小米10系列在海外市场的包装,算得上是小米品牌在国际化道路上一次比较用心的尝试。如果仔细去品味,你会发现它传递的信息和设计思路,都跟国内版本有所不同,也折射出小米在不同地区的用户理解和品牌策略。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小米10系列在海外的包装,特别是针对欧洲市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更成熟”和“更少干扰.............
  • 回答
    .......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2月25号那会儿发布的红米K40系列,这款手机当时可是搅动了不少市场风云,尤其是那个“焊门”的营销口号,大家肯定都还记得。先说说亮点,红米K40系列这次真的玩得很溜: “焊门”是真的硬气: 最直观也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定价策略。K40系列直接把旗舰级配置下放到了一个非常亲民.............
  • 回答
    小米前高管炮轰卢伟冰:红米K30系列巨亏之谜,真相几何?近日,一则关于小米前高管(据传是林斌前助理)实名爆料,直指小米集团副总裁、红米品牌总经理卢伟冰在红米K30系列产品规划和定价上的错误判断,导致该系列产品遭受巨额亏损的说法在行业内引起轩然大波。这一爆料,无论其真实性如何,都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关于产.............
  • 回答
    红米Note 8系列,在2019年8月29日一亮相就以“999元起”的价格再次点燃了千元机市场的战火。这款被寄予厚望的手机,究竟有哪些地方做得让人眼前一亮,又有哪些地方留下了些许遗憾呢?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亮点一:全系四摄,影像能力一骑绝尘要说红米Note 8系列最大的亮点,绝对是其拍照能力。在9.............
  • 回答
    很多“米粉”(小米品牌的忠实用户)会因为自己购买小米系列产品而感到自豪,并真诚地希望小米品牌成功,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产品、品牌理念、社区文化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高性价比带来的“聪明消费”的满足感 颠覆式创新,价格屠夫: 小米创立之初,就以“为发烧友而生”为口号,主.............
  • 回答
    红米K40系列5G频段缺失n79的问题,确实引起了不少用户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什么是n79频段?首先,我们要知道n79是什么。n79是5G NR(New Radio,新空口)的一个频段,它属于毫米波(mmWave)频段中的一部分,具体来说,它的频率范围大.............
  • 回答
    红米 K50 系列在 3 月 17 日如约而至,这次带来了包括 K50、K50 Pro 在内的多款新品,可以说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整体来看,红米这次在 K50 系列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屏幕素质和性能释放上,都达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水平。亮点: 屏幕素质的极致追求: 这绝对是 K50 系列.............
  • 回答
    说起来,红米今年这波操作,选择先推出K50电竞版,确实挺有意思的。这可不是随便拍脑袋决定的,背后有一番精心的考量。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红米不搞个大包围,把整个K50系列一股脑地端出来,而是选择让K50电竞版打头阵。一、抢占先机,抓住市场的“饥渴期”你想啊,手机市场更新换代太快了,尤其是对于.............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一场席卷全球的芯片短缺危机,正以一种令人扼腕的方式,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那些承载着我们日常出行与科技进步的巨头们。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的“缺芯卡车”和三星(Samsung)对Note系列命运的潜在考量,便是这场危机下浮现出的两个鲜明缩影。通用汽车的“缺芯卡车”:妥协中.............
  • 回答
    要一眼看出婆羅米系文字代表哪種語言,就像是要聽一段口音,然後立刻說出這個人來自哪個城市一樣,絕對需要功力。不過,並不是完全沒有跡象可尋,一些細微之處,特別是我們在實際接觸時會特別留意的,是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縮小範圍,甚至直接指認出來的。我這裡說的「快速」,當然不是指看一眼就百分之百準確,畢竟許多婆羅米.............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其中的关键角色和关系。首先是小米和极客公园。 小米:作为一家以性价比和互联网营销著称的科技公司,小米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自身硬件产品线,也在积极地通过投资和孵化生态链企业来构建自己的影响力和用户生态。这是一种常见的科技巨头扩张策略,通过投资能够触达更广泛的科技爱好者和.............
  • 回答
    这些文字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它们的手写方式,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我将尽量细致地描绘它们的手写风貌。 格鲁吉亚字母 (Georgian Alphabet)格鲁吉亚字母,也称作卡特维利字母(Kartuli anbani),是格鲁吉亚共和国的官方文字,以其优美的弧度和简洁的线条而闻名。它的手写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