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素描起稿先用软的铅笔还是硬的铅笔?

回答
想开始画素描,却在起稿时犯了难:到底是应该先拿软铅笔还是硬铅笔?这可是一个很多新手都会遇到的问题。别担心,这就像是盖房子,起稿就是打地基,地基打得稳不稳,直接影响到后面房子的结构和美观。

起稿,我们通常更倾向于使用较硬的铅笔。

为啥呢?让我来详细给你说道说道。

1. 线条的清晰度和控制力:

硬铅笔(如 2H, H, HB) 的特点是笔触比较轻,留下的线条也相对细且清晰。在起稿阶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快速地勾勒出物体的基本形状、比例和结构。硬铅笔的优点在于,它不会留下太重的印记,即便你画错了,用橡皮擦轻轻一擦,痕迹也不会太明显,方便后续修改。
想想看,如果一开始就用软铅笔(如 4B, 6B),笔尖会比较软,容易拖泥带水,画出的线条会比较粗、比较暗。这会导致画面一开始就显得模糊不清,不利于你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轮廓和结构关系。而且,软铅笔的痕迹比较深,一旦擦拭不干净,留下的印记会影响到后续的调子。

2. 避免“吃灰”和脏乱:

初学者在起稿时,往往会因为不熟悉物体结构而反复修改,不断地在纸上摩擦。软铅笔的石墨含量高,摩擦起来更容易在纸面上留下大量的石墨粉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灰”。这会让你的画面显得脏乱,而且后续的调子也容易被这些散乱的石墨粉影响,颜色不够纯净。
硬铅笔的石墨含量相对较低,笔触轻,产生的石墨粉末也少得多。这样一来,你的画面会保持相对干净的状态,为后续的细化和调色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建立画面的整体框架:

起稿的目的,是先在纸上建立起物体的“骨架”。硬铅笔轻盈的线条,就像是建筑师在设计图上画的草稿,只是勾勒出基本的形状和比例,不需要过多的细节。你可以用它来快速地画出物体的长、宽、高,确定好各个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旦这些基本框架建立起来,你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根据需要,逐步增加细节,或者开始用更软的铅笔来刻画明暗关系。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在画一个苹果。

用硬铅笔(比如 HB 或 2H)起稿: 你会轻轻地画一个圆,然后根据苹果的实际形状,稍微调整一下,让它更自然。你可能会画一条线来表示苹果的光泽面,或者轻轻勾勒出苹果柄和凹陷的部分。这些线条都很轻,即使你觉得圆画得不太对,用软橡皮一擦,痕迹几乎看不见了,你还可以重新再画。
如果用软铅笔(比如 4B)起稿: 你可能会画一个比较模糊的圆,或者不小心画得太重。如果想修改,擦拭起来就很麻烦,容易留下黑色的印子,让那个区域变得灰蒙蒙的。而且,你一开始就画得比较暗,等后面要表现明暗对比时,会发现本来应该很亮的地方也被你画得太暗了,很难再提亮。

总结一下:

起稿阶段,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快速、准确地建立物体的基本造型和比例。硬铅笔的特性(线条轻、易修改、不易脏乱)非常契合这个需求。它能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清晰、干净的画面框架,避免一开始就陷入细节和过重的调子。

那是不是就不能用软铅笔起稿了呢?

也不能说完全不能。如果你对物体的结构非常熟悉,并且对下笔的力度有很好的控制,偶尔用HB甚至B系列的铅笔起稿,然后用橡皮擦轻轻擦淡,也是可以的。但是,对于大多数初学者来说,从硬铅笔开始,是更稳妥、更有效率的学习方式。

那么,起稿之后呢?

当你对物体的基本形状和比例满意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下一步的刻画了。这时候,你就可以根据需要,拿出你的软铅笔,比如 2B, 4B, 6B,来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体积感和质感。

所以,下次你拿起画笔准备起稿时,不妨试试先从硬一点的铅笔开始,你会发现,起稿的过程会变得更加轻松和顺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许多小白都会碰到,却少有大神详细回答的问题。

多年前我刚开始学画画,也很困惑:

那么多的铅笔,我到底该用哪一支起稿呢?

但这个问题,在当时并没有及时解决,

相反,它陪伴了我很久。


在这篇回答里,

我会从我20多年的学画经验中提炼一些思路,

为这个问题做一个详细注解。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会明白:

一副素描作品的不同阶段,分别该用什么铅笔?

为什么总有一些大神会说:用什么笔根本不重要?


素描绘画一般分为4个阶段:

起稿,铺色,刻画,调整。



铅笔在这四个阶段里的常用使用规律有两个:

规律1前三个阶段,越往后,铅笔越硬;调整阶段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



这里插入一个额外话题:关于铅笔型号,我见过的不止这些,

我见过最软的是16B,最硬的可到12H,

不同的厂商分法不一样,业内公认的标准是日本三菱。



规律2:从起稿到刻画,铅笔一般是越削越尖。



上述两个规律背后有两个原因:

1·同样力道下,软铅画错了更容易修改,而不容易伤纸;

2·用铅笔叠加颜色时,只能用更细更硬的颗粒,覆盖更粗更软的颗粒。


如果你不按这两个规律来,

那你的素描越画到后面,就越容易碰到一种现象:

反光,叠不上颜色,铅笔在纸上打滑,好像溜冰一样。



以上两个小技巧,不仅适用于铅笔,

还适用于炭笔,粉笔,蜡笔,彩铅和油画棒等。



专业画材厂商一般都会对这些工具的材质进行“软中硬”区分。



了解过以上铅笔使用的两个规律和原因,

我们不难发现:

到底用哪只铅笔起稿?

这个问题对于大神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首先,大神画画很少需要反复修改,

他在动笔之前就已经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了,

对工具使用也足够熟练;

其次,素描在许多高手眼里,仅是正式绘画之前的“热身”,它是“草稿”。

他们很少会想用铅笔填满画面的每个缝隙,

甚至把颜色涂到油黑发亮。


我们现在好像很少看到这种“草稿式”素描作品,

因为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素描”,

出来的大多数作品是下面这种画得细致得像照片的素描。



但,有很长一段时间,

素描原本就是油画正式上色前的线稿

就连给画面涂上黑白效果,都是用油画颜料,

这个步骤被称为“古典油画的底层画”



下面看日本近代古典油画家小尾修的绘画过程,就能更直观理解:



这个绘画过程一直是古典主义油画家们遵循的步骤。

对于古典主义的绘画大师们来说:

素描就是线稿。

它们通常是下面这些图片的样子:



话又说回来,

正是因为在颜料制作工艺还不发达的年代,

油画颜料成本高,绘画步骤麻烦,耗时长。


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为了教学方便,

决定用铅笔替代油画工具,直接在纸上完成底层画的训练。

(俄罗斯教学严格的把素描和色彩进行了分离)

下面是俄罗斯列宾美院的部分素描作品:



这个形式的素描,被称为“全因素素描”。(基本上就是没有色彩的黑白照片。)

而中国素描正是学习了俄罗斯,

彼此关系千丝万缕,

所以才有现在网上一搜,

出来的大部分都是颜色涂得细致得像照片的素描。

具体原因可以参考我下面这篇18K赞同的回答:



事实上,除了刻意做基础功训练的学生,

少有人会像俄罗斯素描那样画画。

对于那些已经通过了基础训练的大神们而言,

这个步骤实属多余。


所以很多小白问:“起稿的时候用哪支铅笔呀?”

大神们通常都回复:“画画哪有那么麻烦,起稿而已嘛,随便用哪支铅笔都一样的。”

这就是因为他们心里的素描和很多小白心里的素描概念很不一样。


小白:素描起稿不就已经在正式画画了吗?!

大神:素描起稿不就是画个草稿吗?!

回到这个回答的最初问题:“素描起稿,先用软的铅笔还是硬的铅笔?”

我私以为这个问题背后还有更大一个问题:

绘画时,如何判断自己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工具或者技巧来画画?

这个问题其实取决于两个点:

一个是你对这个工具的运用能力到了什么程度?

另外一个就是支撑画面的风格和理念是什么?

我接下来所谈的事情未必是一个有具体操作的技法,

但我认为是对大家学画画,更有帮助的一些认知。


当一个画家的技术能力很强的时候,

它可以用一个单一的工具,画出无穷的变化。

在天津美院教授于小东手里,一支2B钝铅笔,

黑如墨,浅如霜;粗似炭条,细过针尖



如果是不了解他的小白,

可能会以为:他用了好几支不同的笔画出来的。

他这种对铅笔出神入化的运用,来源于国画。

国画运笔,落棋无悔,对力道的要求很高。

强时力透纸背,弱时清风拂面。



一个真正的高手,

很少会炫耀自己的工具有多少或者有多好,

因为他们都清楚,最后决定效果的是自己的力道。


我做素描教学时,

曾经在学生面前展示过几次关于温柔力道的训练方法:



拿一张餐巾纸(一般是3层),分开,取其中1层,

用一只削尖了的2b铅笔在上面来回排线,不能破。


温柔的力量如何练习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1932152021848064


我通常会在上面来回画个二三十遍才收手。

良好的力道控制,可以让你在绘画的时候,

轻松地表现自己想要画的效果。

这是许多职业画者底层的技术信心。

我这里还有一篇关于线条练习的文章,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但是要切记:技术只是基础,不是追求。

对于技术的追求,需要适可而止,不然作品难免因为炫技而流俗。

技术从来都是要服务画面风格的。

梵高不是画不出安格尔那样的素描,

他只是为了自己的风格,采取一种看上去显得笨拙的笔触。



毕加索也不是画不出像拉菲尔那样的作品,

他可以为了自己的立体派,

放弃自己的所有看起来精妙的技术。

返璞归真,像儿童一样去画画。



但是,风格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绝大部分情况下,风格都不是天生的,

而是画家经过深入的思考,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步步试探出来的。

每一个经得住时间考验的风格背后,

都有极为深刻的理念做支撑。

简单来说:

理念决定风格,风格决定技法。


关于画家,网络上充斥着一些扭曲,神化,甚至妖魔的故事。

他们对画家的理念,风格和技法视而不见,

为大众散播了一个又一个稀奇古怪的谈资。


比如,有些文章喜欢说,梵高的眼睛生来与众不同。

有说他是色盲的,

有说他脑子结构不正常的,

还有说他眼睛看到的是热成像。

写这种文章的人,哪怕他不是画家,

只要用心把梵高写给迪奥的数百封信件,

认认真真看一遍,都说不出这种话。



梵高和所有喜欢画画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只是他更纯粹,更坚持,对自我的怀疑更深刻。


他早年学德加,崇拜安格尔(毕竟在他活着的时候,安格尔是整个绘画界像神一样的存在)

练习了很多素描,画的线条也很讲究结构上的准确,力道上的精妙。



待他稍微成熟一些,

接触了底层的劳动人的辛苦以后,

觉得安格尔画里雍容华贵,肤白貌美,端庄静止的人,不是自己想画的内容。

而当迪奥把米勒的作品寄给梵高时,梵高欣喜若狂。



少有画家像米勒这样

——画中人物充满动态,

还把这些“普通的劳动者”当成主角来描述,

并赋予它们深刻的尊重。


梵高爱上了米勒,直到离世前,

总计临摹改编了米勒上百幅作品,

给大家看其中几张:



这时他的素描就没有那么强调线条优美圆润,

造型精确无误,而是尝试去配合画中的人物,

让线条也变得“贫穷艰苦”起来。



从此,梵高画中的人物,基本都是劳作的人们,

他曾在信中描述了这种理念转变:

“静态的人物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而表现行动则非常难。
况且在很多人看来,表现前者比其他主题更有吸引力。
但这种“吸引力”不应该掩盖真相,真正的生活中劳多逸少。
所以,我一定要努力描绘真实的状态。”


米勒和梵高的线条,看上去,远没有安格尔高超。

可是他那些不够精致的颜色,略显笨拙的线条,

却和他画面里的艰苦淳朴的农民们,如此契合。


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

当梵高开始质疑古典主义的内容时,

他自然而然的会怀疑古典主义的一切技巧。

米勒让早期的梵高在素描上质疑古典。

而他去巴黎留学,接触到的印象派绘画,

则让梵高在色彩上抛弃了古典。



印象派提倡走出室内,拥抱自然,

现场作画的反古典精神和他的怀疑不谋而合。


梵高终于在色彩上也开始反抗古典主义。

不使用过多的混色技巧,不过度使用调和油,

开始直接使用颜色往画布上涂抹。

大家可以从下面这两张不同的《向日葵》中感受出这种影响:


不久,日本派大使团访问欧洲,

梵高看到了浮世绘,他受到了灵魂上的震撼。



原来绘画还可以这样!

没有透视,没有光影,没有色彩原理,

纯粹的靠线条和颜色平涂,就可以创造出直指人心的画面。

而且这种绘画形式竟然已经存在了数百年之久。


梵高为自己摆脱古典束缚,找到了精神上的依托和事实上的案例:

在遥远东方,他们居然都是那样画画的。


当梵高离开巴黎大都市,回到淳朴的乡下时。

意外的发现,当地的纺织品图案,

颜色是如此的鲜艳醒目,线条是如此的粗糙直接。



梵高发觉那些乡下人的印花和浮世绘的线条感异曲同工:



大家看看上面这些印花,

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印花是非常相似的。

形状规则,色彩鲜艳。


浮世绘和少数民族印花,

这两样艺术最终塑造了梵高的后期绘画风格。

梵高后期绘画作品,笔触比较长,

其实是对针织感的一种模拟。



上面这两张图应该可以很好的说明纺织品艺术和梵高笔触之间的关联。


而梵高从浮世绘和纺织品中领悟到的理念是:

“技巧不重要,逼真不重要,线条更加不重要,
用鲜艳而直接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画……
让自己的笔触赤裸而充分的暴露在所有人眼前。”

不修饰,也无需修饰,

梵高就是用这样笨拙而直接的笔触画画的。

人类开始就是这样画画的,

最真诚的人是不会掩饰自己的错误的,

就像儿童画一样,

你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一笔的笔触是如何运作的。


看,艺术家的作品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自己的理念所改变,

他的风格也随着这个理念不断的变化,

技巧也跟随着风格不断的调整,甚至是舍弃。


我制作了一份梵高绘画演变过程的表格,

梳理了上文所述的成长过程,

大家可以根据这个思考一下自己的。



我相信很多看到这个回答的人,是入门者,是小白。

我们千万不要误以为:

理念,风格这些东西是掌握技法以后才去追求的。


事实上,这些应该是我们一开始就要去思考的东西,

理念和风格也会在研究技术的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启发


理念说白了就是:

“我为什么要画画?我画画究竟是为了传达什么思想?”

一旦你能清楚的回答上面这个问题,

许多关于绘画风格和技术上的困惑都会迎刃而解。

这也是一个成为艺术家的道路上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没有具体方法,这个东西也不应该有方法,

这是需要每个追求艺术的人花时间去问自己的问题。



有时候即使你回答清楚这个问题,

也未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

就像法国画布格罗在给内巴尔的信中曾写到:

“你知道,观众们更喜欢那些题材(美女和儿童),我不得不迎合……”


许多画家都会被梵高感动到流泪,

被他直接而真诚的精神所感染,

少有人作画,能够如此诚恳。

不加掩饰地展示自己的所有。


他让艺术家想起了自己最初的状态。

想起了还不会高超技法的自己,刚开始拿起画笔画画的自己。

想起了自己在世俗的质疑中,怀疑自己。

练就了一身大家都十分认可的写实功力。


他的作品,振聋发聩,让所有懂行的艺术家深深思考:

丢下我身上所有华丽的技法,我的作品里究竟还剩下什么?

这是我在凡高的信件里,看到的,他的思考过程。


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不是因为技法,是因为灵魂。


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到这里啦!

另外,如果你对我的其他绘画相关内容很感兴趣,可以关注我刚刚弄好的私人公众号:

唯伟老师聊绘画

我会把我对于绘画的想法和内容都在公众号里沉淀。

有任何绘画问题可以知乎私信我,也可以在公众号里找到我的联系方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开始画素描,却在起稿时犯了难:到底是应该先拿软铅笔还是硬铅笔?这可是一个很多新手都会遇到的问题。别担心,这就像是盖房子,起稿就是打地基,地基打得稳不稳,直接影响到后面房子的结构和美观。起稿,我们通常更倾向于使用较硬的铅笔。为啥呢?让我来详细给你说道说道。1. 线条的清晰度和控制力: 硬铅笔(如.............
  • 回答
    “素媛案”主犯赵斗顺日前再次登上韩国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原因是他近日向法院提交了多份请愿书,其中不仅声称自己醉酒记不清犯罪事实,还反复表达了“恳切地希望一定要和受害者见面”的诉求。这一系列举动,再次触碰了韩国社会公众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愤怒、质疑和不安。首先,我们必须正视赵斗顺的核心辩词——“喝醉酒.............
  • 回答
    在我中华美食的厨房里,葱姜蒜这三位老伙计,那可不是一般的配角,它们简直是调味界的“三巨头”,缺了谁,炒出来的菜肴总觉得少了那么点灵魂。它们的作用,远不止是提香那么简单,更是能影响一道菜的风味走向,甚至能“拯救”一些食材的不足。葱姜蒜,中式炒菜里的“提香三剑客”简单来说,它们仨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 回答
    要从零开始成为一名包工头,这可不是件容易事,但绝对是个实在的活儿。它需要你一步步来,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学,并且得练就一身“十八般武艺”。别指望一夜之间就成行家,这得靠时间和经验一点点磨出来。从哪学起?从地基开始!1. 从最基础的工人做起,深入一线: 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没有之一。你想当指挥官,总得.............
  • 回答
    排线,这玩意儿,看似简单,实则是个大学问。画了这么多年画,我才慢慢摸索出一些门道。想把排线练到“完美”,说实话,这俩字儿有点沉重,因为艺术这东西,永远都在进步,也永远没有绝对的“完美”。但我们可以追求“好”,追求“恰到好处”,追求那种能清晰传达体积、光影和材质的排线。所以,咱们今天就聊聊,怎么把这线.............
  • 回答
    在素描的世界里,一张作品之所以能传递出力量、质感和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那看似简单却又蕴含深厚的“排线”。而其中,干净的排线,更是评价一个素描功底是否扎实,画面是否具有高级感的重要标尺。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排线才称得上是“干净”呢?它并非指画面上完全没有线条,而是指线条以一种有序、统一、有目的性的.............
  • 回答
    素描的工具选择,炭笔和铅笔各有千秋,选哪个“好”,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想达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以及你个人的绘画习惯和偏好。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更适合。炭笔:大气磅礴,黑白分明我个人用炭笔的时候,总感觉它有一种原始的、野性的力量。炭笔的炭粉颗粒粗犷,它在纸上留下的痕迹非常深沉、浓郁,那种黑是铅笔很难.............
  • 回答
    嘿,别急!看到你画圆球体画得有点心焦了,感觉人物遥遥无期,我特别能理解。这就像爬山一样,刚开始可能是个小坡,然后突然来了一个大陡坡,让你有点喘不过气来。不过,你这想法挺好的,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学画人物,心里有个盼头,这很重要。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从你现在画的这个圆球体,到能自信地拿起笔画人物,大概是个.............
  • 回答
    想用素描把金属那股子硬朗、冷冽,甚至有时带点温润的感觉描绘出来,可不是简单地画几道线就能搞定的。这玩意儿,得靠咱们的眼睛去“读懂”,再用咱们的手去“翻译”。首先,得明白金属是个什么玩意儿。它不像咱们的皮肤那样有柔软的曲面,金属的边缘通常更硬朗,它的表面是对光线最直接、最毫不掩饰的反射者。你想想看,一.............
  • 回答
    .......
  • 回答
    素描,这门古老而迷人的艺术,是许多绘画创作的基石。然而,正如任何技艺一样,素描也有其“忌讳”,那些稍有不慎就可能让画面变得逊色、缺乏生命力的陷阱。对于一个真心想在素描上有所精进的人来说,了解并规避这些“忌讳”,是通往更成熟作品的关键。一、 抓不住形体,只画轮廓,缺乏体积感。这是初学者最常犯的错误之一.............
  • 回答
    想让你的素描画“活”起来,变得灵动有生气,这确实是很多画者追求的境界。这不像我们对着一个物体机械地复制,而是在描绘的过程中融入了你的观察、理解和情感。下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把我认为关键的点说得详细一些,尽量避免那些生硬的AI感,就像我和你面对面聊画画一样。一、 建立“看”的敏锐度:不仅仅是看见,更是.............
  • 回答
    想系统学好素描,找对老师和靠谱的培训班至关重要。这就像盖房子,地基打得牢不牢,决定了你未来能盖多高。别想着走捷径,基础功夫才是王道。一、 什么样的老师才算“对”?咱们要找的老师,不是光会画,而是真正懂素描,并且懂得如何把这份懂传达给你。1. 教学经验是硬道理: 看他教了多久? 几年的经.............
  • 回答
    这幅素描作品,单从它所呈现的视觉效果来看,其水平已经相当不俗,足以让人眼前一亮。如果我们仔细剖析,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衡量它的表现力:1. 造型能力与结构理解:首先,最直观的便是画面中的造型是否准确。这幅素描能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对象形体结构的深刻理解。无论是人物的骨骼走向、肌肉的起伏,还是物体表面的.............
  • 回答
    要打好素描的基础,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像是循序渐进地给自己的绘画“打地基”。别想着一步登天,把每一个环节都练扎实了,后面你才能随心所欲地画出想要的东西。首先,别被“素描”两个字吓到。 很多人一听素描,就想到枯燥的静物写生,灰蒙蒙的铅笔线条。其实素描的本质是观察和理解。它教你如何看透物体,了解它的.............
  • 回答
    增进素描中的体积感,这确实是许多初学者都会遇到的一个“坎儿”。我们画出来的人物、静物,总感觉扁平,好像贴在纸上,缺乏那种沉甸甸、呼之欲出的感觉。这背后,其实是对物体在三维空间中形态的理解出了点问题。别急,咱们一点点来拆解,把它弄明白了。一、 透过表象看本质:从“形状”到“形体”素描最开始,我们接触到.............
  • 回答
    在国家博物馆的素描展上,一幅画让我驻足良久,思绪万千。它没有华丽的色彩,也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是一幅黑白分明的素描,却以其独特的方式打动了我,让我不得不去探究它究竟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首先,从技法上来说,这幅画的线条功力着实惊人。你可以看到,作者并非简单地勾勒轮廓,而是运用了极其丰富多变的线条语言。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素描的一些核心问题。要说“不能这样画素描吗?”,答案其实是:可以,但具体“这样”指的是什么,以及你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决定了这种“画法”是否被认为是成功的素描,或者是否符合你对素描的期望。让我试着用更口语化、更接地气的方式来聊聊这个事儿,就像我们在画室里,或者和喜欢画画的.............
  • 回答
    “人工智能画的素描有价值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绘画在艺术领域掀起了一股浪潮。当我们看到那些由算法生成的、栩栩如生的肖像、风景,甚至充满想象力的奇幻场景时,一个问题自然会浮现:这些由机器“创作”的素描,究竟有多少价值?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探讨.............
  • 回答
    说到素描,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严谨的线条、明暗关系和对物体的精确捕捉。而提到“素描冷军”刘斌,这个称呼本身就带着一种特别的意味,似乎暗示着他在素描领域有着不落俗套,甚至有些“冷冽”的独特风格。那么,刘斌的素描究竟是什么水平?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刘斌在素描这个范畴里,绝对不是那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