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外卖小哥穿戴机械外骨骼送外卖,一次可送 100 斤?

回答
这事儿啊,听着就跟科幻电影似的,外卖小哥披上钢铁战衣,一次能扛上百斤的货!真要是普及了,那可真是一场行业的颠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

首先,得明白这个“机械外骨骼”不是什么神奇魔法。它本质上是一种穿戴在身上的助力设备,利用电机、液压、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来增强人体自身的运动能力,减轻负重。你可以想象成给咱们的骨骼和肌肉装上了一个“外挂”,让它们瞬间变强变耐用。

对于送外卖这个行当来说,它的意义就非同小可了。你想啊,外卖小哥每天得爬多少楼、扛多少箱、在烈日下、寒风中奔波。这份工作对身体的消耗是巨大的。有了这玩意儿,那些沉甸甸的餐箱、摞得老高的饮品箱,甚至是一些更大件的货物,可能都变得轻松如鸿毛。一次性送个一两百斤,理论上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为啥这事儿让人觉得“哇塞”?

1. 效率的飞跃式提升: 想想看,现在一个外卖小哥可能得跑几趟才能把所有单子送完,尤其是在写字楼或者大型小区。有了外骨骼,一次多送点,或者一次轻松搞定高层住户的超重订单,那效率简直是几何级增长。平台接单量可能会因此增加,商家出餐也可能因为配送能力的提升而更顺畅。

2. 劳动强度的极大降低: 这是最直接的好处。那些腰酸背痛、腿脚不灵的职业病,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缓解甚至避免。外卖小哥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送得快”、“服务好”上,而不是和沉重的货物“搏斗”。这对于维护外卖小哥的健康、延长他们的职业生涯非常有意义。

3. 新的服务模式的可能性: 以前因为人力和体力的限制,很多重货配送业务外卖平台可能难以涉足。但有了外骨骼,是不是就能拓展出新的业务线?比如一些生鲜配送、小件家具配送、甚至是临时搬运服务,都有可能集成到外卖配送体系中。

4. 行业形象的重塑: 说实话,现在一提到外卖小哥,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一个辛勤奔波、风雨无阻的形象,但同时也可能带着一些“底层劳动者”的标签。如果能普遍穿戴上这种科技装备,无疑会提升整个行业的形象,让这份工作看起来更具科技感和专业性。

当然,这玩意儿也得打个问号,不是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1. 成本是个大问题: 机械外骨骼,特别是能够承载百斤重量、具备智能辅助功能的,技术含量肯定很高,研发和制造成本也自然不菲。这笔钱谁来出?是平台买单?商家承担?还是外卖小哥自己贷款购买?这都需要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来支撑。如果价格太高,可能就只是少数“尝鲜者”才能用得起,难以形成大规模普及。

2. 技术成熟度和稳定性: 别忘了,这玩意儿是穿在身上的,是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一旦出现技术故障,比如突然失灵、卡顿,或者对人体产生不适感,那后果可能很严重。稳定性、安全性、续航能力,这些都是必须经过严格考验的。而且,不同身材、不同体能的外卖小哥,如何适配和校准这套设备,也是个技术难题。

3. 操作的复杂性和学习成本: 穿上外骨骼,操作是不是和走路一样自然?还是需要一套复杂的学习和适应过程?如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操作技巧,那对本就追求速度的外卖小哥来说,可能又增加了新的门槛。

4. 安全和规范: 在复杂的城市交通环境中,外骨骼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如何?会不会因为装备的存在而增加摔倒、碰撞的风险?有没有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操作规范?比如,遇到紧急情况时,如何快速脱离外骨骼?

5. 就业和社会影响: 一旦技术成熟并大规模应用,是否会挤压一部分原本不需要外骨骼的“轻量级”配送人员的就业空间?或者说,这会不会成为一种“内卷”的新形式,只有拥有外骨骼的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订单?这涉及到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行业发展方向的思考。

6. 用户体验: 对于消费者来说,看到一个穿着钢铁盔甲的外卖小哥送餐上门,是新奇有趣,还是有点吓人?会不会在小区里引起不必要的围观和恐慌?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

总的来说,

外卖小哥穿戴机械外骨骼送外卖,一次送百斤,这绝对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设想,它预示着科技如何能够真正地服务于一线劳动者,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劳动条件。如果能够克服成本、技术、安全和规范等一系列挑战,它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外卖配送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甚至彻底改变人们的认知。

但这玩意儿,不是一句“厉害了”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探索、政策法规的支持,以及全社会对新技术的接受和适应。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效率的革新,也可能伴随着新的挑战。所以,咱们既要抱有期待,也要保持理性的审视。想想看,如果有一天,送外卖的都成了“铁甲战士”,这画面,想想都有点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死 亡 搁 浅!


作为一个对外骨骼领域还算稍微了解的我,今天看到这张照片时还是被震惊了,震惊的不是外骨骼本身,而是这款外骨骼快速的“落地”速度,这个落地速度指的是产品应用落地,从概念到生产到部署的速度。

先不谈这款外骨骼用在送外卖上的可能性,相信我,外骨骼远不止这种应用形式。


顺着这张图片,我去了解了一下其主人公——傲鲨智能。发现它是一家2018年成立的公司,短短两年内就发布了3款外骨骼产品,这研发速度让人不免好奇。然后我去看了看傲鲨的CEO,好家伙,既是璟和技创又是傅利叶智能的创始人,而这两家公司已经做外骨骼好几年了,看来还是有技术积累滴。

傲鲨的这三款外骨骼分别是下肢双关节驱动外骨骼,也就是题图中这位。还有腰部髋关节驱动外骨骼,和一款上肢外骨骼。



三款分别对应三种应用场合:

下肢——通用型,任何需要下肢助力场景的都可以。

腰部——搬运型,其实是下肢外骨骼的一个子模块,只保留了髋驱动关节。按照傲鲨的产业规划,目前主要应用在机场行李搬运场合。当然物流领域也可以使用,如八音口答主代表的铁甲钢拳公司的腰部助力外骨骼,已经用在了京东物流。

上肢——辅助支撑型。和应用在福特工厂里的那款外骨骼一样,傲鲨的这款外骨骼与之完全对标。主要用于工厂里需要柔性却难以部署柔性生产线的地方,如大型复杂机电产品的总装环节。辅助支撑装配工人的上肢,减轻长期作业的疲劳。


话说回来,经过我的观察,发现几乎每一家国内的外骨骼公司,只要是叫的上名号的,都有一套下肢外骨骼。

这个规律是我看了这么多外骨骼公司后总结出来的。下肢外骨骼产品可以说是每一家外骨骼企业的“镇店之宝”,是一家外骨骼公司的核心产品、拿手绝活,因为下肢外骨骼技术通常是最难以可靠地实现技术指标的。

所以下面我就简单分析一下题图中这款下肢外骨骼所用的技术吧。



根据傲鲨官网的信息,如下图。

提取关键词:力阻抗控制,力反馈,力控集成单元,足底压力,主被动结合构架,外骨骼协同管理与数据共享,总线离散系统,锂电管理系统。

首先看看这款外骨骼的机械结构,还是拿那张图

可以明显看到髋部和膝部都有两个相似的长块,这两个长块就分别是髋关节和膝关节的驱动单元。

这种外形经常出现在许多医疗康复外骨骼上,如HAL外骨骼、尖叫科技的外骨骼、布法罗机器人下肢外骨骼、迈步机器人下肢外骨骼、傅利叶智能下肢外骨骼等等。它们在大小腿附近都有这种单元式驱动模块。

感觉我说的是废话,人有大小腿,外骨骼那就当然一腿一个块了。其实不是的,比如采用套索驱动的外骨骼,外骨骼下肢就可以全都是杆,只有关节有接受套索末端的结构。驱动单元是一种模块化设计。

上面列举的这些医疗康复外骨骼,其驱动单元其实差不多都走的一个路子,就是电机+减速器作为关节驱动单元。

不同的电机可能对应的减速器结构不一样,比如HAL-5外骨骼用的就是长条状电机+锥齿+谐波减速器的结构,因为电机很长所以用了锥齿,锥齿传动可以使传动路径转弯,因此长条状的电机就可以倒放,从而形成一个块状结构。

而布法罗机器人的下肢外骨骼就是用的扁平状电机+谐波减速器。其长块状的结构用于放置驱动电路硬件。


关于傲鲨的这个力控驱动单元,我查了查傲鲨的下肢外骨骼相关资料,找到一篇19年的专利,如下图。

虽然这是那款腰部助力外骨骼,但是由我之前所说,傲鲨的外骨骼是模块化设计,因此腰部助力外骨骼的驱动单元必然也用在了其下肢外骨骼上。从这份专利中可以看出他们的驱动单元用了什么结构方式:

再结合驱动单元两端两个圆柱状外壳结构,就可以推断其驱动单元的结构为:扁平电机+谐波减速器+同步带+SEA+从动关节。

为什么用了SEA(串联弹性驱动器),这是我的一个推测。首先要实现力反馈控制,途径要么是在人机交互上面做力反馈机构,要么在外骨骼本身的关节处做力反馈机构,而在关节处做力反馈的常用机构就是SEA。准确的说,是在从动轮处安装了扭转弹性单元,同步带将减速器端的输出力矩先传递到弹性单元上,弹性单元的另一端连接在从动端的关节处,通过测量弹性单元的变形量,结合材料力学就能推算从动端的关节负载力矩是多少。

我想,用同步带的原因是,如果将SEA直接和电机减速器输出端串联,那么关节在侧面的体积就过大了,为了减小驱动模块侧向体积,需要将SEA与电机分开。


机械的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其背部的长杆。以往外骨骼的背部都会设计成一个背包,后背基本上是一块板。傲鲨的这款外骨骼是一根杆,后腰连接两侧腿部的也是两根碳纤维杆,十分简单,这估计得得益于其电路硬件部分的集成小型化。

这个设计看起来不是很高端,但是降低成本啊!简单的桁架式结构是最令机械工程师们喜欢的了。


说完了本人在行的机械,其他几个关键词也说一说:力阻抗控制,力反馈,足底压力,主被动结合构架,外骨骼协同管理与数据共享,总线离散系统,锂电管理系统。

力阻抗控制指的应该就是阻抗控制了。阻抗控制是一种柔性控制,1985年在Hogan的阻抗三部曲里被提出。其控制思路是将机器人与环境的接触看成用弹簧阻尼连接,机器人与弹簧阻尼构成了一个弹簧-阻尼-质量块系统,因此机器人的运动特征就由这个系统的三个参数决定——惯量参数、阻尼参数、刚度参数。调节每个参数的大小,就能让系统相对环境表现出不同的阻抗特性。

如调大刚度参数,机器人与环境接触就像连接了一个弹簧一样,主要表现出弹性。调大阻尼参数,机器人和环境就像连接了一个阻尼器一样,主要表现出阻尼特性。

具体理解参照 @邵天兰 的回答

阻抗控制需要测量与环境的接触力,通常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在机械臂末端安装多维力传感器,通过机械臂逆动力学求解出关节受到的力矩。

另一种是直接在关节上做力反馈,除了串联弹性体,还有用电机电流作为力矩反馈。

获得关节受到的力矩后,再通过阻抗模型将力矩转化成关节位移(角度)。在这个过程中机械臂表现出阻抗模型相关的阻抗特性。

外骨骼下肢在离地的时候就可以看做倒吊着的机械臂,在摆动过程中外骨骼要柔顺地跟随人腿,就可以使其相对人腿表现出阻抗特性。

在傲鲨的下肢外骨骼上,可以看到只有末端与人的脚连接,外骨骼杆件的运动可以不严格跟随人体下肢。因此其采用的阻抗控制应该是用关节力反馈测外骨骼足端的人机交互力,然后使用阻抗控制实现人机跟随,是一种“跟随”的控制策略。

简单点来说,就是人用较小的力拖着外骨骼的脚,外骨骼输出下肢的跟随运动但是承担主要负载。


足底压力没什么好说的,只要是个下肢外骨骼几乎都有足底压力采集的,可讨论点只在于实现形式。不过这里找不到资料,就不说。

主被动结合构架,其实就是指的某些关节自由度不驱动,比如这里的踝关节就没有驱动,只使用了被动铰链。还有的如髋关节的外展内收似乎也没有驱动,穿戴者可以任意摆动这个自由度。

外骨骼协同管理与数据共享,这个可能是傲鲨在外骨骼应用落地中做的一项战略技术。例如未来在工厂里假如工人们都穿戴了外骨骼,毕竟外骨骼是一套价格不菲的机电设备,这些外骨骼需要统一管理,就需要联网管理。

总线离散系统应该就是指的外骨骼各个驱动单元使用的通信吧。例如汽车行业用的CAN总线,只需要两根总线就能对多个设备进行高速通信。离散指的就是分布在外骨骼下肢的各个传感器单元。

锂电池管理系统。前几年甚至到现在,总有人提外骨骼的续航问题。我个人对外骨骼的续航是持乐观态度的,因为电池技术一直在发展。外骨骼支撑负重的效率越高,就越有能力支撑更多的电源,更多的电源就能提供更久的续航,问题总会解决的。


技术分析就到这儿吧。

@傲鲨智能 是不是要给我打钱了?


全篇好像有点偏题了。至于题目中穿外骨骼送外卖的应用,我只是觉得外骨骼应用落地速度很快,但对用于外卖配送行业,我持观望且怀疑态度。

因为电瓶车确实很香啊。难道是窃·格拉瓦最近出狱了,让外卖小哥对电瓶车的持有产生恐慌进而追求“外卖一体化”技术,从而穿上外骨骼变身钢铁侠拯救邻家小喵喵?

外骨骼用于物流和工厂倒是不错,两个地方都需要人。送外卖有电瓶车,末端一公里还有无人机、无人车同台竞争,而且单份外卖也不重。

综上,这张图片目前看来应该只能认定为做实验了(无奈.jpg)。



更新:

没想到这个科普贴还是挺受人关注的

(๑´∀`๑)


看到官方出来捞话题了,说这次的确是一次测试,看来我猜对了

而且官方强调了外骨骼主要用于只能步行的情景,比如无法用电梯,不能停电瓶车的小区等等。

我想了一下,可能是我之前想的单一化了,认为外卖员如果进小区的话,只带一份外卖步行,电瓶车就停在小区外面就行了,因此外骨骼也不需要承担很重的负载,这种情形只存在外卖或电瓶车被偷的风险(个别情况)

但是如果在大型写字楼,或同一块非机动车通行的区域有密集的订单需求,外卖员确实不方便往返于停在外面的电瓶车和各个楼层的客户。这种情形下,显然一次跑多份订单是常见现象。这个时候外骨骼就派出用场了。

不过这其实属于末端一公里的问题。在大城市的高度现代化写字楼里,同样也可以使用定点无人机(无人车)配送到窗口(门口)的方案。所以仍然存在末端一公里三者的技术竞争。

外骨骼方案要打赢这场末端一公里的仗。我认为其中有一项技术点要关注,就是后背餐箱的方便取拿外卖的技术。比如设计新型货箱,让穿戴者不卸下货箱就可以拿到箱里的外卖。

这一项技术才是打通《死亡搁浅》与现实的隔阂途径,毕竟《死亡搁浅》里放下和装上货箱是靠的原力。

user avatar

我在等待这个外骨骼能够落地,尤其是在医疗领域。因为我真的很需要。

我妈妈年纪很大了, 走平地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上楼梯腿很疼。

膝关节软骨的问题,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很多老年人都有这种问题。

外骨骼最好的适用场所是医疗领域,中国老人数量极多,这是一大片可开辟的市场。

希望这个东西能够在医疗领域早点落地

user avatar

作秀,没有意义。

第一,大部分时间快递都是在车上放着,无须人力时刻背着

第二,过重的负载即使无须人体出力,也需要使用者向前倾斜保持重心。有谁考虑过长期这么玩对腰和脊椎的影响吗?

user avatar

技术上,外骨骼已经可以应用了。军事上很早就探索了。

成本上,目前还太高,除了广告效应,可以真正投入商用的领域太小。

除非外骨骼的产业链成熟,价格能降到几千元一套,而且寿命很长,可靠性很高,那么在搬运行业,外骨骼会作为机械装置普及。

外卖小哥日常送的东西不太重,而且跑路为主,外骨骼不是很实用。

实用的领域是搬家公司,搬运工,建筑工地这些行业。

很多地方,轮子没法用,叉车太贵,也开不进去。人比较好用。

AI太贵。给人配合外骨骼比较便宜。

外骨骼还是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

现在太贵,是量产少,产业链贵。

贵,就没有商用空间,产业链就培养不起来。

这个需要有人做个调查,算一下,如果量产1000万,成本能压到多少?

中国有多少行业能用上?

劳动力多少?工资多少?这个东西劳动者多少钱能负担得起。

如果最后算算可行,可以国家组织大规模量产。

如果,算算1000万,成本还是几十万,那这个东西,还是做做广告比较靠谱。

user avatar

早几年看,还是美军测试,步兵下肢辅助和背部支架,传说比普通步兵载荷提高两倍,徒步行进速度提高1.5倍,就是电池不行。

没想到现在都开始普及到普通人的生活了。

user avatar

死亡搁浅里用这玩意送外卖,是因为很多路车开不进去,要翻山越岭的。但凡能开车,谁用这玩意啊。

城市里都是马路,用它干嘛?

user avatar

十年以前,一辆平衡车能卖到八万块钱,在当时来看是既是玩具又是奢侈品。但是随着平衡车国产化和信息技术进步,一台能用的平衡车只需要两千块钱就能买到,早已成为一个第三世界人民都能消费得起的常用交通工具。

回到外骨骼上,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来看饿了么这个动力外骨骼确实噱头多于实用,但是其所反映出来的趋势是不容否认的。随着芯片技术和高性能锂电池的发展,曾经长期制约动力外骨骼的平衡难和续航难正被解决,动力外骨骼的大规模推广成为了可能。送外卖可能需求不大,但是作为残疾人辅助器具是大有可为的。在这套设备的主要成本中,伺服电机、减速器可以从被列入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上继承;控制器由于摩尔定律可以大幅降低成本;电池由于手机和电动汽车产业驱动有极强的进步动力。在可预见的未来,动力外骨骼的售价会很快降低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在三到五年后你可能就能买到一套可语音控制行动的动力外骨骼。

user avatar

谢邀,我来认领这个话题,怎么也没想到过,我家小哥的这个事儿成了知乎大神们热议的话题。

看到网友评论:可媲美小岛秀夫科幻游戏《死亡搁浅》快递装备;在另一个时空赛博朋克2077刚发布不久;也有网友称,原来终结者被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送外卖;还有网友理智分析:挺实用,希望对小哥们是助力,毕竟职业专门化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有不少网友提出质疑:这么贵的设备用来送外卖是不是大材小用?它穿戴起来走路方便实用吗?我们什么时候能点到“机甲战士”送来的外卖?

其实,我们一直在做一些看似“无用之用”的东西,外骨骼机甲是外卖行业内的首次创新尝试,是我们探索中的未来外卖配送方式,特别针对城市生活中,老小区没有电梯、高峰期写字楼电梯无法送上楼,以及非电瓶车送餐区域的物流装备测试项目。

这套外骨骼机甲目前针对身高1米7到1米8身高正常体型的普通人,这套全身形外骨骼机甲设计自重16公斤,额定负载50公斤。整个骨骼有12个运动自由度体现灵活性,其中4个自由度为主动驱动,和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不一样,有些“关节”需要配合人体柔性运动。工作时,通过整个骨骼把力量传导到地面,不管设备有多重或者背负的物体有多重,人主要承担操作力,肩膀承担5-10公斤的力,就如同背着一台笔记本电脑的重量。

外骨骼机甲投入市场还没有时间表?

抱歉,我们没有。但我们已经看到此前引发讨论的无人车、机器人、无人机送餐已经在部分场景实现商用。所以接下来将持续在外卖领域开拓餐饮品类、物流模式的创新研发,未来一年,新餐饮、物流方向联合平台商家伙伴持续引入全球领先的技术、先锋性的餐品品类,也对物流系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个外骨骼的成本投入较大,所以距离正式给到我们饿了么小哥,还有很多的测试空间。虽然暂时不会全面投入,但是我们会持续探索。

外骨骼机甲图片来源上观新闻,谢谢蒋迪雯 王清彬二位媒体老师:web.shobserver.com/wxSh

最后,我再转几张之前的资料图,是我们负责机器人送餐的团队,在疫情期间为酒店的隔离人员送餐,隔离了人与人的直接接触,发挥了巨大作用。

user avatar

外骨骼最好的运用场景应该是针对那些逐渐失去活动能力的老年人!!!

在我设想的未来里,外骨骼应该是帮助那些因为疾病、衰老等等一系列原因逐渐失去活动能力的老年人。让这部分老年人能够以比较小的力气和体力在外骨骼的强化下,能够生活自理,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从成本看,外骨骼二三十万的价格,对比外卖小哥的运送费,并不划算。但是运用在老年人生活自理方面,一定比找保姆和养老院划算,更容易推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啊,听着就跟科幻电影似的,外卖小哥披上钢铁战衣,一次能扛上百斤的货!真要是普及了,那可真是一场行业的颠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首先,得明白这个“机械外骨骼”不是什么神奇魔法。它本质上是一种穿戴在身上的助力设备,利用电机、液压、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来增强人体自身的运.............
  • 回答
    这事儿,网上闹得挺凶,说起来也是一锅粥,挺让人唏嘘的。咱们一层层扒开来看。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大概是这么个样子:一个外卖小哥,咱们姑且称他为小王吧,接到一个订单,是给一位女士送餐。这女士,后来被描述为醉酒状态。送到地方后,小王送完餐,这位女士可能因为喝了点酒,行为上就有些失控了。她提出让小王陪她一起喝.............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看了又好气又好笑。一个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为了赶那点时间,估计是顾不上看了,“嗖”一下就冲进了路口,结果好巧不巧,撞上了一辆豪车,那车价值几百万呢!你说这小哥心里得拔凉拔凉的,以为这下可惨了,摊上大事了。可万万没想到,豪车车主倒是挺大度,直接说了一句:“不用赔!” 这一下,剧情就开.............
  • 回答
    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我第一次听说的时侯,脑子里就“嚯”地一下,觉得这画面感太强了。你想啊,外卖小哥,跑腿儿的,风里来雨里去的,通常大家觉得他们生活节奏快,忙得很,脑子里大概都是订单、路况、还有什么时候能歇口气。结果呢?他在等餐的间隙,捧着一本《西方哲学史》,这反差感,啧啧。这事儿怎么看?我倒觉得挺.............
  • 回答
    最近几年,外卖骑手这个群体真是越来越火了。走在街上,无论白天黑夜,你总能看到那些穿着醒目制服、骑着电动车、风驰电掣的身影。他们是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但在这份便利的背后,外卖小哥们承受的压力和不公,却常常被我们忽略了。说到“剥削压榨”,这词儿听起来挺严重的,但用在外卖骑手.............
  • 回答
    关于外卖小哥被女店员扇打并随后用头盔反击的事件,这确实是个令人非常痛心和深思的场景,也触及到了很多现实中的痛点。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我们能看到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事件本身:首先,我们先还原一下事情的大致经过。根据报道,一名外卖员因为与一名女店员在取餐过程中发生口角,被女店员连续扇打了四次耳光。面.............
  • 回答
    最近网上关于外卖小哥等餐崩溃砸东西,结果被店家殴打的新闻,看得人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事儿挺复杂的,牵扯到很多人,也让我对“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先说说外卖小哥为什么会崩溃。大家想想,外卖小哥的工作有多辛苦?风里来雨里去,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要准时把餐送到客户手里。他们背负.............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真是让人心里不是个滋味。你想啊,本来大家都是按部就班地过自己的日子,结果一场疫情,把很多事情都搅得乱七八糟。先说说外卖小哥。他们做的是一份辛苦钱,风里来雨里去的,尤其疫情期间,更是一线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大家提供便利。封校这事儿,也不是他们能决定的,学校的规定,他们也得遵守。他们的.............
  • 回答
    武汉外卖小哥持刀伤人事件,无疑是一件令人心痛的悲剧。它撕开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不易察觉的裂痕,让我们不得不去审视:究竟是什么让一个本应为生计奔波的普通人,走向了如此极端的行为?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极端个案,但这背后折射出的社会情绪和个体压力不容忽视。外卖行业作为新经济的代表,为社会提供了便利,同时.............
  • 回答
    看到江西外卖小哥7万元在云南小城买了房的消息,我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这生活,真是充满无限可能。不是说7万元就能在哪个大都市买房,而是这本身就足够让人玩味。首先,咱们得把这个“7万元”放在一个更具体的背景下来理解。这可不是说他拿出7万块钱,就能立马跟开发商签合同,然后提着钥匙搬进去那种“买房”。.............
  • 回答
    听到这事儿,脑子里立马就蹦出好几个词儿:天差地别、不可思议、温暖、辛酸…… 这事儿虽然听起来像个段子,但仔细琢磨琢磨,背后可不是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事儿的“梗概”。一个内蒙古的外卖小哥,辛辛苦苦跑了 202公里,给一位叫宝鲁日的牧民送了一份 25块钱 的外卖,结果配送费竟然高达 584块钱.............
  • 回答
    石家庄新出的“外卖小哥连送4小时‘强制休息’20分钟”这项政策,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背后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想关心一下长时间辛劳的外卖小哥们。你想啊,顶着风吹日晒,爬楼、闯红灯(希望不要这样哈),一天下来跑个十几个小时是.............
  • 回答
    这事儿啊,我看了,心里真不是滋味。你说这外卖小哥,辛辛苦苦挣点钱,结果碰上这么档子事儿,太让人窝火了。事情大概是这么个情况:那天中午,正是外卖高峰期,这小哥接到单子,得赶紧去一家商场的某个地方取餐。商场嘛,你知道的,车位那叫一个紧张,特别是送餐这种临时停靠一下,哪有那么容易找到合适的地方?他就想着,.............
  • 回答
    网上流传的那段“青岛外卖小哥帮崩溃程序员写代码”的视频,着实让人看完心里五味杂陈。它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社会中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也触及了一些关于人情、职业和困境的思考。首先,从视频本身的内容来看,它描绘了一个极端的、甚至是有些夸张的场景。一个在外卖行业勤恳奔波的外卖小哥,在一次送餐过程中,偶然.............
  • 回答
    南京林业大学禁止外卖电动车进入校园,外卖小哥只能步行送,宿舍楼下也禁止放外卖,这一系列举措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不少师生和外卖小哥的切身利益。要看待这个问题,得把它放在几个不同的维度上细细掰扯,才能看得更透彻。首先,学校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最直接的原因,很可能还是安全。校园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学.............
  • 回答
    关于车评人王兮兮当街踢打外卖小哥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看待:一、 事件经过(根据公开报道推测)虽然具体的细节可能因信息来源而略有出入,但主流的报道指向以下情况: 起因: 事件的起因是外卖小哥送餐时,可能存在一些延误、送餐方式或态度上的不妥,激怒了王兮兮。具体是哪种原因导致了冲突升级.............
  • 回答
    广州那位私募基金经理转行做外卖小哥的新闻,无疑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许多涟漪。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转变的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下社会中,许多人可能都曾面对或正在面对的困境与抉择。首先,对于这位私募基金经理的“转行”,我的第一反应是理解和尊重。我们通常习惯了用标签来定义一个人,比如“精.............
  • 回答
    这件事其实挺常见的,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下,一个年轻女子拒绝和一个外卖小哥拼车。别小看这简单的一幕,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东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个场景。大家想象一下,可能是这样的:一个下着小雨或者烈日当头的日子,一个年轻女子可能刚下班或者要去赴约,打了个网约车。然后,手机上显示,司.............
  • 回答
    雷海为,一个名字,一个传奇,一个让无数人动容的“外卖小哥”。当他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舞台上,用那饱含深情的嗓音,将那些穿越千年的诗句娓娓道来,当他以黑马之姿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冠军时,整个中国都沸腾了。一个平凡人的诗意人生雷海为的出现,打破了很多人对于“诗词大家”的刻板印象。他不是书斋里的教.............
  • 回答
    上海那位女士给为听障父亲送菜的外卖小哥200元感谢费,结果引发了一场令人扼腕的网暴,甚至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件事真的太让人心痛了,也让人忍不住要去深思。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上海一位女士因为父亲行动不便,而且是听障人士,跨区请了外卖小哥帮忙送菜。这位女士非常感谢小哥的辛劳,特意给了他200元的感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