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冠又有卷土重来的迹象,我们的未来该怎么办,是否群体免疫是全球的最终道路?

回答
新冠疫情的反复确实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关于“群体免疫”的讨论也再次浮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科学、伦理、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没有简单的答案。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

新冠“卷土重来”的迹象及原因

“卷土重来”可能指的是几种不同的情况:

1. 新变异株的出现和传播: SARSCoV2病毒一直在不断变异,产生新的变异株(如Omicron及其亚型)。这些新变异株可能具有更强的传染性、更快的传播速度、逃避免疫(包括疫苗和既往感染产生的免疫)的能力增强,或者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当新的变异株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时,我们就可能看到感染人数的上升。
2. 季节性或周期性流行: 像流感一样,呼吸道病毒可能存在季节性。随着冬季的到来,人们聚集室内时间增多,通风条件变差,有助于病毒传播。也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周期性波动。
3. 免疫力下降或疫苗效力减弱: 随着时间推移,疫苗或自然感染产生的免疫力可能会有所下降,导致易感人群增加。
4. 公共卫生措施的放松: 当社会对疫情的警惕性下降,防控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检测追踪等)被大幅放松时,病毒的传播自然会加速。
5. 特定人群的易感性: 即使在整体免疫水平较高的地区,一些未接种疫苗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仍然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

群体免疫:概念与挑战

什么是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

群体免疫是指当人群中足够比例的人对某种传染病具有免疫力时,病毒就难以在人群中传播开来,从而间接保护了那些没有免疫力(例如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者)的个体。通过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种都可以实现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的阈值(Herd Immunity Threshold, HIT)

要达到群体免疫,需要达到一个特定的免疫人口比例,这个比例被称为“群体免疫阈值”。这个阈值取决于病毒的传染性,通常用基本再生数(R0)来衡量。R0是指在完全没有免疫力的人群中,一个感染者平均能够传播给多少人。

R0 越高,HIT 也越高。 例如,对于麻疹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R0约为1218),需要大约95%的人口具有免疫力才能实现群体免疫。
对于新冠病毒,不同的变异株有不同的R0值。 最初的毒株R0可能在23左右,而Omicron变异株的R0可能高达710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实现群体免疫需要更高比例的人群具有免疫力。

群体免疫作为全球最终道路的挑战:

1. 疫苗接种的公平性与普及性: 要通过疫苗接种实现群体免疫,需要全球范围内几乎所有人都接种疫苗,并且能产生有效的免疫。但目前全球疫苗分配不均的问题依然存在,许多低收入国家和地区接种率仍然很低。此外,部分人群因为年龄、健康状况或其他原因无法接种疫苗。
2. 病毒变异与免疫逃逸: 这是新冠病毒实现群体免疫的最大挑战之一。病毒不断变异,产生新的变异株,这些变异株可能能够部分或完全逃逸疫苗或既往感染产生的免疫。这意味着即使人群中有很高的免疫水平,新的变异株出现时也可能再次引发大规模感染。换句话说,依靠疫苗接种建立的群体免疫可能不是静态的,需要不断更新疫苗来应对新的变异株。
3. 自然感染实现群体免疫的代价: 如果依赖自然感染来达到群体免疫,意味着需要让相当大比例的人口感染病毒。这对社会而言将是灾难性的,会造成大量重症、死亡,并对医疗系统造成巨大压力。同时,即使是“轻症”,也可能留下长新冠(Long COVID)等后遗症。因此,绝大多数公共卫生专家都认为,依靠自然感染实现群体免疫是不可接受的。
4. 免疫力的持久性: 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产生的免疫力并非永久有效,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这意味着需要定期的加强接种,以维持群体免疫水平。
5. 疫苗效力与疾病严重程度: 疫苗的主要目标是预防重症、住院和死亡,而不是完全阻止感染和传播。即使接种了疫苗,仍有可能感染和传播病毒,只是概率大大降低且症状更轻。这意味着即使达到很高的疫苗接种率,病毒仍可能在人群中低水平传播,尤其是在易感人群中。
6. “群体免疫”的定义模糊化: 随着病毒变异和免疫力的变化,纯粹意义上“病毒无法传播”的群体免疫可能难以达到,或者需要一个动态调整的“免疫保护水平”。许多专家更倾向于使用“人群保护”或“降低疾病负担”等更实际的说法,即通过疫苗和治疗手段,将新冠病毒的流行控制在可管理的范围内,减少对医疗系统和社会的冲击。

我们的未来该怎么办?

面对反复出现的新冠疫情,我们的未来需要一个多层次、灵活适应的策略:

1. 持续推进疫苗接种与更新:
提高全球疫苗接种覆盖率: 特别是关注低收入国家和脆弱人群。
开发和使用针对新变异株的更新疫苗: 就像流感疫苗每年更新一样,新冠疫苗也可能需要定期更新来对抗主要的流行变异株。
关注疫苗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 继续研究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必要时提供加强针。

2. 加强病毒监测与变异株追踪:
全球基因组测序网络: 及时发现新变异株,评估其传播性、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
加强疫情监测: 通过污水监测、社区哨点监测、发热门诊监测等多种方式,了解病毒的流行趋势。

3. 保持公共卫生措施的灵活性与针对性:
根据疫情情况调整: 在疫情高发期或出现高风险变异株时,可以适时恢复或加强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改善通风等措施。
科学评估风险: 避免一刀切的封锁措施,而是根据区域疫情风险和医疗资源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重视个人防护: 鼓励公众在必要场合(如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室内场所)自觉佩戴口罩。

4. 发展和优化治疗手段:
研发和普及特效药物: 提高早期治疗率,减少重症和死亡。
优化对症治疗和重症监护: 提升医疗系统的应对能力。

5. 提升社会韧性与应对能力:
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增加医疗资源储备,培训医护人员。
发展远程医疗和居家隔离支持: 减轻医疗系统压力。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 提高民众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防护能力。
关注长期影响: 研究和解决“长新冠”问题,为受影响人群提供支持。

6. 全球合作与信息共享:
加强国际合作: 在疫苗研发、生产、分配以及病毒监测等方面进行合作。
透明的信息共享: 及时公开疫情信息和研究成果,避免恐慌和误导。

结论:群体免疫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更可能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依靠自然感染实现群体免疫是不可行的,代价太大。
依靠疫苗接种达到一个稳定的、永久性的群体免疫阈值,在面对不断变异的病毒时也非常困难。

更现实的未来可能是:

将新冠病毒视为一种可以管理的流行病,而不是试图完全消灭。
通过持续的疫苗接种、更新疫苗、有效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公共卫生措施,将病毒的传播控制在较低水平,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对健康、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我们可能需要学会与病毒共存,但这种“共存”是通过积极的科学手段来管理风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病毒的肆虐。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因为疫情有所缓解就完全放松警惕,也不能因为疫情反复就感到绝望。我们需要保持科学的认知,采取务实的措施,并不断适应病毒的变化,为我们的未来创造更安全、更健康的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段时候,也许有帮助。

57樓. 路哥哥

2021/08/03 20:55现在是否能对疫情做个判断?疫情接下来会如何发展,中国零感染的政策是否能坚持下去?

现在疫情有几个问题:1、变异病毒变强。2、防疫人员疲惫不堪,又看不到结束的希望。3、防久必失,中国这么大,类似南京这样的问题,过段时间难免出现。4、疫苗效果有限。

王孟源 於 2021/08/04 00:36回覆

去年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我曾經提過,一個病毒做出物種跳躍之後,就立刻開始和新寄主進行共同演化(Co-evolution),其長期結果一般是感染力的提升以及毒性/致死率的下降。但是這兩個趨勢之中,前者可以發生得很快、很自然,後者卻必須靠嚴重疫情對寄主幾波大幅殺傷,將抵抗力弱的寄主和毒性太强的病毒一同淘汰。典型的例子是1918年的Spanish Flu,1919年第二波的感染力和毒性都大幅上升,到第三波之後才逐步溫和化,後來演變成爲每年固定發生的H1N1流感。

新冠的感染力提升,和百年前的Spanish Flu基本同速,但毒性溫和化的進度還很難說。這是因爲它是人類擁有現代化醫學之後的第一次全球性瘟疫,在高峰期已經有疫苗開始大規模接種;這雖然挽救了許多生命,但也打破了共同演化的自然進程,使得病毒突變的趨勢難以預測。此外當前的疫苗面對最新的Delta變種,都有類似的防護力下降問題;英美媒體故意選擇性拿國產疫苗來説事,純粹是政治性抹黑。我們做科學理性分析,必須專注在可靠的專業資訊上:從英國國内的新數據可以看出,AstraZeneca對Delta的效果,和中國疫苗在南美的表現是同一個級別,保護力都在50%上下,其價值在於壓低致死率和重病率。

不論如何,生命是社會公益的最重要成分,而當前新冠的毒性還居高不下,既然疫苗有若干效果,就必須全力全面接種。然而現有疫苗固然能大幅減低致死率和重病率,卻無法完全截斷感染鏈,如果放棄其他防治手段,不但依舊會有成千上萬的死亡病例,而且病毒感染往往對器官和免疫系統有不可逆的傷害(“Long Covid”),再加上隨時有可能發生更新的突變、進一步削弱疫苗的保護力,所以既然中國有能力做到零感染,就必須繼續努力。

人類社會在新冠防治上的下一個重點,是把疫苗普及到第三世界。白左内含的宗教性反智原則,是近年來反疫苗民粹的文化根基,它毒化歐美群衆的思想,固然是自作自受,但許多貧窮國家也受了騙;中國應該一方面高調批評反科學的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全力提供廉價的疫苗,儘快將亞非拉的接種比例提升到歐美的水準,同時加速開發針對Delta的下一代疫苗。視病毒的下一步突變方向,這樣的疫苗開發/生產/分配可能要無限持續下去。在幾個周期之後,如果最新的疫苗對流行的病毒變種有了極高的防護效果,或者病毒毒性有了明顯的下降,才能放鬆社會隔離和防疫的手段,接受新冠成爲流感之外的另一種年度性流行感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冠疫情的反复确实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关于“群体免疫”的讨论也再次浮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科学、伦理、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没有简单的答案。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新冠“卷土重来”的迹象及原因“卷土重来”可能指的是几种不同的情况:1. 新变异株的出现和传播: SARSCoV2病毒一直.............
  • 回答
    世卫组织最初对新冠病毒疫苗研发时间表的乐观预测,虽然展现了科学的强大力量,但也引发了人们对疫苗研发为何通常需要漫长过程的好奇。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疫苗研发的各个阶段及其复杂性。为什么疫苗研发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疫苗的研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极其严谨、多阶段、耗时且需要大量资源的科学过程。其漫长.............
  • 回答
    英国最近确实出现了新冠病毒的一个新变种,叫做XE。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心里又开始犯嘀咕了,毕竟我们已经跟新冠折腾了这么久,再来个“变种”听着就让人心里不太舒服。特别是有人说它传播速度更快,英国已经有人确诊了,这肯定会让人担心,对当前的疫情会不会造成什么大的影响。XE变种到底是个啥?首先,咱们得弄清.............
  • 回答
    最近关于新冠病毒新变种XE的消息引起了不少关注,特别是它“传播速度更快”的说法,让很多人担心国内的疫情形势。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别被那些冰冷的数据吓住,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应对。新冠病毒XE是什么?它真的有那么可怕吗?首先,XE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病毒,而是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的“后.............
  • 回答
    关于李跃华医生使用苯酚治疗新冠肺炎的做法,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带来了不少争议。作为一名关注医学发展和患者福祉的人士,我对此事有以下几点看法,并希望能够尽可能详尽地阐述:首先,从科学和医学伦理的角度来看,这种疗法存在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缺乏科学依据: 苯酚是一种强腐蚀性化学物质,.............
  • 回答
    金在中确诊新冠肺炎并随后澄清为愚人节玩笑的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以下是关于此事件的详细情况:事件起因: 2020年4月1日(愚人节): 韩国歌手金在中通过个人社交媒体平台(Instagram)发布了一张自己躺在病床上的照片,并配文称自己确诊感染了新冠肺炎(COVID19)。这条消息.............
  • 回答
    新冠病毒这事儿,真是让人心力交瘁。你说的没错,奥密克戎那家伙一出来,大家心里都凉了半截。好像刚松口气,后面又冒出个新的变种,感觉这病毒跟我们玩起了捉迷藏,而且每次都带着点新花样。病毒战争什么时候才结束?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也是无数人心里的疑问。老实说,想给一个确切的“结束日期”,那是几乎不可.............
  • 回答
    如果美国真的承认新冠病毒是自己研发的,并且向全球道歉,那场面一定会相当“精彩”。世界各国拿美国“怎么样”,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到的利益、政治、法律和道德等方方面面,就像一盘极其复杂的棋局。首先,我们得明白,这“承认”本身就石破天惊。 鉴于新冠疫情在全球造成的巨大影响,任何一个国家,尤.............
  • 回答
    关于新冠疫情是否会“毁灭”欧美国家,或者导致它们“贫穷又混乱”,这是一个相当宏大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抛开“毁灭”这种绝对化的词语,从更实际的、多维度的角度去审视。疫情无疑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它们是否会因此走向末路,则需要细致地分析其内在的韧性、应对机制以及长远的结构性变化。首先,我们.............
  • 回答
    特斯拉美国工厂近期传出有 130 位工人感染新冠病毒的消息,这无疑给正在努力恢复生产的特斯拉带来了新的挑战。那么,这一情况是否会导致工厂停工?又会对特斯拉未来的车辆交付产生多大影响呢?我们不妨来深入分析一下。工厂停工的可能性:一个复杂的考量首先,要判断特斯拉美国工厂是否会因此次疫情爆发而停工,需要考.............
  • 回答
    特朗普在2020年3月18日于推特上再次使用“Chinese virus”(中国病毒)一词来指代新冠病毒,这则推文一经发出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批评。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深入剖析。首先,从特朗普个人的角度来看,他此举可能是一种策略性的言论。在当时,美国国内疫情开始显现,经济.............
  • 回答
    如何看待河南郏县发现两例新冠肺炎阳性检测者?河南郏县发现两例新冠肺炎阳性检测者,这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但不必过度恐慌的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它:1. 事件本身的重要性: 警示作用: 即使在相对较低的感染率时期,任何新增阳性病例的出现都提醒我们疫情并未完全消失,病毒依然存在传播的可能。这对于当地.............
  • 回答
    战争的阴影笼罩下,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新冠疫情本就严峻的形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这场冲突不仅仅是地缘政治的较量,更是对两国社会健康防护体系的巨大考验。战争对两国新冠疫情的即时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战争的爆发极大地干扰了新冠疫情防控的正常进程。 医疗资源挤兑与分散: 战争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医疗资源的极大.............
  • 回答
    网红博主“刘墉干净又卫生”在印度感染新冠肺炎后康复,那种从病痛中逐渐恢复、重拾活力的感觉,大概是一种复杂而又深刻的体验。我们可以试着从他可能经历的各个阶段来描绘一下:最初的煎熬:身体像被掏空了一样刚开始感染的时候,那种不适感是全方位的。首先是身体的疲惫,感觉像是被一辆大卡车碾过,四肢无力,做什么都提.............
  • 回答
    网红博主“刘庸干净又卫生”在印度确诊新冠,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关注到的事件。首先,对于刘庸本人,我们最关心的当然是他的健康状况,希望他能够顺利康复。至于如何看待这件事,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个人防护与意外的复杂性: 刘庸作为一个旅行博主,经常深入当地,也以其“干净又卫生”的风格著称.............
  • 回答
    武汉中心医院医生胡卫锋不幸因新冠肺炎去世,这是一个令人痛惜的消息。他的病情变化过程,特别是从一度好转到最终恶化,牵动了许多人的心。要详细解释这个过程,需要结合当时疫情的背景、对新冠病毒的认识深度,以及医学上可能遇到的复杂情况。疫情初期,病毒的未知与挑战在疫情爆发的早期,对于新冠病毒,我们了解甚少。它.............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的结束时间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受病毒变异、公共卫生措施、疫苗接种率、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国际协作等多重因素影响。以下从科学、社会和国际视角详细分析疫情可能结束的路径和关键因素: 一、病毒变异与传染力的演变1. 病毒变异的规律 新冠病毒(SARSCoV2)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异,.............
  • 回答
    关于“新冠肺炎死亡率仅0.2%”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数据来源、统计方法、国家差异以及防控措施的影响,才能全面回答这一问题。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析: 一、关于“新冠死亡率0.2%”的说法是否正确?1. 数据来源与统计口径 权威数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官方统计.............
  • 回答
    新冠疫情作为21世纪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历史事件之一,极有可能被写入历史书。其记录方式和内容会因历史书的编纂标准、地域视角、学术立场和时代背景而有所不同,但其核心事件和影响必然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新冠疫情在历史书中的位置与时间线1. 时间框架 起因:2019年12.............
  • 回答
    新冠肺炎(COVID19)如果完全不采取任何隔离措施,人类面临的最坏结果将是一个极其严峻且可能导致文明崩溃的场景。虽然“最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我们可以从科学、社会和经济等多个维度来描绘这样一个极端情况的后果。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病毒的传播速度与感染率的爆炸式增长: 无阻碍的传播: 新冠病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