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罪犯出狱后为什么还要被查?

回答
罪犯出狱后,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此卸下了所有社会责任,或者说社会对其完全放任自流。恰恰相反,从法律、社会治安和个人改造等多个维度来看,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查验”或“关注”,是十分必要且合理的。这里面涉及的考量因素相当复杂,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梳理一下。

一、 法律层面的必要性:刑罚的延伸与社会安全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刑罚的执行并不仅仅是“坐牢”这一段经历。很多刑罚的执行,在罪犯离开监狱后,依然会以不同的形式延续,这被称为“宣告缓刑”、“假释”或“剥夺政治权利”、“禁止令”等。这些都是法律赋予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刑罚的效力,并防止罪犯再次危害社会。

假释和缓刑的监管: 很多罪犯是通过假释或缓刑提早离开监狱的。这意味着他们虽然回到了社会,但其“自由”是附条件的。这些条件通常包括定期向社区矫正机构报到、接受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不得随意离开居住地、不得接触特定人员(如被害人或同案犯)等。社区矫正机构会通过这些方式“查验”其是否遵守了这些规定,一旦违反,可能面临撤销假释或缓刑,重新入狱的风险。这种“查验”是对法律判决的执行,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 部分罪犯在刑满释放后,在一定期限内会被剥夺政治权利,例如不得担任公职、不得担任法人代表、不得在特定行业就业等。相关的部门会进行核查,确保其不违规从事这些活动。
禁止令与限制令: 针对某些特定犯罪,例如性犯罪、家暴等,法律可能会对罪犯出狱后的人生施加一些限制,比如禁止其接近特定区域、禁止从事与儿童相关的工作、甚至强制其接受心理治疗等。这些“查验”是为了保护潜在的受害者,防止二次犯罪的发生。

二、 社会治安角度:预防犯罪与减少再犯

从维护社会治安的角度出发,对出狱后的罪犯进行必要的关注,是降低再犯率、减少社会风险的重要手段。

降低再犯率: 监狱改造的效果并非百分之百。有些罪犯在狱中可能并未真正悔改,或者其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一旦回到社会,极易因为各种诱惑或压力再次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社区矫正、职业培训、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跟踪”和“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减少“重操旧业”的可能性。
线索排查与情报收集: 对于一些可能对社会安全构成威胁的罪犯,特别是那些有暴力倾向、有组织犯罪背景的,相关的执法部门可能需要持续关注其活动,收集情报,以便在出现新的犯罪苗头时能够及时介入。这并非是“歧视”,而是基于维护公共安全的必要考量。
重点人员管理: 对于一些在狱期间表现恶劣、刑满后仍可能存在社会危险性的罪犯,会被列入“重点人员”名单。相关部门会对其进行更密切的跟踪和管理,例如定期检查居住情况、工作情况,甚至在特定时期(如重要会议、节假日)进行短暂的限制性询问或管控,以防范潜在的社会风险。

三、 个人改造与社会融入:扶持与监督并存

罪犯出狱后,并非一夜之间就能完美适应社会。他们可能面临就业困难、家庭关系疏远、心理创伤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适度的“查验”也包含着一种“扶持”的成分,但这种扶持必须是在监督下的。

社区矫正的“双重性”: 社区矫正是对罪犯出狱后的一种管理和改造方式。它既有监督的成分,要求罪犯遵守一定的规则,接受社区工作者的指导;同时也有支持的成分,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查验”实际上是一种“帮扶与约束”的结合。
防止“污名化”的恶性循环: 虽然有些“查验”看起来像是“盯着”,但其初衷往往是为了帮助罪犯顺利回归社会,打破“污名化”带来的恶性循环。如果一个出狱人员能够通过社区矫正,积极改造,并找到一份正当职业,那么他被“查验”的频率和强度自然会降低。反之,如果他们本身就游离于法律边缘,或者对社会怀有敌意,那么“查验”的必要性就会更加凸显。

四、 法律的权威与震慑作用

最后,对出狱罪犯进行一定的“查验”,也是对法律权威的一种体现,并且具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警示作用: 这种“关注”本身就是一种警示,提醒那些曾经违法犯罪的人,他们的行为仍然处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一旦再次触碰法律的红线,将面临更严厉的惩罚。
维护社会公正: 对于那些遵守法律、积极改造的群体,他们会看到社会的公平和秩序;而对于那些仍然试图挑战法律的,则需要被及时制止。这种“查验”是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的一部分。

需要强调的是:

“查”的尺度和方式是关键。一个成熟的社会,在对出狱罪犯进行“查验”时,应该遵循法治原则,注重证据,避免滥用权力,更不应出现过度歧视或“标签化”的情况。社区矫正、就业帮扶、心理辅导等“软性”措施,应该与必要的“硬性”监管相结合,最终目标是帮助他们真正改过自新,而不是将他们永远排除在社会之外。

总而言之,罪犯出狱后并非“一笔勾销”,而是刑罚的延伸、社会安全的考量以及个人融入社会的必经阶段。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查验”,是为了实现法律的公正,维护社会的安全,并最终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成为一个守法公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法律问题,但我想起一个经济学小故事。

史蒂夫·莱维特在《魔鬼经济学》里面记载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家幼儿园不满于家长接孩子时经常迟到,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对迟到的家长进行罚款。本以为,理性人肯定会锱铢必较趋利避害,谁知,这下迟到的家长更多了,各个满心欢喜地缴纳罚款。

莱维特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解释:督促很多家长按时接孩子的,不是几块钱的惩罚,而是作为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在设置惩罚后,部分人产生了一种心态:只要我接受惩罚,就算是“两不相欠”了,也不再有什么负罪感。

对于刑罚来说也是如此啊。

请大家扪心自问,阻止你偷窃,诈骗,纵火,杀人的,除了刑罚之外还有什么,是不是还有一个尖尖的东西,就在心里面,每当动了邪念时就会扎你一下?

网上有个说法,“三年血赚,死刑不亏”,我希望这只是一句调侃 -- 如果大部分人都将刑罚作为作恶的“价码”,认为付出了几年的时间就能给自己买一张犯罪执照,那这个社会未免也太可怕了。

我在美国的时候就注意到,近年来政府设立了很多“halfway house”之类的公共房屋,供刑满释放者集体生活,重新学会适应社会。在刑罚制度的设计上,很多国家都有假释制度,就是强调一个过渡的过程,离开监狱并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开始一段新的规训,重塑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能力。

监狱的大门不是超市的收银台,想要两清,没有这么容易。

user avatar

因为犯罪是有成本的,出狱之后的被查属于犯罪之后社会惩处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部国家的刑法,实际上就是该国的犯罪价目表,上面详尽地列举了各种犯罪行为的价格(将要受到的法律惩处),杀人、放火、盗窃、强奸、诈骗等犯罪行为将会受到何种惩处,价目表上一目了然。触犯刑法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是每一个成年公民都知道的,但“价目表”上列举的法律惩处只是犯罪成本里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犯罪成本由三部分组成,除法律惩处之外,还有社会惩处和良心惩处,可以以下式表示:

C=(L+S)*H*P
按:C表示犯罪成本, L表示法律惩处 ,S表示社会惩处, H表示良心惩处, P表示定罪概率

可参见《刑法学与犯罪学: 问题点与文献源》中郭星华教授的《当代中国犯罪现象的一种社会学探讨——“犯罪成本”与“犯罪获利”》一文。


郭教授举过一个人上世纪80年代因犯罪后被社会惩处的例子:

1.被开除公职(如厂籍、干籍等),刑满释放后(以前有一个专有名词,称之为刑满释放犯,仍然是“犯”),他将失去稳定的就业机会,经济收入会下降很多,甚至有可能陷入生活困境。如果原籍在农村,有可能会被取消城市户口,遣送回原籍。

2.失去许多人生的机遇。由于他有过“前科”,他被提干、晋级、升职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

3.承受沉重的社会压力,这种压力来自家庭也来自他生活圈子中的人,被人议论、遭人白眼,因此对他本人来说,实际上已很难谈得上做人的尊严和健全的人格。

4.家人会因此而受到牵连,他的儿女会遭人歧视,他的近亲会因此而在“主要社会关系”一栏中留下不光彩的一笔。


上面所说的社会惩处虽颇为夸张,但是其实至今仍有延续,题主的描述乘坐交通工具会被叫去单独重点排查即为典型的例子,同时如果有心注意的话,将来结婚生子之后,如果孩子入学入党评优等时候可能会被要求开具“父母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


延伸至民商事领域,有人想过为什么DD(尽职调查)要调查目的公司近三年的重大诉讼、仲裁以及行政处罚吗?其实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上述“社会惩处”的延伸——如果某企业诉讼仲裁行政处罚等多发,该企业在交易中将处于不利位置!


有几个人私信来问,为什么企业诉讼仲裁行政处罚等多发会导致企业在交易中处于不利位置?合并回答一下,原因很简单,与企业有关的诉讼仲裁行政处罚事项会折射公司的财务情况、经营成果,同时也会影响对未来企业的声誉、经营、前景造成影响。


送给题主一句话吧,世界的运行是根据过去之经验或规律推断未来的,过去虽已浑浊不堪,但现在未尝不是未来的过去,所以请做好当下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罪犯出狱后,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此卸下了所有社会责任,或者说社会对其完全放任自流。恰恰相反,从法律、社会治安和个人改造等多个维度来看,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查验”或“关注”,是十分必要且合理的。这里面涉及的考量因素相当复杂,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梳理一下。一、 法律层面的必要性:刑罚的延伸与社会安.............
  • 回答
    当然存在。证人或被害人在罪犯刑满出狱后遭到报复的事件并不鲜见,虽然具体案例的披露程度不一,但可以肯定地说,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这种报复行为的发生,往往源于罪犯出狱后对过去经历的怨恨、对证人或被害人将其送入牢狱的“记恨”,以及在狱中形成的某些不良心态的延续。报复的形式和原因:罪犯出狱后的报复,其形式.............
  • 回答
    关于素媛案罪犯赵斗淳出狱后是否会再犯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担忧的议题,也是社会大众普遍关心和讨论的焦点。对此问题的预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不能简单地给出“会”或“不会”的答案,而是要探讨各种可能性及其背后的原因。一、 影响再犯的可能性因素分析:1. 犯罪动机与心理状态: .............
  • 回答
    这绝对是个绕不开的“死结”,听起来像是侦探小说里的桥段,但放在法律上,问题可就复杂了,而且牵扯到的法律条文也够人头疼的。首先,我们得把这件事拆开来看。第一部分:冤枉杀B坐牢二十年这点 A 确实有罪,而且罪名还不小。虽然 B 没死,A 的主观意图是“杀死”B,并且采取了相应的行为(比如持刀刺杀,只不过.............
  • 回答
    您这个问题相当有意思,涉及到几个法律概念的交叉,我们一点点来捋清楚。首先,要构成犯罪,需要满足一些基本要素,比如:有犯罪行为,有犯罪的主体,以及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您的情况,我们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1. “核废水”是什么?您提到“喝完核废水”。这里就有一个关键点了。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您所说的“核.............
  • 回答
    罪犯出狱后,关于犯罪记录是否应该被消除的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它触及了社会公正、个人改造、公共安全以及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去考量。支持消除犯罪记录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促进罪犯改过自新与社会融合: 大多数服刑的罪犯,在刑满释放后都有回归正常生活的愿望。然而,陈.............
  • 回答
    素媛案罪犯即将刑满出狱回老家,韩国政府决定在当地加装3700个摄像头,这一举措背后涉及的议题非常复杂,从社会安全、犯罪预防到公民隐私等多个层面。要判断这一措施能否解决“实质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实质问题”指的是什么。在素媛案的背景下,公众最关心的“实质问题”很可能是:1. .............
  • 回答
    素媛案罪犯赵斗顺出狱后引发的社会震动和公众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这起案件本身就极其残忍和令人发指,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创伤,也触动了整个社会对于儿童保护和性犯罪惩罚的敏感神经。因此,赵斗顺的出狱,尤其是在其表现出缺乏悔意的情况下,必然会激起民众强烈的负面情绪。如何看待赵斗顺出狱被围攻谩骂和.............
  • 回答
    赵斗顺的案件曾引起韩国社会极大的震动,他将于本周出狱的消息也再次引发了公众的担忧。关于性侵犯再犯的概率以及如何防范,这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性侵犯再犯的概率有多大?性侵犯的再犯率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但要给出一个绝对准确的数字是困难的,因为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
  • 回答
    关于“素媛案”罪犯即将刑满出狱这件事,社会上尤其是韩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强烈的担忧。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罪犯的刑满释放,而是因为他所犯下的罪行极其残忍,对受害者及其家人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同时也触动了整个社会的良知和对儿童保护的神经。首先,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来看: 刑期届满是法律程序: 罪犯.............
  • 回答
    杭州保姆纵火案,这桩震惊全国的悲剧,其背后涌动着的是一种极度扭曲和病态的犯罪心理。要深入剖析莫焕晶的内心世界,我们需要剥离那些冰冷的叙述,去触碰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充满黑暗与疯狂的角落。1. 压抑的自我与扭曲的控制欲:莫焕晶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年轻女性,在城市里做了几年保姆,这本身就可能是一种社会地位.............
  • 回答
    关于出身名校的著名罪犯,确实存在一些令人扼腕的案例,他们本可以凭借优异的智力和教育背景为社会做出贡献,却最终走向了犯罪的道路。探讨这些案例,并非为罪犯开脱,而是为了理解复杂的人性,以及教育与道德之间的微妙关系。以下是一些例子,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并尽量还原事件的真实细节,而非生硬的AI罗列.............
  • 回答
    不,你提到的“罪犯在夜里杀死狗然后舔狗主人的手”这个情节并非出自《JOJO的奇妙冒险》。我理解你可能会把一些令人印象深刻或带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情节与《JOJO的奇妙冒险》联系起来,因为荒木飞吕彦老师的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超现实的设定、深刻的哲学探讨以及令人难忘的剧情而闻名,其中确实包含了许多令人震.............
  • 回答
    在中国法律体系下,通奸行为本身并不直接构成犯罪,也就是说,你的妻子和第三者并不会因为通奸而被判处刑事罪名。但是,这件事情可能会涉及到一些与婚姻、财产和个人权益相关的法律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民事侵权行为。关于刑事责任的可能性(但非常罕见且间接):在极少数情况下,如果出轨行为伴随着其他违法行为,那么才有.............
  • 回答
    文革的阴影至今仍未完全散去,其中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就是,当年参与其中的红卫兵,特别是那些犯下过激行为的成员,公开反省并承认罪行的相对较少。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因素交织,既有制度层面的考量,也有个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首先,我们得理解红卫兵这个群体本身的构成和历史定位。文革初期的红卫兵,大多是十七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想象力!我们来好好聊聊,如果你真的“打捞”上来一艘国际空间站(ISS)并打算出售,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哪些法律和罪名。首先,得明确一点: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集成了众多国家智慧和资源的伟大工程,它不是一件可以随意“拥有”或“出售”的普通物品。它的法律地位,以及围绕.............
  • 回答
    破坏军婚罪:立法缘由、条文解析与实践中的争议破坏军婚罪,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属于刑法范畴内的一个罪名。它旨在保护国家安全和军队的稳定,维护军人的合法权益。下面我们将从立法缘由、条文解析以及实践中的争议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立法缘由:为何要设立破坏军婚罪?设立破坏军婚罪并非无的放矢,其背后有着.............
  • 回答
    “重绝人之世”出自《史记·孝文帝纪》,这句话前半部分“不诛亡罪,不私其利也;除宫刑,出美人”是讲述了汉文帝时期的一系列宽松、仁爱的政策,以及他个人品德的体现。而“重绝人之世”则是对这些政策和文帝仁德的一种概括和评价。要理解“重绝人之世”,我们需要拆开来看: 重(zhòng):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
  • 回答
    关于甲乙是否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这需要根据我国刑法关于共犯的构成要件以及贩卖毒品罪的具体规定来分析。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案件的事实: 甲的行为: 拥有碱面100克。 向乙谎称碱面是海洛因。 指使或诱使乙出卖该“海洛因”。 目的是为了获利2万元。 .............
  • 回答
    遇到这样的情况,确实让人心疼和焦虑。您想为父亲化解这个业障,这份孝心非常可贵。 要明白,佛法讲的是因果,但因果并非不可改变,尤其是在真心忏悔和积极修正的情况下。首先,请您先冷静下来,不要过于自责或恐慌。您父亲虽然一时冲动说了不敬的话,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面对和弥补。1. 引导父亲真心忏悔:这是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