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入一下,你和你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玉树临风,年轻高贵的丈夫活得好好的,他又宠你爱你,你们什么都不缺,什么都可以不用管快活似神仙的时候,婆婆死了,靠山倒了
原因是你婆婆害死了你丈夫同父异母的亲哥哥,还一连仨,而且这三个哥哥都是你亲公公亲手杀的。
你慌不慌?
慌啊!
你怕不怕?
怕啊!
然后就这么胆战心惊地生怕你公公突然想起来的时候要你和你丈夫的命,为他亲手杀的三个儿子报仇!
反正杀一个也是杀,杀三个也是杀,都杀了三个了,还怕再杀一个有什么心理障碍吗?
就这么过了五年,突然你公公就要你出家了要你为你婆婆祈福去了。
你敢不听吗?
还有把柄在他手里,小命还被他攥着呢!
结果你去寺院没多久,你公公就给你老公新娶了个媳妇儿,你什么感受?
md!我和你什么仇什么怨啊!你要休了我,把我老公给其他女人,把我扫地出门啊?!
我招你惹你了!?
然后你公公表示,自己孤单寂寞要人陪,你来给我做小妾吧。
什么感受?
是荣幸?还是tui!
由妻贬妾,从儿媳妇变成媳妇,乱.伦.扒.灰!
面对的人从玉树临风的小鲜肉变成啃都嫌臭的老腊肉。
大三十多岁的老畜生,还要和一堆原本想喊妈的女人争宠,你不觉着尴尬恶心吗?!
可是不干?
呵,你小命不要了?
人连亲儿子都敢杀,对你这么个处心积虑要得到的人还会仁慈吗?你又不是亲生的。
所以不乐意就是死路一条啊!
所以只好老老实实地接受这样的安排了。
至于之后……逢场作戏谁还不会。
都接受这一切了,不去争宠干嘛,还矫情干嘛?等着坐冷板凳吗?!
本来自己身份就尴尬,再失宠了,那自己挣扎着活着进宫来当这个贵妃还有什么意义?
再之后……哎,逃过这一日,难逃那一日啊。
还是难逃死劫啊!
所以,你觉得是什么感情?
先是毁了你的一切,再施舍你一点原本你就可以拥有的东西,最后又杀了你的人。
请问,你和他什么感情?
马嵬驿事件,是所有统治者都最最忌讳的兵变,唐玄宗之前就因为儿子披甲进宫,便认定他们谋反,从而一天杀死三个亲生骨肉。而马嵬驿这次实打实的兵变,他为什么会直到成都,都无可奈何地默认了?这些发动兵变可都是亲兵近卫啊,还要护送他千里行程,为什么他事后一直没有警慑措施?
兵变后入蜀时,恰遇从蜀地向长安运送春彩贡赋的车队。这支准备进京的运输队伍对皇帝出逃尚不知情。玄宗临时起意,将春彩就地分给了护驾入蜀的禁军兵士,兵士无不感动。不罚反赏,去留自愿,老皇帝依然是驾驭人心和安抚情绪的好手。
再看马嵬驿兵变,没人策划,这些士兵居然有那么高的政治觉悟杀丞相还斩草除根?又有几个人能指挥的动这些玄宗专门挑选的亲兵?马嵬驿背后有人煽动,是公认看法。
主流看法是:马嵬驿事变背后是太子李亨,主要发起者和实施者,是领兵的陈玄礼。但陈玄礼与李亨过去、未来都几乎没有交集。这一点说不通,主流就反过来认为这次兵变像是未经策划的偶然群体事件,突发的禁军哗变,被太子顺水推舟。
唐玄宗晚年心态确实变化很大,马嵬驿也有很多地方从道理上讲不通。那么这次群体事件,就只能赖杨国忠声名太臭,是个偶然事件。其实认清马嵬驿动因的瓶颈正在于,主流总把晚年唐玄宗看成一个苦哈哈的糊涂小老头儿,后来的文学作品也一直在突出这种苦哈哈的晚年形象,人们把所有可能策动事变的人都猜了个遍,却唯独没人愿意去猜,极有可能性的唐玄宗本人。因为这样的真相太没有文学价值了,会让后来那么多描绘明皇与贵妃的文学名篇都变成浅白的戏说而失却美感。从情感上,几乎所有人都选择性忽视唐玄宗本人。更重要的是,这种对皇帝本人策动事件的解读,对于当时的太子,后来的皇帝李亨而言,太缺乏舆论价值。
本文做一个大胆的猜想,仅为个人依据人性主观线索做出的推测,并详细剖析:杨国忠之死,甚至杨贵妃之死,根本就是玄宗本人的意愿。观点已抛,引用和解读史料里相关证据,会放在后边段落细细分享。首先,我们须梳理并基本了解一下这次事件中的各方角色关系。
马嵬驿兵变的背景大家都知道,唐玄宗一看长安要丢,号称要亲征,却摆了百官和京师百姓一道,趁夜色带着 1000 多人,包括重要的禁军宿卫兵、高官和皇子皇孙皇妃,秘密逃往蜀郡,刚走了一天,还没出长安百里,就发生了马嵬驿事变。这千余人中,应当还有一定数量负责运输职责的扈从,禁军大约只有 600 多人。按照这个人员配置和兵力数量,以及逃亡的秘密性质,唐玄宗带着记注起居的史官逃跑的可能性极低。所以此事件过程的一手档案,应为局势稳定之后根据相关人物口述回忆所做的补录。从后来的立场上讲,唐肃宗为了给自己得位合法性辩解,增添自己在关键时刻的功绩和威望,也会极力给整个玄宗朝,作文学性和形象化的修饰。对马嵬驿这段,肃宗获得权力的首要节点的解释,也最具打马虎眼儿的条件。现在主流认为的这个凄美的结局,也最符合时人、后人所期待得想象,也是时人在评判玄宗功与过之间取得的巧妙平衡,因而成了一段著名的历史迷魂阵。
马嵬驿事变中,在场,或不在场的一些相关人物:
• 唐玄宗:71 岁。被杨国忠极力鼓动,前往蜀郡避祸。于是下定决心,偷偷逃离长安前往蜀郡。
• 陈玄礼:年龄不详,但根据其曾参与玄宗早年发动诛杀韦后的宫变记录,他追随玄宗至少 46 年。年纪应不低于 65 岁。考虑他在玄宗二十多岁时已任果毅都尉,马嵬驿兵变时很可能也在 70 岁左右。他性格「淳笃自检」,一直宿卫宫中。从玄宗继位起,深受玄宗信任长达 45 年。马嵬驿兵变时,任禁军龙武大将军,正二品,属于直接对皇帝人身安全负责的禁军最高统领。作为当时护送玄宗入蜀的仅有的 600 多禁军扈从的指挥官,相当于玄宗身边第一亲信。他是马嵬驿兵变操刀主事者,兵变发生前曾试图找太子李亨商讨行动,并通过宦官李辅国向太子提前知会此事。杨国忠被诛后,率众向玄宗请杀杨妃。杨妃死后,玄宗召陈玄礼亲自查看杨妃尸体,陈玄礼首先率众向皇帝请罪。从玄宗入蜀,到一年多后玄宗回长安,一直到玄宗被软禁前,始终跟随玄宗。玄宗被软禁时,陈玄礼被肃宗强令致仕外放后病死。
• 太子李亨:45 岁。前太子被皇帝杀死后,顺位成为太子。在长寿玄宗的常年弹压下,他是一直战战兢兢的老太子。陈玄礼在行动前曾派李辅国知会太子诛杀杨国忠,但太子犹豫不决,并未答应。马嵬驿第二天就与玄宗分道扬镳,去了西北朔方军大本营,并很快登基自立为帝。
• 杨国忠:早年入川从军,在蜀地起家,长期经营蜀地军事人事,遥领任剑南节度使。唐玄宗逃亡前不久仍节制剑南。是年老昏聩的唐玄宗,偏信偏听的宠臣,宰相。他也是死去的权相李林甫晚年的政敌。杨贵妃的远房族兄,结义兄长。与杨贵妃姐妹虢国夫人相好。极力鼓动玄宗入蜀。杨国忠本人与杨氏一族,也是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口实「清君侧」的主要讨伐对象。杨国忠被杀后,受兵变牵连诛杀的还有其长子户部侍郎杨暄、其亲戚御史大夫魏方进、杨贵妃、韩国夫人、秦国夫人。杨国忠的妻子裴柔与二人幼子杨晞,虢国夫人与其子裴徽趁乱逃走后,被地方县令率兵杀死。
• 杨玉环:贵妃,玄宗晚年宠妃,总领后宫。是堂兄杨国忠获得唐玄宗赏识的举荐人。是杨氏家族在前朝获得荣宠的首要因素。在安禄山攻陷东都,进攻京师门户潼关的紧要关头,以企图含石自尽的方式,成功阻止唐玄宗御驾亲征提振士气的决策。潼关被破,玄宗带其逃往蜀郡。在马嵬驿被逼自杀。
• 安禄山:三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安史之乱发动者。平素尊重李林甫,是杨国忠政敌。以忧国靖难为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的口实,率军反叛。其攻陷洛阳后称帝。攻陷潼关后,玄宗被迫出逃。
• 韦见素:副相,杨国忠党。杨国忠所提携。在马嵬驿兵变中险些被杀,关键时刻被陈玄礼保下,而且是玄宗授意陈玄礼针对性保护。玄宗入蜀后,被玄宗派去肃宗阵营,名为效力实为监视,备受肃宗冷落。
• 魏方进:杨国忠亲戚,杨党重要成员。御史大夫兼负责布置逃亡退伍中途食宿之所的置顿使。杨国忠被诛时,魏方进喝责杀杨的兵士后,被士兵所杀。
• 韦鄂:韦见素之子。在杨国忠被诛,玄宗为是否杀杨贵妃的最后犹豫时刻,力劝玄宗必须杀妃。
• 高力士:72 岁,比玄宗还大一岁,也是与玄宗相识几十年,从龙之时便追随的老部下。玄宗一生最忠心和信任的贴身太监。兼领掌管北衙禁军马政的内飞龙使,属于内廷重要人物。最后时刻力劝玄宗杀贵妃。安史之乱后始终跟随玄宗。玄宗最终被软禁后,被肃宗定罪流放,得知玄宗驾崩,吐血而死。
• 李辅国:太子李亨的亲信宦官。陈玄礼在事变前将要杀杨国忠的消息透漏给李辅国,让李辅国转达给太子,希望太子支持。太子犹豫未能决断。一场影响权力格局的兵变,指挥者陈玄礼竟然仅是通过他跟太子知会了一声,与太子双方根本没有面谈。
• 皇子李璬:颍王,在玄宗出逃前,临时受封,代替杨国忠遥领剑南节度使。跟随玄宗出逃,在马嵬驿事变发生后,当即离队快马入蜀,提前掌握蜀中局势以迎玄宗。玄宗入蜀后不久,其节制剑南的权力被崔圆取代。
• 崔圆(此时在成都):剑南节度留后。大致可理解为代理节度使。因宰相杨国忠遥领剑南节度使节制剑南兵权,崔圆任留后三年始终未能扶正为节度使。崔圆是萧炅推荐给李林甫,走入仕途,属于李林甫一党。与杨国忠无交情。因李林甫与杨国忠为政敌,故崔圆也是杨国忠的敌对势力。玄宗出逃前认命崔圆为剑南副节度使,坐镇蜀中迎接玄宗。玄宗入蜀后,崔圆取代颍王,依旧代理剑南节度使,玄宗回长安后转正为剑南节度使。
• 章仇兼琼(此时已死):前任剑南节度使,杨国忠党。是杨国忠获得杨贵妃赏识的举荐人。
• 鲜于仲通(此时已死):前任剑南节度使,杨国忠党。是杨国忠获得章仇兼琼赏识的举荐人。
丙辰,次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旧唐书》
谁说唐玄宗不知情?
谁说唐玄宗不知情?
谁说唐玄宗不知情?
重要的事说三遍,正史《旧唐书》记载,陈玄礼是明确向唐玄宗请杀杨国忠之后才动手的。
...
...
...
前边刚好是试读部分,只是文章的一小部分,后边有很详细的观点阐述和举证。由于这部分内容已经被知乎盐选栏目收录,为了尊重和保护该栏目使用权,这部分内容很遗憾不能继续在这里免费展示,如果有特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下边被收录的回答详尽阅读。
一生跟随唐玄宗45年的大将陈玄礼为何在马嵬坡对玄宗落井下石呢? - 和光同尘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9154755/answer/648124445
很多知友觉得我这篇文章前边分析了他的冷酷,后边却笔锋一转去美化他...我反而觉得这样的历史人物,才是足够真实的。他喜欢一个女人,他们有共同语言,都有对艺术敏感的一面,他们朝夕相伴近20年,但他遇到了生死关头必须做出自保的选择,他本身也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人,于是,他在愧疚中逼死了她,也抱憾至死。高大全、伟光正,或者毫无悲悯,一心为恶,阴笑时光线会从下巴打上来,那才是文学需要的脸谱化。他早年受到环境鞭策,怀着目标,工作努力。他晚年环境安逸,把精力更多投入到爱好乐趣里,越发懈怠,却又因政治风险而不能放权误了事,这不才是一个正常人的形象吗?现实中有多少人,为了一张工资条,或者闲言碎语的小事,就耿耿于怀。读史时,眼里却只剩下对历史人物仁义道德的要求。算上太上皇时期,玄宗以成年人成熟之姿,足足在位50多年,那是1960到2010年般的跨度,难道不足以沧海桑田,改变一个人的心性吗?如果读历史,把这种在位极长的老皇帝,与那些在位十几年的皇帝去比道德,那看到的,也就只剩道德了...但帝王,不是应该更关注决策方法和结果吗?如果不杀杨家,或者玄宗身死,安史之乱的平定还会那么顺利吗?那做这个决策的玄宗,就完全是一幅铁石心肠,还要为杨贵妃的死拍手大笑以庆成功吗?将心比心,你们觉得这个已经准备扔出权力的艺术范孤独老头儿,会是什么心态?帝王做事绝,但不代表他们的内心也像机器人一样无感。他们也是人,也会分泌多巴胺,分泌肾上腺素。我以为,至少有过玄宗般的起伏经历,至少感受到玄宗的艺术灵性及成就之难,至少享受过说一不二的高位和权力诱惑,至少经历过一夕谷底性命不保却先想他人,至少在自己主动的感情上除了死别都能从一而终,做到这些仍能问心无愧说玄宗你纯粹就一老混蛋的人,才有资格把他脸谱化批判。一个因理性而在生死攸关时自私了的人,难道在安然的时光里就不会有感性的善念与悔疚?有艺术灵性的人,或许有冷酷的一面,但艺术的土壤,必定是心中存有的多情与善良。否则,那都是无视44年16000余天的细节经历,仅仅是书面几万字上帝视角下的文学品读,起码和我的历史观不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