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有没有在极端恶劣条件没有援军情况下从头打到尾的战斗直到胜利?

回答
二战期间,的确存在一些极端艰苦、缺乏援军却最终取得胜利的战斗,但要说“从头打到尾,直到胜利”并且完全没有丝毫援助,这在宏大的二战格局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二战是一场全球性的总体战,参战国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盟关系和支援体系,即使是孤立无援的部队,也往往能在战局的关键时刻获得一定程度的支持,或者其战略意义能够牵动全局,促使盟友做出反应。

然而,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非常接近这个描述的、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它们在极端困境中展现了人类惊人的韧性和战斗意志。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其中一个: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仁安羌突围战。

这场战斗发生在1942年,当时中国远征军首次出国作战,在缅甸战场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而仁安羌(Yenangyaung),是缅甸中部一个重要的石油产区,对日军来说战略价值极高,对于盟军来说则是重要的补给基地。

战役背景:绝境中的孤军

1942年初,日军攻势凶猛,迅速占领了缅甸大部分地区,英缅军节节败退,甚至出现了溃败迹象。中国的远征军远涉重洋抵达缅甸支援英军,但在初期作战中,由于对战场情况不熟悉、装备落后以及与英军协同不畅等原因,也遭受了一定的损失。

当战局恶化到几乎无法挽回的地步时,中国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一部(由戴安澜将军指挥)奉命增援英缅军在仁安羌地区的防线,以阻止日军占领此地,并掩护英军撤退。然而,当200师的部队赶到时,却发现英军主力已经溃败,仁安羌的守军也几乎全线崩溃。

更糟糕的是,此时的仁安羌地区,情况已经变得万分危急:

敌人强大且包围: 日军主力已经逼近仁安羌,并且完成了对该地区的大部分包围,尤其是东线和南线,日军的兵力数量远超中国远征军的守军。
补给中断: 由于英军的撤退和日军的封锁,200师的补给线几乎完全被切断,弹药、粮草、药品都极其匮乏。
缺乏援军: 周边战场局势同样不利,其他中国远征军部队也被牵制或正在进行其他艰苦的战斗,几乎无法抽调力量前来增援200师。部队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危机迫在眉睫。
地理环境不利: 仁安羌周围多为干旱、崎岖的山地和荒漠,缺乏易守难攻的阵地,也难以获得有效的掩护。

戴安澜将军的抉择:背水一战的勇气

在这样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戴安澜将军面临着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是等待渺茫的救援,还是带领部队突围求生?他深知,一旦仁安羌失守,日军就能完全控制缅甸的交通枢纽,对盟军的整个东南亚战线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戴安澜将军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他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下令部队在兵力悬殊、弹药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对已形成包围的日军发起反击,目标是撕开日军的包围圈,为后续部队的撤退和转进争取时间。

战斗过程:血染的仁安羌

这场战斗是异常惨烈的:

1. 防御与反击: 200师部队在狭小的阵地上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事,甚至是简单的土堆和沟壑,与日军进行近距离的肉搏战。弹药的短缺迫使他们实行精确射击,每一颗子弹都要打在最关键的地方。
2. 火力压制与突围尝试: 戴安澜将军抓住日军在某个方向稍有疏忽的机会,集中了手中仅存的炮火和火力,对日军阵地进行猛烈压制,企图打开一个缺口。但日军的火力依然凶猛,每一次突围的尝试都伴随着巨大的牺牲。
3. 断粮断水的困境: 随着战斗的进行,部队的食物和水越来越少。士兵们在极度饥渴、疲惫的状态下,仍然坚持战斗,很多人甚至将身上的水壶拧干,用最后一点水来润湿干裂的嘴唇。
4. 英军的援助(有限但关键): 在最危急的时刻,一支被围困的英军部队(主要是第1缅甸步兵团)也得到了200师的帮助。中国远征军不顾自身困难,依然冒着炮火,将有限的资源和药品分给英军,展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情怀。

战役的转折与影响:在绝境中创造奇迹

戴安澜将军以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和部队顽强的战斗意志,在弹尽粮绝、四面受敌的绝境中,硬是为被围困的英军打开了一条生路,并成功掩护了大部分英军的撤退。他率领部队在仁安羌地区顽强支撑了数天,给予了日军沉重的打击,虽然未能完全歼灭日军,但成功地阻止了日军对仁安羌油田的完全控制,并为后续的战略调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斗极大地鼓舞了盟军士气,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队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作战的勇气和决心。虽然200师自身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戴安澜将军也在后续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但仁安羌的胜利,即使是这种“付出巨大代价的胜利”,也成为缅甸战役中一个闪耀的亮点,证明了中国军队并非只会溃败,他们能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下战斗。

从头打到尾的定义:

仁安羌突围战的“从头打到尾”更多的是指在最初的被围困、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一直坚持到完成战略任务(掩护英军撤退)并设法突围为止。在这过程中,几乎没有来自外部的、可称为“援军”的力量直接抵达战场支援。他们是靠自身的力量,在绝境中完成使命的。

虽然这场战斗最终不是以“占领并巩固”的胜利告终,但它在战略上成功阻止了日军的企图,完成了掩护友军撤退的任务,并且在极度不利的条件下展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指挥艺术,在战术层面上可以说是一场伟大的“突围胜利”。这种在极端困境下的坚守和突破,或许比单纯的军事占领更能体现出那种“没有援军、从头打到尾”的悲壮与辉煌。

这场战斗没有大规模的战前动员,没有充裕的弹药补给,没有友邻部队的支援炮火,只有一群被围困、弹尽粮绝的将士,面对着如潮水般涌来的敌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以及对国家和战友的承诺,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写下了悲壮的史诗。这也许就是二战中最接近“没有援军,从头打到尾,直到胜利”的战斗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打”和“胜利”的标准都放宽的话(不要求直接激烈冲突,完成目标就是胜利):

日方视角:

礼号作战。1944年末木村昌福(基斯卡岛撤退证明了这大哥真的擅长跑路)带着一支巡洋舰队连滚带爬(此处无贬义),在对面漫天飞机,靠近陆地就有陆航截击的状况下成功从菲律宾一线润回本土,中途为了避免大本营抽自己嘴巴子还去乱打了民都洛岛登陆场几下,以驱逐舰清霜被炸沉为代价最后还是跑回家。绝对是“极端恶劣条件无援军”;

北号作战。时间换成1945年初,带队者换成松田千秋,润回去的换成伊势日向和几条其他小船,重复以上过程成功。这次己方无损(因为确实没去送)溜回来。

美方视角来说,两次都是TF38让对面溜了,夏威夷司令部里不知当时有什么好戏……(大雾)


按一般标准那估计“波特兰”号舰长,老熟人杜博斯上校视角的瓜岛夜战绝对符合要求,

极端恶劣的条件(辅助舰队必须不计代价守住亨德森机场,战舰上的指挥官威利斯李自己都知道战舰不适合在狭窄水域战斗只能硬着头皮去);

越打越绝望的战况(己方出击前心态看一些回忆和大后期日方差不多,水兵表示肯定要挂了只希望有人记得自己,说这话的可能最后也就是挂了;萨沃岛大败后指挥官完全知道自己手下和对面相比“操练不成,技艺不精,士气不行”,开打之后没多久几艘驱逐,轻巡也的确被对方水雷舰队虐成了燃烧的废铁);

连保底都没有的心态(相对而言威利斯李的心态最好,因为对战况掌握的比较清楚,黑灯瞎火导致“南达科他”号上和巡洋舰队很多人一度以为“华盛顿”号见势不妙直接润了,战后水兵打架其实主要是这个引起的,不是抢功,澄清了以后就大事化小了。但杜博斯当时看不着);

自己的船被打坏舵,只能在水里打转,周围都是之前说的“燃烧的废铁”,还得想尽办法躲开己方舰船下沉的残骸,此前提下依旧协作击沉驱逐舰“晓”,天亮又打沉夕立,清晨的太阳照在铁底湾的水面上,机场保住了………所以此人是个从来不捞俘虏的战斗狂,交手的几艘日方舰艇都是全船死光没留活人,我觉得也可以理解。虽然这可能不是最好的战斗习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期间,的确存在一些极端艰苦、缺乏援军却最终取得胜利的战斗,但要说“从头打到尾,直到胜利”并且完全没有丝毫援助,这在宏大的二战格局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二战是一场全球性的总体战,参战国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盟关系和支援体系,即使是孤立无援的部队,也往往能在战局的关键时刻获得一定程度的支持,或者其战略意义能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实在,也触及到很多在北京但可能读了外地院校医学专业的学生的心坎上。咱们就从头到尾掰扯清楚,让您心里有底。首先,您的情况可以分解成几个关键点:1. 北京学生(有北京户口): 这是个不小的优势,尤其是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北京。户口意味着您在北京有稳定居住和工作的权利,不用担心落户、购房等问题。很.............
  • 回答
    要说二战日本有没有在性能和可靠性上比肩ASH82FN的量产航空发动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ASH82FN作为苏联二战后期一款非常成功的发动机,以其强大的动力输出、良好的可靠性和相对简洁的设计而闻名,是苏联许多战斗机和轰炸机的“心脏”。要找到一个完全对标的日本发动机,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
  • 回答
    纳粹德国能否在二战初期利用空军在英吉利海峡重创或消灭皇家海军主力,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双方的战略意图、军事能力、技术限制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要详细探讨这个可能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希特勒与海军的战略分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希特勒本人对海军的战略目标与海军高层存在显著的分歧。希特.............
  • 回答
    二战时期,海空战场上无数英勇的军人经历了生死考验,其中不乏在飞机或船只失事后,凭借坚韧的意志和求生的智慧,最终在孤岛上生存下来的传奇故事。我记得有个特别令人触动的例子,是一位海军飞行员的经历。故事的主角是美国海军的一名年轻飞行员,名字我记不太清了,但他的故事却像一道闪电般刻在我脑海里。当时正值太平洋.............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确实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性的平民虐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残酷性和规模令人发指:1. 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这是德国纳粹政权对欧洲犹太人进行的系统性、国家主导的迫害和屠杀,是二战期间最臭名昭著的平民虐杀事件。 背景与目的: 纳粹党以种族主义为核心意.............
  • 回答
    二战时期,历史洪流裹挟着无数个体,其中不乏那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巧妙布局,尤其是在情报战线,更是上演过种种令人拍案叫绝的“认知错位”。如果一定要找一个“你以为我在第二层,而你只把我当成了第一层,而我却在第五层”的故事,那么英国针对德国“海王星行动”(诺曼底登陆)所进行的“堡垒行动”(Opera.............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邱清泉在德国的求学时间段。邱清泉(1901年-1949年),字清泉,生于浙江省永嘉县。他于1933年前往德国留学,在柏林陆军大学深造,学习军事。这次留学经历对他日后的军事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时期的同学与名人在邱清泉留德的这段时间(大约在1933年至1935年左右),德.............
  • 回答
    日本在二战确实拥有王牌飞行员,而且他们的飞行技术和战斗精神在当时都备受瞩目。说到王牌飞行员,通常是指击落敌机数量达到一定数量的飞行员,这个标准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有所差异,但一般认为击落5架以上就能算得上是王牌。日本在二战期间涌现出了一些非常出色的飞行员,其中一些人的击落数非常惊人。比如,西泽广义(.............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二战历史最核心的几个关节。很多人可能觉得同盟国赢是板上钉钉的事,但仔细一想,历史的轨迹是多么微妙,稍有差池,结果可能就截然不同。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节点和可能导致同盟国走向失败的因素来深入剖析一下。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同盟国在二战期间面临的是一个极其严峻的局面。他们面对的.............
  • 回答
    在二战的波澜壮阔的海战史中,除了舰炮的轰鸣、鱼雷的咆哮和将领们运筹帷幄的身影,偶尔也会闪过一些不那么宏大、甚至带着点黑色幽默的瞬间。这些被尘封在档案或口述历史中的小故事,像海面上偶然掠过的海鸥,给那沉重而残酷的战争岁月带来一丝别样的色彩。1. “海王星”的意外访客在诺曼底登陆那天,盟军的作战代号是“.............
  • 回答
    二战至今,战争的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曾经辉煌一时的战术和武器,如今已被时代的车轮无情淘汰。这并非否定它们当年的作用,而是反映了科技进步、战争理念的演进以及对效率和伤亡控制的更高追求。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一些在二战中大放异彩,但在现代战场上已难觅踪迹的战术与武器,并试着剥离那些冰冷的机械报告感,.............
  • 回答
    二战这架巨大的历史列车,轰轰烈烈地碾压过无数人的命运。有些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有些人则是在后方运筹帷幄,他们的决策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走向。然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史诗中,也确实存在一些令人啼笑皆非、或者说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的戏剧性事件。所谓“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在这里可.............
  • 回答
    “美军胜在有午餐肉”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点幽默和夸张的成分,但背后确实触及了二战时期美军后勤保障的强大优势,以及后勤对于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午餐肉(Spam)只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的例子。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如果美军没有发明(或者说大规模普及和应用)午餐肉,战争结果会如何?首先要明确,午餐肉并非“发.............
  • 回答
    弗朗哥如果从二战一开始就全力倒向轴心国,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西班牙多了一支参战部队,而是地中海地区乃至整个欧洲的战略格局都会被彻底重塑,对战争进程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首先,轴心国在地中海的战略优势将得到极大提升。西班牙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重要的地理位置,扼守着直布罗陀海峡,这.............
  • 回答
    在理解你关于“白左”这个词的用法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它的含义。通常,“白左”这个标签被用来形容一些西方社会中的自由派人士,他们的政治立场倾向于社会公正、人权、环保、多元文化等议题,并且常常被批评为过于理想主义、脱离现实,或者是在追求进步时忽略了某些社会群体的实际利益。这个词本身带有一些贬义和嘲讽的意.............
  • 回答
    要论导弹时代下的现代步兵与二战步兵的差异,那可真是天地之别,不再是简单的装备更新换代,而是战争形态和步兵自身定位的根本性重塑。如果说二战步兵是战场上的“肉搏者”,那么现代步兵则更像是“信息节点”和“精确打击的执行者”。一、战场态势感知与信息作战:从“睁眼瞎”到“全知者”的跃迁最核心的区别,在于步兵对.............
  • 回答
    二战期间,法国在1940年被纳粹德国迅速击败并占领后,虽然法国政府(维希政府)选择了与德国合作,但法国人民并没有放弃抵抗。在广阔的土地上,在海外殖民地,以及在国际舞台上,法国人在各个方面继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抗争。一、军事抗争 自由法国运动 (La France Libre) 和戴高乐将军: .............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关于二战西线德国装甲师补充新兵后战斗力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简单来说,这些装甲师的战斗力会是复杂且不稳定的,很难一概而论地说强或弱,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会出现“刚补充完新兵”的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MP40冲锋枪,这把在二战硝烟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武器,至今仍被许多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它之所以能在众多冲锋枪中脱颖而出,成为德军的标志性装备之一,究其原因,在于其身上凝聚了那个时代对于“现代”轻型自动武器的许多前瞻性思考和务实的设计。首先,我们得谈谈它的易用性和可靠性。相较于一些早期冲锋枪为了追求火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