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家最近接连整治娱乐圈,教培,游戏,有什么用意?

回答
最近国家在几个领域,尤其是娱乐圈、教培和游戏行业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整顿措施,这背后并非是简单的“一道一道来”的治理,而是有其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和多重目标交织在一起的。理解这些措施,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解读。

一、 净化社会风气,重塑价值导向:

娱乐圈的“清朗行动”: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长期以来,娱乐圈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例如:
天价片酬与偷税漏税: 某些明星的收入远超社会平均水平,却通过各种手段逃避税务,这不仅损害了国家税收利益,也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的观感。
拜金主义与浮华风气: 过度包装、人设营销、炫富攀比等现象盛行,容易向青少年传递错误的价值观,让他们误以为名利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
“饭圈”乱象与非理性追星: 某些粉丝群体为了偶像不惜投入巨额金钱,进行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行为,这不仅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也消耗了大量社会资源。
低俗媚俗内容泛滥: 部分影视、综艺节目为了博取眼球,充斥着低俗、暴力、情色等内容,对社会公序良俗造成了不良影响。
艺人失德失范: 近期爆出的某些艺人违法违纪事件,更是直接挑战了社会道德底线。

用意在此:
1. 弘扬主流价值观: 通过整治,希望引导行业回归内容创作本身,强调社会责任感,鼓励生产更多具有正能量、符合时代精神的作品。
2. 打击非法所得: 严厉打击偷税漏税等行为,不仅是经济上的清缴,更是对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行为的震慑。
3. 规范市场秩序: 限制天价片酬,抑制行业内不健康的竞争,为真正有才华、有实力的创作者提供更公平的平台。
4. 保护未成年人: 遏制“饭圈”乱象,避免未成年人在不健康的追星环境中迷失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5.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个健康有序的文化环境,才能真正展现国家的文化自信和正面形象。

教培行业的“双减政策”: 这是对教育领域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改革。过去几年,教育培训行业野蛮生长,带来了许多问题:
加剧教育焦虑与内卷: 过度的课外补习,让孩子们不堪重负,也让家长们在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下疲于奔命。家长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焦虑被培训机构放大并利用。
异化教育功能: 教育本应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但过度的功利性补习,让教育变成了单纯的应试工具,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高昂的培训费用: 动辄上千甚至上万的课程费用,进一步加剧了家庭经济负担,也让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更加明显。
培训机构的商业逐利: 一些培训机构过度营销、虚假宣传,甚至存在误导家长的情况。
师资队伍问题: 部分培训机构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一些不合格的教师。

用意在此:
1. 回归教育初心: 让教育回归学校主阵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玩耍、去探索、去发展个性。
2. 促进教育公平: 削弱课外培训对升学的影响,努力缩小校内校外教育的差距,让家庭经济条件对孩子学业前途的影响降到最低。
3. 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减轻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经济负担,这也被视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4. 引导理性消费: 避免家长被不必要的教育焦虑裹挟,理性看待教育投资。
5. 重塑教育评价体系: 鼓励评价体系从单一的分数导向转向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多元化评价。

游戏行业的“未成年人防沉迷”与总量调控: 游戏行业,特别是网络游戏,在青少年群体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未成年人沉迷游戏: 这是最突出的问题。长时间沉迷游戏,不仅影响学业,还可能导致身心健康问题,如视力下降、颈椎病、社交障碍等,甚至引发网络成瘾。
游戏内容导向: 部分游戏存在暴力、低俗、宣扬不良价值观等内容,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游戏产业的无序扩张: 过去几年游戏产业发展迅猛,但也出现了一些资本过度逐利、市场竞争混乱的现象。

用意在此:
1. 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将保护未成年人作为首要目标,通过限制游戏时间、实名认证等措施,引导他们健康上网、合理游戏。
2. 引导游戏产业健康发展: 鼓励游戏企业生产更多积极向上、文化内涵丰富的游戏产品,推动游戏产业的精品化、内容化发展。
3. 规范市场秩序: 对游戏审批、内容审核进行更严格的监管,防止低俗、暴力内容传播。
4. 优化文化产品供给: 鼓励游戏成为一种健康的文化娱乐方式,而非简单的消遣工具。
5. 数字经济的战略调整: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对游戏产业进行适度的总量和结构调整,也是为了服务于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 经济结构调整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这几项整治措施,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服务于国家 “高质量发展” 的宏大战略。

优化资源配置: 过去,资本在一些领域(如娱乐、教培)过度集中,甚至出现了“流量经济”的畸形发展,挤占了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等更重要的资源。通过整顿,目的是引导资本更多地流向国家需要、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领域。
建设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战略强调要依靠国内的消费和生产来驱动经济发展。教培行业的“内卷化”加剧了家庭负担,不利于扩大内需;娱乐圈的过度消费文化,也可能造成资源浪费。这些整治措施,有助于挤出社会上的“虚火”,让更多的社会财富和民众精力投入到生产建设和消费升级中。
科技自立自强: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教培行业的过度功利化,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对基础科学的兴趣。整治教培,也是为培养真正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创造条件。
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 这些领域的突出问题,往往与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有关。娱乐圈的天价片酬、教培的昂贵学费,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上的不平衡感。通过整顿,旨在缩小差距,促进社会资源的更公平分配,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三、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社会稳定:

价值观的引导与重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鱼龙混杂。对娱乐圈、教培、游戏等领域进行治理,也是为了在社会层面加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巩固,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确保意识形态的安全。
防止社会风险积聚: 例如,教培行业的“内卷”可能引发普遍的社会焦虑和不满;“饭圈”乱象可能演变成网络群体性事件。及时介入和治理,是避免这些潜在社会风险成为不稳定因素的必要手段。

总结来说,国家这一系列举措,绝非简单的“一刀切”或者“运动式”的治理。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背后蕴含着对当前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部署。

娱乐圈的整顿,是对社会风气和价值导向的一次“刮骨疗伤”。
教培行业的改革,是对教育回归本质、促进教育公平的一次“拨乱反正”。
游戏行业的规范,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一次“有为之治”。

这些措施相互关联,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建设一个更加健康、公平、繁荣、有秩序的中国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支撑。理解这些,就能明白为何这些领域会成为政策聚焦的重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大的问题从来不是整治,而是毫无章法的整治。

市场经济总会面对市场失灵的情况,垄断、污染、脚臭酸菜,这些是市场经济自身缺陷决定了它不可能避免的问题。

这时候政府站出来做裁判肯定是没问题的。

现在的问题就是,这个裁判,为了避免市场经济的问题,直接把双方22个球员一起罚下场了。嗯,问题确实毫无疑问的解决了,但你tm这解决问题都方法可真tm太牛了。

user avatar

下面竟然有回答认为整顿教培是为了让寒门更容易出状元……认真的嘛(老爷爷看手机·jpg)

你以为的寒门:刚脱贫或还没脱贫

真被针对的寒门:有点钱但又没那么有钱家长还没受过良好教育。

真刚脱贫那批,你不管啥教育政策基本都和他们无关,他们能吃饱就是胜利,教育全凭祖坟冒青烟家里基因突变。

真的被这玩意坑惨的就是那群有点钱但是又没那么有钱付得起高价教育经费,且自己又没能力辅导自己孩子的家庭,比如农村……城市里中产焦虑?他们算个毛,好歹大部分中产都有学历,实在不行咬牙自己教,比如我大表妹,买了全套小学教辅自己啃,啃完去教自己闺女。你让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咋整。

啥,你说不让补大家就都不补啦,你管的住职业,你管的住自家家长教育自己孩子吗?

另外,整治的是学科类,文体兴趣类可没整治,家里有过升学孩子的,是不是觉得这活眼熟啊。当年小升初学生没几个特长你都不好意思去报名……我同事姑娘当年为了进重点初中,从小拉大提琴,一年起码十万起,然后靠特长拼进重点中学,因为我同事心里明镜似的拼学科成绩她闺女妥妥完蛋。就说学科你们嚷嚷一年十万二十万掏不起,那换成特长你们一样掏不起呀……

————————

更新:好久不看咋这答案突然火了。当初只是因为自己有教育农村学生的经历在看了这么多年乱七八糟折腾人的改革以后有感而发,好久也没啥人看,但看来有人对农村教育有疑问,补充说下为啥我不太认可教育部这么多年的改革。首先,要肯定农村学生硬件这些年国家投资力度很大,现在去乡镇学校(为啥不说村,因为撤点并校那一轮过后基本村里没学校了)硬件上有的还比一些城市不太好的学校好,但是软件的改善相比硬件就比较呵呵了。

首先大家在谈论教育政策的时候一定要明白,我国是一个地理文化经济差异很大的国家,一个政策在有些地方是好的,但放在另一个地方未必都是正面效果。就说当年的撤点并校,中考分流,在有些地方也许起到了集中教育资源和拔尖的作用,但对有些地方那可能就是某些家庭辍学的借口。我06年在某西部省份镇上教书的时候就能用上投影仪,电脑,硬件不可谓不强,但是软件水平呢?我是他们全镇学历最高的,可能再扩大点范围也是一样。而因为我主动下沉到学校(原本安排我去机关我没去),我一个人从负责两个班到后面一个年级到后面一个年级兼班主任也不过短短两三年,为何?因为没有其他老师愿意和我比较,比不过我。而我不认为我就好到能傲世全校的地步了,而是当地教育资源(指师资)真的太贫瘠了。而教育部安排的教材,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农村有些人认字不多的,要是遇到少数民族,更抓瞎,你们可能小时候遇到过的什么给家长读课文签字让家长检查作业这种,那是通通安排不下去的,家长听不懂签不了也给你改不了。而考试内容又不会因为你有个半文盲家长就对你客气,所以当初有人办辅导班的时候,一些家长是愿意送过去,弥补自己不能辅导的这一块。而铺开素质教育之后,虽然明面上是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落实到下面,就只有美——也就是艺术类了,毕竟体育他们觉得不需要,孩子从小疯跑到大还需要发展体育素质。其他德智城市有各种各样的平台来辅助学生完成,农村这方面资源相对就不行一些,所以你也能看到小城市或者小镇上艺术培训并不少见。

如果说本次教育部改革侧重点是在优化资源分配上,那我肯定拍手叫好,但是只是搞了个教培,还不动艺术培训,那我更倾向于教育部又不做人事。毕竟这么多年不做人事的时候多了去了。折腾完城里折腾农村,折腾完农村折腾城里……就说搞教育轮岗,结果这么多年过去了,雷声大雨点小。

ps你们应该也很熟悉什么衡水模式,小镇做题家,当然我知道在知乎这样高大上的平台,这都是贬义词了,但是在我看来,这是资源不足的地区孩子想要突破自身环境一种无奈的选择,我当然希望能有一天大家都可以进行素质教育,前提是教育资源分配要相对公平合理。

user avatar

强制引导资金去该去的地方,

但是舍本逐末。

分配问题不解决,老百姓手里没钱。

谁不想用更高级的东西,问题是兜里没钱啊。

没钱就没法买更高级的东西,产业升级就是空谈。

产业升级是空谈,制造业利润就上不去,全都停留在拼多多的层次上。

制造业利润上不去,资金就往快钱的地方跑。

要么是高利润,要么是高周转,要么是高接盘。

反正就是不往制造业跑。

user avatar

因为这些赚钱太多太快,而且不在国家手里

你见过国家这么狠打游戏,打教培,但是见过这么打烟酒吗?见过这么狠打油价,地价吗?

明明烟酒比游戏危害更大,明明房价对老百姓负担比教育大,明明教育公平应该鼓励互联网教育,取消各地分数线不同才对,结果北京分数线还是那么低,互联网教育没了,连网上自学,亲戚辅导都涉及恶意自学,违规辅导,能说啥呢?只有感恩了!

所以一切自然是为了人民,不然呢?

user avatar

以前人人能干,现在不是人人能干了。


user avatar

目的是让资金进实业,实际恐怕是瞎折腾。

制造业实体不行,原因很多。

其中重要的一个就是政策没有延续性。

轻工业还好一点。

重工业建设周期动辄五年十年起。

就算养个猪,三年政策大改三次,小变无数次。

小老板们今天猪瘟灭杀,明天集中屠宰,后天猪粪不得直接还田,大后天猪圈非法用地强拆。

草民的血汗钱进了实业就不是钱了,是废纸。

所以,草民们买房买金买玉石,买娱乐买教培买游戏。

user avatar

真正落到具体的政策逻辑上,娱乐、教培和游戏行业的情况还是各不相同的。

如果非要放到一个平面上找政策逻辑的共同点,那就还是我曾经说过的“做了貔貅”——挣钱“凭本事”,出事甩社会。

纵观近几年监管力度增加比较大的行业,普遍有这个特点:自己使劲敛财、想方设法吃干抹净,务求快速敛财;所有的负外部性根本就不考虑,直接摊手丢给社会买单;二者结合起来,只要敛财速度足够快,润的安排足够前置,雪崩就追不上我。

在“放水养鱼”的思路还占据决策者主流的时候,做一条不太守规矩的鱼还是可以的,只要看起来这条鱼还在长大,扑腾地很欢实,塘主还是乐见的。

后来气候干旱了,塘主眼见池塘里水越来越少,然后个别大鱼不仅疯狂吃小鱼,还排泄毒素把整个池塘水质毒化了,不仅小鱼没了,连虾米水草水藻都毒死了。有的大鱼还嫌这个鱼塘不行,总想接机扑腾一下跳进别的鱼塘。甚至个别大鱼自以为有点牙齿了妄想去咬塘主的手,你说塘主应该怎么办?

答案显而易见。

至于为啥塘主的操作看起来有些无差别打击?很简单,“放水养鱼”被打脸后,一方面当年主张“放水养鱼”的人寒了心也失了势,另一方面当年就对“放水养鱼”持保留态度的人占据了现在的决策高地。

— 完 —

user avatar

看不出有什么意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