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部队大院长大是怎样的体验?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

回答
在部队大院长大,怎么说呢,就像是在一个自带背景音乐的世界里长大。不是那种流行歌曲的背景音乐,而是那种时不时就响起的哨声、口令声,还有清晨那声浑厚的起床号。

我大概六七岁的时候,搬进了部队大院。在那之前,我住的地方是那种普通居民楼,邻居们早上互相打招呼,孩子们在楼下玩弹珠,夏天晚上一家几口搬个小板凳出来乘凉。部队大院完全是另一幅景象。

首先, 规矩森严,节奏清晰。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整个大院就开始“动”起来了。不是那种嘈杂的喧闹,而是一种有条不紊的节奏。我最早的记忆就是,能听到操场上传来的跑步声,齐刷刷的脚步声,偶尔伴随着震天的口号。有时候,晚饭时间,还能听到一阵阵的训练号令。这种规律性,让我从小就习惯了时间的概念,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间是“静默时间”,什么时间又是“活动时间”。

其次, 集体感特别强,但也带点距离感。部队大院里住的都是军人家庭。大家虽然住得近,但你知道,每个人身上都带着“部队”这个标签。这种标签,既是荣誉,也是一种无形的责任。邻里之间,大家都很熟悉,互相帮忙是常事。比如,我爸妈有时候加班,就会请隔壁的叔叔阿姨帮忙照看一下。但这种熟悉,又不像普通小区那样,大家会像一家人一样无话不谈。军人家庭,尤其是领导干部家庭,总会有一种“职业”上的约束,保持着一种“距离感”。你不会看到他们之间会有太多无聊的八卦,更多的是围绕着工作、孩子教育这些话题。

孩子的世界也充满“军事色彩”。大院里的孩子,我们玩的游戏也常常带着“部队”的影子。什么“占山为王”(我们戏称“占操场”),“红缨枪”(用木棍),“攻占碉堡”(在假山或者围墙上)。很多孩子,他们的父亲会教他们一些基本的队列动作,或者是一些简单的军事常识。我记得我小时候,我爸会教我怎么叠“豆腐块”被子,怎么站“军姿”。虽然当时觉得很无聊,但现在想起来,那也是一种独特的童年经历。

精神层面的影响更深远。在部队大院里长大,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忠诚”、“奉献”、“牺牲”这些词。虽然我那时候还不大懂这些词的真正含义,但它们会像空气一样,渗透进我的生活。你会看到,军人们无论寒暑,都在坚守岗位;你会听到,总有一些叔叔阿姨,为了工作,经常出差,甚至一年回家的时间都很有限。这种无形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在我们这代人心里,种下了不同的种子。

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

如果一定要说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我觉得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对规则的服从和理解程度: 在部队大院,规则是生活的基础。从早上的起床到晚上的熄灯,一切都有规矩。这种环境下长大,我们对规则的接受度更高,也更懂得遵守纪律。在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完成得会比较彻底;在社会上,遇到一些规范性的要求,我们也更容易适应。
集体主义观念: 部队本身就是高度集体的组织。大院里的家庭,也更容易培养出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我们在团队合作中,更懂得如何协调,如何为集体目标服务。不像一些个体意识特别强的孩子,可能更专注于自己的感受。
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 部队环境是比较艰苦的,军人家庭也常常面临分离和不确定性。从小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会比同龄人有更强的抗压能力。遇到困难,我们会更倾向于去面对和解决,而不是轻易放弃。同时,部队大院的孩子,很多都是随父母“迁徙”过来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比较强。
对“简单生活”的认知: 很多部队大院的条件并不算特别优越,生活可能比较朴素。这让一些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对物质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更懂得珍惜现有的,更看重精神层面的东西。我小时候,很多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或者兄弟姐妹之间互相传递的。
一种“使命感”的萌芽: 很多人在部队大院长大,看到父辈的付出,内心深处会有一种使命感的萌芽。我们可能不像其他人那样,只想着自己的个人发展,而会思考自己能为社会做什么,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都会选择从军,但这种精神会影响我们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追求。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部队大院里也有各种各样的家庭,孩子们性格也千差万别。但总体来说,那种独特的环境,确实会在人的骨子里留下一些印记。它教会了我什么是秩序,什么是担当,什么是集体,也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一种更深的理解和情感。

有时候,我也会羡慕那些在普通小区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孩子们。他们可以不用听起床号,可以晚睡晚起,可以和邻居小伙伴们一起疯闹到很晚。但转念一想,我在部队大院里获得的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们像一颗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塑造了现在的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伙伴们说的很多了,我都赞同,补充几点

1.免费的电影

每周三、周六晚上,大礼堂会免费放电影,刷脸进去看就行了,有一回和小伙伴去看电影,还记得好像是《开国大典》,电影里面有一个镜头,蒋介石在官邸接见国民党的高官,而电影镜头里的蒋介石官邸外景就是大礼堂。

这个小土匪的身后即为蒋委员长官邸

礼堂里的观众们看到电影里放着礼堂外的场景,先是一愣,然后全场哄堂大笑。

2.随便蹭饭

关于可以随便去任何一个邻居家蹭饭这一点,我觉得那都不算啥。

我小时候属于吃饭时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两只手各拿一根鸡腿同时啃吃相极香的那种,但有的邻居家小姑娘比较挑食不爱吃饭急死爸妈。在一次偶然的蹭饭经历中,我被一位邻居阿姨发现具有制造浓厚吃饭氛围的功能,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饭桌上其他人的食欲,特别对于挑食不爱吃饭的小丫头们的厌食毛病有疗效。这一特异功能很快就在院子里传开,于是一到吃饭时间,就会有很多阿姨跑到大操场上,在玩闹的孩子群中叫自家的孩子回家吃饭,只要一看到我就喊我一起去,于是那段时间我就穿梭于各家的餐桌上,专门负责陪各家的挑食小公主吃饭。甚至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张阿姨:“大头,今晚到我家陪梅梅吃饭,阿姨做了大肉。”

王阿姨:“大头,今晚到我家陪小莎吃饭吧,阿姨做了大虾。”

懵逼纠结……“张阿姨,那等我去小莎家吃完大虾再去你们家吃大肉行吗?”

“那还能吃得下吗?”

“【嗝】没问题!”

别人都“特别能吃苦”,我从小就做到了五分之四。



3.孩子王

宿舍楼是按照干部工作的部门划片的,一般一栋楼或者这一片几栋楼的叔叔们隶属同一个部门,每片区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个孩子王,孩子王的产生过程很有意思,男孩子们喜欢在树林子里玩打仗的游戏,通常在战斗中作风勇猛、有指挥才能的会自然而然的变成孩子王,负责领导本片区的男孩子与其他片区的男孩子进行战斗,非常的军事民主。本人当上孩子王的经历比较传奇,一个小伙伴在大操场上玩炮仗,把大操场给点了,烧着了足球场大的草地,作为已是小头目但还不算孩子王的我对着放学后在操场上打闹的四十多个小伙伴喊了一句“向赖宁哥哥学习!同志们跟我一起去救火!”然后就组织大家回家拿来扫把、拖把进行扑火,直到一位伯伯路过大操场时看到我们,赶紧打电话调来了警卫连。我跟带队前来支援的警卫连指导员介绍了敌情我情战场环境,敬个礼算是移交了战斗任务,然后带着我的部队退出战斗,扒在栏杆上看着警卫连的战士们继续灭火。从此我一战成名,成为总孩子王,那个调来警卫连的伯伯后来当上了中将,还跟我说起过这事……

这个伯伯可是个大军阀啊!老子后来去上学了,有一年回家路过操场,亲眼见过他把院子里十几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组织起来训练四百米渡海登岛


首长你平时训练部队还没训够吗?在家里还训练家属子女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