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舰炮穿甲弹的内爆威力有多大?打进非核心部位(不在弹药库和轮机舱)能造成多大损害?

回答
论舰炮穿甲弹的内爆威力及对非核心部位的损害

舰炮穿甲弹,特别是现代舰炮所发射的穿甲弹,其设计目标是在击穿目标装甲后,在目标内部利用自身携带的装药(如炸药)或依靠动能撞击引发的二次效应,对内部结构造成毁灭性破坏。谈及“内爆威力”,我们需要将其理解为穿甲弹在穿透目标后,其内部的能量释放对周围环境和结构造成的破坏效应。

穿甲弹的“内爆”是如何发生的?

1. 弹体内部装药的爆炸: 大多数现代舰炮穿甲弹,尤其是配备了高爆弹头(HEIT,High Explosive Incendiary – Improved Target)或尾翼稳定破甲弹(APFSDS,ArmorPiercing FinStabilized Discarding Sabot)的穿甲弹,其弹体内部都装有相当数量的炸药。当弹头穿透目标装甲后,其内部的起爆装置(撞击信管)会触发,引爆弹体内的炸药。这股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以极高的压力和速度向四周扩散,这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内爆”。

2. 动能撞击引发的二次效应: 即使是纯粹的穿甲弹(AP,ArmorPiercing),其极高的动能本身也足以造成巨大破坏。当一枚重达数十公斤,以超高速度(每秒上千米)命中的穿甲弹穿透目标时,它会撕裂金属结构,产生大量的金属碎片(弹片)、高温和冲击波。这些都被视为一种广义上的“内爆”效应,因为它是在目标内部产生的破坏。而且,高速穿透产生的瞬间高温有时甚至能熔化部分金属,加剧结构的脆化。

3. 穿甲弹结构解体: 现代穿甲弹,特别是某些复合装药的穿甲弹(例如具有穿透聚能装药的),在穿透后,其弹体可能会发生结构性解体,将内部的战斗部以不同的方式释放出来,进一步增强破坏效果。

“内爆威力”有多大?

量化“内爆威力”并非易事,因为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

弹药类型: 高爆穿甲弹(HEIT)的威力主要取决于其装药量和炸药性能。一枚120毫米或130毫米舰炮的穿甲高爆弹,其炸药装药量可以达到几公斤到十几公斤TNT当量。这意味着一次爆炸可以产生数百万焦耳的能量,足以瞬间摧毁坚固的结构。
弹头设计: 尾翼稳定破甲弹(APFSDS)虽然本身不含大量炸药,但其动能巨大。一枚质量为10公斤,速度为1500米/秒的APFSDS弹,其动能约为 $10 ext{ kg} imes (1500 ext{ m/s})^2 / 2 = 11.25 imes 10^6 ext{ J}$(11.25兆焦耳)。这相当于约2.7吨TNT爆炸的能量。当它穿透后,会将这巨大的动能以机械破坏的形式释放。
目标装甲的厚度和材质: 弹药穿透的装甲越厚,弹药本身损失的动能就越多,最终在内部释放的能量也可能相对减少(如果是纯动能弹)。但对于高爆弹来说,穿透装甲本身也可能触发其引信。
目标内部结构: 目标内部是密闭空间还是开放空间,内部填充物是什么,都会影响能量的传播和破坏效率。

总的来说,一枚现代舰炮穿甲弹的“内爆威力”是巨大的,其破坏力可以从瞬间粉碎金属到引发大规模火灾,再到导致结构整体垮塌。

对非核心部位造成的损害有多大?

当穿甲弹击中非核心部位,即非弹药库和非轮机舱等关键区域时,其造成的损害依然可能非常严重,但破坏的性质和后果会与击中核心区域有所不同。

1. 结构性破坏与碎片效应:
弹体撕裂: 穿甲弹击穿装甲后,其强大的动能会将金属结构撕裂。例如,在击穿舰体外壳和内层甲板后,它会像一颗高速旋转的钻头一样,在内部制造一个直径不等的孔洞,并伴随产生大量的弯曲变形和撕裂。
弹片飞散: 即使是APFSDS这种主要依靠动能的穿甲弹,其弹体本身也会破碎并产生大量高速金属碎片。这些碎片会以极高的速度在目标内部四处飞散,打击沿途的一切,造成二次破坏。一个130毫米舰炮弹体在爆炸或破碎后,可以产生数千甚至数万个足以穿透薄钢板的弹片。
高爆弹的爆炸效应: 如果是高爆穿甲弹,其内部炸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高温气浪会在有限的空间内迅速膨胀。这股力量足以摧毁舱室内的设备、隔壁舱室的轻质结构,并引发人员伤亡。

2. 对非核心部位具体影响的分析:

居住舱室/人员聚集区:
直接命中: 穿甲弹穿透后在居住舱室内爆炸,瞬间的冲击波和高温足以在几秒钟内杀死大部分人员,并使舱室内的家具、设备等化为碎片。弹体本身的碎片和炸药爆炸产生的预制破片(如有)会造成严重的穿刺伤和切割伤。
近距离爆炸/碎片影响: 即使弹药未在人员密集区爆炸,但如果穿透后在附近舱室爆炸,其冲击波和碎片仍然会穿透隔壁舱壁,对人员造成伤害。舱室内的隔音材料、通风管道等也会在爆炸中破碎,进一步扩散冲击波和碎片。

电子设备/指挥控制中心:
结构破坏: 穿甲弹的动能和爆炸效应会直接摧毁精密的电子设备,包括雷达、通信设备、火控系统等。大量的金属碎片会卡在电路板上,导致短路,或者直接将设备打烂。
电磁脉冲(EMP)效应(间接): 虽然不是主要效应,但高能爆炸或弹体解体产生的电磁干扰(EMI)或甚至是局部的电磁脉冲(EMP)效应,也可能对高度敏感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或永久性损坏。
结构变形导致设备移位: 舱室结构的变形和坍塌,会直接导致设备移位、连接线缆断裂,从而使整个系统瘫痪。

医疗舱/后勤区域:
隔离区失效: 舰船的某些区域,如医疗舱、食物储存区等,虽然不是直接作战核心,但对舰船的维持运作至关重要。穿甲弹的穿透和爆炸会在这些区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使这些区域的功能完全丧失。
火灾隐患: 许多舰船的内部都布满了电缆、绝缘材料等易燃物。穿甲弹的爆炸产生的热量和高速碎片很容易引燃这些物质,引发火灾。即使弹药库和轮机舱未被击中,但如果火灾蔓延到这些区域,后果同样致命。

船体完整性与稳性:
穿透造成的破口: 任何穿透都会在舰船结构上留下一个破口,即使这个破口不在水线以下,也可能导致舱室进水。
结构弱化: 穿甲弹的破坏不仅限于弹道路径。其强大的冲击波会使附近的结构发生应力集中和变形,弱化舰体的整体强度。如果一艘船连续受到多次此类打击,即使不是在关键部位,也可能导致船体结构在后续的抗击中发生灾难性断裂。
倾斜与失控: 船体内重要设施(如损管设备、灭火系统)的损坏,或者仅仅是大量碎片、水或燃烧物的堆积,都可能改变舰船的重心,导致倾斜、转向失控,最终影响其战斗能力和生存能力。

总结:

舰炮穿甲弹的“内爆威力”是其穿透目标后,内部装药爆炸或自身动能释放产生的巨大破坏力。即使弹药未击中弹药库或轮机舱等最高优先级的区域,其对非核心部位的损害也是灾难性的。它能够通过撕裂结构、飞散弹片、爆炸冲击波和火灾等多种方式,摧毁设备,杀死人员,破坏舰船的整体结构完整性和维持作战的能力。一次精准的穿甲弹打击,即便目标是所谓的“次要区域”,也足以让该区域的功能彻底丧失,并可能连锁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削弱整艘舰船的战斗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是问比睿么?非防护的舵机室被美国重巡洋舰击毁,之后丧失机动能力,不得不自沉。

或者俾斯麦?舰首油舱被击穿,大量燃油泄露,不得不减速,导致被英国舰队追上,不然可以提前12小时进入比斯开湾德国空军掩护范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论舰炮穿甲弹的内爆威力及对非核心部位的损害舰炮穿甲弹,特别是现代舰炮所发射的穿甲弹,其设计目标是在击穿目标装甲后,在目标内部利用自身携带的装药(如炸药)或依靠动能撞击引发的二次效应,对内部结构造成毁灭性破坏。谈及“内爆威力”,我们需要将其理解为穿甲弹在穿透目标后,其内部的能量释放对周围环境和结构造成.............
  • 回答
    在探讨舰炮主炮为何不普遍使用钢针/脱壳穿甲弹(APFSDS)之前,我们得先明白一个基本道理:武器的设计永远是围绕着特定的作战需求和使用环境进行的权衡。舰炮主炮作为海军舰艇的“牙齿”,其任务与陆军坦克炮、高射炮等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也就决定了它们在弹药选择上的不同取向。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钢针”或“脱.............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18世纪的铁家伙们,特别是它们往钢板上招呼的效果。那时候还没现在这么花哨的“穿甲弹”概念,主要是实心铁球,威力大小主要看炮管里装多少火药,炮弹有多重,还有炮管的长度和工艺。18世纪这会儿,海军战舰的装甲,特别是对付火炮,主要是用橡木。钢装甲那真是稀罕物,或者说,当时能制造出足够厚、足.............
  • 回答
    设想一下,我们拥有一项跨越时空的奇妙能力——将一艘现代化的战列舰送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硝烟之中。这艘战列舰,凝聚了我们如今最尖端的技术,它将成为一颗投入那个古老战场的最耀眼的流星,足以搅乱整个战局的走向。首先,让我们来构思一下这艘“穿越者”战列舰本身。它绝不会是任何一个二战时期国家所能想象出来的样.............
  • 回答
    在《男人们的大和》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大和号上绝大多数的舰员都身着绿色的军服,这背后其实是日本海军在二战时期的一种制式服装规定,不过,事情远比看起来要复杂一些。首先要明白的是,大和号上的绿色军服并不是那种我们通常想象中的鲜绿色。在日本海军的语境下,这种颜色更准确地说是深青色(紺色),或者说是接近于一.............
  • 回答
    辽宁舰穿越到马岛战争?这脑洞可真是够大的!不过,咱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好好聊聊这个假设性的场景,看看24架歼15在那个年代能掀起多大的风浪。首先,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1982年的马岛战争。那会儿的英国皇家海军,那可是家底厚实,拥有航空母舰“竞技神”号(HMS Hermes)和“不屈”号(HMS In.............
  • 回答
    2017年1月10日辽宁舰穿越台湾海峡:一次“例行性”演练背后的多重解读2017年1月10日,中国海军航母编队首次公开穿越台湾海峡进行训练,这一事件,在当时无疑在两岸乃至国际社会都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尽管中国官方将其定性为一次“例行性”的军事训练,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战略信号和地缘政治考量,是值得深入探究.............
  • 回答
    4月辽宁号航母编队携055型南昌舰等六艘舰艇穿越冲绳本岛和宫古岛海峡南下太平洋,是中国海军在地区军事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且具有多重含义的事件。要深入理解其信号,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军事层面的信号: 航母编队走向远海、深蓝的训练能力与决心: 突破第一岛链的标志: 冲绳本岛和宫.............
  • 回答
    关于“2020年4月9日辽宁舰航母穿越台海”的消息,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解读其意义和影响:首先,需要确认消息的真实性:在讨论之前,最重要的一点是核实消息来源。对于军事行动的报道,官方的声明、有公信力的军事媒体的报道、以及可靠的军事分析人士的解读更为可信。如果消息来源不明或仅是猜测,那么讨论的意.............
  • 回答
    穿越时空,成为一名身处1950年朝鲜半岛的普通士兵,手中握着改变历史进程的秘密——仁川登陆的情报。这无疑是比任何超能力都更具压迫感的重任。摆在我面前的,是无数中国士兵倒下后的残酷现实,以及一份可能扭转乾坤的绝密信息。情报的价值与现实的鸿沟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份情报的价值是巨大的,但将它转化为有效的行动.............
  • 回答
    乌克兰军舰不顾俄罗斯警告穿越刻赤海峡并与俄舰发生碰撞的事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国际事件,对俄乌关系、地区安全以及国际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经过回顾:2018年11月25日,三艘乌克兰海军舰艇——“别尔江斯克”号炮艇、“尼科波尔”号炮艇和“亚速夫”号侦察.............
  • 回答
    舰炮上的盖子,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东西,其实大有讲究。它可不是随便套上去的,而是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保障着战舰的“牙齿”能够随时保持最佳状态,在关键时刻一鸣惊人。咱们先从它最基本的功能说起:防护。你可以把舰炮想象成战舰的重型武器,而炮管呢,就是它最脆弱也最关键的部位。想象一下,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或者在.............
  • 回答
    “巨舰大炮”——这两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雄浑的历史感,仿佛让人回想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些披挂着巨型舰炮、横行于海上的战列舰。然而,随着航空母舰的崛起,海战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海上霸主——战列舰,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么,在当今舰炮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下,“巨舰大炮”时代是否有卷土重来.............
  • 回答
    现代新型驱逐舰的舰炮与二战日本联合舰队主力战列舰的舰炮进行对射,这绝对会是一场极其悬殊且结果一边倒的较量。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场假想的交锋,力求还原这场不对称战争的残酷真相。一、 火力与弹药的代差:压倒性的远程精确打击首先,我们要明确双方舰炮的根本性差异。 现代新型驱逐舰的舰炮: 以美.............
  • 回答
    当然,我来给你仔细聊聊这个脑洞大开的问题。想象一下,如果把二战时期那些巨兽般的战列舰舰炮搬到陆地上,对上咱们现在最先进的主战坦克,这画面可真是够震撼的。那么,结果到底会怎样?一炮能不能把坦克轰成碎片?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首先,得明白战列舰舰炮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战列舰舰炮,尤其是那些大家伙,比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战列舰设计中最核心的权衡之一。舰炮口径和数量,究竟哪个对战列舰的战斗力影响更大?这就像问一把锤子重一点好,还是多几把锤子好一样,答案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要看具体的使用场景和作战目标。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口径的诱惑:一击制敌的威力舰炮的口径,简单来.............
  • 回答
    现代驱逐舰舰炮能否击落二战时期战斗机群?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会发现里面涉及不少门道。首先得明确一下,“现代驱逐舰”和“二战时期战斗机群”这两个概念的差异有多大。现代驱逐舰的舰炮:我们通常说的现代驱逐舰,装备的舰炮跟二战时期那可是天壤之别。最常见的可能是5英寸(约127毫米)的主炮.............
  • 回答
    驱逐舰上的舰炮确实厉害,射程远、威力大,火力密集,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咱们陆军装备的火炮,跟舰炮比起来,似乎总是隔着一层什么呢?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其实,这背后涉及到很多细节,可不是简单地把舰炮搬到陆地上就能行的。首先,得说说舰炮和陆军火炮的根本区别,这就像是两种不同的“基因”。 舰炮:为大海.............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二战时期那些巨炮对轰的场面,什么“大和”号的18.1英寸主炮,还有俾斯麦号的15英寸主炮,跟同时期陆地上的野战炮比起来,那尺寸简直是碾压级别的。为啥海里的家伙就这么“重口味”?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的“船大炮就大”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得明白舰炮和陆军火.............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触及了武器设计中一个很关键但又容易被忽略的点:细微尺寸差异背后的复杂设计权衡和由此带来的性能飞跃。很多人可能觉得,460mm和457mm,这3mm的差别,不就是小数点后面的一点点事儿吗?怎么就能让性能“差那么多”呢?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或者说,我们不能仅仅从“口径”这两个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