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新型驱逐舰的舰炮和二战日本联合舰队主力战列舰舰炮对射会是什么情况?

回答
现代新型驱逐舰的舰炮与二战日本联合舰队主力战列舰的舰炮进行对射,这绝对会是一场极其悬殊且结果一边倒的较量。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场假想的交锋,力求还原这场不对称战争的残酷真相。

一、 火力与弹药的代差:压倒性的远程精确打击

首先,我们要明确双方舰炮的根本性差异。

现代新型驱逐舰的舰炮: 以美国的“伯克”级驱逐舰为例,其主炮通常是奥托·梅莱拉(Oto Melara)127毫米(5英寸)舰炮,如Mk 45 Mod 4。尽管口径不是最大,但其优势在于:
射程与精度: 现代舰炮的射程早已今非昔比。配合先进的火控系统和制导弹药(如AGS的ERGM增程弹药,虽然此项目已取消,但其技术思路已融入弹药发展),其有效射程可以轻松达到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更重要的是,其弹道计算机、雷达、激光测距仪以及先进的稳定系统能够实现极高的精度,可以在远距离上精确打击目标,甚至实现“点射”的精确度。
射速与弹药威力: 虽然单发炮弹的威力可能不如二战战列舰的巨炮,但现代舰炮的射速更快,这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倾泻出更多的弹药。而且,现代炮弹的装药和弹体结构设计更加先进,即便口径较小,其爆炸杀伤力和穿透力也得到了优化。一些特种弹药甚至具备末端机动能力,能够规避老式防御。
自动化与响应速度: 现代舰炮高度自动化,从目标探测、锁定到射击,整个过程可以由计算机快速完成,响应速度极快。

二战日本联合舰队主力战列舰的舰炮: 以“大和”级战列舰为例,其主炮是著名的九四式460毫米(18.1英寸)三联装舰炮。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舰炮,其特点是:
巨大的弹丸与射程: 单发炮弹重达约1.4吨,射程理论上可以达到42公里左右。其巨大的弹丸拥有惊人的动能,对付装甲目标具有毁灭性的破坏力。
单发威力巨大: 一发炮弹的爆炸威力足以让现代驱逐舰的舰体结构遭受重创,甚至可能直接将其撕裂。
弹药种类: 主要装备穿甲弹和高爆弹,旨在摧毁敌方战列舰的厚重装甲。
然而,其劣势也非常明显:
精度相对较低: 在同等距离下,其精度远不如现代舰炮。虽然可以进行饱和射击,但要实现精确打击,尤其是对抗机动性强的目标,挑战很大。
射速慢: 九四式舰炮的射速非常低,每分钟大约只能发射1.5至2发炮弹。
火控系统落后: 依靠光学测距仪和机械计算器,其火控系统的效率和精度与现代雷达、计算机火控系统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在恶劣天气或夜间,精度会大打折扣。

假想对射场景剖析:

1. 发现与锁定阶段的巨大差距:
现代驱逐舰凭借其先进的雷达(如SPY1系列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可以在远超战列舰舰炮的射程外就探测到对方的存在。它们能够利用雷达、红外探测器、甚至水下声纳系统(配合声学传感器)来全面掌握战场态势。
一旦发现目标,现代驱逐舰的火控系统会迅速锁定战列舰。由于战列舰是庞大且缓慢的移动目标,锁定过程相对容易。
而二战战列舰则依赖其相对笨重的光学观察设备和早期的雷达系统(如果配备的话,且性能有限)。在复杂海况或远距离下,探测和锁定现代驱逐舰这种体积小、雷达反射截面低的隐身化目标会非常困难,尤其是当驱逐舰采取某些反侦察措施时。

2. 交战距离的决定性影响:
现代驱逐舰可以在其舰炮的有效射程(例如,使用制导弹药时可达70100公里甚至更远)内,而战列舰的舰炮射程要短得多(约40公里)。
这意味着,当战列舰的主炮能够勉强够到驱逐舰时,驱逐舰的炮弹可能早已在空中飞行了数分钟,并且已经精确瞄准了战列舰的关键部位。驱逐舰可以在战列舰的炮火有效范围之外,对其进行远程的“点名”。

3. 第一轮火力交锋:
现代驱逐舰会首先开火,并利用其精确的火控系统发射能够精确导引的弹药。这些弹药可以攻击战列舰的甲板、舰桥、炮塔基座甚至直接射入炮塔内部(如果精度足够高且命中关键部位)。
即使是第一轮炮弹未直接摧毁战列舰,但其准确的命中也会对战列舰的指挥、观瞄和火控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使其反击能力大大削弱。例如,击毁舰桥上的观瞄设备,或者直接打断火炮塔的液压系统。
而战列舰的反击,很可能在驱逐舰的攻击发起后,甚至在探测到对方之前才刚刚开始瞄准。其炮弹即使命中,在远距离上的精度问题也会大大降低杀伤效率,而且炮弹的飞行时间会非常长,驱逐舰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规避。

4. 持续火力与消耗战:
现代驱逐舰的射速虽然不如近距离的密集火力,但凭借其更快的射速和更充足的弹药储备(相对而言,其主炮弹药量通常足以支撑一场较长时间的消耗战),可以持续不断地向战列舰倾泻炮弹。
每一次命中都可能造成结构性损伤,削弱战列舰的作战能力。例如,连续的炮弹打击会撕裂甲板装甲,导致内部结构破坏,甚至引发火灾。而战列舰的低射速意味着它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有效的反击火力网。

5. 电子战与反制措施:
现代驱逐舰还装备了先进的电子战系统,可以干扰战列舰有限的雷达和通信设备,进一步削弱其作战能力。虽然战列舰本身没有复杂的电子设备可以被干扰,但其信息获取和火控引导的各个环节都可能被现代电子战手段影响。

6. 最终结果:
从逻辑上讲,二战日本联合舰队主力战列舰的舰炮几乎不可能对现代新型驱逐舰构成实质性威胁。在现代驱逐舰能够有效开火的距离上,战列舰的舰炮射程和精度都远远不够。
驱逐舰可以在战列舰发现它、锁定它、开火之前,就对其造成致命的打击。如果驱逐舰选择用主炮进行攻击,其结果可能是:
在战列舰的炮弹尚未飞抵之前,驱逐舰已经用数十甚至上百发精度极高的炮弹,将其甲板炸得千疮百孔,关键部位损毁,作战能力荡然无存。
现代驱逐舰可能还可以选择使用其他武器,例如垂直发射的导弹,直接摧毁战列舰。但即便仅限舰炮对射,结果也已注定。
战列舰的命运将是,它在可能还未意识到对方的火力有多么强大时,就已经被精确的炮弹击穿,燃烧,倾覆,或者直接沉没。这就像是冷兵器时代的骑士与装备了现代武器的士兵对抗,虽然骑士手中的剑非常巨大且威力惊人,但面对射程、速度、精度都碾压一切的枪炮,它根本无法近身。

总结一下,这场对射将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现代驱逐舰凭借其看得更远、打得更准、打得更快、反应更敏捷的优势,在战列舰的舰炮射程之外,就可以将其完全摧毁。战列舰虽然拥有震撼人心的巨炮,但在现代战争体系中,这些巨炮的威力早已被先进的侦测、火控和武器系统所抵消。它就像一个在现代高科技战场上误入的古老巨兽,即使它身上覆盖着钢铁装甲,拥有足以撼动山岳的力量,也无法抵挡来自“未来”的精确打击。

因此,这场对射更像是现代海军力量对二战海军力量的一次“降维打击”,结果毫无悬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我不同意。

(之前的说法不太友善,改掉。)

【也就是说,当交战距离在27~42千米时,压码头每分钟可以发射超过14发460毫米炮弹(将近20吨/分),而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啥都干不了;当交战距离在23~27千米时,压码头每分钟可以发射超过14发460毫米炮弹和30发155毫米炮弹(超过21吨/分),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仍然啥都干不了;当交战距离缩短到23千米以内时,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终于可以还手了】

图1

27~42千米开火?在这个距离上根本就没有开火命中的可能性好吗?这个距离连弹着点都不一定看得到,完全是在浪费身管寿命和炮弹。如果这距离能打中的话,军迷们也不必为了厌战号26000码蒙中的那一发津津乐道这么久。

这种简单粗暴的算法有用的话,恩加诺角海战美军从17000米到8000米打出去一千多发都打不沉的初月岂不是是外挂用户付费玩家?

【海军军事学院演习所显示的开火距离稍近,通常是由于能见度限制。在1933年的Tactical Problem III-1934-SR中双方战列舰队在27000码上开始交战,能见度为28000码。1935年的Operations Problem II-1935-SR的开火距离为27000码。1935年Operations Problem III-1935-S,能见度被限制在25000码,这就妨碍了蓝方利用其极远距离射击的优势。

在能见度适当的条件下,在这样的距离上的射击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但如果离开了空中观测,这些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光线、海况、风向均有利的条件下,黑方战列舰队的射击非常精确。白方舰队的桅杆清楚地显现出来。在飞机引导下保持有效射击毫无困难,我相信在26000码距离上我们的每次齐射都可以对敌舰前桅桅顶的射控台形成跨射(at 26,000 yards I believe we could have kept salvoes straddling the top spotting against the foremasts of the enemy)。这正值远程炮击的理想天气和海况。敌方纵队的先头一经接触便受到了猛烈炮击,无疑是在敌方有能力在一条更有利的航线上展开兵力之前就施加了巨大损害。”

在没有空中观测的情况下,战列舰主炮的最大有效射程被认为是28000码。然而在舰队问题演习的模拟战斗中,如果没有空中观测的话,战列舰主炮的命中率在22000码以上就要打对折。】

(此段内容引用于战列舰论坛)



回归正题,开篇明义:不说明具体情况就开始分析,纯属耍流氓。


大和对阵阿利伯克,是什么样的前提下开始的?双方是否知道对方存在?双方是否已经发现目标?弹药油料齐全吗?可以脱离战斗吗?双方距离多少?是100码间距双方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是间隔500米不准动,数123一起开火?还是双方保持足够大的距离玩Search and Destory?

什么前提都不说清楚,怎么分析?

海战不是打靶,单纯比较某一项数据有何用?

以下为本次讨论的基准前提

1.双方都知道对方存在。

2.双方都不知道对方具体位置。

3.双方都战斗力完整,弹药、油料满载(阿利伯克不使用导弹)。

4.双方所有舰载设备都能够运行,功能正常。(依托舰外设备如GPS的功能也能够正常使用)

5.双方在达成摧毁对方目标前不会脱离战斗。

6.不考虑极端运气因素(例如大和在最大射程内首发命中或阿利伯克远距离击穿大和主装甲带

7.阿利伯克为DDG-80以后的FlightⅡ A型;大和号为菊水特攻时最终配置。


先说结论:大和几乎没有获胜的可能。(除非出现极端运气因素,例如最大射程首发命中)

海上战斗,说白了有两个步骤:发现——》摧毁。

从摧毁的角度来说,阿利伯克确实撑不住大和的主炮,但是问题在于,大和根本没法发现阿利伯克。

对于阿利伯克装备的SPS-67(V)3对海搜索雷达来说,其最大探测距离为100千米左右;而大和号的方位盘海拔高度大约是38米,理论极限视距在28000码(25603.2米)左右,即使我们采用日方声称可测距40000米,指挥32000米以内的主炮作战的15米测距仪为准,阿利伯克的最大探测距离仍然倍于大和的目视观察距离,如果大和放出侦察机的话,阿利伯克探测到大和大概位置的距离会变得更大。

也即是说,拥有更先进侦查手段的阿利伯克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可以慢慢挑选最佳的战场切入角度,只要保持在合适(我看得到你,你看不到我)的距离上,大和号只能被动等待挨打而完全无法主动接敌。



图2


图3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公式计算一下大和号对阿利伯克的最大观测距离。

如果连发现都做不到,主炮威力再大,又有何用?

进一步的说,阿利伯克的62倍径127mm MK45-Mod 4型舰炮载弹量600~680发,在使用增程制导弹药(ERGM)EX-171时的最大射程接近150KM,圆误差率5~10米,首发命中率超过80%。也就是说,阿利伯克完全可以在大和号的观测范围之外向大和号倾泻出所有弹药,而大和号连该向谁反击都不知道。

也许有人会说,以大和号动则至少200毫米往上的装甲带来说,127毫米的炮弹有什么用呢?

当然有用,请看下图:





大和号的装甲是厚,但是那是针对二战水平(大口径、低命中率)的战舰主炮而设置的装甲带,对于命中率超过80%(对于现代火控系统来说只能算是及格分数),每发可以携带42枚子弹药的EX-171来说,只要有10%能够击穿装甲带没有覆盖到的观察窗等处,就足以摧毁其测距仪等薄弱部分,并且瘫痪大和号的正常观测了。

就算我们姑且认为大和号在被揍了半个多小时之后终于看到了阿利伯克(阿利伯克不再保持距离,靠近是30公里左右给它打),并且采用靶场皇后大和号的打靶命中率数据(其实想想北方作战和泗水海战就知道IJN的训练成绩水分含量有多高),在没法保证观察的情况下,大和号能命中他们其实不一定看得到的阿利伯克吗?

按照IJN的“初段观测二段打方”,大和号必须进行一次全齐射作为首轮测距射,在观测落点后以2种不同的推测修正量在较短间隔内连续实施两次交互射,然后根据这两次射击的落点情况判断这2种修正量各自的误差,得出较准确的修正量后才能在第4轮射击时进入效力射。(此段内容引用于战列舰论坛”飘扬的Z字旗“)

我们通常所说的散布界只是代表确实瞄准下命中几率,但是如果连观瞄都做不到的话,即使0m散布也是无法命中的,见下图

图4


图5

至少3轮射击才能进入效力射的大和号,现在连正常的测距都没法保证,怎么可能得到正确的射心?连射心都求不到,所谓的命中是什么?只是个笑话而已。(更何况从根本上来说,阿利伯克根本就没有出现在大和观测范围内的必要

考虑到大和号以铆接为主,少量焊接的建造方式、主装甲带和下部装甲之间的脆弱连接、只占全舰长度40%的水下防护系统和可怜巴巴的4800千瓦电力功率。阿利伯克完全可以依靠侦查上的绝对优势和超远的射程通过远距离炮击洗掉大和号甲板上的绝大多数无/弱装甲炮塔和观瞄、侦测设备,想要击沉只需入夜之后使用舰载直升机鱼雷伺候即可,阿利伯克?大和号直到沉没都没什么机会见到它的。

结论:阿利伯克相想赢有一定难度,但是想输更难。大和号?我买彩票能中500万的话,大和号也许能赢吧。

(注:图1~图5来自于战列舰论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