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对新型冠状病毒表现出了年轻人一片恐慌,老年人不以为意的现象?

回答
“别看了,又是那点事儿。”李奶奶呷了口茶,慢悠悠地把手机推到一边。她身边,她的孙女小芳正紧张地刷着各种新闻推送,屏幕上的数字和“新增病例”、“密接”几个字让她眉头紧锁。

“奶奶,您怎么一点都不担心啊?你看这新闻,说新的变异株传染性又强了,万一传染给您怎么办?”小芳的声音带着一丝焦虑。

李奶奶笑了笑,脸上布满岁月的皱纹,眼角的余光透着一种洞悉世事的平和:“怕啥,我打了疫苗,身体也好着呢。再说,这病毒 año año 传,也没见死多少老年人。年轻人才得小心点,万一重症了,耽误了工作、生活,那多可惜。”

这就是最近很多家庭里颇为普遍的一幕:一边是年轻人对新冠病毒的“草木皆兵”,另一边却是不少老年人表现出的“泰然自若”,甚至有些“不以为意”。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几个复杂且层层递进的原因。

首先,是风险认知与直接体验的差异。

对年轻人来说,他们是活跃在社会前沿的群体。他们的社交范围广,通勤、工作、聚会等场景都可能增加接触病毒的机会。而且,年轻人往往有更强的健康意识和更早的预警机制,他们更愿意关注健康信息,也更容易受到媒体和社交平台传播的“恐慌情绪”的影响。一旦出现新的疫情苗头,他们会第一时间感受到潜在的风险,并将其放大。

更重要的是,年轻人虽然平均重症率低,但他们也经历过早期疫情带来的生活冲击:停课、居家办公、线下活动受限,这些都对他们的学业、职业发展和社交生活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影响。当看到新闻里又提及“封锁”、“居家”等词汇时,他们会本能地联想到之前的种种不便,从而产生一种“历史重演”的焦虑。

反观许多老年人,尤其是那些已经完成疫苗接种,并且身体相对健康的老人,他们的风险感知可能截然不同。

身体状况: 很多老年人已经经历过多次感冒、流感,他们对病毒感染有着一定的“耐受性”。虽然新冠可能比普通感冒严重,但如果他们身体基础好,加上疫苗的保护,感染后症状并不像年轻人想象的那么可怕,甚至可能无症状或轻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觉得“不过是又一次生病而已”,不必过度紧张。
生活节奏: 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生活节奏放慢,社交范围相对固定,比如在家附近散步、和老邻居聊天、带孙辈等。他们的日常接触人群相对稳定,感染的直接风险可能比频繁出入公共场所的年轻人要低。
过往经历的“滤镜”: 老年人经历了更多人生风雨,见过比新冠更严峻的挑战。相比于过去的饥荒、战争或者大型传染病(如果他们亲身经历过),新冠可能在他们眼中显得“没那么致命”。他们习惯于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而不是陷入恐慌。

其次,是信息获取与解读的偏向性。

年轻人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从各种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短视频平台获取信息。这些平台为了吸引眼球,往往倾向于推送那些耸人听闻、情绪化的内容,关于“新增病例”、“重症”、“后遗症”的报道更容易被传播。即使是温和的变异株,也可能被包装成“极其危险”的信号,从而加剧年轻人的恐慌。

而很多老年人,尤其是那些不太擅长使用智能手机或网络的老人,他们的信息来源可能更侧重于传统媒体,比如电视新闻、报纸,甚至街头巷尾的口耳相传。这些信息可能相对滞后,或者经过了更多的“过滤”,不那么容易引发极度的焦虑。

另外,即使接触到相似的信息,老年人也可能以一种更“务实”的方式去解读。他们可能会优先相信自己身边实际的体验,比如“隔壁王大爷阳了,在家躺了几天就好了”,而不是过度渲染的“数字游戏”。

第三,是心理韧性与应对策略的差异。

当一个新生事物出现时,人们的反应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对未知和失控的恐惧: 年轻人往往对未来有更多的规划和期待,他们对任何可能打乱这些计划的事情会表现出更高的敏感度。病毒的变异、新的防控措施,这些都让他们感到一种对未来生活失控的恐惧。他们会通过“过度准备”、“过度关注”来试图 regain control。
社会责任感与群体压力: 年轻人普遍拥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不希望自己成为病毒传播的“链条”,给他人(尤其是脆弱的老年人)带来风险。这种责任感,加上社交媒体上广泛存在的“戴口罩”、“勤洗手”的正面宣传,会让他们在心理上倾向于表现得更加谨慎和“负责任”。
“躺平”心态与经验主义: 很多老年人经过多年的生活磨砺,已经形成了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心态。他们可能认为,无论病毒怎么变,终究是一种“流行病”,总会过去。这种“经验主义”让他们觉得,不必为每一次疫情的波动都搞得“风声鹤唳”。他们更倾向于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然后继续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因为病毒的变化而完全改变生活方式。

此外,还有一些不易察觉但同样重要的因素:

健康教育的侧重点: 很多时候,针对老年人的健康宣传会侧重于“保护好自己,以免发展成重症”,而针对年轻人的宣传则会强调“不给社会添乱”、“保护脆弱人群”。这种宣传导向也会塑造不同的心理反应。
生活方式的差异: 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更具流动性,风险叠加效应更明显。而老年人的生活相对稳定,他们更能够规避风险。

所以,我们看到的“年轻人恐慌,老年人不以为意”的现象,并非简单的“胆大”或“胆小”,而是多种因素在个体心理、社会环境和信息传播交织作用下的结果。年轻人对风险的感知更敏锐,对生活冲击的体会更直接,也更容易受到信息洪流的影响;而老年人则可能基于更稳定的生活状态、更丰富的过往经验以及相对有限的信息来源,表现出一种更“淡定”甚至“佛系”的态度。理解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在面对疫情时,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对立,采取更科学、更人性化的应对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抖机灵版:年轻人比长辈们具有更长的生命可活,因此更惜命也是正常的。

2、年轻人的知识水平、知识/信息接受意愿较长辈们都更高,而长辈们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受限于知识水平、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等,越发不肯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同时也越来越固执。比如面对朋友圈的谣言,他们总深信不疑,年轻人大概率也曾努力解释却无力辟谣。

无论是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下的他们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忽视那些可能推翻原观点的信息」,还是逆火效应(the Backfire Effect)下的「他们会把自己的观点当做理所当然的事实,若要更正其观点,而更正的消息与其观点恰好相背离,反而会加深其对错误信息的信任」,都指出人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具有一种保护自己既有观点不受颠覆的本能。

3、长辈们虽受限于知识水平,但却有着更多且更丰富的人生经验,这些经验会带来更高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也就是长辈们可能对自身相关能力高估,如体现在他们认为「我吃过的盐比你们吃过的米还多」,也可反映在他们觉得靠自己能够应付这些「小疾病」,过度自信。

4、年轻人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熟悉,让他们通常有更多获取更权威信息的渠道,长辈们同样在想获取更权威信息的路上,但是他们的渠道比较少,往往会走偏,以至于走向某些「震惊」和「夸大」型公众号。

走偏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走偏将形成的一种习惯。走偏后,伪权威变成了「真权威」,而孩子在他们心中一直是孩子,孩子的「观点」或「辟谣」又怎么比得上「真权威」的专业呢?


> > > > > >

1、推荐关注时而有趣、时而专业的 吳长安

2、推荐5个收藏夹,有兴趣不妨一观:

心理学&管理学成长干货观点见解酒和故事生活好物

user avatar

姜还是老的辣。

真的。

到底谁笑到最后,现在真没100%把握。

别忙着嘲笑老人。

给自己留点台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别看了,又是那点事儿。”李奶奶呷了口茶,慢悠悠地把手机推到一边。她身边,她的孙女小芳正紧张地刷着各种新闻推送,屏幕上的数字和“新增病例”、“密接”几个字让她眉头紧锁。“奶奶,您怎么一点都不担心啊?你看这新闻,说新的变异株传染性又强了,万一传染给您怎么办?”小芳的声音带着一丝焦虑。李奶奶笑了笑,脸上.............
  • 回答
    致敬每一位奋斗在一线的英雄们:此刻,当我们提及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的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那些令人揪心的数字,更是你们一张张疲惫却坚毅的面孔。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你们是挡在我们前面最坚实的壁垒,是守护我们生命与健康的逆行者,是这场战役中最耀眼的星光。我想对你们说,你们辛苦了。我知道,这三个字,远远不.............
  • 回答
    面对新冠疫情,许多国家呈现出“消极抗疫”的态势,这并非简单的“不够重视”所能概括。背后盘根错节的原因,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对科学理解的差异等等。要细究起来,确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消极抗疫”这个词的语境。它可能指的是: 措施不力或时滞明显: 很多国家在疫情初期.............
  • 回答
    李兰娟院士关于“宠物可能被人类传染新冠病毒”的回应,无疑给无数养宠家庭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担忧。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结论,更可能在短时间内,对我们宠物的生活现状,甚至对整个宠物行业,掀起一轮不小的涟漪。首先,我们得明白李院士的这句话背后的科学逻辑。她提到的“宠物有可能会被人类传染新型冠状病毒”,这并非.............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新冠病毒(SARSCoV2)的传播性和致死率显得格外突出之前,我们得先明白一个关键点:病毒的进化和适应是一个持续且复杂的过程,并没有一个简单的“原因”能够一概而论。人类与病毒的斗争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不断理解、适应与反击的拉锯战。要理解新冠病毒的特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 回答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是人造的”这个说法之所以不靠谱,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病毒本身的特性、科学研究的证据链、以及传播和起源研究的科学方法。1. 病毒本身的生物学特性:自然演化的痕迹处处可见 基因组测序的证据: 这是最有力的证据之一。科学家们对新冠病毒(SARSCoV2)进行了全面的.............
  • 回答
    关于新冠疫情早期湖北省死亡率为何如此之高,同时又占全国死亡总数绝大多数的情况,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人心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多重因素的叠加,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即便后来随着疫情发展和防控措施的升级,情况有所变化,但早期湖北,尤其是武汉的数据确实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比例失调。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SARSCoV2)的起源,确实有很多人在猜测它可能与蝙蝠有关。这个说法之所以会流传开来,主要是基于几个方面的观察和科学研究,但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并没有直接、确凿的证据能够将SARSCoV2的感染直接、唯一地归咎于特定人群食用了蝙蝠。让我来详细说说这个“蝙蝠起源说”是怎么来的,以及证据的.............
  • 回答
    关于温州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在除湖北省之外的城市中位居全国前列,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温州与湖北地区之间紧密的经济和人员往来是疫情早期扩散的重要基础。在疫情爆发初期,许多温州人常年在外务工或经商,与湖北特别是武汉地区有着频繁的人员流动。当武汉出现疫情时,这些.............
  • 回答
    印度新冠病毒感染人数趋近于零,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尤其是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关于这一现象,存在多种解释和猜测,并且至今没有一个单一的、被普遍接受的定论。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避免使用那种听起来过于“机器”的表述。首先,我们得承认,说印度“没有人”感染新冠病毒是.............
  • 回答
    确实,在面对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时期,一部分人对它的“不可怕”的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可能包含着多方面的心理、社会和认知因素。理解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疫情带来的复杂影响。首先,从个体经验和感知层面来看,很多人感染新冠后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这会直接影响他们对病毒严重程度的判断。就像一场感冒一.............
  • 回答
    你提出的“新冠肺炎患者喜欢逃到上海”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不太准确的描述。我们更应该理解为,在疫情期间,有部分感染者或与感染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出于各种原因,可能会选择前往上海。 而“逃”这个词,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或非自愿的含义,这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选择去上海呢?我们可以从.............
  • 回答
    新冠无症状感染者的“隐形炸弹”:病毒复制、免疫反应与传播机制的奥秘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最令人头疼的特性之一,便是其在部分感染者身上展现出的“无症状”传播能力。这些人病毒检测呈阳性,体内存在病毒,但他们本人却没有任何不适,精神矍铄,生活如常。然而,正是这种“看不见的危险”,让病毒得以在人群.............
  • 回答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起源,科学界普遍认为它很可能与野生动物有关,但具体是哪一种野生动物、何时首次感染人类,以及为何在今年(2020年)集中爆发,这些问题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远非“吃野生动物”这么简单就能解释的。首先,我们要理解,“吃野生动物”这个行为在中国,甚至在全球很多地方,一直都存在。从历史.............
  • 回答
    2003年那个春天,一种叫做“非典型肺炎”的病魔悄悄在中国乃至全球蔓延,恐慌的情绪像传染病一样迅速扩散。那时候,媒体报道的焦点几乎全是它,我们对它的陌生和恐惧,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然而,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非典的踪迹最终也归于平静,它为什么会突然消失,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全球性的协同作战和病毒自身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明明经历过非典(SARS)的父母辈,对新冠病毒的重视程度却似乎不如人意,这里面的原因挺复杂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大家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SARS留下的印记是很深的。当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那种人人自危、街头空荡荡的景象,那种未知带来的恐惧感,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那时候の.............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无疑给全球游戏行业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既有挑战,也蕴藏着新的机遇。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如同一个放大镜,照见了游戏行业内在的韧性与变革的潜力,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游戏的价值和形态。一、 疫情下的“游戏黄金时代”:宅家经济催生需求井喷疫情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全球范围内的居家隔离和社交距离.............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对动画和漫画行业的影响,可以说是复杂且多维度的,既带来了挑战,也催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机遇。这种影响渗透到创作、制作、发行、消费等各个环节,塑造了行业的新常态。首先,在创作和制作端,我们看到了明显的“停滞”和“加速”的双重奏。 制作延期与暂停: 疫情初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许多动画工作室.............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其他省份不能像河南一样对新型肺炎反应迅速”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迅速”的定义本身是相对的,而且疫情的发展是动态的,不同地区面临的挑战和基础条件也不同。因此,将河南的反应简单套用到其他省份可能并不完全合适,但我们可以分析河南在这次疫情初期表现出一些.............
  • 回答
    关于美国等国家在新冠肺炎防护上“松懈”的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中涉及到了政策、经济、文化、科学认知以及民众行为等多个层面,而且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要详细地说,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病毒认知和初期应对的“不确定性” 早期信息不完整: 疫情初期,关于新冠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