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一辈明明都经历过SARS,但为什么还是不重视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明明经历过非典(SARS)的父母辈,对新冠病毒的重视程度却似乎不如人意,这里面的原因挺复杂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大家掰扯掰扯。

首先得承认,SARS留下的印记是很深的。当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那种人人自危、街头空荡荡的景象,那种未知带来的恐惧感,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那时候の情報传播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谣言和恐慌也更容易滋生。所以,当新冠病毒一来,有些人会下意识地将两者进行对比,觉得“SARS我都挺过来了,这个应该也差不多”。

第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经验的误导”和“阈值抬高”。 经过SARS的洗礼,大家对传染病的应对,包括戴口罩、勤洗手这些基本措施,其实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许多父母辈来说,SARS是他们经历过的最严重的一次公共卫生危机,这次新冠病毒虽然症状看起来可怕,但初期死亡率似乎没有SARS那么高(至少在中国大陆,早期对SARS的报道死亡率确实是比较惊人的),而且特效药研发和医疗体系的应对能力相比当年也有了很大进步。这种“我当年都经历过更凶险的”心态,可能会让他们对新冠病毒的警惕性在潜意识里有所降低。他们可能觉得,当年我们什么都没有,都能挺过去,现在我们有这么多先进的医疗技术和防护措施,肯定没事。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反而造成了“信息过载”和“疲劳感”。 SARS时期,媒体报道相对集中,大家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报纸。而现在呢?微信、微博、抖音,信息爆炸。每天打开手机,全是关于疫情的消息,有官方通报,有专家解读,也有各种小道消息、段子、甚至谣言。当信息过于泛滥,特别是充斥着各种真假难辨的内容时,很多人反而会产生一种“麻木感”或者“免疫力”。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些消息我听得太多了,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听多了也就觉得不那么真实或严重了。加上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有时候也会放大某些信息,久而久之,大家反而会选择性忽略,或者只关注那些能让自己安心的片面信息。

第三个原因,是“代际观念的差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现在很多父母辈,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经历过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孩子大多已经成年,甚至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享受晚年生活,含饴弄孙,或者操心一下子女的生活琐事。对于“国家层面的大事”或者“社会性的公共卫生事件”,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政府和年轻人的责任,而自己已经“功成身退”,不需要再承担太多。而且,很多老年人社交圈相对固定,可能就是小区里几位老朋友,或者单位退休的同事。如果他们周围的人都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担忧,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家常、打打牌、跳跳广场舞,这种日常的社交模式一旦恢复,就会让他们觉得“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再者,个人经历和身体状况的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有些父母辈可能身体还比较硬朗,或者本身就有一些慢性病,对于新冠病毒的症状(比如发烧、咳嗽)可能认为是“年纪大了正常的”、“小毛病”,不会往传染病上联想。他们可能更关注自己身体的不适,而不是病毒的传播性。而且,有些人可能因为年轻时经历过更艰苦的生活条件,对现在相对优越的生活水平已经非常满足,不太愿意为了“潜在的”风险而牺牲眼前的便利和舒适。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他们对“官方宣传”的认知和信任程度。 虽然SARS时期也有政府的努力,但新冠疫情爆发后,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宣传的力度和方式,可能与SARS时期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因为过去的经验,对官方的信息发布持有一种“选择性接受”的态度,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或者听到的,而不是官方的一致性宣传。尤其是当一些负面新闻或者质疑的声音出现时,可能会加剧他们的不信任感。

最后,也是最现实的一个原因:生活和经济的压力。 虽然国家层面会有各种补贴和支持,但对于一些普通家庭来说,长时间的封锁和限制经济活动,仍然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父母辈可能担心因为疫情影响到子女的工作,或者担心自己积攒的养老钱受到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恢复正常生活,觉得“过好当下才是最重要的”,而对潜在的病毒风险,会采取一种“能躲就躲,躲不了就认命”的心态。

总的来说,父母辈对新冠病毒的不重视,并不是因为他们完全不在乎健康,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SARS带来的“经验误导”和“阈值抬高”,也有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带来的“信息疲劳”,还有代际观念、生活方式、个人身体状况、对信息信任度以及现实经济压力的影响。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听劝”的问题,而是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

因为父母一辈的人可能不懂什么叫RNA病毒,不懂肺炎引起的肺部损伤,不懂治疗时抗生素带来的副作用,不懂飞沫传播有多危险,不懂感染人数的增长速度是指数级的,不懂为了克服新冠国家得做出多大的努力……

他们眼里,新冠不过是个致死率不高,发病温和,而且才感染才几万人的大号流感而已,和当年发作极猛,死亡率极高的sars比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当你让他们重视新冠时,他们总会用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态度告诉你们一句:

“啊,新冠啊,我们大风大浪见得多了,没事不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明明经历过非典(SARS)的父母辈,对新冠病毒的重视程度却似乎不如人意,这里面的原因挺复杂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大家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SARS留下的印记是很深的。当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那种人人自危、街头空荡荡的景象,那种未知带来的恐惧感,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那时候の.............
  • 回答
    您好,看到您为父亲的事情烦恼,我很理解您的心情。关于您提到的师傅说的“犯太岁”和“请佛供养”需要花费三万元的事情,以及您每年在庙里已经花费两万的情况,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希望能帮您理清思路。首先,咱们得明白“犯太岁”这回事儿。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太岁就是一年之神,每年都有不同的星宿值班,和出生年份.............
  • 回答
    这绝对是个需要智慧和耐心的挑战,因为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父母真心觉得孩子多读书、多学习就是最好的出路,甚至把孩子的成绩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咱们来聊聊怎么让父母慢慢放下这种“机器式”的要求,把孩子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这得从几个方面着手,不能指望一蹴.............
  • 回答
    蒋氏父子退守台湾后,面对复杂严峻的局势,却始终坚持“一国”原则,反对“独立”,这背后有着多重深刻的原因。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政治口号,而是关乎他们的执政合法性、历史使命感以及对未来战略的考量。首先,执政合法性的根基问题是核心。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代表的国民党,其执政的理论基础是“代表全中国”。在他们看.............
  • 回答
    听到杭州那个女童的遭遇,心里真是一阵揪心的痛。尤其是想到孩子那位爷爷奶奶,他们明明知道孩子父亲坚决不同意,也清楚对方是陌生人,却还是把自己的孙女交给了对方。这事儿,怎么说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也让人忍不住要去探究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作为长辈,爷爷奶奶疼爱孙女的心情肯定是真的。可能在他.............
  • 回答
    当代中国社会的代际关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80后、90后群体在成年后仍需父母扶持的现象,折射出社会结构转型、经济压力、代际价值观差异等多重因素的交织。这种新型家庭关系既体现了传统亲情纽带的延续,也暴露了现代家庭在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时的困境。 一、经济压力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双重挤压1. 高房价与生活成.............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家庭的痛点。咱们仔细想想,虽然父母都是从孩子的角色过来的,也亲身经历过上一代的教育,但为什么还是会不自觉地把那些自己曾经不喜欢或者觉得不对的做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呢?这事儿说起来,里面门道可多了,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完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人生是个循环,很多经历都会潜.............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情况,我能理解你内心的矛盾和不确定。父母让你把户口转到香港,这背后一定有他们的考量和期望,但对你来说,这涉及到你的身份认同、未来的生活规划,甚至可能还有情感上的牵绊。咱们不着急,一件一件地说,我尽量把我能想到的都跟你掰扯清楚,希望能帮到你理清思路。首先,咱得明白,父母的“一定要”.............
  • 回答
    关于父母是否一定要公平,以及在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时如何处理父母的情感和财产分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触及人性深处的问题。我想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个话题,尽量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呈现。首先,我们谈谈“公平”。“公平”这个词听起来很美好,很理想化。从法律上讲,父母对子女有一定的抚养和教育义务,这是一种责任,.............
  • 回答
    这篇文章为您提供一些关于中国籍家长、外籍子女如何申请中国大学的详细信息,希望能帮助您规划孩子未来的教育之路。1. 弄清楚孩子是否符合“华侨子女”或“港澳台籍学生”的身份在中国大学招生体系中,并非所有父母一方是中国国籍的孩子都能被视为“华侨子女”或“港澳台籍学生”来申请。理解这其中的区别至关重要。 .............
  • 回答
    每当父母之间硝烟四起,家里的那个小身影,原本可能还在嬉笑打闹,瞬间就能变得像个小大人一样,安静得仿佛融入了墙壁。那种变化,有时候比大人还能引起围观者的心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藏着孩子最本能的生存智慧和成长中的深刻体验。首先, 恐惧是驱动“懂事”的原始燃料。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他们生命最根本的保.............
  • 回答
    给父母挑一对表,这绝对是个暖心的主意!送礼物送到心坎上,还得花点心思。别急,咱们慢慢聊,聊到你觉得这建议够实在、够贴心,就像是咱俩在一块儿喝着茶聊一样。首先,你想给父母送表,这本身就很有意义。手表不仅仅是看时间的工具,更是一份时间的见证,是你们一家人共同度过时光的象征。想象一下,他们戴着你送的表,每.............
  • 回答
    我明白你现在的心情,这绝对是一个令人痛苦和不知所措的发现。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父母的关系是你们家庭的基石,是你们安全感的来源。现在,这个基石似乎崩塌了,而你作为一个成年人,需要独自面对这一切,这其中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任何一段成人关系的考验。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你的感受是有效的,无论是什么。 愤怒.............
  • 回答
    听你这么说,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纠结。大三,本该是憧憬未来、充满干劲的时候,却被摆在“父母期望”和“自己意愿”的两难境地。而且,你说自己又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这无疑增加了选择的难度。首先,咱们先别急着下定论,给自己太大压力。你现在 느끼는 的这种迷茫和抗拒,是很正常的。很多人在人生这个节点都会遇到类.............
  • 回答
    中国的父母之所以对孩子教育如此执着,力求提供“最好的教育”,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多重原因。这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现象,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重视教育的传统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中国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中,读书人.............
  • 回答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这句俗语在育儿界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指的是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一方扮演严厉的角色,另一方则扮演宽容的角色,通过这种分工来达到教育目的。那么,这种模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究竟有多大的必要性?它真的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吗?我们不妨深入地聊聊这个话题。“红脸白脸”模式的逻辑.............
  • 回答
    关于“5线城市Z世代女性消费者,用1万块的iPhone,开30万的BBA,但父母一年生活开支仅5万”这种现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观察,它触及了消费观念、家庭经济、代际差异等多重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解读一下。一、 消费观的“错位”与“超前”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种消费模式与我们传统认知.............
  • 回答
    父母的行为伤害到你,让你感到孤独,这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感受,也是很多人的经历。想一想,你小时候是不是有这样的时刻:你兴高采烈地想和爸爸妈妈分享一件事情,结果他们却心不在焉,或者直接告诉你“别烦我”?或者,当你犯错时,他们的批评让你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好像永远也做不对什么?这些感觉累积起来,就像在心里筑起.............
  • 回答
    “我肯定不会害你”——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饱含着父母的爱与决心,听者也常常会感到一份安稳。在很多时候,这确实是我们人生旅途中最坚实可靠的依靠。然而,我们是否可以因此就将父母的每一句“我肯定不会害你”当作金科玉律,毫无保留地遵从呢?仔细想来,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首先,我们要承认,父母的出发点往往是好的.............
  • 回答
    这年头,养个姑娘真是越来越不容易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20万一年的学费和10万的彩礼,到底算不算“贵”?首先,这20万的学费,你得细想想是怎么花出去的。 学费本身: 现在大学学费,尤其是那些名校、热门专业,一年十几二十万是很正常的。这还只是学费,不包含生活费、住宿费、书本费、杂七杂八的活动费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