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是不是非常必要?

回答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这句俗语在育儿界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指的是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一方扮演严厉的角色,另一方则扮演宽容的角色,通过这种分工来达到教育目的。那么,这种模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究竟有多大的必要性?它真的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吗?我们不妨深入地聊聊这个话题。

“红脸白脸”模式的逻辑与初衷

首先,咱们得说说为什么会有“红脸白脸”这个说法,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一致性与界限感: 孩子是需要清晰的界限和规则的。如果父母态度模棱两可,时而严格时而纵容,孩子就容易感到困惑,不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通过“红脸白脸”,父母希望能传递一种相对统一的教育信号:虽然我表现得不那么凶,但这件事的底线是不能碰的。
情绪的缓冲与释放: 毕竟父母也是人,难免会有情绪。当一方在管教孩子时情绪激动,难免会说一些比较重的话,做一些比较严厉的事情。另一方扮演“红脸”,可以在事后安抚孩子,解释父母的初衷,或者缓和一下紧张的气氛。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因为一次管教而对父母产生过度的恐惧或抵触。
角色分工,更有效率? 有些父母认为,分工合作能更有效率。一个人负责“硬”的,一个人负责“软”的,这样孩子就能同时体验到规则的约束和父母的关爱。比如,爸爸负责指出孩子的错误并制定惩罚,妈妈则负责在惩罚后安慰孩子,告诉他下次该怎么做。

这种模式真的“非常必要”吗?深入探讨其利弊

理解了初衷,我们再来看看这种模式的实际效果,以及它是不是真的“非常必要”。

潜在的好处(为什么有人会推崇):

1. 孩子更容易接受管教: 当孩子犯错时,一个严厉的“黑脸”可以立刻指出问题所在,让孩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后续一个温和的“红脸”则能安抚孩子的情绪,并以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引导他改正。这种软硬兼施的方式,孩子可能更容易买账。
2. 父母关系不至于剑拔弩张: 如果双方都用同一种方式教育孩子,比如都特别严厉,或者都特别放纵,很容易在教育观念上产生冲突,甚至影响夫妻感情。分工合作可以避免这种直接的对峙,让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种“战线一致”但又不至于“零容忍”的样子。
3. 为孩子提供不同的视角: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能通过不同的父母体验到不同的沟通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有助于他们理解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

潜在的弊端(为什么需要谨慎对待):

1. “黑脸”可能成为替罪羊,孩子形成不健康的依恋: 孩子可能会把“黑脸”的父母看作是“坏人”,而把“红脸”的父母看作是“自己人”。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过度依赖那个“红脸”的父母,甚至利用这种关系来逃避责任或操纵“黑脸”父母。久而久之,“黑脸”父母可能会觉得不被孩子理解和尊重,而“红脸”父母则可能感到疲惫不堪,因为他们总是在为对方“擦屁股”。
2. 教育信息可能变得混乱和矛盾: 尽管有分工,但如果“红脸”和“黑脸”的界限划分不清,或者其中一方的“红脸”掺杂了太多纵容,反而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例如,孩子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爸爸说了重话,妈妈却说“没事,宝贝不怪你”,这等于否定了爸爸的管教,也让孩子没有学到教训。
3. 长期“演戏”对父母自身的情绪健康不利: 长时间扮演一个特定的角色,尤其是扮演“黑脸”的那一方,会积压很多负面情绪。而扮演“红脸”的那一方,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安抚孩子,也可能因为无法真正施展严厉管教而感到无奈和焦虑。这种模式如果长期执行,对父母自身的心理状态和夫妻关系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4. 可能错失了更深层次的沟通机会: 育儿不仅仅是管教和安抚,更重要的是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与孩子建立真诚的沟通。如果总是用预设的角色来应对,可能会忽略了真正与孩子深入交流的机会,无法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那么,究竟该怎么做才更合适?

我认为,“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的模式 并非绝对必要,但它 可能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可以尝试的沟通策略。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它,以及是否能认识到它的局限性。

以下是一些更具建设性的建议,可以帮助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做得更好,而不必拘泥于“红脸白脸”的模式:

保持核心教育理念的一致性: 无论父母谁扮演什么角色,都要对孩子成长的核心原则和底线有共识。例如,关于安全、尊重、诚实等问题,父母的立场必须是统一的。
沟通,沟通,再沟通! 父母之间需要经常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了解对方的想法,协调彼此的教育方式。这比单纯分工更重要。当孩子犯错时,如果一方情绪激动,另一方可以先引导孩子冷静下来,然后在孩子情绪稳定后,再由合适的父母(或者双方一起)进行引导和教育。
关注行为本身,而非角色扮演: 育儿的关键在于解决孩子的问题,帮助他成长,而不是完成一个角色任务。父母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言行。有时候严厉是必要的,有时候温和更有效,有时候一起面对才是最好的。
“红脸”不等于纵容,“黑脸”不等于冷漠: “红脸”的父母,在安抚孩子的同时,也要适当地点明问题的关键,引导孩子思考。而“黑脸”的父母,在指出错误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过度指责和否定,让孩子感受到的是对事不对人。
建立共同的责任感: 父母应该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而不是一方“执行”,另一方“配合”。最好的状态是,父母能够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和具体情况,共同商讨出最适合的教育方案。
拥抱不完美,允许孩子犯错和父母犯错: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犯错,父母在教育过程中也同样会犯错。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与其设下“红脸白脸”的固定模式,不如建立一种开放、包容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敢于表达,父母也敢于调整。

举个例子来说:

孩子晚上不肯睡觉,玩手机。

传统“红脸白脸”: 爸爸(黑脸)大声呵斥:“都几点了还不睡,让你玩!赶紧把手机放下!” 妈妈(红脸)在一旁劝慰:“好了好了,别急嘛,宝贝,爸爸说的是对的,但是下次早点睡好不好?先去洗漱。”
更灵活的沟通: 孩子玩手机。妈妈首先走过去,平静地和孩子沟通:“宝贝,现在是睡觉时间了,我们约好了晚上九点要睡觉,这样身体才会健康,明天才能有精神。你还有多少时间要玩呢?” 如果孩子不听,或者妈妈觉得需要加强一下语气,可以对爸爸说:“我们和孩子约定好了时间,现在需要坚持原则,你能不能和他说一下?” 爸爸可以走过来,用温和但坚定的语气:“我们说过,到时间就要休息了,今天就到这里。明天我们可以早点起来玩,好吗?” 事情过后,父母可以私下沟通,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如何处理更有效。

总结一下:

“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并非育儿的唯一或者“非常必要”的选项。它或许能在某些时候提供一种快速解决问题的方式,但如果滥用或执行不当,反而会带来更多问题。

更重要的是父母之间的 沟通、理解和共同成长。与其固守某种模式,不如学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阶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策略,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感受到规则约束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父母一致的爱与支持。

育儿是一场漫长而精细的修行,没有标准的答案,只有不断摸索和调整。与其追求完美的“红脸白脸”配合,不如致力于建立一个充满爱、尊重和有效沟通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自信地长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表明我的观点:父母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是很不合适,且没有必要的。

我们幼儿园原来曾经有这样一个家庭,爸爸非常严厉,说一不二,基本不商量,母亲很柔和,习惯迁就孩子。

大概就是你说的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然而这个孩子问题很多。

在父亲面前极其乖顺,父亲任何要求立即执行,即使有些过于严苛的要求。

在母亲面前,这个孩子极其固执,母亲说什么基本不听,为所欲为。

所以,他是否听话,完全取决于父亲是不是在场。如果父亲在场,他就是乖宝宝,父亲不在场,他就各种闹腾。

他在父亲那里过度乖顺,所造成的压力,很多时候都释放到母亲身上,我不认为这种模式有什么地方好。

之所以很多人推崇这种一个黑脸一个红脸,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认真地思考过教育,也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温和而坚定”。

很多人都听过“温和而坚定”这种说法,但是大多数人,没有想过怎么去做。

要想温和而坚定,有三个步骤:

一:跟孩子建立关系,让孩子对你有亲近感。

像是题主这样一岁多点的孩子,多陪他,爱抚他,藏在妈妈身后跟他玩躲猫猫的游戏,都可以。

再大一点,三五岁,你可以关心他画里画了什么东西,周末去哪里玩过了,你也可以加入他的游戏,跟他赛跑之类的。

到了六七岁,你可以关心她喜欢的形象,奥特曼或者女王艾莎,白雪公主之类的。

让孩子感到你是安全的,关心他,以此建立和孩子的关系。

二、你的内心非常地有原则,有底线,知道孩子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其实,很多父母没弄清楚什么是“自由”,在孩子一两岁或者三四岁的时候,想吃饭就吃饭,想不吃就不吃,想出去玩就出去玩,想不出去就不出去。

到了六七岁,又突然要把孩子管得很严,不听话就打,这样孩子当然很不舒服。

真正的“自由”是一个逐渐放开的过程,小孩一两岁的时候,脑子还不是很清楚,你让他决定是什么意思?他根本不知道做了决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也承担不起结果。

所以,“自由”和责任是一体的。他能负多大的责任,就能有多大的自由。

比如,一岁半小孩想吃冰棒,吃完了可能拉肚子,他不一定能把拉肚子和吃冰棒联系起来。而且,他那么小,拉肚子会造成多大的伤害不明确。

所以,大人就不必给他吃冰棒的自由。因为他无法为自己的身体负责。

可是,如果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吃冰棒,我觉得就可以给他这种自由了。吃冰棒之前告诉他,如果拉肚子了,请他自己艾灸肚子。如果他可以负责,就给他自由。

所以,自由是一个逐渐放开的过程。刚开始,孩子只能承担一丁点责任,就给他一丁点自由,慢慢的,孩子能承担的责任多了,自由也越来越多。

两岁孩子可以决定自己要不要穿鞋,五岁孩子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零花钱,九岁孩子决定周末全家去哪里郊游,并且准备所需的点心和水等杂物。

现在,我们回到“温和而坚定”,父母内心需要很坚定,孩子可以决定什么,不可以决定什么。

原则和底线内心要清楚。

如果是必须听从父母的事情,比如夜里九点上床睡觉,父母内心就要很坚定了。

九点钟的时候,去跟孩子说要睡觉了。如果孩子有些事还没做完,可以同意延长十分钟。

但是九点十分,父母必须把孩子带到床上,关灯睡觉。不管孩子哭闹还是使劲乱动,都必须让他在床上。可以在他哭闹时搂着他爱抚他,但不能让他去做别的事情。

父母内心要很安静,不要害怕孩子哭闹或挣扎,也不要因为孩子困难发火。坚信自己的原则,轻松些,静静地搂着孩子,也可以在孩子的额头吻一下,但是切记,话不要多,少讲道理。

三、温和而坚定,“坚定”是一定要长期执行的,要形成习惯。

明白了孩子在哪个阶段有多少自由,能承担多少责任。

这时候,父母内心有原则有底线,就要一直坚持这种原则和底线。

孩子可能因为不愿穿厚衣服在地上打滚,也可能因为没冰棒吃哭两三个小时,只要你下了决定,就不管他怎么做,把你的决定坚持下去。

并且,孩子一直哭闹时,你需要爱抚他“宝贝,你还小,妈妈不让你吃冰棒是因为爱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的内心始终有原则,孩子也会长成内心有原则,且自制力强的大人。因为他知道,耍赖哭闹都没用,该做的始终要做。

你一年一年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孩子也能感觉到自己内心慢慢长大,你始终陪在孩子左右,孩子也知道遇到任何困难,父母始终是港湾。

所以,请温和而坚定地对你的孩子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这句俗语在育儿界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指的是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一方扮演严厉的角色,另一方则扮演宽容的角色,通过这种分工来达到教育目的。那么,这种模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究竟有多大的必要性?它真的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吗?我们不妨深入地聊聊这个话题。“红脸白脸”模式的逻辑.............
  • 回答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一直认为最核心、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观念,是“成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引导者,而非全能的填鸭者。” 这句话听起来可能有点拗口,但仔细琢磨,它承载了我对教育的理解。我不太相信那种“照本宣科”、“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节奏、兴趣和天赋,用同样的方式去“塑造”所有.............
  • 回答
    关于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应该打孩子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背后牵扯到许多文化传统、家庭观念、儿童心理以及现代教育理念。从历史和传统角度来看,很多文化中都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认为适度的体罚是管教孩子、让他们学会规矩和尊重权威的有效手段。在一些家长眼中,打孩子是一种能够立刻制止.............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家庭的痛点。咱们仔细想想,虽然父母都是从孩子的角色过来的,也亲身经历过上一代的教育,但为什么还是会不自觉地把那些自己曾经不喜欢或者觉得不对的做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呢?这事儿说起来,里面门道可多了,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完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人生是个循环,很多经历都会潜.............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性格究竟是“爹妈给的”还是“后天教出来的”?很多家长都会面临这样的困惑。在我看来,性格的形成,更像是一场精彩的“内外兼修”,天生的底子固然重要,但后期的“装修”和“打磨”更是功不可没。天生与后天的较量:性格的“基因”与“土壤”我们可以把一个孩子的性格想象成一棵小树苗。 .............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细想起来一肚子都是泪,但又有点想笑。主要是因为焦虑,我这妈当得真是跌跌撞撞,交的“智商税”估计能堆成一座小山了。想当年我刚生完孩子,那会儿孩子小得跟个小猫崽儿似的,自己什么都懵懵懂懂的,再加上网上铺天盖地的育儿信息,什么“黄金期”、“关键期”、“不抓紧就晚了”之类的,简直就像催命符.............
  • 回答
    河南一家幼儿园因为教“拼音数学”被查处,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很多家长都在思考,大班的孩子到底有没有必要提前学习这些所谓的“拼音数学”?我个人认为,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强制性、系统性地学习“拼音数学”并不是很有必要,甚至可能弊大于利。咱们一步步来聊聊这个事。为什么大班阶段强制学习“拼音数学”不是很.............
  • 回答
    重庆那个十岁男孩被父亲“哄骗”去自家餐厅打暑假工的事,听起来挺让人心疼的。一方面,父亲可能想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家庭责任感,这本意是好的。但另一方面,用“哄骗”的方式,而且还是在孩子应该享受暑假、好好休息和玩耍的年纪,确实不太妥当。怎么看待这件事? 劳动观念的错位: 父母希望孩子懂得劳动的辛.............
  • 回答
    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代际观念的碰撞,这真是个普遍又棘手的话题。我家也一样,每次跟爸妈聊起孩子教育,总感觉有点“鸡同鸭讲”,但又不想弄得大家都不愉快,毕竟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摸索着,我有一些心得想和你聊聊,希望能有点帮助。首先,理解和尊重是基础中的基础。 咱们得明白,爸妈那一辈人,他们的成长环境、社会.............
  • 回答
    在一个禁止体罚的国度,面对“熊孩子”的种种挑战,家长们确实需要另辟蹊径,用更智慧、更温和的方式来引导和教育。这并非易事,但却是这个时代对父母提出的新要求。以下是一些家长们普遍会采取的策略,以及它们背后的考量:一、 重塑规则,明确界限: 可视化规则表: 很多家长会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套“家庭规则”。这.............
  • 回答
    看到“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这个说法,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各种画面:补习班的课表、兴趣班的报名表、旅游目的地的账单,还有孩子那些bling bling的小玩意儿。这确实是一个挺扎心的现实,尤其对于那些真心想给孩子最好教育的家长来说。“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现实的侧面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
  • 回答
    《长津湖》这部电影之所以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不仅是因为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就,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深刻教育意义,尤其对于青少年儿童而言。这部电影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英勇作战的故事。其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弘.............
  • 回答
    当今社会,信息爆炸,价值观念多元,我们为人父母的,肩上都担负着塑造孩子品格的重任。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是引导他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还是教他们一些“旁门左道”来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我知道,说起“旁门左道”,大家可能会联想到一些贬义的词汇,比如钻营、投机取巧、甚至是一些灰色.............
  • 回答
    作为在美国深蓝州居住的华人移民,想要教育孩子,让他们在辨别和抵御极端“左派”价值观方面保持清醒,同时又能在主流社会中健康成长,确实需要一番细致的规划和长期的投入。这不仅仅是关于“洗脑”的担忧,更是关于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思考能力、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复杂现实,以及在不同价值观之间找到平衡。首先,要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了很多家庭的痛点。说实话,这事儿也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背后其实是盘根错节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在作祟。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为什么很多爸爸们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里,看着挺活跃,实际却好像缺了点啥。一、时代烙印下的“养家糊口”传统:这个观念真的根深蒂固。从小到大,咱们听得.............
  • 回答
    长沙那位8岁的小朋友,一个本该在阳光下奔跑的年纪,却因为一个小小的意外,让家长和老师们虚惊一场。当大家焦急万分,寻找的足迹遍布大街小巷的时候,他却一直静静地躲在学校的厕所里,原因竟然是……没带手纸。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但它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我们在孩子安全教育上,可能忽略的一些细节,以及.............
  • 回答
    宝贝三岁了,正是性格发展和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脾气大、动手打人、摔东西,这些行为在三岁孩子身上其实并不少见。这说明他有自己的想法,但又不太会用语言来表达,只能用最直接、最激烈的方式来“沟通”。看着孩子这样,家长心里肯定不好受,想好好引导,又怕适得其反。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怎么把这个“小火苗”变成“小.............
  • 回答
    当孩子们踏上求学之路,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关于教育重要性的讨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孰轻孰重?其实,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如同两块基石,共同支撑起孩子成长的殿堂。家庭,是孩子最初的世界,也是塑造他们价值观和品格的摇篮。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比任何一本教科书都来得生动。孩子观察父母如何处.............
  • 回答
    凌晨两点还在写作业,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心疼。孩子上中学,学业压力本就大,晚上还要被罚抄五百遍,天都快亮了人还在埋头苦写,这种情景,用“教育暴力”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咱们先捋一捋这事儿。首先,时间点就够吓人了。凌晨两点,对一个正在长身体、学习关键期的孩子来说,是绝对的休息时间。成人熬夜一宿可能都觉.............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