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欧美了,这不是一个民族问题,是一个现代主义的问题。
我来给大家辨析一下,当我们说“不要暴力体罚”的时候,到底在说什么。
“暴力体罚”的原因是不听话,怎样叫做“不听话”?
我们常说“认知行为心理学”,其中“认知心理学”帮你转变认识,“行为心理学”帮你在意识不能达到的地方改变行为。
“讲道理”就是转变认识。可有些时候,讲道理没用。
没用的原因可以有很多:
1。道理太复杂,我根本听不懂。
2. 道理我都懂,可我管不住我的手。
3. 我知道这是错的,那又怎么样?(这个境界就是俗称“熊孩子”)
“暴力体罚”的目的,一般是跳过“转变认知”这个步骤,达到行为服从。
这时我可以写一万字,苦口婆心地告诉大家,为什么不能只追求行为服从。把大家都写哭,明天你们父母都在朋友圈转发。——然而这个洒狗血的立场是错的。有时候,必须追求行为服从,无论认知是否达到。
小孩就是不能自己跑上马路。就是不能每天吃糖。就是要上学。就是不能买下商场里所有东西。
就算小孩现在不能理解,也必须服从。然后还不能体罚。
怎样让孩子服从呢?——当你这样想的时候,路子就对了。
“不打还能怎么样”,这是负面思考。“我要怎么让孩子听话”,是正面思考。前者是消除一种已经存在的关系模式,后者是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模式。亲子关系不需要大破大立,不需要热泪盈眶、深刻反省,保持积极努力、保持建设性思维就够了。
“让孩子听话”即是建立 instructional control,不要太在意我的用语——建立权威。
我每天不知道要跟多少人说,你和这孩子没有 instructional control,你不要让他干这么复杂的事情,他又不情愿,你就要强迫,你们就形成力量冲突(power struggle),所有对立违抗性行为都来自power struggle……你看他的眼睛,你就知道他很容易产生对立违抗,这是一种性格,你必须先建立……
(科普:对立违抗性行为(ODD),儿童明显的不服从、对抗、消极抵抗、易激惹或挑衅等行为特征。在大人身上称为反社会人格,在孩子身上用另一个名字,只因为不能用难听的话描述小孩。详情百度。)
这里才说到重点:建立权威。接下来有点厚黑。
权威的建立方法,在中国法家学说中,也有两种方法。现代科学研究出的也差不多。
其一是“行罚如雷霆,神圣不能解”。类似的说法还有“每天打一次老婆,你不知道为什么,她知道为什么”。惩罚是严苛的,严苛程度看心情,一部分是为修正行为,一部分是为修正性格(打服)。因为总活在会被打死的恐惧中,所以孩子唯唯诺诺,俯首帖耳。
这一招能管用,因为在封建秩序中,有一个宗族帮你打孩子。更重要的是,唯一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土地来自父母和宗族。孩子没有别的地方可去。现代社会,亲子关系破裂了,孩子出去问谁,谁都说父母打孩子不对,他大学考出去再也不回家了,你能怎么办?
建立权威的第二种方法,是“国之二柄,在德与刑”。与第一种的区别是,以奖赏为主,奖罚分明。分明到如同自然规律,好的行为必然获得奖赏,言出必行,一诺千金。
这么简单啊,有谁做不到呢?——谁都做不到。
如果孩子行为是错误的,家长一定拉下脸来,刻不容缓。没有嘻嘻哈哈的余地,没有“调皮捣蛋可是好聪明”的余地。
如果孩子行为是对的,家长一定把孩子抱起来夸奖。没有谦虚的余地,没有“我不说你也知道”的余地。
如果家长让孩子做一件事,磨蹭到天荒地老也要做完,手把手一步一步也要做完,边做边哭也要做完。因为你已经说了。
如果家长承诺了一件事,倾家荡产也要做到,辞职也要做到,就算做不到,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最接近。因为已经说了。
如果家长问了一个问题,就要接受所有可能的答案。谁让你问的?你想吃涮肉,就说:“我们去吃涮肉。”你非要问:“我们吃涮肉还是烧烤呢?”孩子回答烧烤,你又说不行,你还有什么权威?
下面是最难的,如果一件事说了不行,无论如何都不行。不然你就别说。这个不能买,就是不能买。你可以看孩子哭,你可以给他擦眼泪,你可以和他一起哭,就是不能买。一诺千金。这是意志力的对抗。
这里还有一个迷思,特别是很多老人觉得,孩子不能哭。如果孩子哭了,一定要马上哄好,转移注意力、唱歌跳舞、吃好东西……为什么要这样?孩子是可以哭的,最坏能怎么样?哭两个小时。10岁以下的孩子,没有精力哭超过两小时。除非他断断续续哭,为什么断断续续哭?因为你一直哄。
不要哄。哄什么哄,谁哄你?谁都不要哄谁,有时候必须伤心,伤心了就要哭,哭是没有用的,只能一直哭下去。所有人迟早要学会这个道理,越早越好。哭没用,那怎么办?讲道理、谈条件。孩子可以讲道理,可以谈条件。“我考100分可以买吗?”“我过生日可以买吗?”“我自己攒钱可以吗?”——这些是可以接受的。
商鞅立木为信,曾子杀猪,讲的是权威的建立和维护。权威是信誉,会被谎言损耗。没有权威的人,仍然可以靠暴力建立权威,然而韩非子自己都说:“我的方法你们可以用,但是时刻警醒,臣不弑君,只有一个原因,他们党羽未成。如果下面的人羽翼丰满,他一定会弑君。如果下面的人能骗你,他一定会骗。”
下面谈的是,既然说“赏罚分明”,什么是赏罚?
“孩子表现好,我给他一块糖;孩子不听话,我打他一个耳光。”——这不是正确的赏罚。
这就要说到,小孩要的到底是什么?
人类的儿童是一种可怜的小东西,他们时刻担心自己会被遗弃。分离焦虑是儿童本质的焦虑,是他们存活的核心价值。
孩子(十岁以下)撒娇任性也好,刻苦用功也好,公共场合大喊大叫也好,物欲难填什么都要也好,说脏话也好,打父母也好……都是为了引起父母关注,并一再确认还在被关注。
对孩子来说,最快乐的事,是大人陪他做他想做的事,帮助他在这个工作中打怪晋级。
而孩子来说,最不幸的事,是大人转过头去,拿出手机开始刷网页。
所以,去游乐园本身并不是奖赏,被父母责骂也不一定是惩罚。去游乐园、吃好东西的同时,可能没有被父母关注。一直被父母忽视的孩子,被责骂的时候反而会收获父母全部注意力,让他们觉得很好玩。
真的不是钱能买来的,只是想被你真心实意地喜欢。
我不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但孩子对父母的爱都是无私的。会损害亲子关系的人,一定是父母。世界上只有错的父母。
有人(其实是所有人)一定不相信,孩子闹的时候,你不理他就不闹了?
是的,就是这么神奇。你把孩子带到安全的地方,比如一个小角落,让他闹。你说一遍正确的行为:“不要哭了,我们回家。”然后背过身去,不看,不说话。
十分钟就结束。
如果诱惑很大,比如是吃冰激凌,闹的时间长一点。然后下一次经过这里,还会闹。然后再下一次,就不闹了。这一关结束,孩子变成熟了一点。
玩不够不想回家,什么也不说,抱回家,哭。
第二次,抱回家,哭。
第三次,抱回家,哼哼唧唧。
第四次,哼哼唧唧地跟着回家。
不愿意自己睡,放在小床上,关灯关门,哭。你过2分钟过去哄哄,再过4分钟过去哄哄,再过8分钟……一直哭了1小时。
第二天,关灯关门,哭。你过2分钟过去哄哄,再过4分钟过去哄哄,再过8分钟……哭了40分钟。
第三天,关灯关门,不哭了。
——热爱心理学的你能看出来,这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认识到没有任何方法可以避免人生的某条道路。在成年人身上,比如一个冬季的早上6:30从被窝里爬出来去上班,你这样做,不是被那一天的工资所激励,而是作为一个工作的成年人,每天出勤不可避免。
作为一个儿童,没有任何方法可以避免独立、坚强、忍耐。所有人都要学会独立、坚强、忍耐,被家长教育,或者被社会教育。)
成长,就是不断地了解到边界在哪里,过了哪个边界就只有无助。放弃抵抗,就是“听话”,跳过“转变认知”这个步骤,达到行为服从。这样,才不会有一天把父母气到打人。
看到这里,才问“可是我不想孩子感到无助”,“可是我见不得孩子哭”……回到本答案第二节。
在知乎,常看到有人说:“网瘾真的没办法,只能送去电一电”,“早恋除了把她腿打断,还有什么办法”,“我的孩子冷漠无情,从来和我们不亲”……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晚了,晚了,太晚了。
你们建立世界秩序的时间晚了。
“世界秩序”不是具体地哪件事,而是可以应用于所有问题的人生观。“哭没有用”、“想要的东西十之八九不能得到”、“大道理要听”、“爸爸妈妈很爱我”……这些道理,必须在10岁,甚至6岁以前建立。
10岁以后,进入青春期,父母已经不能教给孩子任何东西。
这个问题,有两种常见错误观点。一种是“孩子不打不听话”,一种是相反的,“给孩子立规矩太残忍”。
正确的观念应该是,对孩子使用和大人一样的道德标准,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尽量模仿大人世界。规矩范围以内,给予最大自由,但是有绝对不能跨越的规则。规则准线是普世的、恒定不变的,不是随心所欲的。
亲子关系,是对未来一切人际关系的演练。不对孩子使用暴力,是因为,如果他以后选择使用暴力,很可能会被暴力解决掉。
那些被暴力解决掉的人,大多不是对自己武力值太自信而选择参与暴力,而是一时冲动。当他喝醉酒一个人步行回家的时候被挑衅,当伴侣不可理喻把生活搅得一团糟的时候,当上司卑鄙小人毁了他前程的时候,他能冷静地转头走开吗?
他的潜意识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小时候爸爸一时冲动打下去的那一巴掌,就是答案。
(笔者从事儿童精神疾病咨询工作,工作中遇到的孩子,大约80%有智力障碍,50%自闭症,50%燥郁症,30%多动症,20%有诊断书的对立违抗人格障碍……全都能讲通道理。懂道理但是做不到,知行无法合一的问题,也能用冷处理改善。)
这是些非常通俗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比如那个培养独立睡觉的方法,是西方一般育儿书说到的第一个方法。他们让孩子在两岁以前独立睡觉,为了不影响父母继续造人。
如果你忘了这个问题问的是什么,抬头看看:“除了打,还能怎么办?”为什么会有这种问题?第一因为每个人反社会的程度天生不一样。第二因为每个父母业余时间的疲劳程度不一样。这是社会,这是现实。
有些人像巨婴一样,就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让孩子服从。我用一句话解释:因为儿童要学的东西太多,他们无法一下子记住所有因果关系,比如被车撞了会死,筷子捅眼睛会瞎,不能上马路,就是不能上马路。
为什么有人认为,树立家长的权威,会妨碍儿童自由成长?因为他们分不清常识教育,和思想教育。
我们这里谈的是低龄幼儿,谈的是“不能摸大便”,有人来说“可是要给他们恋爱的自由啊”。
“自由”是一个深层思考的结果,不是不穿衣服的自由、暴饮暴食的自由、公共场合喧哗的自由。日常行为遵守规则,社会才有秩序,吃喝拉撒才会占用最小的精力,才有心力追求精神自由。所有人都没常识,满大街熊孩子,大量时间浪费在人与人的内耗,儿童不会自由成长,他的全部精力都用来挤占一个生存空间。我们的社会缺乏自由,主要是因为缺乏常识,以至于所有人的正常权益都被其他人束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