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觉得最好的教育观念是什么?

回答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一直认为最核心、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观念,是“成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引导者,而非全能的填鸭者。” 这句话听起来可能有点拗口,但仔细琢磨,它承载了我对教育的理解。

我不太相信那种“照本宣科”、“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节奏、兴趣和天赋,用同样的方式去“塑造”所有人,注定会埋没很多闪光点。所以,我更倾向于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

什么是“引导者”?

在我看来,引导者不是那种站在高处,用权威命令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人。而是一个观察者、倾听者、支持者,更是陪伴者。

观察者: 意味着我们要花时间去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他们对什么事物充满好奇?他们的强项在哪里?他们容易在哪里卡住?是动手能力强,还是逻辑思维更敏捷?是喜欢与人交往,还是更享受独处的时光?这种观察不是带着预设的评判,而是带着纯粹的好奇和爱。很多时候,孩子的“小动作”、“小爱好”,里面就藏着他们独特的“密码”。

倾听者: 这点尤其重要。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听不懂。但实际上,孩子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只是我们有没有用心去“收听”。一个沮丧的表情,一次不寻常的沉默,或者一段语无伦次的叙述,都可能是一个信号。耐心地听孩子说完,不打断,不急着给结论,甚至只是轻轻地点点头,都会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马上给出解决方案的家长,而是一个愿意听他们“倒苦水”的伙伴。

支持者: 引导者会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鼓励的环境,让他们敢于尝试,敢于犯错。失败不是终点,而是学习的机会。当孩子尝试新事物,或者在某个领域努力时,我们应该给予的是鼓励和支持,而不是一上来就泼冷水,或者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哪怕他们的尝试是笨拙的,甚至是失败的,我们也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努力,我们会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寻找下次做得更好的方法。这种支持,不是替他们完成,而是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陪伴者: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在一起”。不是物理上的在场,而是精神上的连接。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读一本书,一起玩一个游戏,一起探讨一个问题,甚至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起,分享一天的小事。这些看似琐碎的时光,是在为孩子的心灵注入力量,让他们知道,他们是被爱着、被关注着的。这种高质量的陪伴,比任何昂贵的教育资源都来得重要。

为什么是“引导者”,而不是“填鸭者”?

“填鸭者”的模式,是把知识、技能、价值观一股脑地塞进孩子的大脑。家长是知识的拥有者,孩子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模式下,孩子可能在短期内获得了不少“干货”,但他们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缺乏对知识的内在驱动力。

而“引导者”则不同。我们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框架”。

激发内在驱动力: 引导者不会强迫孩子去学习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而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资源,来点燃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孩子对恐龙感兴趣,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们去图书馆找相关的书籍,带他们去博物馆参观,甚至一起动手制作恐龙模型。让学习的过程变成一种探索和发现的乐趣,而不是一项任务。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不会立刻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分析问题,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去尝试。比如,孩子因为作业不会写而发愁,我们不会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会问:“你觉得这个问题卡在哪里了?有没有试过其他方法?或者我们可以一起看看这道题的例子。” 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寻找资源。

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品格: 这不是靠说教,而是靠“身教”。家长自身的行为,比任何言语都更有说服力。我们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处理冲突,如何面对挑战,孩子都在看,都在学。当我们自己能够诚实、善良、有责任感,孩子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者会在日常生活中,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到和孩子的互动中,通过故事、例子,让他们理解这些品格的重要性。

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步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步调。有的孩子学得快,有的孩子学得慢。有的孩子适合早期发展,有的孩子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发酵”。作为引导者,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合的土壤和阳光,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而不是催促他们,或者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允许孩子犯错,也是给他们成长的空间。

所以,在我看来,最好的教育观念,就是用心做孩子的“第一任引导者”——用爱和智慧,点亮他们的好奇心,呵护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最终成为一个独立、有思想、有温度的人。 这条路很长,也很需要耐心,但当我看到孩子因为我的引导而变得更自信、更快乐、更独立时,所有的付出都会觉得无比值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谈谈我自己的想法,我认为教育孩子应该先

赏罚以勘乱,仁义以正心,无为以归真。

所以不同年纪侧重点不同,比如7岁之前,孩子不懂道理,也没有概念,就要用法家思想为主,来立规矩,树权威,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比如按时睡觉,饭前洗手,见人问好,坐站有相………此外要以重罚来针对孩子一切危险的行为,令其远离危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阶段孩子太小不懂事,很多事情讲道理是对牛弹琴,赏罚最有效!当然,随着孩子年龄增加,赏罚就要逐渐变为辅助手段。法家思想只适合结束乱世,不适合长期使用。

7岁到14岁,孩子已经开始懂事,也有了同理心,这个时候以儒家的仁义来正心,礼乐来正行。仁义正心主要是指,把道德黄金律言传身教,让孩子能够深刻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他/她能自己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进而可以去判断历史国家大局势的是非。而礼乐正行,主要是一些做好事的“套路”和或仪式感。比如,做事的时候要一心一意,不能想东想西;做事之前要提前在心里预想一下,然后再开始;前要做好准备,上过厕所,喝过水,在做几个深呼吸;做事的过程中,手脚不能乱动,身体要坐/站直;做完之后要再次确认以保证正确,遇到难的问题要尝试着把它拆分成简单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完成……学会具体的技能还不那么重要,这些做事的套路(礼乐)是这个阶段的重点。

14岁以后,孩子已经有了良好的习惯,能够明辨是非,还能懂得做事的方法,这个时候就要以阴阳论道,以无为归真。这个时候要尽量避免使用法家的赏罚,也不能过于强调儒家的仁义和套路。此时需要尽可能让孩子理解社会的复杂,阴阳不同配比的组合有无穷无尽的变化,许多东西都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要跟孩子一起探讨,如何利用周围的环境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当事情不如意的时候我们要如何面对;如何跳出局部把握大局;如何等待;如何保持从容理性;如何选择正确的事去做(顺应时局,能够实现的目标)……这个时候不要过分干预孩子的事情,但要传道解惑,容许孩子犯错,做傻事。只在事前进行分析,事后进行总结,让孩子有更自己的选择和常识。

当然年龄段只是一个参考,也要依据孩子的秉性来定。不过总体的思路是,用法家让孩子知道世上有规则,有权威;用儒家让孩子明白世上有正义,有道德;最后用道家让孩子知道所有的规则,权威,正义,道德虽然都存在,但都不是绝对正确的,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对不同的人和事,许多东西都未必正确。所以要有所坚持却不能教条,要懂得妥协,知得进退。

三个阶段都如果都完成了,孩子应该能在人世间找到自己的定位,有本事就安享富贵,没本事就安贫乐道。至于能否成名成家,建功立业,那就要看孩子的资质和时运,这种东西就不是我说了算的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