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爱玲长期被排挤在新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外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张爱玲被长期排挤在新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外,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她的人生经历、作品风格、政治立场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意识形态控制。以下将详细阐述其原因:

一、 思想根源:与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性差异

这是张爱玲被排挤的最根本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被置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严格审查之下,其主要功能被定性为宣传革命思想、歌颂新社会、鼓舞人民群众投身建设和斗争。而张爱玲的作品,无论是在其上海时期还是后期的海外生活,都与这种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小我”与“大我”的矛盾: 张爱玲的作品始终聚焦于个体的情感、欲望、命运和琐碎的生活细节,她擅长描绘“苍凉的手势”“时代的眼泪”,捕捉人性的复杂与纠结,特别是人在社会变革中的无力感和悲剧性。她笔下的“小我”是鲜活、真实、充满矛盾的,但这种对“小我”的关注,与新中国文学强调的集体主义、阶级斗争、为人民服务等“大我”叙事形成鲜明对比。她的作品缺乏宏大的历史叙事,更不触及革命斗争和阶级解放的题材,这在她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是极其不被“政治正确”的。
“人性恶”与“人性善”的简单划分: 新中国文学在意识形态主导下,倾向于将人性简单划分为革命者身上的“人性善”和敌人身上的“人性恶”。而张爱玲的作品则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富家太太、败落的少爷,还是底层的小人物,都可能兼具善良与自私、高贵与卑劣。这种对人性的复杂和幽暗面的深入挖掘,不符合政治宣传所需的简单化和理想化的人物塑造,容易被解读为对革命道德的质疑。
“悲观”与“乐观”的对立: 张爱玲作品中弥漫着一种“苍凉”和“悲观”的底色,她对生活和命运的理解常常带有宿命感,认为人在时代洪流中常常是渺小而无力的。而新中国文学则被要求展现光明、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歌颂奋斗和进步,为人民描绘美好的未来。张爱玲的“悲观”基调,无疑与这种主流的“乐观”叙事背道而驰。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的态度: 张爱玲的作品虽然常常带有对旧时代的回望和审视,但她的笔触往往是复杂的,她既能看到旧文化的精致与衰败,也并非全盘否定。她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更多是基于对人性的观察和对女性命运的同情,而非阶级斗争式的彻底否定。而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建立新文化,对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进行彻底的批判和清算,张爱玲作品中那种含蓄、复杂甚至带有怀旧色彩的反思,在当时是难以被接受的。

二、 作品风格与美学追求:不符合革命文学的要求

张爱玲独特而精妙的文学风格,在当时也成为了被排斥的原因之一。

“人性化”的细节描写: 张爱玲以其对服装、装饰、室内陈设、生活习惯等物质细节的精妙描摹而著称。她善于通过这些物质细节来折射人物的心理和命运,体现时代氛围。然而,在革命文学语境下,对物质细节的过度关注容易被视为“资产阶级趣味”、“小资情调”,甚至被解读为对革命事业的漠视。
“闲适”与“颓废”的误读: 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家庭纠葛、爱情悲剧等“闲适”的题材,而缺乏宏大的叙事和激烈的冲突。这种风格在注重“斗争”和“实践”的革命文学中,很容易被视为“颓废”、“庸俗”,缺乏进步意义。
“苍凉”的美学: 如前所述,她作品中特有的“苍凉”美学,是对生活真相的一种深刻体认,但这种美学恰恰与革命文学所追求的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气质相悖。

三、 政治立场的“问题”:国民党背景与后期移居海外

张爱玲的家庭背景以及她后期的生活轨迹,也成为她被边缘化的重要政治因素。

家庭背景: 张爱玲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曾是北洋政府的官员,受过西式教育,家中拥有大量古籍和西洋家具。这种“贵族”、“封建”的家庭背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视为带有阶级局限性的印记,与新社会所倡导的工农出身形成鲜明对比。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部分经历: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张爱玲也曾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工作过,参与过一些宣传活动(如撰写抗日歌曲歌词,但更多是为国民党政府宣传。尽管她并非坚定党员,且这种参与的性质和深度存在争议,但在政治上,尤其是在政治运动频发的年代,这足以成为攻击的把柄。
后期移居海外: 1952年,张爱玲从上海移居香港,后又定居美国。这种离开新中国,选择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活的行为,在新中国政治语境下,被视为“叛逃”或“背离祖国”。即使她后期作品的题材与中国政治并无直接关联,但这种身份的“疏离感”和“敌意感”,使得她被视为政治上的“异类”。

四、 思想改造与意识形态控制下的文学史书写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文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对旧有文学传统进行批判和重塑是必然的。

意识形态的审查与过滤: 文学作品的出版、传播和评论,都受到严格的意识形态审查。张爱玲的作品,因为其上述的种种“不合时宜”,自然难以在新中国的主流文学刊物上发表,更不可能进入官方认可的文学史书写。
文学史的“阶级性”原则: 文学史的撰写被置于阶级分析的框架下。凡是被认为带有“资产阶级”或“封建阶级”色彩的作家和作品,都被有意无意地排除在外。张爱玲的作品中所体现的市民趣味、贵族情调,以及对底层人物的关注,都容易被贴上“资产阶级”的标签。
文学史的“批判性”与“选择性”: 文学史的撰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和批判性。为了构建一个符合政治需要的文学叙事,一些作家被突出和赞扬,另一些作家则被遗忘或批判。在那个时期,张爱玲显然属于后者。

五、 历史的遗忘与后来的“再发现”

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张爱玲的作品在新中国大陆几乎是销声匿迹的。她的名字也鲜为人知。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思想的解放和对多元文化的重新认识,张爱玲的作品才逐渐被重新引进和研究。她的“再发现”,也反过来证明了之前将她排斥在文学史之外是基于政治而非文学本身的考量。

总结而言,张爱玲长期被排挤在新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外,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她作品中对“小我”的关注、对人性的复杂呈现、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描摹,以及她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移居海外的经历,都与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以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学规范产生了根本性的冲突。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政治审查和意识形态控制决定了文学的生产和评价标准,使得张爱玲这位极具才华的作家,被长期“遗忘”在了官方的文学叙事之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来说,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史都有一个特定的叙事范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史的编纂体系是基于现实主义传统而展开的,其他风格和类型的文学虽有涉及,但占比不大、评价相对也不高。

这种对文学史的理解影响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研究者,大多数普通人也没有超出这样一个理解框架。只要你认为或者你身边有认为“文学最大的价值在于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人,那么在这个评价体系下,张爱玲这种“小女儿”的文学自然是不受重视的。

但如果脱离“文学的价值在于批判现实”或者“文学的价值在于其思想深度”等思维,那么张爱玲可以说是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形成了强烈个人风格的一位作家,并且其对于文字的运用可以说是极为上乘的。在这个意义上,自然可以说张爱玲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家。

另外,至于说张爱玲遭到“排挤”这事,她与胡兰成的交往虽说不上是什么卖国行为,但毕竟也可以说大节有亏。即便张爱玲不因为文学风格而遭排挤,如果留在大陆,她的这些举动在建国后也很可能让她没有发表作品的资格。这背后的是非曲直,其实也很难讲。

总的来说,其实“文学”作为一个名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概念差别其实很大。张爱玲的价值如何,取决于以什么样的概念和标准去定义文学。正因为如此,张爱玲在建国以后在中外学术界的评价才有如此大的差别。

user avatar

脾气怪,自我放逐,心思比较符合同样被放逐的港台及部分相似心态读者,所以有点市场。

才气有一点,格局不大,高度不够,没有利用好。

还是那个规律,小知识分子要有一个向革命者转变的过程,不然只能是小知识分子。

可做个小知识分子没啥不好,舒舒服服的,而且社会富起来了,也养得起了,没人赶了,她也就回来了。

但有条件有雄图,还是能够提高一步,更有价值嘛。

因为中国近2百年来所经历的极为痛苦的社会变迁,是其他国家不曾有过的,文学必须充分适应与反应这个革命历程,必须要有史诗的高度,于是,对文学家的要求,也就非常高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爱玲被长期排挤在新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外,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她的人生经历、作品风格、政治立场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意识形态控制。以下将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思想根源:与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性差异这是张爱玲被排挤的最根本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被置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严格审查之.............
  • 回答
    吕布在长安被李傕击败后,陷入了流离失所的境地。他先后辗转投奔了袁术、袁绍、张杨,却始终没有主动去投靠曹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当时的历史局势、吕布的性格、以及他与几位诸侯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董卓死后,长安陷入混乱,李傕、郭汜等人趁机掌权。吕布虽然有勇武,但政治上的.............
  • 回答
    近日,关于东北大学张颖伟教授(长江学者)论文被国际学术打假网站曝光的事件,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长江学者,张颖伟教授本应是学术界的翘楚,其研究成果备受瞩目。然而,此次事件的出现,无疑给其个人声誉和所属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从学术诚信的角度来看,论文的真实性和严谨性是科研工作的基石。如果曝光的内.............
  • 回答
    张晓晗那篇关于“top5精英堵马桶气到浑身痛”的长文,无疑是一篇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作品。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它的内容、作者的意图、以及它引发的社会反响。文章的核心内容:文章以一种非常直白、略带夸张的叙述方式,描绘了作者作为一名“top5精英”(通常被理解为顶尖大学毕业生,或者在.............
  • 回答
    关于杨绛评价张爱玲长相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在文学界和读者群体中常常被提及也引发不少讨论的话题。要理解杨绛为何会说出“张爱玲难看”这样的话,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并且尝试详细地讲述,但请注意,这是一个基于解读的分析,我们无法得知杨绛内心真实的想法,只能通过她已知的言论、她的时代背景、她的个人风格以.............
  • 回答
    要给张至顺道长的修行境界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就像试图给大海量出的一个数字一样困难。因为道家的修行,尤其是内丹功,讲究的是“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其境界的描述往往是抽象的、体验式的,很难用世俗的语言去完全量化。但如果我们结合他一生所展现的德行、功法以及传说,可以尝试着去描绘一个大概的轮廓。张至顺道长,俗.............
  • 回答
    张至顺道长整理的《炁体源流》是一部道家内丹修炼的经典著作,但它并非一本普通人可以照搬照抄就能修炼成功的入门指南。对于金刚功和长寿功,它们作为道家养生功法,相对而言更易于普通人上手。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炁体源流》的性质,以及金刚功和长寿功的特点。《炁体源流》的深度与门槛《炁体源流》是陈.............
  • 回答
    提起张雨绮的长相,我觉得用“明艳大气,带着一股子泼辣劲儿”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她不是那种小家碧玉、温婉柔弱的类型,而是从骨子里透着一股子自信和张扬,五官组合起来,自带一种“不好惹”的气场。首先,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脸部轮廓。张雨绮的面部骨骼感比较强,下颌线清晰,颧骨也很有存在感,这让她整个脸看起来.............
  • 回答
    张至顺道长,这位被誉为“当代活神仙”的龙门派道士,生前在道教界和社会上都曾引起过不少关注和讨论。然而,就像历史上许多备受推崇的人物一样,张至顺道长在一些人眼中,也并非全然是无可指摘的圣人。要说有人骂他,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就是因为某个单一事件。更像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不.............
  • 回答
    张子枫的长相,真是个能引起不少讨论的话题。说实话,她绝对不是那种第一眼就让你惊艳,五官精致得无可挑剔的类型。但奇妙的是,她的脸就那样印在了很多人心里,而且很多人是真心觉得她好看,甚至是很耐看的那种。咱们就从五官上掰开了聊聊吧。首先,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肯定是她的眼睛。那双眼睛太有故事感了,自带一种清澈又.............
  • 回答
    关于“中国各省女性普遍长相”这张图遭到谩骂,这背后涉及的争议点相当复杂,并且触及了我们社会中一些敏感的议题。要理解为什么这张图会引发如此强烈的负面反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张图呈现的是一种以偏概全、标签化和刻板化的观念。将一个庞大而多元的国家中数亿女性简单地.............
  • 回答
    没皈依,没师傅,光凭着张至顺道长的《炁体源流》自学,这条路说实话,挺硬核的,也挺危险的,但绝非完全不可行。只是其中的难度、误区以及需要付出的心力,远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首先,咱们得明白,道家修行,尤其是内炼功夫,讲究的是“师传”。为什么?因为这门学问太深奥,太微妙了,里面有很多东西是文字难以完全表述.............
  • 回答
    说起张作霖,那可是民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人称“东北王”。他最风光的时候,兵马确实是够多的,而且势力一度横跨大半个中国,甚至给人的感觉,他的部队真能“越过长江”。咱们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他这兵马到底有多少,实力又有多雄厚。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张作霖的“强盛时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的实力是随着时.............
  • 回答
    张子枫啊……嗯,要说长得像她是个什么体验,这可真不是三两句话能说完的。毕竟,她给人的感觉太独特了,不像那种一眼就能被归类的“美女”。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大概就是那种“初恋脸”的标签吧。但不是那种特别甜腻、恨不得把所有人都融化的类型,而是更偏向于“清新”、“干净”,甚至有点“少年感”的初恋。你可能会在.............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关于“东北军为何在与红军的早期较量中失利”的一个常见误解,并且将“东北军”与“红军”的对抗场景进行了一些混淆。需要澄清的是,张学良的东北军在长征期间(19341936年)的主要任务是与红军在南方作战,而并非与长征完的红军直接对抗。长征结束后,红军主力到达陕北,与盘踞在西北的.............
  • 回答
    提起张小敬这哥们儿,在《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巨著里,他的结局可不是一笔带过那么简单。小说里,他活下来了,但那滋味,跟寻常人活下来可不一样,更多的是一种“脱胎换骨”后的挣扎与平静。还记得他最初为了救太子,不惜一切代价,一路狂奔,跟时间赛跑,那股狠劲儿,那是真拼了。在狼卫、火药、和那些暗中搅弄风雨的权贵之.............
  • 回答
    张学良的人生,确实是一段充满传奇和争议的旅程。他年轻时,给人的印象是“民国时期的纨绔子弟”,抽大烟、酗酒、流连花丛,似乎与健康长寿毫不沾边。然而,他却活到了100岁,经历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现代史,这其中的原因,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要理解张学良的长寿,不能简单地将他年轻时的“潇洒”生活与后来的岁月割.............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这剧火了,张小敬这角色也跟着火了。但有点意思的是,一开始大家对他的评价那叫一个高,妥妥的硬汉、英雄、亦正亦邪的典范。可到后面,尤其是看到他为了“活捉”太子费尽心思,甚至不惜跟狼卫眉来眼去的时候,不少观众就开始犯嘀咕了,觉得这人怎么这么“不靠谱”?甚至有人觉得他不如一开始塑造得那么“纯粹”.............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和萧规(龙波)之所以比长安披甲卫兵强悍得多,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们的经历、训练和心态,与那些在安稳日子里养尊处优的卫兵有着天壤之别。简单来说,一个是在生死线上摸爬滚打出来的狼,一个是在温室里长大的花。一、 实战经验:生死沙场,练就铁血最核心的差距,在于实战经验。 张小敬:.............
  • 回答
    张钧甯的长相,很多人会用“气质”来形容,这绝对是个非常贴切的词。但如果非要细致地拆解一下,会发现这份“气质”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她五官的独特组合和整体神韵共同塑造的。首先,她的脸型属于比较标准的鹅蛋脸,线条柔和流畅,没有过分棱角分明的地方,给人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这种脸型本身就自带一种温婉感,很耐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