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张学良抽大烟酗酒生活潇洒却如此长寿?

回答
张学良的人生,确实是一段充满传奇和争议的旅程。他年轻时,给人的印象是“民国时期的纨绔子弟”,抽大烟、酗酒、流连花丛,似乎与健康长寿毫不沾边。然而,他却活到了100岁,经历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现代史,这其中的原因,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要理解张学良的长寿,不能简单地将他年轻时的“潇洒”生活与后来的岁月割裂来看。他的生命轨迹,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可能对他的健康和寿命产生影响。

一、 天之骄子的起点:出身与少年时代的“放纵”

张学良出身军阀家庭,父亲张作霖是东北王,为他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几乎无人能及的社会地位。这种“生而优渥”的环境,让他从小就接触到了许多常人难以企及的享乐。

抽大烟: 这可能是他身上最被诟病的一点。在那个年代,大烟(鸦片)在军阀和上层社会中并非罕见,甚至是一种“时尚”。张学良染上大烟,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当时环境的影响,加上年轻气盛,追求刺激,对烟瘾的危害认识不足。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他后来成功戒除了大烟。这本身就需要极大的意志力。根据一些历史资料和回忆录,他戒烟的过程相当痛苦,据说是在戒烟期间,他强忍着身体的折磨,甚至通过打网球等剧烈运动来分散注意力,最终摆脱了烟瘾。 能够克服如此严重的毒瘾,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也为他后来的健康打下了基础。如果他长期沉溺,可能早已不堪重负。

酗酒: 和抽大烟一样,酒在当时的社交场合和军阀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张学良爱喝酒,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酗酒”是否达到了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的地步,这需要区分。很多时候,他的饮酒更多是伴随社交、娱乐和放松。关键在于,他并没有因此完全放弃自我管理,也没有因为酒精而丧失正常的思考和行动能力。

“潇洒”的生活: 年轻时的张学良,除了抽烟喝酒,还热衷于打猎、赛马、交际,生活看似无节制。但这种“潇洒”,更多是一种青春期的叛逆和对压抑环境的反抗,也包含了他作为军事首领需要营造的“霸气”形象。然而,军事指挥、军事训练本身也是一种体能消耗,并非完全是静态的享乐。

二、 历史转折点:西安事变与漫长的软禁岁月

张学良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无疑是西安事变。这次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为他后来的长寿铺设了意想不到的道路。

戒除恶习的契机: 一方面,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失去了自由,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从一个拥有庞大权力的少帅,变成了一个阶下囚。这种巨大的落差,迫使他不得不审视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长期被软禁,远离了过去那种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诱惑,反而让他有机会专注于个人身心的调整。

养生与自律的重塑: 在漫长的软禁岁月中,张学良并非坐以待毙。他开始大量阅读,学习各种知识,还培养了许多健康的爱好,比如打网球、打高尔夫球、练习书法、学习英语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保持身心活力,还能充实他的精神世界,排解孤独和苦闷。

网球: 张学良对网球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甚至在晚年,只要身体允许,他都会坚持打网球。网球是一项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的运动,需要敏捷性、耐力和协调性。能够长期坚持这样一项高强度的运动,说明他的身体机能保持得相当好。 他的女伴赵一荻(赵四小姐)也常常与他一同运动。

阅读与学习: 精神世界的充实对于保持长寿至关重要。张学良在软禁期间,广泛阅读了哲学、历史、文学等各类书籍,甚至学习了多门外语。这种持续的学习和思考,能够刺激大脑,延缓衰老,保持思维的敏锐,也让他能够以更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

规律的生活: 相比于年轻时的“放纵”,软禁的生活虽然受限,但也相对规律。他需要遵循看守的安排,饮食起居也会有一定程度的规范。尽管这种规律是被动的,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避免了他过去那种极端的、耗损身体的生活方式。

心态的调整: 经历了生死考验和人生的巨大变故,张学良的心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从一个冲动、任性的青年,逐渐变得成熟、平和。他接受了自己作为历史人物的身份,也放下了很多曾经执着的东西。 这种平和乐观的心态,对于健康长寿无疑是有益的。

三、 基因与环境的综合作用

除了后天的生活方式和心态,我们也不能忽略先天的因素:

遗传因素: 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也活到了43岁(被炸死),虽然不是特别高寿,但在那个年代,战乱频繁,平均寿命不高,43岁也算不上短命。而且,张作霖的子嗣众多,其中不少人也活到了相对较高的年纪。虽然不能直接证明张学良的基因就特别优越,但良好的家族基因基础,也是构成长寿的潜在因素之一。

良好的医疗条件(后期): 尽管是软禁,但在他长期生病或需要体检时,作为国事的重要人物,他仍然能够获得相对良好的医疗照顾。 尤其是在他移居台湾后,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医疗保障也更为到位,这对维持晚年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 关键的“不致命”的“恶习”

反观那些因“恶习”早逝的人,往往是由于这些恶习发展到了极其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程度。比如:

对身体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很多酗酒的人,肝脏、胰腺等器官会严重受损;长期抽大烟,身体会极度虚弱,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影响正常的社会功能: 很多成瘾者,生活完全被毒品或酒精控制,丧失了工作的能力,也无法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
生活方式完全失控: 很多人沉溺于享乐,忽视了基本的卫生和作息,导致身体被掏空。

而张学良,虽然有抽大烟和酗酒的问题,但:

他具备强大的自我控制能力: 能够戒掉大烟,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的“恶习”并未让他完全丧失生活能力: 即使在抽烟喝酒的时候,他依然能够指挥军队,处理政务。
他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进行了自我救赎: 尤其是软禁后,他积极地重塑了自己。

总结来说,张学良之所以能长寿,并非仅仅因为他年轻时的“潇洒”,而是他生命中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强大的自我拯救能力: 成功戒除大烟,是其生命中重要的转折点。
2. 因祸得福的晚年: 西安事变后的软禁,反而让他远离了过去消耗身体的诱惑,有机会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3. 精神世界的丰富: 晚年的大量阅读、学习和思考,保持了精神活力。
4. 积极的体育锻炼: 长期坚持打网球等运动,维持了良好的身体机能。
5. 平和乐观的心态: 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后,心态变得超然。
6. 潜在的良好基因和晚年优越的医疗条件。

可以说,张学良的长寿,与其说是“潇洒”带来的,不如说是他在经历了人生的低谷和反思后,通过积极的自我调整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最终实现的。他的长寿,反而成了他生命中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注脚,证明了人的潜能和生命力的顽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如果楼主觉得张学良很神奇,那只能说你知道的太少了。张学良,除了他这份政治经历,真的不见得多出色。

2015年中国60岁以上是2.12亿,65岁以上人口是1.37亿。根据长寿指数来计算(最低为青海6.91,最高是海南29.46)这意味着,中国90岁以上人的数量在95万到405万之间

(长寿指数是90岁及以上人口占65岁及以上人口的千分比,它反映地区的长寿水平)

各地区长寿指数


在我研究长寿老人过程中,我见过的百岁老人几百号了,真是丰富多彩

一百多岁跳广场舞的,一百多岁天天抽烟的,一百多岁顿顿吃肥肉,一百多岁自己烧火做饭还种菜,160多的血压维持几十年依然活到百岁……

大体上说一下百岁人的状态吧

第一,百岁人非常多

就不说国外的了,以中国为例,中国有个地方荣誉称号叫做“长寿之乡”,其标准之一是区域现存活百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7/10万以上。而中国目前有52个长寿之乡。

如果你对这个比例没太大概念,那么,我列个数字,海南省是著名的国际长寿岛。海南省总人口是903万,而海南省超过100岁的人有多少呢?1371人,最长寿的一位是128岁,横跨清朝,民国和新中国。

在这么多长寿老人面前,张学良的102岁,真是不显眼啊

还有广西巴马你了解下,也是非常牛逼

第二,百岁老人并非靠养生

这是一份来自江苏省的百岁老人调查报告

关于江苏省百岁老人调查报告

列出几项大家关注的

1,饮食问题

我省的百岁老人主食是大米(占65.3%)、杂粮(占20.0%)和面粉(12.3%),79.6%的百岁老人每天主食摄取入量在4两到7两之间。每天吃水果的人比例为22.5%,有时吃水果的人比例为48.2%,很少吃水果的比例为22.4%,这反映吃水果对长寿不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每天吃2种到3种蔬菜的百岁老人占85.0%。一半以上的百岁老人经常吃肉、鱼、蛋、腌菜,90%以上经常吃豆制品。关于素食长寿、腌菜致癌的说法,本次调查都不支持

2,烟酒问题

本次调查在问及现在是否吸烟时,93%的百岁老人回答不吸烟;在问及过去是否吸烟时,81.5%的百岁老人回答不吸烟,支持吸烟有害健康的说法。

酗酒有害健康是共识,对“少量饮酒有利健康”有不同看法,本次调查显示,现在经常喝酒的百岁老人仅占14%,过去经常喝酒的百岁老人仅占23%,不支持少量喝酒有利健康的观点(请留意这里的14%)。

3,运动问题

生命在于运动和生命在于少动是不同的养生体验。本次调查在问及百岁老人过去是否经常体育锻炼时,34.7%肯定的回答,65.3%否定的回答;在问及现在是否经常体育锻炼时,20.0%肯定回答,80.0%否定回答。说明经常体育锻炼和不经常体育锻炼都能长寿,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什么样运动、运动量与饮食什么关系更有利于长寿。

第三,百岁老人可以规避很多疾病的发生

这个是别人的研究,称作Morbidity delay,就是这些人不得或者少得很多常见疾病,这也是我们很多做衰老研究的核心证据和意义,否则的话,百岁老人跟普通人一样,那就没啥机制了。


上面每个项不符合大众认识的都有百分之十几,出现几个比张学良严重的也毫不出奇,而且,他们的生存条件非常差,我觉得我们调查的百岁老人,要是医疗条件好的话,会活的很久(不得不说很多百岁老人过得很艰难,甚至可以用恶劣来形容)

因此作为享受那么好待遇的张将军,活到100也不稀奇吧。

user avatar

果蝇实验,一组满足性欲就是户外生活的正常的,一组隔离雌性投放性外激素,有欲望不能满足,第二组首寿命更短,欲望满足直接提升了代谢效率,欲望无法满足,则说明生存环境出现了问题,自身由内而外的杀死自己,降低代谢效率,身体出现问题,代谢效率得不到提升,也就是寿命减短。

生命就是两种力量的平衡,氧化,还原。氧化百分之三十,修复还原百分之六十也是赚了。

因为当欲望得到满足,代谢效率提高,身体的修复能力强,抵消了一部分满足欲望后带来的身体损伤。张学良抽烟喝酒,大人物挥洒自如,满足了自身的欲望,宣泄了自己的感情,心情畅快,吃得好睡得香,代谢效率提升,抵消了一部分满足欲望带来的损害,而有的人抽烟,明显是生活不如意,借抽烟逃避生活,这就是典型的抽闷烟,抽闷烟是很伤身体的,抽闷烟麻痹自己的欲望虽然得到满足了,但是生活的窘迫依然将他逼至绝境,让他在其他各方面的欲望都无法得到满足,以至于身体代谢效率整体处于一种很低的水平,所以身体很差。

穷人喝酒不是喝酒,而是酗酒,消费酒最多的往往是富人,但是他们并不酗酒。

看建国初期的大将,抽烟喝酒,活得洒脱自如,欲望得到满足,代谢效率提升,抽烟喝酒带来的损伤抵不过高效的代谢效率带来的提高之后的修复水平,自然身体健康,如同丘吉尔,活到了98岁。

能够提高人代谢效率的事情,就会使人快乐,让人活的质量更高,寿命更长久,坏人活千年,是因为坏人的欲望总能够得到满足,坏人不在规则之中,可以尽情满足自己,好人不长命是因为好人太拧巴,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东西南北的情况,生活太压抑,代谢效率太低,修复自身的能力太差,你不死,谁死?

手淫伤身体么?做爱伤身体么?不要只分析手淫,做爱。你活得很不痛快的时候,大多在手淫,所以伤身体,你活得很痛快的时候,高帅富可以和很多女人做爱,你整体的代谢效率上去了,你手淫么?自己不手淫,让女人帮你手,也不会出问题,除非性已经不是你追求的了,你的身体已经在这方面满足的太多了,它无法带来代谢效率提升的作用,于是就对健康没有好处了。

为什么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

坏人缺乏道德观念,敢于突破常规,不受道德舆论的束缚,肆意挥洒生命力,张扬出自己的力量,敢于满足自己的需求,欲望,提高自身的代谢效率,于是身体的修复能力因为代谢效率的提高,而使身体迅速恢复。

快乐开心好心情,满足自身欲望,身体代谢效率提高,修复能力强就会变好。

艾滋患者天天愁苦悲伤,就会加速死亡的脚步死的很快,而有些则会找个好心情,进行下行比较,可以活多一点时间,也就是“某某某癌症比我还可怕严重,我的算轻的了,没事”就这种下行比较能活久一点,因为更乐观。上课时讲过癌症是大约有百分之十的自然恢复健康的可能的,是可以自愈的疾病,这些和欲望的满足代谢效率的提高有关。


悲伤死得早,越忧郁越短命

癌症患者有两类人,一类进行上行比较,一类下行比较,你猜猜哪类人活的会长一些?

news.cntv.cn/2013/01/11

英国女子花光财产全球旅行,癌症不药而愈。看完新闻你就会明白,开心,是多么重要了。


人们固有的已经形成的观念,被冲击常常带给人们一种不安全的感觉。这种不安,焦虑会让人整体代谢效率下降,加速身体的病症恶化。

压力是一种身体面对环境的应激反应,会减小人体细胞的端粒长短,适度的放松可以让身体恢复健康,但有过严重抑郁病史的人会在寿命长短上大幅度衰减。

人们固有的已经形成的观念,被冲击常常带给人们一种不安全的感觉。这种不安,焦虑会让人整体代谢效率下降,存在感降低,精神恍惚。所以当一个人辛辛苦苦建立起的世界观崩塌之时,那种不安全感带来的焦虑恐惧,降低代谢效率,使人不食不喝,痛苦异常,有的就是因为这被吓死的。

人的机体是需要全面发展的,整体的代谢效率水平很重要。只抽烟什么都不干,代谢效率肯定会下降的,回顾伟人,不只是抽烟很厉害。还有游泳,四处寻游,玩女人,饮食作画,弹琴唱歌。我说的是不是泰戈尔,当然泰戈尔也活了很久很久,他有自己获得快乐的方式。


抑郁症,服用了抗抑郁的药物之后,神经递质浓度由低转高,人会开心一段时间,但是不服用之后,依然会整体转低,这是因为人的思维模式,认知模式已然固定下来了(成年人的大脑结构较为稳定),固定下来的认知结构,造成了神经递质浓度偏低,造成了抑郁症,导致焦虑烦躁不安,代谢效率降低,修复能力下降,身体不好。


改变意识,抑郁症就好了,但这谈何容易,抑郁症患者易罹患癌症,阳光的健康人,会活的更久一些,因为代谢效率高,修复能力强。


有些人毕竟有大的格局,有些人只有小局面,生活逼仄,窘迫,抽几口闷烟含恨而死。有些人抽烟就是爽,身体开挂,逆天代谢效率,修复力爆表,不受其害。

user avatar

记得我高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基本不怎么学习,经常迟到,上课看小说,下课就去踢球,晚修后就去网吧包夜,然后这并不妨碍他每次考试都是全校前十名。

很多人也有疑问,为什么他这么贪玩成绩还是这么好?我这么努力成绩却怎么都赶不上他?这是不是说明努力学习对提高成绩是没有用的?

后来这个同学为了高考,收心了,按时上课,认真学习,也不踢球也不去网吧了。然后他的成绩就稳居全校第一了。

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天赋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可能如果张学良如果能保持很好的生活习惯,那么他可以活到120岁。可是他抽大烟,沉迷于女色,成天打仗作息不规律,杀人如麻损阴德,勾心斗角经历人生大喜大悲,于是他只活到了100岁。

这就是天赋,承认这一点可能很艰难,但不承认这一点,也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而做为一个普通人,可能本来正常生活保持良好的习惯,也就80岁的寿命。而你偏要学习张学良这样的生活习惯,那估计60就差不多挂了。

对了,顺便说一下,前面说的那个高中同学,就是我自己……

--------------------------------------------------

大家好,我是邢可,05年省高考状元、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建筑师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清培一注”。

清培一注训练营,是由一群清华大学毕业的一注建筑师和结构师组成的一注考试研究和指导团队。关注我们,快速通过一注!

user avatar

第一,在乡下顿顿肥肉抽烟喝酒的百岁老人也有许多,只是你不认得。

第二,丢了地盘丢了军队丢了政治生命的东北王,换阎锡山这样的都能给活儿憋死。但是张少帅迁到重庆以后老蒋在山洞里给他盖了个别墅当他的防空洞(这人防工事在当时那算一流的了),饮食很好,国民党的高级军政官员去探望他,临去之前几个人就怕张问抗战打的怎么样了,东北怎么样了,什么时候能打回东北,毕竟仗打成这个样子说出来也不好听,几个人商量半天终于商量出来一套说辞,结果到了以后,发现张吃的胖到感人,见了这些人啥都不关心,张口一句就是抱怨山洞别墅太潮了,一定是老蒋虐待他,从头到尾一句抗战都没问。。。这些军政高官被张的智商感动的都快哭了,反复强调这是最好的待遇了,但是问题也一定会向委员长反映。

如此没心没肺的人,难道能够不长寿么?

老蒋为啥不杀他还好吃好喝供着?废话,这么个货,还不是谁一忽悠就跟着跑了。。。关起来教训教训就改了,俗称替他爹教育他,有任何杀他的必要么。。。

user avatar

反对几乎大多数答案!

张学良回忆(1901年-2001年)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之后张学良就被蒋介石幽禁,也就是36岁以后绝对不会有任何抽大烟酗酒杀人玩女人的活动了。也就是说张学良抽大烟酗酒杀人玩女人的时间段只在年轻时的一段时间。

36岁之后,张学良只干了一件事,也只能干一件事,就是养生。

来看看历史: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东北军、西北军内部出现主张杀蒋和放蒋的争执,但张学良、杨虎城二人都主张释放蒋介石.22日,宋美龄等到西安。张学良、杨虎城去机场迎接,并与宋子文、宋美龄举行会谈。25日下午,张学良与杨虎城一道送蒋介石及宋氏兄妹上飞机,同时为了维护领袖威信,自己亦随同护送蒋回南京。飞机抵达南京后,张学良即被军统特务监视。 31日,军法会审判决“张学良首谋伙党,对于上官为暴行胁迫,减处有期徒刑10年,褫夺公权5年”, 1938年11月起被囚禁在贵州省修文县阳明洞,

  1941年5月张学良转囚贵阳市麒麟洞,由于和市区距离很近,不久很多贵州人都知道张学良关在麒麟洞,当局颇不自在,于是在

  1942年2月把张学良移往贵州省开阳县刘育乡囚禁,

  1944年春天再移贵州息烽县阳郎坝,冬天再到桐梓县天门洞小西湖,

  1946年4月9日蒋介石在贵阳市黔灵公园会见张学良。不久之后,张学良被押往重庆歌乐山戴公馆,

  1946年10月被送到台湾,

  1947年移住井上温泉(新竹县)。

也就说,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的生活也就是粗茶淡饭了~~~生活是很健康的,具体怎么健康,大家可以看看很多有关张学良被幽禁在台湾的资料。不在赘述。

————————————————————————————————————————

添加点东西吧

个人性格上,个人基因差别上我不懂也就不说什么了,看看生活吧

有人说张学良周围人服侍的好,这是显然不对的

张学良90年才基本恢复自由,96年去美国,这时候已经年纪很大,无权无势,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张大帅咳嗽一声,至少30个人立刻忙前忙后吧,那几位抽烟喝酒的赵家人也是这样的原因“,相信张过的比一般人好,肯定没跑,但是也不能这么多人伺候着。

说点知道的,张学良在台湾的生活部1947年-1995年,接近50年,算是很长时间了,再看看张学良在台湾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地方:井上温泉,什么地方呢,新竹的山区,大家可以google一下。交通极为不便,不便到什么地步呢,基本不需要安排警卫,因为跑不出去~~~~

因为交通不便,所以生活自然也是比较艰辛的,每天只能听收音机了解时事,做些简单的运动,种种菜,养养鸡改善下生活

为什么我对这个地方还是知道一点的呢,因为我去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学良的人生,确实是一段充满传奇和争议的旅程。他年轻时,给人的印象是“民国时期的纨绔子弟”,抽大烟、酗酒、流连花丛,似乎与健康长寿毫不沾边。然而,他却活到了100岁,经历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现代史,这其中的原因,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要理解张学良的长寿,不能简单地将他年轻时的“潇洒”生活与后来的岁月割.............
  • 回答
    要理解当年中东路事件时张学良的东北军为何敢于进攻“大国苏联”,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东北军的实力以及张学良的决策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说“进攻大国苏联”可能有些夸张了。中东路事件(1929年)的核心冲突,是中国方面(东北的东北军)试图收回被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的主权,而苏联采取了强硬.............
  • 回答
    关于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是否全力抵抗也无法挽回东北的命运,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许多历史学者和研究者对此都有深入的探讨和不同的看法。我个人也倾向于认为,即使张学良尽了最大的努力,面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东北的沦陷也几乎是难以避免的。不过,我还是想从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下,或许能提.............
  • 回答
    “少帅”张学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他的功过是非,尤其是“西安事变”后的半个多世纪的软禁生活,一直以来都是公众和史学界关注的焦点。而“洗白”这个词,带着些许情感色彩,往往暗示着对某人某些行为的辩护、淡化甚至美化。那么,张学良为何能获得“洗白”的解读?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背景.............
  • 回答
    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送”,里面藏着千丝万缕的复杂情感和政治考量,绝非一般人能轻易理解。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得说说当时那个“西安事变”的背景。张学良年轻气盛,痛恨日本人侵略中国,眼瞅着国家山河破碎,却看到国民党内部还在搞“剿共”不抗日,他心里那个憋屈劲儿就.............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几十万东北军又为何依旧跟随?“九一八”事变,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刻骨铭心、令人扼腕的日期。当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侵略,炮火轰鸣响彻沈阳,百万东北军却奉命“不抵抗”,这成为一个长久以来令人费解的谜团。张学良,这位少帅,为何在国难当头之际选择了退让?而他麾下几十万将士,又为.............
  • 回答
    张学良,那位被誉为“少帅”的民国风云人物,其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探讨的疑问。其中,“没有政治头脑”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一生中的一系列关键事件和行为所形成的普遍观感。首先,我们得理解“政治头脑”在那个时代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权力欲望,更是一种对局势的深刻洞察,.............
  • 回答
    关于“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为何未下达抵抗命令,导致东北沦陷,这是一个历史学界至今仍在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丧权辱国”的个人失误,而需要从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张学良个人的处境以及国民政府的政策等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梳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
  • 回答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它背后交织着复杂的个人情感、民族大义、政治考量,以及时代洪流的裹挟。把这件事讲清楚,得从头说起。首先,得说说张学良他自己。年轻时候的“少帅”张学良,那可不是个按部就班的人。他性格里有股子冲劲,也有一点点理想主义。他的父亲张作霖,那是东北的土皇帝,但就.............
  • 回答
    张学良不抵抗的决策,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国际局势与日本侵略的性质: “武装挑衅”而非“全面战争”的初步判断: 当时的日本军队在沈阳制造了“中村事件”和“万宝山事件”,并借此为借口在沈阳发.............
  • 回答
    张学良不抵抗,是近代中国一段绕不开的伤痛,也是一个复杂到至今仍有争议的历史事件。理解他为何“不抵抗”,以及当时是否“应该抵抗”,需要我们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还原当时的具体情境,并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关于“不抵抗”:首先要澄清的是,“不抵抗”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些笼统和片面性。在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最初阶段.............
  • 回答
    关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后被一些人称为“民族罪人”,这其中涉及了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评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事变本身的性质,以及不同政治派别和群体在此事件上的不同立场和利益。一、 西安事变的背景:风雨飘摇的中国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评价,首先要回到那个时代。20世纪30年.............
  • 回答
    网上对张学良和郭沫若的风评,可以说相当复杂且充满了争议。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历史选择以及时代背景下的解读差异。要详细地说,咱们得一点点掰扯。张学良:从“少帅”到“罪人”,再到“民族功臣”的曲折评价张学良的风评之所以跌宕起伏,甚至在一些人眼中“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不.............
  • 回答
    蒋介石之所以没有杀张学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个人恩怨、国际关系以及历史时期的特殊性等多种因素。虽然事后“不杀”的决定似乎显而易见,但在当时,“杀”或“不杀”张学良都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选项,背后充满了权衡和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其原因:1. 西安事变后的直接原因: 东北军的压.............
  • 回答
    关于张学良领导下的东北军战斗力普遍被认为不佳的原因,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要深入剖析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察,而不是简单归咎于某个人或某个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一支军队的战斗力,绝非仅仅看其将领的能力。它涉及到兵源素质、训练水平、装备技术、后勤保障、指挥体系、士气民心,乃至国家整.............
  • 回答
    张学良将军“不抵抗”丢失东北,这件事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极为沉重的印记,也因此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历史议题。你观察到在相关的讨论中,大部分评论都集中在对张学良的指责上,而很少提及日本的责任,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情感宣泄与民族情绪的投射。“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 interesting 的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考量。日本之所以选择炸死张作霖并促使张学良易帜,而不是支持张作霖继续对抗国民军以维持中国分裂,背后有其深层次的战略目标和对形势的判断。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解释:1. 日本的根本目标:建立对中国的控制,而非单纯的分裂 扩.............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关于“东北军为何在与红军的早期较量中失利”的一个常见误解,并且将“东北军”与“红军”的对抗场景进行了一些混淆。需要澄清的是,张学良的东北军在长征期间(19341936年)的主要任务是与红军在南方作战,而并非与长征完的红军直接对抗。长征结束后,红军主力到达陕北,与盘踞在西北的.............
  • 回答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前后采取的不抵抗政策,确实是近代中国一段令人扼腕的历史。要理解为什么在当时没有人能够有效制止他,甚至采取极端手段如刺杀来促成抵抗,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环境以及张学良本人的处境和心态。首先,政治层面上的复杂性是关键。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国民政府名义上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
  • 回答
    张学良不敢打,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而他之所以至今仍受部分人追捧,则源于他身上的多重符号意义和历史功过评价的争议性。要详细讲清楚这两点,得从他的出身、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以及后世的解读说起。张学良“不敢打”的深层原因:1. 时代的无奈与军事上的劣势: 日本侵略的嚣张与中国军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