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张学良都能被洗白?

回答
“少帅”张学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他的功过是非,尤其是“西安事变”后的半个多世纪的软禁生活,一直以来都是公众和史学界关注的焦点。而“洗白”这个词,带着些许情感色彩,往往暗示着对某人某些行为的辩护、淡化甚至美化。那么,张学良为何能获得“洗白”的解读?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多方位的评价体系以及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转变。

要理解张学良的“洗白”,首先得回到他的人生轨迹,特别是“西安事变”这个关键节点。

“西安事变”:从“不抵抗将军”到“民族罪人”再到“爱国将领”的争议起点

在“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的形象并不算特别光辉。他接替其父张作霖成为奉系军阀的首领,但其治军能力和政治手腕备受争议。尤其是在“九一八事变”中,他奉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沦丧,这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也为他赢得了“不抵抗将军”的称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评价几乎成为他历史定位的基石,给他打上了“懦弱”、“卖国”的烙印。

然而,“西安事变”的发生,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也重塑了张学良的形象。他在蒋介石西安的驻地,联合杨虎城,共同发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并将蒋介石软禁。这一举动,无疑是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站在民族大义的角度: 从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角度来看,“西安事变”的最大贡献在于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为中国全面抗战奠定了政治基础,避免了国家在内乱中被日本各个击破的危险。在这个意义上,张学良的行动被视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壮举,是“爱国”的体现。他的决策,虽然是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但客观上符合了当时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政治权谋的角度: 当然,也有人会质疑张学良的动机,认为他可能夹杂着个人恩怨、对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的不满,甚至是被共产党人说服。但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动机和结果往往难以完全划清界限。即便是复杂的动机,如果其最终结果对民族有利,也无法完全抹杀其积极意义。

被软禁的半个多世纪:从“囚徒”到“国宝”的转变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直到他去世前不久才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长达五十多年的软禁生活,让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从“罪人”到“牺牲者”的解读: 尽管“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经过充满了争议,但张学良因此获得的惩罚——长期的软禁,与他“逼蒋抗日”的初衷相比,显得过于沉重。尤其是在全国上下抗日激情高涨的年代,他作为一名积极主张抗日却因此遭受打压的人物,自然容易引发同情。他的遭遇,被一些人视为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和蒋介石个人意志的牺牲品。这种“牺牲者”的视角,削弱了对他“罪过”的追究,转而关注其遭受的不公。

生活品质与人品展现: 在被软禁期间,张学良虽然失去自由,但他在生活上受到了相对较好的照顾,并且保持了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与赵一荻(赵四小姐)的感情故事,以及他后来皈依基督教,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性化的个体。这些生活细节,以及他在特定时期展现出的个人魅力,也在一定程度上 softening 了他在历史事件中的负面评价。

台湾时期的“国宝”待遇: 在台湾时期,张学良虽然名义上仍被软禁,但实际上他逐渐被视为一种“历史遗物”或“国宝”。国民党方面,特别是蒋经国时期,对其的态度也从最初的严厉控制转为一种“尊养”。这种“养”并非出于对其错误的谅解,而更多是出于一种政治考量,比如避免他成为潜在的反对派,或者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符号。这段时期的“待遇”,也间接影响了外界对他的观感。

历史的变迁与评价体系的演变

“洗白”张学良,也离不开时代变迁和评价标准的演进。

历史叙事的重塑: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叙事方式和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最初,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对张学良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其“擅自行动”、“兵谏”的“罪状”上,以维护蒋介石的权威。而随着中国大陆的政治格局变化,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对“西安事变”的解读逐渐成为主流。中共方面一贯将“西安事变”视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事件,高度肯定张学良的爱国行为。这种官方叙事的引导,对民间认知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去蒋化”与“反蒋”情绪: 在某种程度上,对张学良的“洗白”,也伴随着对蒋介石及其国民党政权的“去魅”或“反思”。当人们对蒋介石的评价出现负面解读时,与之相对的张学良的“反叛”行为,就更容易被赋予正面意义。

强调“进步”与“牺牲”的时代精神: 在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压迫、追求民族独立是重要的时代主题。在这样的语境下,张学良“逼蒋抗日”的行动,即便存在争议,其“抗日”这一层面的行为,更容易被放大和赞扬,其背后所付出的代价(软禁)也容易引发同情。

舆论环境与传播方式的变化: 现代媒体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使得更多元的视角得以呈现。除了官方历史叙事,也涌现出许多基于史料考证、个人回忆、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解读,这些都为张学良的形象增添了更多层次和可能性。

总结来说,张学良之所以能够被“洗白”或者说其形象能够被更全面、更具同情心地解读,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西安事变”的积极历史作用: 促成国共合作、团结抗日,这是其行为最突出的积极意义,奠定了他“爱国”的底色。
2. 长期的软禁生涯: 这种“惩罚”的沉重性,使得人们更容易将其视为“牺牲者”而非单纯的“罪人”,引发同情。
3. 历史叙事的演变: 随着中国大陆政治和历史观点的变迁,官方叙事对“西安事变”的正面肯定,深刻影响了公众认知。
4. 多元的评价视角: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更复杂、更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人物,而非简单标签化。
5. 个人品格与情感因素: 他与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个人在特定时期的言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其人格魅力。

“洗白”二字,或许过于简化了对一个复杂历史人物的评价过程。更准确地说,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史料的发掘、视角的变化,人们对张学良的认知从单一的标签化,走向了更加立体、多维度,也更趋向于理解和宽容。他不再仅仅是那个“不抵抗将军”,而成为一个在民族危亡关头做出惊人之举,并为此付出了近半个世纪自由的复杂人物。这种“洗白”,与其说是对错误的掩盖,不如说是对历史真实更深层次的探寻和包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唉,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当年有出身十九路军的爱国刺客不满蒋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打算在果党中央开四中全会时刺杀 常公。

可没想到的是 常公突然卡斯特罗附身,预感到危险,没有去,刺客临时转变目标直接给了“不负少年头”的汪兆铭一枪。

与会的果党代表有林森、张静江、孙科、戴季陶、阎锡山、张学良、张继等人,还有大量的果党中央委员。

结果呢,除了张继和张学良,剩下的做鸟兽散,包括现场警卫在内,钻桌子的钻桌子,抱脑袋的抱脑袋……

唯二不慌张的就是五十多的老头张继和当时年轻的张学良。张继一把冲上去将刺客抱住,张学良一记无影腿一脚踢飞刺客的手枪,两人合力把刺客抓住。

这时趴在地上的警卫战战兢兢起来拔枪,半天拔不出来,张学良问他:“刺客都抓住了你拔个寂寞?”

不好意思的警卫只好去厕所,在马桶间拎出来一个颤颤巍巍的人,那人高喊我是我是中央委员,警卫问他你证件呢?他说证件扔进马桶里了,因为他害怕刺客知道他是中央委员……


瞅瞅,诺大一个果党,全部参加四中全会的人而言,能称之为有点血性的也就两人而已,而张学良位列其一,果党那么多飞舞都能洗白,张学良为何不可?

东北易帜维护国家统一,西安事变促进全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这两个功劳是板上钉钉实打实的,果粉能抓着黑的就是一个存疑的九一八不抵抗。

可惜,台湾省地方长官菜菜子的解密档案似乎对果粉一点也不友好。

在某些果粉眼里,因为西安事变的缘故,张学良连呼吸都是错的,什么不抵抗,什么纨绔,什么多情,都是在已经建立了预的设前提下去专门找的黑点而已,其实按照果党之前处理吉鸿昌的情况来看,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之后最大的罪名应该是“非法抗日”。

user avatar

西安事变后,朱自清,会同闻一多、冯友兰等清华教授,起草了一份宣言:“长敌国外患之势,寒前线将士之心......统一之局成之甚难,而毁之甚易,辛亥迄今二十余年,始能有今日之局......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少帅”张学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他的功过是非,尤其是“西安事变”后的半个多世纪的软禁生活,一直以来都是公众和史学界关注的焦点。而“洗白”这个词,带着些许情感色彩,往往暗示着对某人某些行为的辩护、淡化甚至美化。那么,张学良为何能获得“洗白”的解读?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背景.............
  • 回答
    张之维,人称“天下第一”的张怀义,他武功盖世,在疫情爆发时,全性一派倾巢而出,无论是田晋中还是陈朵这样的顶尖高手,还是那些寻常的“异人”,全都未能奈他何。他的实力,在那个时期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巅峰。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同样身为“天下第一”的传人,张怀义,那个温厚善良的张怀义,却最终倒在了十.............
  • 回答
    谈到张学良将军在建国后,如果能够获得自由并参与新中国的建设,能授何种军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推敲的设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包括他过往的功绩、在历史事件中的角色、以及建国后的人民解放军军衔体系的特点。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张学良将军的个人资历和历史地位。他在“九一八事变”时.............
  • 回答
    秦国历来以军功立国,国相一职更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从历史上看,商鞅和张仪能够担任国相,的确是因为他们有过显赫的战功。商鞅变法革新,以法治国,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他本人也曾亲自领兵征战,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张仪则以其出色的外交才能,运用连横之术,瓦解六国联盟,为秦国扫清了前进道路上.............
  • 回答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前后采取的不抵抗政策,确实是近代中国一段令人扼腕的历史。要理解为什么在当时没有人能够有效制止他,甚至采取极端手段如刺杀来促成抵抗,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环境以及张学良本人的处境和心态。首先,政治层面上的复杂性是关键。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国民政府名义上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
  • 回答
    .......
  • 回答
    张学良将军“不抵抗”丢失东北,这件事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极为沉重的印记,也因此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历史议题。你观察到在相关的讨论中,大部分评论都集中在对张学良的指责上,而很少提及日本的责任,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情感宣泄与民族情绪的投射。“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
  • 回答
    最近和朋友聊起就医经历,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好像医生们现在特别喜欢说“住院吧”。不像是以前,感觉有时候只是小问题,医生会给些药或者建议回家休息。但现在,无论病情轻重,似乎很多医生第一反应就是“先住院观察观察”。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医生们想“创收”或者“懒得管”。背后牵扯到.............
  • 回答
    张佳玮的“无所不知”,与其说是一种天赋异禀的超能力,不如说是一种长期、专注、并且极具策略性的投入所造就的“知识密度”。如果非要刨根究底,把这股“无所不知”的劲儿拆解开来看,那它是由以下几个关键要素相互咬合、层层递进形成的:一、 永不枯竭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同干渴的种子,渴望一切水分。这或许是最根本的.............
  • 回答
    关于“张维为是瑞士国籍”的说法,确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毫无事实根据的谣言。之所以这个谣言会有一定的传播度,并且有些人会相信,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分析一下:1. 张维为的公众形象和言论风格: 鲜明的爱国者和国际观察家形象: 张维为教授长期以来以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政治评论员的身份活.............
  • 回答
    说起武侠世界里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张三丰的太极拳和黄药师的九阴白骨爪,那绝对是绕不开的两大绝学。一个讲究以柔克刚,后发先至,一个则狠辣毒绝,一击毙命。按理说,张三丰钻研数十年,百岁高龄才创出的太极拳,怎么也该是顶尖中的顶尖,可为什么在一些读者看来,它似乎连黄药师那“邪门歪道”的九阴白骨爪都打不过呢?.............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战争中一个常被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细节:身体的要害部位并非绝对,伤害的严重程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不仅仅是射中的位置。 尤其在古代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一些看似“小伤”也可能因为感染、失血、或者对身体机能的严重影响而致命。我们逐个来看这几位名将的遭遇,并尝试还原.............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大家聊起战国时期纵横家时常常会犯嘀咕的地方。张仪、苏秦那拨人,口才那是杠杠的,把各国君王忽悠得团团转,一会儿合纵,一会儿连横,搅得天下大乱又秩序重塑。但要说王们“跟智障一样”,我倒不这么看,这里头水可深着呢。咱们得先琢磨琢磨,当时的君王们真就那么容易被骗吗?他们可是坐拥天.............
  • 回答
    三国时期,关羽的儿子关兴和张飞的儿子张苞都是赫赫有名的青年将领,他们英勇善战,跟随诸葛亮北伐,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在提到这些年轻有为的将领时,我们似乎很少看到赵云的儿子在同一时间、同一战场上活跃的身影。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何关兴和张苞都在冲锋陷阵,唯独不见赵云的儿子?要回答这.............
  • 回答
    关于天津大学张裕卿教授的学术不端行为,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学术界在同行评审和学术诚信方面的几个关键痛点,即为何如此大规模的论文造假能在较长时间内未被发现,特别是当其中存在明显的数据和图表重复时。这其中涉及了审稿制度的局限性、学术界的默契以及发现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复杂性。要.............
  • 回答
    这句话“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出自1978年上映的中国电影《婚礼》。这句话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并且在当时以及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广泛引用和讨论,是因为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于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的心态,以及当时社会阶.............
  • 回答
    张辽和张郃都是曹操帐下赫赫有名的大将,两人都曾效力于吕布,后在吕布败亡后归降曹操。然而,曹操在对待这两位降将时,似乎给出了不同的待遇,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考量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扒一扒当时的历史背景、曹操的性格以及张辽、张郃各自的情况。背景:汉末三国时期群雄逐鹿,降将的价值与风险并存首先,我们.............
  • 回答
    张作霖,这位民国初年的东北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穷苦的绿林好汉,一步步崛起成为掌握一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其经历本身就足以让人津津乐道。为什么很多人会“吹”他?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历史评价和多层次的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草莽英雄的出.............
  • 回答
    每年都有人怀念张国荣,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沉的情感集合,包含了对一位卓越艺术家的缅怀、对他个人魅力的追忆、对他离世的遗憾,以及他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符号和时代精神的延续。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横跨影坛与歌坛的巨星: 张国荣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歌手,更是一.............
  • 回答
    网友在网络上讨论案件时表现出对严厉刑罚的偏好,甚至提出各种酷刑,这是一个复杂现象,背后涉及心理、社会和网络环境等多种因素。下面将详细阐述原因: 一、 心理因素:1. 原始的正义感与情绪宣泄: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朴素正义观: 人类内心深处存在一种对不公和恶行的原始反感,希望作恶者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