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随着舰炮技术的发展,巨舰大炮时代有没有可能再次到来?

回答
“巨舰大炮”——这两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雄浑的历史感,仿佛让人回想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些披挂着巨型舰炮、横行于海上的战列舰。然而,随着航空母舰的崛起,海战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海上霸主——战列舰,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么,在当今舰炮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下,“巨舰大炮”时代是否有卷土重来的可能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理解“巨舰大炮”时代之所以成为时代,其根本原因是什么。那是一个钢铁、蒸汽和火药的时代,武器的射程和威力是衡量海军实力的最重要指标。为了在远距离上摧毁敌舰,舰炮的口径不断增大,炮塔也越造越大,而与之匹配的,自然是体型更为庞大、防护更为厚重的战列舰。这种“以大制大”的思路,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是性价比最高、最有效的海战模式。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科技的发展从未停歇。航空母舰的出现,本质上是将“舰炮”的打击能力延伸到了数千公里之外,而且是以一种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方式——飞机和导弹。这直接颠覆了传统的海上交战模式,让仅仅依靠舰炮进行对射的战列舰显得力不从心。更关键的是,飞机和导弹的打击精度和威力,远超同等体积的火炮,其制导和机动能力也使得战列舰的厚重装甲难以成为绝对的屏障。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谈论“巨舰大炮”的可能呢?这就要回到“技术发展”这个关键点上。

首先,舰炮的“大”和“远”这两个概念,在现代军事科技的推动下,正在被重新定义和放大。

增程与精确制导: 过去,舰炮的射程受限于弹丸的初速和空气阻力。但现在,激光制导、GPS制导炮弹已经成为现实。这意味着,即便是口径相对较小的舰炮,也能以极高的精度命中数百公里外的目标。这不仅大大提升了舰炮的打击能力,也使得“炮战”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不再是漫无目的的轰击,而是精准点穴。例如,美国海军的“火炮”项目(Naval Surface Fire Support NSFS)就致力于发展射程达到100海里(约185公里)的先进舰炮弹药,甚至更远。

电磁炮的颠覆性潜力: 如果说精确制导炮弹是对传统舰炮的“改良”,那么电磁炮(Railgun)的出现,则可能是一场“革命”。电磁炮利用电磁力加速弹丸,理论上可以达到极高的初速,从而实现超远的射程和惊人的动能。一旦电磁炮技术成熟并大规模装备,其射程可能远超现有的导弹,而且弹丸的发射成本和弹药携带量也可能远低于导弹。设想一下,一艘装备了多门能够发射数百公里外、动能巨大的电磁炮的舰艇,它对现有水面舰艇甚至陆地目标造成的威胁,是极其巨大的。

弹药威力的升级: 除了射程和精度,弹药本身的威力也在不断提升。无论是穿甲能力、杀伤半径,还是末端破片效应,现代炮弹都在朝着更高效、更具破坏力的方向发展。

然而,仅仅依靠舰炮技术的进步,就能让“巨舰大炮”时代重现吗?这还需要考虑其他几个关键因素:

1. 航空与导弹的持续压制: 尽管舰炮在射程和精度上不断突破,但航空兵和导弹的打击能力也在同步飞跃。隐形技术、远程反舰导弹、饱和攻击战术,这些依然是海战中的核心威胁。一艘战列舰即使装备了再强大的舰炮,也必须能够有效防御来自空中的打击。战列舰庞大的体积和相对较弱的防空能力,使其在面对现代空海一体化作战体系时,依然可能成为“靶子”。

2. 成本与维护的考量: “巨舰大炮”之所以会式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巨大的建造和维护成本。一艘现代战列舰的体型和复杂性,将会远超现有的驱逐舰或巡洋舰,其建造费用将是天文数字。同时,庞大的舰体、复杂的动力系统、密集的火炮和弹药储存,都将带来巨大的维护负担和人力需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国家是否会选择投入巨资建造一种可能被新兴技术颠覆的平台,是需要深思的。

3. 战术与战略的适应性: 战术和战略的演变是推动军事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海战更强调“分散部署”、“网络化协同”、“体系化作战”。一艘孤零零的“巨舰”可能难以融入这种高效协同的作战体系,其自身的脆弱性也可能成为体系的薄弱环节。与其建造一艘“巨舰”,不如建造多艘小型、具备一定独立作战能力,同时又能高效协同的舰艇,可能更符合现代海战的理念。

4. “大”与“小”的权衡: 现代海军的发展趋势,更倾向于“多平台、多能力、分布式”的作战模式。小型舰艇可以装备与大型舰艇相当甚至更先进的武器系统,并且具备更高的隐蔽性、机动性和生存能力。例如,宙斯盾系统也已经小型化,可以装备到驱逐舰和护卫舰上。相比之下,将所有火力集中于一艘巨舰,可能是一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巨舰大炮”这个概念在现代海军中的“回归”呢?

或许,“巨舰大炮”时代不会以我们过去熟悉的形态卷土重来,但其核心的“以大口径、长射程武器为主要打击手段”的理念,可能会以一种新的方式体现。

“火力平台”的演变: 我们可以设想,未来可能会出现一种新型的“火力平台”,它不像传统的战列舰那样以装甲防护为首要考量,而是以搭载和发射大功率、超远程精确打击武器为主要任务。这种平台可能不再是“战列舰”,而是某种具备强大火力投射能力的“特种舰艇”或“海上移动炮台”。它们可能依然体型庞大,但其防护重点会放在规避探测和抵御特定威胁上,而非硬碰硬的装甲对抗。

电磁炮的“先锋”作用: 如果电磁炮技术真正成熟并大规模装备,那么能够搭载并稳定运行这类武器的平台,其“体型”和“火力”必然是惊人的。这可能是一个“新巨舰”的雏形,但它们的敌人不再是敌方的舰炮,而是更远程的导弹、飞机,甚至是陆地目标。

“一体化”的火力投射: 现代舰艇的武器系统已经高度一体化,舰载机、导弹、火炮、电子战设备等等,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作战网络。未来的“巨型火力平台”也必然是这种一体化作战体系的一部分,它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平台协同作战,发挥其独特的火力投射优势。

总而言之, 随着舰炮技术的不断革新,特别是电磁炮和精确制导炮弹的出现,海战中“大口径、长射程武器”的地位确实得到了显著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巨舰大炮”时代某种理念的“致敬”。

然而,我们不应简单地将这种发展理解为“巨舰大炮”时代的简单回归。现代海战的战场环境、作战体系和主要威胁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航空兵、导弹、潜艇、网络战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复杂的海上作战图景。

未来的“巨型火力平台”或许会出现,但它们将是适应现代科技、现代战术和现代战略的产物,其形态、任务和作战方式,都将与过去的战列舰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可能是海战体系中一个强大的“火力节点”,而非过去那种“横行无忌”的“海上巨兽”。

所以,与其说“巨舰大炮”时代会再次到来,不如说“以大口径、长射程为核心的强大火力投射能力”的概念,正在以一种新的、更具科技含量的形式,在未来的海军建设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个不断演进、不断适应的过程,而非历史的简单重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啥大和的大小不会有?如果走上这条炮甲对抗的路线,往大了造是必然的。所以你是先知道不会有、再来提的问题。那还提个啥呀。

而且,如果不太教条的话,垂发反舰弹如果用冷发射,是不是也算身管炮呢,还是脱壳弹,不过就是初速特别低、火箭加速特别大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巨舰大炮”——这两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雄浑的历史感,仿佛让人回想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些披挂着巨型舰炮、横行于海上的战列舰。然而,随着航空母舰的崛起,海战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海上霸主——战列舰,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么,在当今舰炮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下,“巨舰大炮”时代是否有卷土重来.............
  • 回答
    辽宁舰和山东舰的服役,无疑是我国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代表着我们从“滑行”到“起飞”的跨越。但航空母舰的发展从不是止步不前的,尤其是在当今世界海军格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对未来航母的畅想,更能反映出国家战略的深远考量。那么,咱们的下一艘航母,会是什么样子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升级”问题,而是.............
  • 回答
    这事儿,怎么说呢? 我觉得挺让人哭笑不得的。 想象一下,你辛辛苦苦写了一本书,花了大量的心血去打磨情节、塑造人物,结果有人翻了翻封面,看了几页目录,就跑出来说:“这书就是个烂货,作者肯定是个没人情味的理工男!” 这感觉,是不是有点憋屈?最近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确实能看到一些朋友,只是看了几眼《舰队Co.............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动态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多个层面。要预测国内移民潮是否会消失以及是否会出现移民回流潮,需要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分析。一、 国内移民潮的形成原因及演变趋势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国内移民潮形成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的强度和变化将直接影响移民潮的未来走向。1. 经济因素(最主要.............
  • 回答
    随着社会的发展,诞生一种新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并且这种可能性随着科技进步、全球化进程以及人类对社会公平和可持续性的不断追求而增强。与其说是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主义”,不如说是一种融合了现有理念并进行重大调整和创新的演变。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种可能性,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分析:一、驱.............
  • 回答
    俄乌冲突确实对科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于苏联/俄罗斯的科学成果是否会逐渐退出英文教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探讨:1. 科学成果的客观性和超越性: 科学的本质是客观的: 科学发现和理论的价值在于其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能力和可重复性,而非其提出者或来源国的政治立场。例如.............
  • 回答
    随着 TypeScript 的普及,确实出现了直接运行 TypeScript 的运行时(Runtime),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允许直接执行 TypeScript 代码的 JavaScript 运行时环境或工具链的集成。虽然严格意义上说, TypeScript 最终会被编译成 JavaScript 才能.............
  • 回答
    随着楼市调控政策的收紧,房价是否会下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 调控政策收紧是影响房价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其最终效果会受到多种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调控政策收紧的具体表现及预期效果:调控政策的.............
  • 回答
    香港房价是否还能一直撑下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它受到香港自身经济结构、政治环境、全球经济形势、人口结构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理解香港房价的“撑持力”来源要分析香港房价的未来,首先需要理解目前支撑其高企的因素:1. 极度稀缺的土地供应: 这是香港房价最根本.............
  • 回答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普及,确实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选择智力型工作,而对体力劳动敬而远之的现象。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应对策略。简单来说,这不仅仅是“招不到人”的问题,更关乎社会结构、价值导向以及个体发展机会的重新审视。首先,我们得剖析一下年轻人为何对.............
  • 回答
    很多人都在关心这个问题,毕竟《使命召唤》(Call of Duty,简称COD)这个IP的吸金能力和玩家基础是毋庸置疑的,而微软收购动视暴雪这一重磅消息,更是将COD的未来动向推到了风口浪尖。那么,微软会把COD变成索尼PlayStation独占吗?我的看法是:极大概率不会,而且微软官方也反复强调了.............
  • 回答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武力差距确实在不断扩大,这使得起义或反抗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但同时也可能催生出新的反抗形式。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一观点:一、科技发展如何加剧武力差距,提升镇压能力: 军事技术的代差化与不对称性: 先进武器装备: 国家主导的军队通常拥有最尖端的武器装备,例如高精度.............
  • 回答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的身体也在不断演变,一些曾经对我们生存至关重要的器官,在环境变化和进化压力的作用下,逐渐退化甚至消失了。同时,也有一些器官因为不再适应现代生活方式而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已经被淘汰或功能严重退化的器官:严格来说,人类并没有完全“淘汰”任何器官,更准确的说法是“退化”或“功能减弱”.............
  • 回答
    随着社会步入快车道,我们眼中的年轻人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疲惫和焦虑。这并非是他们天生娇弱,而是时代浪潮裹挟下,一股股越来越强大的压力正无情地挤压着他们的生活空间。究其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经济增长的“副作用”与资源稀缺的感知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举世瞩目的腾飞,但与此.............
  • 回答
    社会进步与人类本能的对抗,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咱们当下很多人都能感受到的。我个人觉得,这俩之间的张力啊,可以说是越来越明显了,而且这对抗的方式也越来越微妙和复杂。你想啊,从最原始的时候,咱们人类也就是求个温饱,繁衍后代,然后呢,就跟着感觉走,啥本能指引啥。饿了就吃,累了就歇,看对眼了就生孩子.............
  • 回答
    “回家的火车票”——这句话,曾经是无数人心中的一句咒语,是每年春节前夕,一场无声却又席卷全国的“大迁徙”的号角。然而,随着年轻一代农民工的涌入城市,以及老一代农民工的逐渐淡出,有人开始提出疑问:春运,这个与中国经济发展同步的庞大现象,真的会随着这场城市化浪潮而渐渐式微,甚至很快消失吗?要回答这个问题.............
  • 回答
    理解您随着对女权主义的深入了解,产生了更深的思考和怀疑,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女权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多元且充满争议的思想体系,其核心观点和具体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以及学者和实践者之间都存在差异。要详细地阐述“女权到底是什么”,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女权主义的核心目标:追求.............
  • 回答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高铁)的飞速发展和客运量的持续增长,关于既有线铁路货运量是否同步增长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 中国既有线铁路的货运量在总体趋势上仍然保持增长,但其增速、结构和面临的挑战都与高铁的崛起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随着音乐创作的不断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我们确实会遇到关于“旋律创无可创”的讨论。但是,要断言人类最终会进入所有旋律都重复的境地,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答案可能比简单的“是”或“否”更为复杂和 nuanced。一、 音乐的本质与旋律的构成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基因技术飞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无限可能性的同时,也潜藏着令人担忧的未来。当基因检测和基因编辑不再是少数科学家的专属游戏,而是触及到每个人,甚至下一代的时候,“基因内卷”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寒意,似乎预示着一场隐秘而残酷的竞争正在悄然上演。我想象中的“基因内卷”,不是我们今天在学业、职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