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节肢动物的外骨骼不能像脊椎动物的内骨骼一样变大,以至于不得不褪壳生长?

回答
节肢动物的命运似乎是一场永远的轮回:壮大,然后剥离旧衣,再小心翼翼地在新壳中重新定义自我。这与我们脊椎动物截然不同,我们的骨骼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就像家里的墙壁一样,随着我们长大而不断延伸,直至成年。为什么节肢动物的“铠甲”如此不同,以至于它们必须经历蜕壳的痛苦与风险呢?这其中的奥秘,藏在它们那层坚韧的外骨骼和生长方式的根本差异之中。

首先,我们要明白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到底是什么。它并非骨头,而是一层由几丁质(chitin)和蛋白质组成的硬质表皮。几丁质是一种坚韧但相对僵硬的聚合物,有点像我们指甲的成分,但更加坚固。这层表皮外层包裹着节肢动物的整个身体,就像一套量身定做的盔甲。这套盔甲的好处显而易见:提供了强大的物理保护,抵御捕食者和环境的伤害,同时也支撑着身体,为肌肉提供附着点,让它们能够运动和跳跃。然而,也正是这层坚固、不可延展的盔甲,成为了节肢动物生长的桎梏。

想象一下,你穿着一件永远合身的金属紧身衣。当你长大一寸,这件衣服会怎样?它会紧紧地勒住你,让你动弹不得,最终可能把你撑裂。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就是这样一件“紧身衣”。在节肢动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它们的身体细胞会不断分裂和增大,身体的体积也在增加。但是,外骨骼本身是“死的”组织,它不能像活的骨骼那样在内部进行重塑和添加。就像一块烧好的砖头,你不能在不破坏它的情况下让它变得更大。

脊椎动物的内骨骼则完全是另一回事。我们的骨骼是由活的细胞组成的,包括成骨细胞负责生成新骨,破骨细胞负责吸收旧骨。这个过程被称为骨骼重塑。在生长发育期,成骨细胞会大量增殖,在骨骺端不断生成新的软骨和骨组织,从而使骨骼变长。同时,骨干的部分也会有骨骼的吸收和沉积,使骨骼变得更粗壮。这个动态的、不断进行的过程,使得我们的骨骼能够与身体一起同步增长,并且还能随着身体的需求进行微调和修复。

节肢动物没有这种内在的生长机制来让外骨骼变大。它们的外骨骼就像一个固定的模具。当节肢动物的身体长出模具之外时,这层外骨骼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限制。为了继续生长,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这层不再合身的“盔甲”脱掉。

这个过程叫做“蜕壳”(ecdysis),也常被俗称为“脱皮”。蜕壳是一个复杂且充满风险的生理过程。在蜕壳之前,节肢动物会停止进食,并在体内积累营养物质。然后,旧的外骨骼会逐渐软化,并且在旧壳和新形成的上皮之间分泌一层新的、柔软的表皮。接着,在激素的调控下,节肢动物会通过一系列收缩和扩张的动作,从旧壳中挣脱出来。这有点像一个婴儿从旧的连体衣里钻出来。

然而,新形成的表皮在刚蜕下来的时候,是柔软的、湿润的,并且没有硬度。此时的节肢动物就像一个没有了铠甲的战士,异常脆弱。它们必须小心翼翼地等待身体内的液体(血淋巴)注入到新表皮的褶皱中,使身体重新膨胀到合适的大小,并让新表皮逐渐硬化,重新形成坚固的外骨骼。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在这期间,它们很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击,或者因为无法支撑身体而出现生理上的问题。

此外,外骨骼的成分——几丁质——在自然界中不易被生物分解利用。虽然一些微生物可以分解几丁质,但这个过程相对缓慢。因此,节肢动物的旧外骨骼往往会被遗弃在环境中,或者被它们自己吃掉(这是一种回收营养物质的方式)。

正是因为外骨骼的这种“一次成型,不可延展”的特性,节肢动物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蜕壳。每一次蜕壳,都是一次危险的重生,是它们为了生存和成长而必须付出的巨大代价。这与脊椎动物那种可以“边长边塑”的内骨骼系统,在生长策略上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一个是被动地被“包裹”,一个则是主动地“生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重点可能不是“节肢动物外骨骼为什么不能长大”,而是“节肢动物为什么会蜕皮

太长不看版:祖宗之法不能改,一失足成千古恨




蜕皮(ecdysis)指的是节肢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周期性地丢弃体表分泌物形成的外皮的一类现象





但是,不管人类在文化层面上给这些“金蝉脱壳”“破茧成蝶”的行为赋予多么美好的寓意,就生存而言,蜕皮真的是个很糟糕的性状:首先,导致了外骨骼硬化期间无力对敌的虚弱期;其次要抛弃自己不舍昼夜积累下来的钙质等元素,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有时被惊扰或者哪里卡住就可能被困死在壳里。凡此种种,在蜕皮带来的诸般掣肘面前,再生肢体这一优势显得微不足道。如此费力不讨好的性状为什么会得以保留下来?

当然,大家已经很熟悉对这道谜题的其中一个解答了: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弹性很差,无法跟随身体成长,也就是说,蜕皮是节肢动物获得刚性的外骨骼所付出的代价。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一些节肢动物的外壳变得高度柔软,但依旧需要经历蜕皮

以及,硬质的外骨骼真的不能生长吗?力学上抗打击又能延展的结构很多,而且最基本的:为什么一定要一个全封闭的外骨骼?(外骨骼是有能力实现内骨骼的支撑效果的,昆虫就有很多深入体内的外骨骼结构,如果它们的部分气管硬化的话,应该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

另有一些观点认为这是变态发育的需求,不止昆虫,很多节肢动物的生活史中都要经历不同程度的变态发育,对身体结构的大幅改动需要一个封闭的外壳以防止体液泄露

然而变态发育既非节肢动物的专属,也非节肢动物的共性:棘皮动物和尾索动物也同样要经历变态发育,不如说,很多动物在幼体发育成成体的过程中都要经历大幅度的身体改造;相对的,昆虫纲的基干类群衣鱼和石蛃,以及蛛形纲动物就不经历变态,淡水蟹类的发育跳过了海生种的蚤状幼体与大眼幼体阶段,也抛弃了变态发育过程

同样需要蜕皮的鳞龙(蛇,蜥蜴),被认为是对陆地环境的适应,也就是获得严密的保水层所付出的代价。然而节肢动物在离开海洋前就开始蜕皮了,所以这一理论对于它们不成立

然而事情就是这样,自寒武纪诞生伊始,从三叶虫到翼肢鲎,从雪人蟹到君主斑蝶,从少棘蜈蚣到雪蝎蛉,没有一种节肢动物逃得出这一代代相传的诅咒。如果以上问题还能用“运气不好”搪塞过去,接下来这个事实就让两者的关系变得更加诡异:

节肢动物在演化分类学上隶属于一个蜕皮动物总门(Ecdysozoa),这个类群里还有动吻动物、有爪动物(栉蚕)、缓步动物(水熊虫)、曳鳃动物、线虫动物、线形动物和铠甲动物。顾名思义,蜕皮动物在发育过程中都需要周期性地蜕皮——然而事实上它们很多根本没有什么坚硬的外骨骼。与大众认知相反,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在演化史上的出现时间要晚于蜕皮行为


这样一来,事情就有说法了:节肢动物的蜕皮行为与脊椎动物反转的视网膜和绕了一圈的喉返神经一样,是其祖先的身体构造与习性留下的痕迹。我们有理由相信,所有蜕皮动物的最近共同祖先已经具有了蜕皮行为,但在这一假设下,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蜕皮作为在外骨骼之前就继承下来的祖征,在那太古时代是因何而诞生的




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曾经发展过一个著名的“重演发生说”,其大意是“动物胚胎的发育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应物种的进化历程,亲缘相近的物种在胚胎发育的早期趋于相似”。当然,这个假说相当粗糙反例众多,自诞生起就饱受争议,最后连海克尔本人也将其放弃。但随着胚胎学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许多动物在胚胎发育的中期展现出惊人的变化:海克尔的重演说有一部分说中了,这不是一个规律,但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今天,动物的幼体形态已经成为分类的重要标准;同时,我们也在根据这些幼体表现出的特性连同古代的各种痕迹化石,揣度这些动物的先祖是何面貌

当今的两侧对称动物在演化上分为三个大类群:螺旋动物、蜕皮动物以及后口动物。在对三大类群的研究中,学界注意到了一个现象:除了蜕皮动物外的类群都有物种在幼虫时期具有用于运动及制造颗粒流的纤毛带。同时,痕迹化石也显示出,早在几个门类刚刚分道扬镳的埃迪卡拉纪,就已经出现了使用纤毛运动的物种


这些先祖可能通过纤毛过上了浮游生活,或者在海床上用纤毛挪动身体;而对于蜕皮动物,学界猜测它们的祖先没有用于运动的纤毛,而是利用体表的刺、环节或凸起在泥沙中伸缩蠕动。蜕皮行为的诞生,就是因为这些在体表辅助运动的结构无法跟随身体长大




——————闹了半天不还是这个原因吗?!

是的





——————但还没完

蠕虫型和滤网型是动物界最通用的构造,三十余个门类在演化道路上至少有数十次独立探索出这两种性状。以蚯蚓为代表,体表拥有运动辅助器官的蠕虫数不胜数,但只有蜕皮动物,只有蜕皮动物陷入了“表皮无法随身体长大”的困境

进化没有既定的方向和目的,但,如果人为定一个“能获得巨大而敏捷的躯体”的目标,对于下文要讲述的故事,笔者愿称其为蜕皮动物进化史上最臭的一步棋

关于蠕虫型构造:

关于滤网型构造:




我们在中学接触过一个叫胚层(blastoderm)的生物学概念,教科书中还提到了水母等刺胞动物以及扁虫是二胚层,而线虫等“高等”动物是三胚层

(初中生物书里像这种“二胚层,有口无肛门,辐射对称 → 二胚层,有口无肛门,两侧对称 → 三胚层,有口有肛门,两侧对称”的线性进化思想相当误导人。在进化树上,扁虫落在螺旋动物类群,跟蚯蚓等冠轮动物分家比与我们分家晚多了)

这里要介绍另一种结构:体腔(coelom),简单地说,在受精卵发育过程中,中胚层细胞会以不同的方式形成体腔。这一构造在动物发育时可以起到多种多样的用途,比如为脏器提供空间,提高细胞的表面积,提供静流体支撑作用等。哺乳动物的体腔被膈肌分为胸腔与腹腔两段,而辐鳍鱼只有一段体腔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在蜕皮动物类群里出现了一个诡异的现象:蜕皮动物用于贮存体液的位置要么是线虫那样的假体腔(pseudocoel),要么是昆虫那样,由真体腔退化形成的血腔(hemocoel)

而这样的体腔结构,不仅导致了节肢动物被耻笑亿万年的开管循环(循环系统由中胚层产生),还导致了外胚层细胞直接与体液接触

想不到发生了什么吗?


中胚层细胞负责骨骼、肌肉、结缔组织等支持系统的发育,而现在,蜕皮动物需要让外胚层组织直接对抗体腔中液体的膨胀压。换句话说,蜕皮动物全身都处于一种“水肿”状态

当然了,今天普遍认为在那个年代,各个类群都还未形成真体腔。但对于依靠纤毛活动的浮游动物而言,体液的膨胀不是什么大问题;而蜕皮动物的祖先是潜沙者,臃肿的身形会严重阻碍其运动

这才是蜕皮性状诞生的原因:失去了中胚层的结构支持,表皮为防止来自体腔的液压导致身体肿胀变形,需要一个缺乏弹性的结构维持住身体轮廓

外骨骼不是无法成长,但它们的先祖需要一副无法成长的外壳

变态发育不一定需要密闭环境,但它们的祖先在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得把自己锁在壳下

what a tragedy[1]

参考

  1. ^The significance of moulting in Ecdysozoan evolution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12079100_The_significance_of_moulting_in_Ecdysozoan_evolutio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节肢动物的命运似乎是一场永远的轮回:壮大,然后剥离旧衣,再小心翼翼地在新壳中重新定义自我。这与我们脊椎动物截然不同,我们的骨骼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就像家里的墙壁一样,随着我们长大而不断延伸,直至成年。为什么节肢动物的“铠甲”如此不同,以至于它们必须经历蜕壳的痛苦与风险呢?这其中的奥秘,藏在它们那层坚.............
  • 回答
    KFC(肯德基)在门店中广泛采用手机点单系统,这一策略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考量,既包括运营效率、成本控制,也涉及用户体验、技术整合和品牌管理等。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提高运营效率与顾客体验 减少排队时间:在高峰时段(如周末、节假日),顾客排队等待的时间可能较长。手机点单允许顾客在店内或外出时直接下单,.............
  • 回答
    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中,尽管俄罗斯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实际战场上并未广泛看到这些高科技武器的使用,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 1. 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延迟与现实差距 技术储备不足:俄罗斯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虽启动了军事现代化计划,但真正大规模装备部队的进程较慢。例如,T14“亚尔斯”主战坦克.............
  • 回答
    韩国影视作品中对明末八旗军的描绘与国内影视作品的差异,主要源于历史叙事、文化视角、创作目的以及历史资料的解读方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明末与早期八旗军的性质不同1. 明末八旗军的侵略性 明末(1644年)的八旗军是清军入关后对明朝的侵略性军队,其军事行动以屠.............
  • 回答
    大明(明朝)和大清(清朝)是两个不同的朝代,分别存在于1417世纪和1819世纪,两者在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用户提到的“大清远胜于大明”可能是对清朝和明朝的误解,实际上两者是不同时期的国家,不能直接比较。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策略、国家实力和地理因素等方面详细分析两者的不同。 一.............
  • 回答
    明朝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处理方式与汉朝对匈奴、唐朝对突厥的策略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策略和国际形势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元朝残余势力的特殊性1. 元朝的“帝国式统治”与分裂后的脆弱性 元朝(1271–1368)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核心的多民族帝国.............
  • 回答
    在知乎等平台上,关于明朝灭亡的讨论中,较少有人直接批评朱家宗室,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朱家宗室的角色1. 朱家宗室的复杂性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将宗室分封至各地,形成“藩王”体系。但这一制度在后期逐渐演变为潜在的威胁。例如: 朱棣(明成祖).............
  • 回答
    在二战后,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作为轴心国的国际形象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责任、战争目标、战后处理、国际关注焦点以及文化因素等多方面原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战争目标与影响范围的差异1. 日本:亚洲侵略的“暴行制造者” 战争目标:日本的战争以侵略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为主,尤其是对中国、东南亚.............
  • 回答
    中国象棋中“马脚”的设置,是棋规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规则,其核心在于通过限制马的移动方式,增加棋局的复杂性和策略性,同时平衡游戏的公平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一规则的由来与作用: 一、马脚的定义与规则在象棋中,“马脚”指的是马在移动时因被其他棋子(如车、炮、士、象等)挡住而无法按“日”字跳格的状况。.............
  • 回答
    关于“中央部委公务员薪资高但人少”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制度设计、社会观念、职业选择逻辑等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录取门槛极高1. 报考人数远超岗位数量 中央部委的公务员岗位(尤其是综合管理类)报考人数常年位居全国前列。以.............
  • 回答
    机关部门的科长对通过人才引进上岗的博士可能存在一定的排斥或犹豫,这种现象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人才引进政策与机关实际需求的错位1. 政策导向与岗位需求的脱节 人才引进政策往往以“学历门槛”为核心,强调“高学历、高专业”,但机关.............
  • 回答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后,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迅速崩溃,其“半壁江山”迅速瓦解,这一过程涉及多重复杂因素,以下从战略、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角度详细分析: 一、国民党内部的系统性崩溃1. 腐败与派系斗争 国民党统治集团长期依赖军阀势力,内部派系林立(如蒋介石、陈诚、李宗仁、白崇禧等.............
  • 回答
    央视六套(CCTV6)作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剧频道,播放外国影视作品时通常采用中文配音而非原声,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涉及版权、文化、技术、政策等多重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1. 版权与授权问题 版权归属与授权限制: 外国影视作品的版权通常由原制作方或发行方持有。央视作为国家媒体.............
  • 回答
    格陵兰(Greenland)是丹麦王国的一部分,但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历史背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部分资料“排除”或未被计入丹麦的领土面积。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一、格陵兰的法律地位与自治权1. 名义上的主权归属 格陵兰是丹麦王国的一部分,根据《丹麦宪法》和国际法,其主权属于丹麦。但自20世纪.............
  • 回答
    服用感冒药后感到想睡觉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主要与药物中的某些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有关。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1. 抗组胺药的镇静作用 核心原因:大多数复方感冒药(如泰诺、白加黑等)中都含有抗组胺药,例如马来酸氯苯那敏(Chlorpheniramine)或扑尔敏。这些成分的主要功能是缓解过敏症状.............
  • 回答
    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以及汉语方言与古汉语的关系,是一个涉及历史、语言学和政治因素的复杂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 一、为何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 1. 历史政治中心的传统 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影响:自元代起,北京作为中国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逐渐确立。明代的"官话"(即当时的通用语)已以南京口音为基准,.............
  • 回答
    关于“雨衣爸爸”事件引发的争议,其背后涉及公众情感、媒体传播、社会舆论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为何会被认为是炒作并引发争议: 1. 信息误传与公众认知偏差 原始事件背景 2021年7月郑州暴雨期间,地铁5号线因积水导致多人被困,救援过程中一名身穿雨衣的男子在抢险现.............
  • 回答
    两河文明(即美索不达米亚)与古埃及文明在历史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社会稳定性特征,这一现象可从地理环境、政治结构、经济模式、文化传统及外部威胁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阐述: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自然条件对稳定性的根本影响1. 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的不稳定自然条件 河流与.............
  • 回答
    关于“曹丕导致曹魏政权灭亡”的说法,虽然在历史讨论中存在,但这并不是一种主流观点,并且存在很大的争议,更准确地说,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甚至可以说是严重的误读。你提到“曹丕没出什么大错”,这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判断。恰恰相反,曹丕在位期间,虽然短暂,但为曹魏政权的稳固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来的统治.............
  • 回答
    马超最后去蜀国之所以会郁郁寡欢,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远非简单的“不得志”可以概括。以下将从他的个人经历、政治地位、心理状态、以及蜀汉集团的内部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阐述:一、 个人经历的剧变与理想的破灭: 从军阀割据到寄人篱下: 马超的一生是戏剧性的。他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