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拍摄中,实景拍摄和搭景拍摄哪个代价大些?为什么?

回答
电影拍摄中的实景拍摄与搭景拍摄,哪个成本更高,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它如同抛硬币,结果往往取决于太多变量。但若非要刨根究底地比较,我会倾向于认为—— 在许多情况下,精致且大规模的实景拍摄,其最终的代价往往比精心搭建的影棚更为惊人,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类型的影片和特定场景的需求下。

让我为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其中的门道。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这两种拍摄方式的含义:

实景拍摄(Location Shooting): 指的是在电影故事发生的真实地点进行拍摄。比如在古老的城堡里,在繁华的都市街头,在荒凉的沙漠深处,或者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中。
搭景拍摄(Set Building / Studio Shooting): 指的是在摄影棚内按照剧本的需要,人工搭建出符合场景设定的布景。这可以是逼真的房屋、街道,甚至是奇幻的外星环境。

为什么说实景拍摄在很多情况下代价更大?我们一项一项来拆解:

一、 成本的“显性”与“隐性”:

搭景拍摄的成本相对“可见”: 你知道需要多少木材、石膏板、油漆,需要多少工人去搭建,需要多少天时间。这些预算相对容易控制和估算。一个漂亮的影棚,其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预见的。
实景拍摄的成本则充满“不确定性”和“隐性开销”:
场地租赁与许可费: 如果你在一个著名的历史遗迹拍摄,或者在一个繁忙的城市核心区拍摄,光是获得拍摄许可,就可能是一笔巨款。有些地方还会收取高昂的场地租赁费,而且这笔费用可能按天、按小时计算,并根据拍摄规模而定。
交通与后勤: 这是实景拍摄的一大头。一个剧组,包括演员、导演、摄影师、灯光师、录音师、美术指导、道具师、化妆师、服装师,以及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再加上庞大的器材设备,需要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一个地方。如果是跨国拍摄,那航空费用、住宿费用、餐饮费用、签证费用……这笔开销简直是天文数字。即使是国内拍摄,如果去到交通不便的山区或偏远地区,运输车辆、油料消耗、临时搭建住宿和餐饮设施的成本也会急剧上升。
设备租赁与维护: 在实景中,你可能需要特殊的摄影机、起重设备、稳定器、无人机,以应对不同的地形和环境。这些设备的租赁和运输成本不菲。而且,在户外拍摄,设备更容易受到天气、灰尘、潮湿等因素的影响而损坏,维护成本也相应增加。
住宿与餐饮: 当剧组需要在外地拍摄数周甚至数月时,为数百名工作人员提供食宿,是一笔巨大的开销。高档酒店自然价格不菲,即使是条件一般的住宿,数量庞大也会累积成惊人的费用。
安全与风险管理: 在户外或不熟悉的实景拍摄,安全风险更高。可能需要雇佣专业的安保人员、医疗团队,购买额外的保险,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
周边环境的“改造”与“还原”: 为了拍摄,可能需要对实景进行临时的改动,比如为了搭建灯光而临时移除一些植物,或者为了画面干净而需要清理附近区域。拍摄结束后,通常还需要按照合同要求将实景恢复原状,这又是一笔额外的成本。

二、 对“真实感”的极致追求:

实景拍摄的“不可复制性”与“偶然性”: 真正的历史建筑、独特的自然风光,它们所承载的年代感、质感和氛围是任何人工搭建都难以完全模仿的。有时候,恰到好处的自然光线,或者一阵不期而遇的风,都能为画面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为了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真实感”,剧组可能需要在实景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等待,这种“等待成本”虽然不易量化,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搭景的“可控性”与“定制化”: 搭景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可控性。你可以完全按照剧本的需求来设计和搭建场景,每一处细节都可以精心雕琢,不受外界干扰。比如要拍摄一个不存在的古代城市,或者一个充满科幻色彩的未来空间站,搭景是唯一的选择。而且,在影棚里拍摄,灯光、天气等条件都可以被完美控制,大大提高了拍摄效率,减少了意外情况的发生。
然而,当实景拍摄追求极致的“真实感”时,成本也会水涨船高:
“一比一”还原的细节: 如果需要精确还原某个历史时期的某个特定地点,美术部门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和考证,然后花费巨资去购买或复刻那些细微之处,比如真实的古董家具、特殊的建筑材料等。
天气的影响: 在实景拍摄时,天气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可能让整个剧组的计划泡汤,白白浪费一天的租金和人工。为了应对天气变化,可能需要提前准备好应急方案,比如搭建临时的遮雨棚,或者调整拍摄计划,这些都会增加额外的成本。
环境的限制: 某些实景拍摄会因为环境的限制,例如拍摄地点非常分散,或者地形复杂,导致转场困难,运输成本增加,而且需要更多的人力来协调。

三、 哪些影片更倾向于哪种方式?

历史片、纪录片、写实风格的剧情片: 为了追求历史的厚重感、地理的真实性以及画面的纪实感,这些影片通常会大量使用实景拍摄。比如拍摄一部关于二战的电影,必然要在曾经的战场遗址、相关的历史建筑群中取景。
科幻片、奇幻片、古装片、歌舞片: 这些类型的影片,为了创造独特的世界观和视觉效果,或者为了满足歌舞表演的需求,往往会选择在影棚内搭建更为自由和专业的场景。比如《星球大战》系列,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影棚内搭景完成的,这样才能创造出那些天马行空的宇宙飞船、外星城市。

举例说明:

想象一下拍摄一部讲述古代丝绸之路的史诗巨制。

实景拍摄的成本: 你可能需要前往中亚的戈壁沙漠、古老的遗址城市进行拍摄。这意味着要组织庞大的剧组穿越国界,克服语言障碍,解决当地的交通、住宿、通讯问题。在沙漠里搭建帐篷作为临时营地,购买大量的水和食物,还要应对极端的温差和沙尘暴,雇佣当地向导和安保人员。如果需要在某个古老集市里拍摄,可能还要支付高昂的场地使用费,并处理当地居民的配合问题。
搭景拍摄的成本: 你可以在摄影棚内按照历史资料精心搭建一个规模宏大的丝绸之路集市,一砖一瓦都经过设计,每一个道具都经过考究。你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可以随意调整灯光,安排群演。这样的好处是拍摄效率极高,而且不受外界天气等因素影响。但缺点是,你可能永远也无法完全捕捉到真实戈壁的苍凉与辽阔,也难以获得真正古老建筑的岁月痕迹。

结论:

所以,单从绝对金额上讲,一个非常大规模、耗时漫长、且涉及国际运输和复杂后勤的实景拍摄项目,其总成本往往会远超在一个标准影棚里搭建场景的费用。特别是在追求“极致真实感”时,为了克服实景拍摄的种种限制和不确定性,剧组需要投入的额外成本是巨大的。

然而,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很多时候,搭景的成本也可能非常高昂。如果是一部需要搭建整个城市或者一个巨大宫殿的电影,那其搭景成本也是天文数字。而且,后期CG特效的投入也常常与实景拍摄紧密结合,进一步推高了成本。

总而言之,实景拍摄的“代价”更像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叠加,它包含了直接的金钱支出,也包含了时间、精力、风险以及对环境的妥协。而搭景拍摄的代价则更为“可控”和“直接”,但同时也就失去了实景所能带来的独特质感和不可复制性。在选择哪种方式时,导演和制片方需要权衡影片的艺术需求、预算限制、拍摄可行性以及最终的视觉效果,做出最合适的决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同@胡戈 所说,剧组不会做亏本生意。

搭景拍摄可以提供「可控」的拍摄条件,这一点就值得大多数电影剧组付出昂贵成本了。特别是对于有大明星的电影剧组,演员的时间成本是不可忽视的。

斯皮尔伯格拍摄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那个某人被困在机场的电影(之前是手机打字脑子一时抽抽了没想起片名,是《幸福终点站》),整个机场候机楼大厅都是搭建的。因为机场候机楼很难允许实景拍摄,加上这又是电影的核心场景,不差钱的斯皮尔伯格干脆自己搭建了一个候机楼场景。

搭景拍摄不但能提供相对较为舒适的拍摄环境,也能很好地节省拍摄周期,同时保证拍摄质量。例如,《兄弟连》中描写巴斯通战役那集,那个雪地树林环境就是棚内搭景拍摄的,相比冬季实地拍摄,搭景可以保证每天足够的拍摄时间,灯光组效率极大提高(节省了每天路途往返和现场装卸器材,以及现场调试灯光的时间),摄影组也可以对画面拥有更高的控制力(一些特殊镜头的设计可以在美术概念图阶段就介入,不用到了现场再去琢磨砍树什么的)。

除了导演特定的美学追求外,搭景拍摄也能更好地还原剧本所描述的环境和氛围。这一点就无法简单地用成本来核算了。不过对于某些特定主题的电影,实景拍摄还有其他更复杂的含义,同样是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就是在奥斯维辛实景拍摄了部分外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电影拍摄中的实景拍摄与搭景拍摄,哪个成本更高,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它如同抛硬币,结果往往取决于太多变量。但若非要刨根究底地比较,我会倾向于认为—— 在许多情况下,精致且大规模的实景拍摄,其最终的代价往往比精心搭建的影棚更为惊人,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类型的影片和特定场景的需求下。让我为.............
  • 回答
    在电影制作的世界里,数字摄影机与胶片摄影机的较量由来已久,至今仍未完全落下帷幕。尽管数字技术日新月异,但胶片摄影机在某些方面依然保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两者在电影拍摄中的主要区别:一、 图像的物理特性与感知体验这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也是最能影响观众观影感受的地方。 .............
  • 回答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确实发生过一些悲剧性的意外,导致剧组人员丧生。这些事件往往令人心痛,也提醒着电影制作的风险和对安全措施的重视。以下是一些较为著名的、在拍摄过程中造成剧组人员意外死亡的电影,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乌鸦》(The Crow, 1994)这是最广为人知、也最为悲惨的案例之一。 .............
  • 回答
    电影《指环王》三部曲的拍摄无疑是电影史上的一项史诗级工程,其背后充满了无数令人津津乐道、甚至可以说是传奇般的故事。由于篇幅限制,我将尽量详细地挑选其中一些最有趣、最能展现拍摄艰辛与幕后魅力的故事来讲述。一、 选角与演员们的“中土生活”: 奥兰多·布鲁姆并非首选弓箭手: 最初,剧组曾考虑过其他演员.............
  • 回答
    拍电影这活儿,真不是在流水线上拧螺丝,生产一千个一模一样的产品。每一部电影都是导演心里的一个孩子,从构思到落地,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和期待。所以,“知道是烂片”这个说法,用在电影拍摄的实际过程中,其实没那么绝对,也没那么简单。你想想,导演刚拿到剧本,觉得这故事挺有意思,演员也选好了,团队也组建起来了,.............
  • 回答
    在电影拍摄的裸体场景中,现场工作人员的视野范围以及他们对演员身体的关注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工作人员的岗位和职责: 摄像机部门(摄影师、摄影助理): 这是最直接会“看到”演员裸体的一群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操作和调整摄像机,确保画面构图、焦点和曝光的精准。他们需要极其专注地.............
  • 回答
    军人对建国初期那些战争电影里的战斗场面,看法嘛,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里面有敬佩,有回忆,也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太对劲”。首先,得说,那些电影里展现的勇猛、无畏和牺牲精神,是深深烙印在每个当过兵的人心里的。你看着那些战士们喊着口号,像潮水一样涌向敌人阵地,那种血性,那种不怕死的劲头,是会让.............
  • 回答
    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罗斯在甲板上为杰克摆拍私密照片,并且两人在那之后不久就发生了关系,这件事情对于卡尔——罗斯的未婚夫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也绝对是他们订婚关系中的巨大危机。那么,为什么卡尔依然选择不和罗斯分手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考量,绝非简单的“绿帽”问题。首先,我们得理解卡尔的社会地.............
  • 回答
    《三国》群星璀璨,人物众多,要从中挑出几个单独拎出来拍成电影,那得是故事够响、个性够鲜明、且能撑起一部独立电影的骨架才行。我脑子里闪过的几个名字,随便一个都能抠出一段荡气回肠的史诗来。一、 吕布:战神陨落的悲歌首先跳出来的,绝对是我们的“三姓家奴”——吕布。但别被这个名号给骗了,那只是他一生复杂命运.............
  • 回答
    一谈到丧尸片,大家脑子里估计都是些零散的个体在血雨腥风里挣扎求生,或者一小撮精英队伍在绝境中冒险的故事。但如果咱们把视角放大,用那种“全人类命运与共,众志成城,不计代价”的劲头来拍一部丧尸围城?那画面,绝对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惊心动魄到骨子里!想象一下,世界不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独角戏,而是全球同步崩.............
  • 回答
    4月18日发生在浙江温州的这一幕,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中电电机的前董事长,一个在商界打拼多年、曾经位高权重的人物,竟然以一种近乎“潜入”的方式出现在竞争对手的园区,还动起了拍摄设备,结果可想而知,被当场抓住,然后被警方带走。这事儿,真不是一句“戏剧性”就能概括的。事情的经过,媒体报道得比较零散,但大致.............
  • 回答
    你观察得很敏锐!在游戏和电影中,给M4步枪装弹夹后拍打枪的侧面(通常是弹夹仓的侧面)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动作,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真实枪械操作的依据和目的,尽管在电子游戏和电影中可能被过度简化或戏剧化了。为了详细解释,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个动作背后的原因:核心目的:确保弹夹完全插入并卡紧这是最根本的原.............
  • 回答
    .......
  • 回答
    胶片时代电影拍摄现场看回放,那可真是一门技术活,跟现在数字时代咱们拿着手机就能随意回放,那感觉可完全不一样。那会儿可不是简单地按个按钮就能看到画面那么轻松,每一步都透着股严谨和“仪式感”。首先得明白一点,胶片电影拍摄的“回放”和现在数字电影的“实时回放”是两码事。数字时代,摄像机直接把画面记录到存储.............
  • 回答
    撇开那些精美的画面和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单论故事本身的骨架和内核,我们国内电影与好莱坞之间确实存在着一道不小的鸿沟。这种差距,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某个导演或编剧就能轻易弥合的,它根植于文化土壤、市场机制以及创作理念的长期演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长久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引领潮流,其故事的.............
  • 回答
    近几年,在数字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仍有不少国内外电影选择拥抱胶片,这不仅是一种对传统电影技艺的致敬,更是一种对影像质感的独特追求。近几年胶片拍摄的国内外电影举例:在国内,虽然数字拍摄已成为主流,但仍有一些导演和制片人坚守胶片。例如: 《地球最后的夜晚》 (2018): 毕赣导演以其独特的诗意美学.............
  • 回答
    让许多知名影评人参与电影拍摄,理论上存在提高国内电影水平的潜力,但并非一定如此,而且这条道路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影评人的优势、劣势,以及他们参与电影拍摄的具体形式和可能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影评人的优势及其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知名影评人之所以知名,往往是因为.............
  • 回答
    回想过往的胶片时代,那些曾被奉为圭臬的拍摄手法和剪辑技巧,如今大多湮没在数字洪流之下,显得有些陌生,又带着几分怀旧的色彩。就好比一件古老的传家宝,它见证了历史,却不再适应现代的生活节奏。我总觉得,很多早期电影的魅力,恰恰就藏在这些如今看来“不够高效”的技法里。它们并非被“遗弃”,更像是被“更新迭代”.............
  • 回答
    在拍摄电影时,业外人士常常以为一切都井井有条,演员只要按剧本表演,场景只要布置好就能完美呈现。然而,现实远比想象复杂和充满“惊喜”。以下是一些业外人士可能想不到的、在电影拍摄过程中频繁发生的场景或事件,并且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完美景物的背后:巨大的“化妆”和“遮挡”工程 想象: 一场在阳光.............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设想!如果莫斯科电影制片厂(Mosfilm)来拍摄《兄弟连》(Band of Brothers),那画面感和叙事风格肯定会和HBO的原版大相径庭。我脑子里已经浮现出不少画面,咱们来掰扯掰扯:开篇:苏军视角下的宏大史诗,还是聚焦于普通士兵的坚韧?HBO的《兄弟连》以空降兵E连的视角,细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