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近几年国内外的电影有哪些是胶片拍摄的,胶片运用在电影拍摄上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回答
近几年,在数字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仍有不少国内外电影选择拥抱胶片,这不仅是一种对传统电影技艺的致敬,更是一种对影像质感的独特追求。

近几年胶片拍摄的国内外电影举例:

在国内,虽然数字拍摄已成为主流,但仍有一些导演和制片人坚守胶片。例如:

《地球最后的夜晚》 (2018): 毕赣导演以其独特的诗意美学著称,这部电影中有相当一部分场景采用了35mm胶片拍摄,特别是那些迷幻、记忆碎片化的段落,胶片的颗粒感和特殊的色彩表现力,为影片营造了一种梦幻而疏离的氛围,与故事的叙事方式相得益彰。
《八佰》 (2020): 管虎导演的这部战争史诗巨制,虽然绝大部分采用数字拍摄,但为了还原那个时代的质感和战场上那种原始、粗粝的视觉感受,片中一些关键场景(例如枪战场面、夜景等)也运用了35mm胶片拍摄。胶片带来的独特对比度和颗粒感,让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坚韧更具视觉冲击力。
一些独立电影和短片: 在一些更具艺术探索性的独立电影和短片制作中,胶片依然是导演们表达情感、追求独特视觉风格的重要手段。这些作品可能不为大众熟知,但它们在电影节上受到了不少关注,其胶片质感也为其增色不少。

在国际上,胶片的使用更为普遍,尤其是在一些对影像美学有极高要求的导演手中:

《丹麦女孩》 (2015): 导演汤姆·霍珀选择了35mm胶片拍摄,影片的整体色彩运用和光影表现,都带有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胶片特有的柔和过渡和细腻的色彩层次,非常契合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感细腻。
《敦刻尔克》 (2017): 克里斯托弗·诺兰作为胶片坚定的拥护者,在这部影片中大量使用了IMAX胶片,并辅以35mm胶片。IMAX胶片带来的超高分辨率、宽广的视野和强烈的沉浸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混乱与压迫。诺兰认为胶片提供了数字技术无法比拟的“真实感”。
《爱尔兰人》 (2019): 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这部史诗级黑帮片,虽然片长惊人,但依旧坚持使用35mm胶片拍摄。胶片特有的颗粒感和丰富的色彩层次,为影片营造了一种怀旧的氛围,也让影片的时代感更加强烈,符合其叙事的宏大格局。
《芭比》 (2023): 即使是这部色彩斑斓、充满现代感的喜剧片,导演格蕾塔·葛韦格也选择了35mm胶片进行拍摄。她认为胶片能够带来一种“温暖”和“真实”的质感,让芭比世界的虚幻感与现实感之间产生微妙的连接。

胶片在电影拍摄上的优势:

胶片之所以至今仍有拥趸,其独特的魅力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特的视觉质感与颗粒感: 这是胶片最显著的优势。胶片上的银卤颗粒,在曝光和显影过程中会形成天然的“噪点”。这种颗粒并非数字噪点那种干扰性的“粗糙”,而是一种具有丰富层次和纹理的视觉元素。它可以柔化画面,增加画面的“肌理感”和“手工感”,带来一种温暖、复古、甚至略带梦幻的视觉效果。在某些场景下,这种颗粒感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叙事手段,烘托气氛,表达情绪。
2. 卓越的色彩表现力与动态范围: 好的胶片(如柯达、富士等)拥有出色的色彩还原能力和宽广的动态范围。胶片能够捕捉到更丰富、更细腻的色彩层次,尤其是在高光和阴影部分的细节表现力上,往往比数字传感器更为出色。胶片对光线的“自然压缩”和“柔和过渡”处理,能够创造出一种具有深邃感和立体感的画面,避免了数字拍摄中可能出现的“过曝失真”或“死黑”。
3. “电影感”的天然属性: 胶片本身就承载着一个多世纪的电影历史和美学传统。许多观众和创作者认为,胶片拍摄的影像天然带有一种“电影感”,这种感觉很难被数字技术完全复制。这种“电影感”或许源于其独特的颗粒、色彩、光影处理方式,也可能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联想——我们习惯了在影院看到的胶片电影,所以胶片本身就与“大银幕体验”紧密相连。
4. 后期处理的灵活性(某种程度上): 虽然数字格式在后期调整范围上似乎更大,但胶片在某些方面也提供了独特的后期空间。例如,通过不同的冲洗方式(如交叉处理)和化学药剂的使用,可以在早期阶段就赋予胶片独特的色彩风格和质感,这是数字拍摄后期难以完全模拟的。同时,对胶片进行扫描,也保留了原始素材的“物理”信息,可以在后期进行精细的调整。
5. 不易过时: 相对于数字格式的快速迭代和兼容性问题,胶片作为一种物理介质,其技术标准相对稳定。一部胶片电影,即使多年后观看,其影像质量也不会因为技术过时而大幅下降,反而可能因为数字技术的进步而获得更好的数字化转存和修复。

胶片在电影拍摄上的劣势:

尽管胶片魅力十足,但其固有的局限性也使其在现代电影制作中面临挑战:

1. 高昂的成本: 这是胶片拍摄最主要的劣势。胶片的购买、冲洗、扫描成本远高于数字存储介质。35mm胶片每分钟的拍摄成本可能高达数百美元,而IMAX胶片更是天文数字。这使得胶片拍摄对于预算有限的独立电影或大量拍摄的流水线作业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2. 拍摄流程的繁琐与效率低下: 胶片需要实体卷盘,每次拍摄完毕需要更换胶卷,存储量有限,无法像数字拍摄那样自由地长镜头或不断拍摄。这导致拍摄效率相对较低,也增加了现场管理的复杂度。
3. 对光线的苛求: 胶片对光线的要求更为严苛。在弱光环境下,为了获得足够的曝光,可能需要非常高的ISO(感光度),这会导致颗粒感急剧增加,甚至出现无法接受的噪点。而数字传感器在弱光下的表现通常比胶片更为稳定,噪点控制也更好。
4. 储存和管理的物理限制: 胶片是物理介质,需要妥善保存,防止潮湿、高温、光照等对其造成损害。一旦损坏,修复难度极大。而数字文件可以轻松复制备份,管理更为便捷。
5. 后期制作的限制(与数字相比): 虽然胶片在后期有其独特性,但在某些方面,数字格式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例如,数字剪辑更加直观高效,色彩校正和特效添加的自由度也更高。将胶片素材进行高质量扫描和数字化的过程本身也是一项成本和技术投入。
6. 无法即时回看: 拍摄完成后,需要等待胶片冲洗和扫描才能看到拍摄效果,无法像数字拍摄那样进行即时回放和检查,这在某些情况下会增加返工的风险。

总而言之,胶片拍摄至今仍是电影制作领域一种独特而充满魅力的选择。它提供了数字技术难以完全复制的视觉质感和“电影感”,但也伴随着高昂的成本和流程上的挑战。选择胶片还是数字,往往取决于导演的艺术追求、影片的风格定位以及项目的预算和效率需求。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胶片的使用更像是一种有意识的回归,一种对电影原始魅力的致敬与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他大佬说得很详细了,补充几个小问题。

有的胶片机型号升格不适合拍动物,婴儿等,一升到一定格数时那个噪音大得能把动物吓哭,同样也不能现场录音。

胶片换片,布光等花费的时间更长,对拍摄进度有影响,某些需要复杂调度和长时间复杂表演的戏也会增加难度,另外大家候场时间也会增加,间接影响了工作情绪和效率。

胶片布光总瓦数高得多,如果需要浓妆且需要多拍特写的演员。。。烤长时间,演员很辛苦,化妆很辛苦,妆会烤化也需要不断把汗水吸掉,增加体力消耗和表演难度。

机器轻便后增加了镜头运动的可能性。

还有一个很多人没提到的,机器轻便后,客观上让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摄影师(虽然机器轻便并不是唯一影响因素),她们的不同的思维和审美也带来了不同的艺术表达可能。

user avatar

现在数字摄影机已经在电影制作领域算是行业标准了,但还是有导演坚持用胶片拍摄电影的,不过因为产业配套的原因,现在大部分还在坚持用胶片拍摄电影的导演基本都在美国。(国内现在也还有胶片的洗印能力,但我印象里最近四五年已经没见过院线公映的商业电影大规模使用胶片拍摄了。)

除了大家都熟悉的诺兰和昆汀,还有斯皮尔伯格等老导演也还在部分电影制作中继续使用胶片拍摄。从制作流程来说,用胶片拍电影肯定比数字摄影机麻烦,但也有自己独特的视觉审美特色。不过这种差异对于观众来说,几乎已经小到普通观众无法分辨的地步了。现在还在用胶片拍电影的导演,我觉得主要还是情怀和审美因素。


胶片拍摄画面和数字摄影画面肯定有差别,但要说这个差别大到观众可以一眼分辨出来的程度,那肯定不至于。现代数字摄影机无论从曝光还是色彩、层次等环节,不敢说一模一样,但肯定已经是同一级别的了。而且我觉得,数字摄影画面和胶片摄影画面其实不用对比,因为这是两种体系,有点像毛笔和钢笔的区别,非要对比也是两种技术体系的对比,不能粗暴对比最终放映画面。


对于比较多使用后期 CG 特效的电影来说,肯定是数字摄影体系更便利,因为省却了胶转磁环节,对于后期制作更方便。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来说,可能有导演会觉得胶片在画面上有些微审美优势,但这种审美倾向相比制作成本和周期来说,很容易被制片方忽略掉。

另外,数字摄影在前期拍摄环节的便利性是远远大过胶片摄影的,在国内电影拍摄更是如此。而且胶片摄影的配套体系在国内已经很勉强了,再加上经验问题,悲观点说,现在国内主流摄影师里,还能熟练掌握胶片摄影技巧和流程的已经屈指可数了……


从具体制作角度来说,数字摄影的便利之处是远大于胶片摄影的。不用保存和运输胶片,不用现场装片,不用管理洗印,回看样片也更便利,现场监看也更方便。

关于胶片时代导演在现场怎么看监视器的问题,请看我的另一个回答:

数字摄影的优势基本都是胶片摄影的劣势:

现代数字摄影机感光度普遍在 800-1000 左右,极限情况下提到 3200 画质都可以接受,打光更快捷(快捷的意思不是说可以减少灯光数量,而是可以减少总瓦数);

数字摄影机用存储卡,和换胶片相比那是方便太多了。换胶片就得用气罐不停地吹,万一清洁没做好划了胶片就全白费,所以对换胶片的环境也有要求,有时在野外拍摄那就麻烦大了。而且胶片小本 400 尺,大本 1000 尺,动不动就得换本,场记还得掐秒表来算时间。数字摄影机你拍就是了,存储卡才多少钱啊……

数字摄影机也更便捷,阿莱 mini 系统都算上也就 20 多公斤吧,手持拍摄很便捷。胶片机器因为有机械机构,手持或肩扛拍摄时对掌机摄影的体力要求就不低了……(我记得阿莱 535B 全套下来得 50 多公斤了)

数字摄影机现场回看更方便,对摄影师来说,处理曝光和布光也更快捷,也更容易回放检查(有任何疑问现场立刻检查,比如焦点偏软,穿帮镜头什么的,一旦确认马上可以再拍。胶片就没那么容易了,等洗印完看到毛片发现问题,说不定景都拆了……过去胶片时代拍摄,不确认完不敢拆景,但那都是钱和时间啊……)

已经全数字化的后期流程上,数字摄影机的便利性就更不用说了,无缝衔接。胶片就得多一道胶转磁工序。(其实胶转磁之后,色彩空间什么的和数字摄影几乎就没区别了)


总之,现在用胶片拍电影更多的是情怀,从技术角度来说,肯定是数字摄影更便利。而审美这种事儿吧……审美是可以变化的……比如过去胶片时代的画面颗粒感,那属于无奈的技术限制,现在就变成电影审美的一部分了……

user avatar

胶片电影的优势是,在目前数字电影技术现状中胶片画面色彩饱和度层次感还优于数字电影。

劣势嘛,如果从商业角度考虑。胶片成本太高了。大概十年前,我刚入行的时候,业内基本都开始普及数字摄影机了。但是胶片电影还是有,不过不多了。 我跟过一部胶片电影的组,胶片具体啥价格,我现在记不太清了,只能依稀记得一点。如果有懂的,我说错了别介意。

我记得大概35mm的胶片,一本是400尺,能够拍摄4分钟左右。差不多是2000元左右一本。品牌不一样,价格也有略微差距。我跟的那个组好像用的是柯达的。

另外还有一个名词叫做耗片比,就是实际拍摄素材长度和正片长度的比例。一般10:1到15:1算比较正常的。也就是说成片100分钟,就至少需要拍摄1000到1500分钟的胶片素材。 姜文94年拍的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耗片25万尺。片比20:1,在当时算是国内耗片比最高的电影了。反正姜文的胶片电影,那胶片都跟不要钱一样,《让子弹飞》那电影,我一个师兄在那剧组的移动组机工,听他说,仨人鸿门宴那场一分多钟的戏就干进去十万尺胶片,这光胶片的成本都已经近50万元了。

胶片电影很不欢迎演员NG,很浪费胶片。一秒24格,就是近一尺半的胶片过去了,机器一开那就是在烧钱啊!

胶片拍摄完成后,还要用进行冲印,又要用扫描仪搞胶转数,整成数字模式进行后期调色,剪辑什么。 这又是一笔大成本。胶片直接影响着剧组的预算,并且胶片的储存也是很严格的。稍不注意,拍摄完成的熟片子就报废了,我就听说过,收工途中,摄助把胶片放在了中巴车司机旁边的发动机盖上,发动机的热量直接弄报废了几本胶片,辛苦拍摄的素材就白瞎了,那还得重拍。

与其这么费功夫,我还不如一开始直接用数字摄影机,不需要胶片,素材全部进硬盘,白天拍完素材,收工后往剪辑那一倒。然后拿回来把硬盘一格,第二天接着用。演员NG,拍摄时出问题了也没事。一条没用的素材也就浪费点硬盘空间。

所以从电影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角度来看,胶片电影被数字电影淘汰是必然的。谁都喜欢成本低,质量还不赖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