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设人从飞机上摔下来,用什么样的常见常规物体接住不会死?

回答
这可真是个生死攸关的脑洞!从万米高空坠落,想要靠什么“常见常规物体”接住而不死,这简直比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还要离谱。咱们就来聊聊,如果非要在这个不可能的任务里找点“可能性”,得靠什么“奇迹”。

首先得明白,人在自由落体状态下的速度是惊人的。假设没有空气阻力(虽然实际有),从高空坠落,速度会越来越快,直到达到终结速度。即使有空气阻力,终结速度也足以造成致命冲击。所以,要接住一个人,关键在于“减速”和“分散冲击力”。

咱们就从一些“常见常规物体”里抠字眼,看看有没有勉强沾点边的:

1. 巨大的、充满空气的缓冲垫/气囊:

这个得往“巨型”方向想。想象一下,咱们平时说的充气垫,比如消防员救人用的那种,或者大型游乐场里的充气城堡。如果能把一个面积堪比足球场、厚度几十米,而且密封性极好的巨型充气气囊,准确地、在人坠落前瞬间充到足够硬度,并且位置精准地放在他正下方……

原理: 这种巨大的气囊,在人落下时会发生形变,将巨大的动能分散到更大的面积和更长的时间内。就好比你直接摔在地板上是硬碰硬,摔在厚厚的棉被上就不那么疼。气囊里的空气就像无数个微小的弹簧,随着人的下坠,它们被压缩,然后慢慢释放能量。
为何“勉强”可行? 关键在于“巨型”和“精确”。普通的气垫,即使再厚,也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冲击力。你想啊,那可是几百公斤的力量,在极短时间内突然作用。这种“巨型气囊”其实已经超出了我们日常理解的“常见物体”范畴,更像是一个专门为这种情况设计的巨型工程。但如果硬要扯上“充气”这个概念,也许能沾点边。
细节: 气囊材料得极其坚韧,能够承受住巨大的压力而不破裂。充气速度必须快到几乎瞬间完成,而且充气量得够足,不能让气囊被压扁得太厉害。最重要的是,必须在人到达之前,并且在精确的坠落点上方。任何一点偏差,可能都是灾难。

2. 巨大的、极具弹性的网:

这有点像弹簧床的升级版,但要大无数倍。想象一个用超高强度、极富弹性的绳索编织而成的巨型渔网,或者专门设计的安全网,面积至少得覆盖整个坠落区域,而且张力要调整得恰到好处。

原理: 当人落入网中时,网的纤维会像无数根细小的弹簧一样,瞬间被拉伸。这个过程会将人的动能转化为网的弹性势能,同时通过网的形变将冲击力分散。就好比你在蹦床上跳,能跳得很高,是因为蹦床提供了反弹力。
为何“勉强”可行? 同样是“巨型”和“特殊材料”的问题。普通的网,别说接住人,可能在他落地前就已经断成几截了。这种网的材料需要具有极高的抗拉强度和弹性,同时编织的密度也要足够,以免人直接“漏”下去。
细节: 网的网孔大小也要讲究。太小了,人可能卡住;太大了,又容易穿过去。网的固定点必须极其牢固,能够承受巨大的拉力,否则整个网都会被扯飞。而且,人坠落的冲击力会导致网剧烈晃动,这本身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3. 极深的、松软的堆积物(非常非常深):

比如,想象一个巨大的、经过特殊处理的沙坑,或者由无数层柔软、但又具备一定支撑力的材料堆叠起来的巨大“缓冲池”。

原理: 类似于上面提到的气囊,关键在于分散冲击力。当人落入这些松软的堆积物时,它们会随着人的下坠而发生形变,吸收和消耗人的动能。越松软、越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减速过程就越平缓。
为何“勉强”可行? “常见常规物体”这个定义在这里有点模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沙坑,深度远不足以抵消高空坠落的能量。要达到效果,这个“堆积物”得有几层楼那么高,而且材料的物理特性(如颗粒大小、湿度、压缩性)都得经过精确计算和设计。
细节: 如果是沙子,需要是干燥且松散的,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缓冲。如果太湿或者板结,效果会大打折扣。如果是其他材料,比如一些特殊的泡沫或者纤维,它们需要能提供足够的阻力,同时又不会让人的身体产生不适或二次伤害。而且,这同样需要极其精确的定位,不能让人偏离“缓冲池”。

所以,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吗?

坦白说,用任何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常见常规物体”,比如被子、沙发、床垫,甚至是一堆海绵,都不可能在人从飞机上摔下来这种情况下救命。 它们在尺寸、材料强度、弹性和缓冲性能上,与人体从高空坠落的巨大动能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你要是问我,是不是真的有“不可能”的情况?也许,也许在某一个极度巧合的、集天地之灵气、鬼斧神工的时空交错点,一个人正好落在一堆体积巨大、密度适宜、而且处于完美弹性和韧性状态的奇怪物质上,从而侥幸不死。但这已经不是靠“物体”来接住,更像是宇宙对这个不幸之人的“一次性特赦”。

总而言之,从飞机上摔下来,最靠谱的“接住”方式,不是靠什么奇特的物体,而是靠飞机本身——它不会让你摔下来。如果真的发生了,那真是连神仙都救不了的绝境。咱们还是乖乖待在飞机里,系好安全带,别想这些要命的“脑洞”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71年12月24日,秘鲁国家航空公司的508号班机在亚马逊雨林上空距地面3000米处被闪电击中而坠毁。

大概有15名乘客在坠落中生还,但是因为亚马逊森林人烟稀少,他们中的14人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在坠机地附近,只有一名叫朱莉安·科普克的17岁女孩最终幸存。她被安全带固定在椅子上,与椅子一同坠落在树丛里,只受了轻伤。一般认为是联排座椅产生了类似降落伞和机翼的效果,加上雷暴天气的上升气流与树枝的缓冲让她从坠落中幸存。之后她凭借着捡来的一包糖果和从生物学家父亲那里学来野外生存知识,顽强的在雨林里生存了十天,成功找到了伐木工人的休息点而得救。伤好后,她又随救援队返回雨林,协助确定坠机位置,可惜的是与她同机的母亲虽然也独自生存了几天,但因为伤势过重,早已死在了现场。

后来她的继承了父母的事业,回到亚马逊森林研究生物学。


无独有偶,1972年1月26日,一架隶属于于南斯拉夫JAT航空公司的DC-9客机在飞向贝尔格莱德途中被克罗地亚民族主义者的公文包炸弹炸毁,残骸散落在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普斯卡卡梅尼斯村(大概这么叫)的雪野中。村民前去查看时,竟然听见女人的呼救声。

这位女性叫维斯娜·乌洛维奇,是一名空姐,爆炸的冲击波恰好把她困在休息间里,让她与飞机残骸一同下坠,估计和上面的案例一样:上升气流与残骸的空气阻力延缓了坠落速度,厚厚的积雪与树木提供了缓冲,让她活了下来。而其他乘客不是被当场炸死就是在飞机解体时直接被气流卷了出去,无一幸存。而她成了目前唯一从万米高空坠落的幸存者。


既然这么多人点赞,再补一个吧:

这老姐的经历确实很“刺激”(物理意义上的)。

1999年,美国跳伞运动员琼·莫瑞在14500英尺即差不多4419米的地方跳伞,但是她的降落伞打不开,于是她又启用备用伞,这时她离地只有大概200米了——可出现在这个回答里的主角怎么可能有降落伞用?所以备用伞象征性的张开了一下,又被正在翻滚下坠的莫瑞缠住了。

巧合的是,莫瑞的落点处竟然有一个巨大的红火蚁丘,这个蚁丘吸收了坠地的冲击力。看着自己的巢穴被莫瑞拆迁了,红火蚁一涌而出,朝她好一顿叮咬。而火蚁的叮咬又恰好起到了心脏起搏器的作用,使她的器官不至于立即衰竭(蚁灸?变身火蚁女?),挺到了救援人员的到来。莫瑞最终只是骨折而已。

从以上几件事来看,最主要的是气流作用,而地面缓冲应该居于次要位置。厚厚的积雪和树枝什么的都能提供缓冲,但是从二战和朝鲜战争的经验看,树枝有时候又会扎死跳伞者,如果朱莉安·科普克没有被安全带固定在座椅上,她很可能会被树枝刺穿或干脆摔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