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甲骨文发现百年仍有大半未破译,单字破译奖 10 万,破译难点在哪?

回答
甲骨文,这穿越三千多年时光的古老文字,自从在殷墟被发现以来,便激起了无数人的好奇与探索。然而,时至今日,尽管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个令人扼腕的现实: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仍有大半未被成功破译。

围绕甲骨文破译的悬赏和研究,一直未曾间断。一些学者甚至提出,如果能成功破译一个此前未被释读的甲骨文单字,并且经过专家组的认定,便可获得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这笔奖金对于许多致力于古文字研究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激励。但为什么,即使有这样的激励,甲骨文的破译之路依然步履维艰,难点究竟出在哪里呢?

要深入探讨甲骨文破译的难点,我们得先了解甲骨文的特性以及它所处的历史语境。

一、甲骨文本身的特点,是破译难的根本原因:

1. 象形性强,但演变痕迹模糊: 甲骨文作为一种早期文字,保留了很强的象形特征。许多字形直观地描绘了事物的外形,比如“日”、“月”、“山”、“水”等。然而,正是这种象形性,也带来了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书写者在刻写时,为了方便、快捷,或者受到工具、材质的限制,会对图形进行简化、变形。这种变形并不总是遵循一套固定的规律,有时甚至会出现多种变体。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文,已经是经过了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想要从这些高度符号化的图形中还原出原始的、具象的“象”,就需要极强的想象力和逻辑推演能力。

2. 数量庞大,但已知释读字例有限: 殷墟出土的甲骨数量惊人,据统计有十万多片,上面刻有约四千多个不同的单字。然而,目前为止,经过学者们长期艰苦的考证和研究,已经被普遍接受并释读成功的字,大约只有一千多到两千字。这意味着,我们对甲骨文的整体认知,其实还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还有大量的字,我们仅仅知道它们存在,却不知道它们的具体含义。

3. 词汇和语法体系的缺失: 我们对商朝的语言、词汇以及语法结构了解非常有限。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占卜记录,涉及祭祀、农业、战争、疾病等方方面面,但它不像后来的文献那样有系统性的叙述。很多时候,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或者它本身就是一个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神名等。如果缺乏对当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天文历法等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就很难准确把握这些字的含义。

4. 字形多变,异体字、通假字普遍: 同一个意思,在甲骨文里可能用不同的字形来表达(异体字),或者因为发音相近而用一个字来代表另一个字(通假字)。再加上书写者刻写时的随意性,导致同一甲骨文单字可能存在多种写法,而不同单字之间也可能因为形体相似而造成混淆。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人画了几十种不同的“马”,有的像马,有的只剩下几笔,你要怎么确定哪一个才是真正表示“马”的那个字?

5. 缺乏“字典”和“字源”的直接依据: 现代文字有字典作为工具,可以查询字的含义、读音、词源。而甲骨文,我们正是在努力构建它自己的“字典”。我们不能直接参照后代的说文解字等工具,因为它们记录的是汉字在汉代的样子,与甲骨文相去甚远。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通过比对不同甲骨文的上下文,或者通过同源字(比如,甲骨文的一个字,在后来的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中都能找到其演变痕迹,并最终指向一个明确的意义)来推断。但这需要大量的材料和严密的逻辑。

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加剧了破译的难度:

1. “孤证不立”原则的挑战: 在古文字研究中,“孤证不立”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意思是不能仅凭一个材料就下定论。要确切地释读一个字,通常需要多方面的证据相互印证,包括:
形体演变: 这个字在不同时期的字形变化是否清晰可循,能否与后来的文字建立联系。
上下文语境: 这个字在句子中出现的实际含义,以及它所处的事件描述。
同源字: 它与其他已知意义的字是否有关联。
考古证据: 结合同时期的其他考古发现,如青铜器铭文、陶文等。
然而,甲骨文的研究恰恰是很多时候缺乏足够充足、多角度的证据链。很多字就出现在零星的几片甲骨上,语境有限,形体也比较孤立,很难形成坚实的证据。

2. 研究者的主观臆断风险: 由于甲骨文的材料有限,理解空间较大,研究者在解读时难免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臆断。如果一个研究者对某个字形进行了某种解释,但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持,或者与后代文字演变规律不符,那么这个解释就可能是一个“错案”。而一旦一个错误的释读被广泛接受,就会误导后续的研究。

3. 跨学科知识的门槛: 甲骨文的破译不仅仅是文字学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天文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多个领域。比如,一个关于祭祀的甲骨文,如果不懂得商代的祭祀制度、神祇体系,就很难准确理解其中的祭品、仪式和祭祀对象。一个关于农业的甲骨文,不了解当时的农作物、耕作方式,也无法确定其含义。这种跨学科的要求,对研究者提出了极高的挑战。

4. “破译”的定义与争议: 即使是已知的释读,很多时候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例如,某个字可能被释读为“某位王的名字”,但也有人认为它指的是“某个官职”。这种释读的“精确度”和“范围”本身就存在模糊性,这也是甲骨文研究的魅力与困境并存之处。

为何还有十万破译奖?

尽管困难重重,但设立破译单字奖,主要还是出于以下考虑:

激励作用: 吸引更多有潜力的研究者投入到这个领域,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希望能有“石破天惊”的发现。
积累进步: 即使单个字的价值可能有限,但每一次成功的释读,都是对我们认识商朝历史和文化的一次微小但重要的推进。这些积累最终会汇聚成更全面的理解。
保持关注: 保持公众对甲骨文研究的关注度,让更多人了解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促进古文字研究的社会支持。

总结来说,甲骨文破译的难点,根源在于其作为一种早期、不成熟的文字体系,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多变性,并且我们对它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的认知仍然存在大量空白。同时,研究方法上的挑战,如证据链的薄弱、主观臆断的风险以及跨学科知识的门槛,也使得破译工作变得异常艰辛。

十万元的奖金,与其说是一个巨额的诱惑,不如说是一个象征,它代表着对知识的尊重,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深刻追寻。破译甲骨文,不仅仅是破解几个文字符号,更是试图打通时空壁垒,与三千多年前的先民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理解他们的思想、信仰和生活。这条道路漫长而充满荆棘,但正是无数像在黑暗中摸索的探险者,才让我们能够瞥见那遥远而璀璨的文明之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提的很是新颖,这个公告发表在《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28日 06版)上,可参看 征集评选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公告 。

这个活动的主办方是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安阳,也就是殷墟甲骨出土的地方。前些年该博物馆还举办过 “鼎甲杯” 的甲骨征文活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检索之。

一、两点积极意义

诚然,这个活动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无论是从学术方面,还是历史文化方面。从学术方面来讲,由于近些年简帛文献不断有新发现,比如最近又新发现了 南昌海昏侯墓简牍 ,据说有《论语》《礼记》等重要篇目,于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的热点多在简帛。而简帛每年都有新材料公布,于是大家都追着新材料跑,论文层出不穷。相对而言,甲骨则没有新的大宗材料出现,大多是一些缀合和海外博物馆资料重新整理。虽然这有利于学者潜心研究既有甲骨材料,不赶时髦,追新材料,比如首都师大的黄天树团队就多年潜心研究甲骨,但也会出现研究成果比较少的情况。此次的公告可能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毕竟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体系,而且释字又一直是古文字学的基础工作,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

历史文化方面,中国是文明古国,文明的一大标志就是文字的产生。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体系,确证了商文明的存在,在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有着非凡的意义。比如可以提振民族自信心,原来一些西方人就觉得商文明是传说,甚至有些中国人也说“东周之前无信史”,因为东周有信史《春秋》,不然可能还要后延。此次活动公告发布在《光明日报》上,各大媒体均有转载,已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势必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自然也会向大众普及甲骨文知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和自信心。如果有研究心得,还可以参与其中,是蛮好的活动。

二、不太乐观的现状

但就目前甲骨文研究的现状来看,好像情况有些不太乐观。具体有这几个方面:

1. 释字难度持续增加。甲骨文已经研究一百多年了,比较常用的字都已经释读地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大家都不太认得,或是争议很大的字。比如最新的《新甲骨文编(增订本)》仍然收录了1224个未释字作为附录备查。而且现在考释甲骨文字最好能够从甲骨、金文、简帛、小篆、隶书等一直贯通下来,这样才才比较可靠,有说服力,当然,这也就很难了。

2. 奇奇怪怪的释读时有出现。这个是一些民间的研究者奇思异想,偶有惊人之语,但往往在逻辑论证上无法融贯,很多并不可取。但人家既然喜欢,好像也不太能太打击积极性。

3. 仍然是学术界的博弈。评选成果一般应该是学者们的论文,而民间研究者在学术规范方面可能不太在行,而评审委员会自然也是学术界的前辈。目前海内外的古文字研究学者和机构并不是很多(可参看我的历史回答,我曾经整理过海内外的古文字研究机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想考古文字学应该注意些什么? - 知乎用户的回答

),而且大部分均有合作与交流,具体在考释文字方面的学者和机构其实更少。又因为想考释新字比较难,其实可选择的范围又小了许多。如果评审委员会的前辈不参评,又少了一些。

总的来说,这次活动的初衷蛮好的,如果在操作过程中公正、公开、透明,既保证参与度,又控制参与质量,应该是蛮成功的一次活动。

user avatar

和埃及古文字一样,中国上古文字是既表音又表意的,这个破译起来就很困难。中国现在研究甲骨文的方向都是从象形文字表意出发,这么搞下去永远无法完全破译。

当然,跟甲骨文比较相似的是原始楔形文字,原始楔形文字也是既表音又表意的。

原始楔形文字
在中国发现的马骨化石上的楔形文字。来源:故宫博物馆

对于这块马骨化石,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一根骨头上的文字与巴比伦赛勒斯圆柱上的文字相似,也就是著名的居鲁士圆柱。

我们假设这是波斯人带到中国的,那么早在东周之前,中国和波斯就有广泛的交流。这是丝绸之路的伟大证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