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可用耕地,是否可以扩大?

回答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耕地是否还能扩大,这是一个关乎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复杂议题。简单地说,中国目前的耕地面积虽然巨大,但可供开发的潜力依然存在,只是这个过程充满挑战,并且需要审慎权衡利弊。

首先,我们得了解中国目前的耕地现状。根据公开数据,中国耕地面积大约在120万到130万平方公里之间,这个数字在过去几十年里其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一方面,由于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生态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的影响,一些耕地被占用或转为其他用途。另一方面,国家也一直在努力通过土地整治、开发未利用土地等方式来增加耕地面积,以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压力。

那么,理论上,中国是否还有可供开发的耕地呢? 答案是肯定的。

未利用土地的潜力: 中国还有一些面积不小的未利用土地,例如一些低质低效的林地、草地、沼泽地,甚至一部分盐碱地,在经过科学评估和适当改造后,有潜力转化为耕地。尤其是一些丘陵、山区的梯田开发,虽然难度较大,但仍然是增加耕地面积的途径之一。
现有耕地质量提升: 很多现有的耕地,尤其是中低产田,其生产能力有待提高。通过土壤改良、兴修水利、推广先进耕作技术等方式,可以大幅提升单位面积的产量,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一种“耕地效能的扩大”。
复垦潜力: 一些废弃的工矿区、矿山等,经过生态修复和土地复垦,也可以重新变为耕地。虽然这类土地的土壤质量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但其潜力不容忽视。

然而,从现实操作层面来看,扩大耕地并非易事,其挑战和制约因素非常显著:

1. 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水资源短缺: 中国很多地区的耕地都面临着水资源不足的困境。新增耕地往往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灌溉用水,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分布并不均衡,一些可能开发耕地的区域恰恰是水资源匮乏之地。强行开发可能加剧水资源矛盾,甚至破坏现有的生态系统。
环境脆弱性: 新增耕地很多位于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例如山区或干旱半干旱地区。一旦这些地区被开垦为耕地,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引发荒漠化等环境问题。例如,在一些坡度较大的地区开垦梯田,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对现有生态系统的影响: 即使是开发低效林地、草地,也需要考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些土地可能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等。简单粗暴地将其转化为耕地,可能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2. 经济成本的巨大投入:
开发成本高昂: 土地平整、修建灌溉设施、土壤改良、水土保持等,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特别是那些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的地区,开发成本会进一步攀升。
经济效益的考量: 在很多情况下,开发新耕地的经济效益可能并不如预期。如果土壤肥力不高,或者灌溉条件差,产量难以保障,其经济回报可能不足以抵消开发成本和长期的维护费用。

3. 技术和管理上的困难:
耕作技术要求: 一些潜在的可耕种土地,例如盐碱地或坡地,对耕作技术的要求更高。需要投入研发和推广更先进的土地改良技术、耐盐碱作物品种等。
土地管理和保护: 即使开发了新的耕地,如何有效管理和保护,防止其再次撂荒或被占用,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建立完善的土地承包、流转和监管机制。

4. 政策导向的权衡: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当前中国的农业政策更加强调“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这意味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提升现有耕地的质量和产量,以及发展农业科技,是比单纯扩大耕地面积更重要的方向。大规模开发边远地区或生态脆弱地区的耕地,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悖。
耕地保护红线: 中国一直强调严格保护耕地,划定了耕地保护红线。虽然这主要是为了防止耕地被非农业用途占用,但同时也意味着对于新增耕地也需要经过非常严格的审批和论证程序。

那么,中国在扩大耕地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和思路呢?

“千亿斤粮食工程”等项目: 国家会实施一些重点项目,旨在通过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现有耕地的产能。这其中也包含了一部分新增耕地的开发。
土地整治: 通过对零散耕地进行整合、平整,修建农田水利设施,提高耕地的质量和宜耕化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将一些低效利用的土地转化为耕地。
盐碱地改造: 积极推进盐碱地治理和开发利用,通过科学的改良技术,将部分盐碱地改造成适宜耕种的土地。
“退耕还林还草”的逆向操作: 在一些经过评估、不再适合进行退耕还林还草,或者生态功能已经得到恢复的地区,经过科学论证,也可能适度开发为耕地,但这需要极其审慎。

总结来说,中国可用耕地的扩大,更像是在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投入、技术可行性以及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进行一场精细的博弈。 并非不能扩大,而是扩大耕地需要遵循严格的科学论证和评估,确保在可控的成本和风险下进行,并且要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过度依赖扩大耕地面积来解决粮食问题,不如将重心放在提高现有耕地的生产效率、发展绿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上来得更为明智和可持续。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石,正在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数量”转向“质量和效率”。因此,与其说是一个“能”或“不能”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该不该”、“如何做”的问题。未来的方向,更倾向于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精细化地提升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构筑更坚实的粮食安全屏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口已经负增长。粮食需求会减少。要那么多耕地干嘛?

user avatar

不可行。

中国耕地面积低是众所周知的,但很多人不知道因为耕地质量差及其它因素,导致了在全国性耕地紧张的同时却有大量耕地撂荒。

*************************

国土资源部就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答问:

国土资源部就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答问

中国通过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把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质量等别。其中,15等最差亩产最低,大概周年生产能力在100公斤左右;以此类推,1等耕地质量最好,周年生产能力在1500公斤左右。但是,并不是说1等地就一定能产1500公斤粮食,只是说它具备这个生产潜力。

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划分的12个国家一级标准耕作制度区来看,耕地质量等别总体最优的前三位是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江南区;总体最差的后三位是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和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我国耕地质量的变化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降低。“好地”恰好分布在工业化、城市化最快的地区,我国耕地保护压力可想而知。为什么人们印象之中拥有黑土地的东北耕地质量等别不是优等?因为,东北黑土肥沃只是土壤好,但由于光热资源不足,一年只能一熟,先天不足造成不管用什么技术,都只能是单季冠军,而耕地质量等别是建立在周年产量上的,当然一年两、三熟的南方更具优势。

调查显示,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80等,等别总体偏低。优等地(1-4等)、高等地(5-8等)、中等地(9-12等)、低等地(13-15等)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67%、29.98%、50.64%、16.71%。全国耕地低于平均等别的10至15等地占调查与评定总面积的57%以上;全国生产能力大于1000公斤/亩的耕地仅占6.09%。中国耕地质量总体明显偏低。

……等……

*************************

以上是我摘录汇总的官方数据,但实际上单凭这些数据,非农业人员很难想象中国的耕地质量“偏低”到了什么程度,所以有人认为“印度的(耕地)改造成本大大高于中国”。

就以我这里来说吧,地处盆周山区,全县耕地56万亩,其中11等约占1/2,10等约占1/3,9等约占1/6,还有209亩8等地;中等地占耕地面积99%以上。

但是中等地是什么样子?


有两张照片来自网络,但地形地貌与我这里一致。

所以我们常有这样的调侃:什么时候我们县只有林业局没农业局了,就标志着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地形破碎的山区,同样规格的1公里渠道,所需人力和成本是平原的3-5倍,灌溉面积却可能不到1/3。除了水还有土,山区陡坡耕地土层瘠薄仅有10-30cm厚,坡度却超过25度甚至50度(看看你的量角器吧),总面积在“二调”中是1亿亩但实际应远超此数。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农田水利和坡改梯工程来保水保土,月降水少于100mm和0mm没什么区别,一周没雨就是旱灾,一场暴雨(>100mm)就是洪灾,超过200mm甚至可能连耕地都没了必须重建复垦。

而这样的中等地及更差的低等地要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3!

真不知道某些人“印度的(耕地)改造成本大大高于中国”的依据是什么?而且是“大大高于”!!!

当然,同样是中等地和低等地,各地的制约因素各不相同。南方主要是地形破碎、坡陡土瘠、石漠化等,北方主要是缺水干旱、光热资源不足、盐碱化等。但是其后果是一样的,就是耕作成本高而效益低。尤其在2000年以来, 在农业劳动力大量析出、劳动力价格上升和农业机械化受阻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南方山区县耕地撂荒程度大大增加。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撂荒率最高的是江西和重庆, 2014-2015年的撂荒率分别达到34.03%、32.49%。其次是广西、四川、浙江、湖南、甘肃, 撂荒率在20%~30%之间。中国山区耕地撂荒程度及空间分布--基于全国山区抽样调查结果

所以,基于前述情况,中国不要说扩大耕地,甚至消灭撂荒都不可行,能把撂荒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比例内都不错了。

====================

综合自然因素是耕地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

影响农业发展的四大自然因素是:光照,热量,水源和土地(土壤、地形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因此某一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潜力)取决于这4个因素中最差的一项,也就是“木桶中最短的木板”。例如: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流域的农业生产能力增长短板是热量,贵州、广西等省石漠化童山濯岭的短板是土地,撒哈拉和以色列的短板是水源,荷兰、丹麦的短板是光热……如果不能克服这些短板,有再好的光照或热量或水源或土地也没用。

那么四大自然因素,谁所需的改良成本更高?

A、光照和热量

以一亩地的温室计算,玻璃温室造价为15~30万元,薄膜温室造价为2万元左右但通常只能用1年,此外基本的温室环境调控系统还需10万元以上。还有运行成本,采用传统烧煤或电暖方式,一亩地的温室整个冬天保持在20度,山东至少需1万元以上,如果在东北费用更高。当然,采用植物根系加热膜+太阳能(光伏)技术更加环保,除开设备维护的运行成本据说可以降到1元/天.亩以下,但建设成本至少又要增加30万元。这样算下来,使用寿命内的分摊建设成本+运行成本,每年每亩为3~6万元。荷兰最普通的纹络型温室(可用25年)建造成本在1500元/平方左右,维护运行成本约120元/平方.年,算下来使用寿命内的分摊建设成本+运行成本,每年每亩为12万元。

每年每亩3~6万元,这是光照和热量的改良成本。

B、水源

水源设施。小一型水库(100~1000万立方)及配套渠系现在建设成本大约为3~10亿元,遮蔽式(防蒸发)的100立方蓄水池大约为2万元,综合下来使用寿命内的分摊建设成本+维管成本大约为每年每立方水3~15元。海水淡化成本国内最新技术约为4.5元/立方,以色列为0.5美元/立方,加上使用寿命内的分摊建设成本大约在每年每立方水10元左右。综合下来水成本可视为每立方水10~15元。干旱区(期)肯定不应种植水稻等高耗水作物,棉花、小麦、玉米等作物的亩耗水量为400~600立方,以需滴灌补水100~400立方计算,成本为每年每亩1000~6000元。

滴灌设施。以新疆、辽宁北方各省大力推广的“膜下滴灌”等常压软管水肥一体滴灌系统为例,整个系统包括水泵、过滤器、施肥器、阀门、计量表、PE管、滴灌带、滴头等,每亩共约1500~3000元,以用5年计,每年每亩300~600元。

每年每亩6600元,这是水源的改良成本。

C、土地(土壤、地形等)

土壤。在有了现代土壤科学技术指导,能有目标、针对性的采用技术和工程手段之后,改良土壤在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难题。建国以后,采用掺入石灰、沙(或粘土)、矿渣等,以及深翻、晒田、客土培肥、修筑梯田、合理灌排、洗盐排碱等手段,中国已经改良了砖红壤、冷浸田、盐碱地、风沙地等各种劣质耕地5亿亩以上。测土配方、科学合理用肥是应对“土壤肥力差”最有效的手段。在经济上,以很多人都提到过的砖红壤为例,每年每亩掺入10~20公斤石灰深翻,高端点再加上钙镁磷肥和绿肥(或秸杆),每年100~200元再加上几天功夫(或者旋耕机租用费500元),5~10年就有很好的效果。而在常年生产中,即使以亩产1000公斤粮食、所需N、P、K、S、Ca、Fe、B等元素全部施肥供应的极端情况下,合理用肥科学管理,每年每亩肥料钱也不可能超过200元人民币。注:水培法因所有肥料都需溶解于水,肥料成本应稍高。

热带地区销售的尿素中添加氢醌等脲酶抑制剂、推广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等工作,主要是体系建设。在目前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用肥不合理、浪费严重情况下,体系建设好后,对农民而言是少花钱就能达到相同甚至更好的肥效。

每年每亩700元,这是土壤的改良成本。

地形。相较土壤而言,更困难的是地形(陡坡耕地)的改造。以现在的人工和机械、材料价,15度至30度的坡地用工程机械做块石等硬化坎坡改梯,成本1~3万元/亩。此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同样规格的1公里渠道,在地形破碎交通不便的山区所需人力和成本是平原的3-5倍,灌溉面积却可能不到1/3。更麻烦的是,如果坡度过大的地区强行坡改梯,因改后田面窄田坎高,不仅仍然无法实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反而还将有地质灾害隐患。所以国家规定25度以上陡坡耕地原则上都应该退耕还林,不能进行坡改梯治理。

地质灾害隐患,这是总面积超过1亿亩的25度以上陡坡耕地的改良成本。



春过雪消:工业化之前的全国平均粮食亩产最高能有多少?

春过雪消:地主阶级是怎样阻碍生产力发展的?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春过雪消:小农经济(包产到户)是否已到最后的末路?

春过雪消:我国农业改革的逻辑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春过雪消: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水平和规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么等级?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建国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体系?(近现代史之核心:国家工业化——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

春过雪消:如何看待印度 GDP 在 2016 年首超英国?

春过雪消:为何印度耕地面积世界第一而粮食年产不足中国一半?

春过雪消: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讨厌日本?单纯因为历史?

春过雪消:为什么一些人觉得美国是中国的敌人而不是朋友?

春过雪消: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国家一个政策或者法律,你会改变什么?

春过雪消:有哪些农业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农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耕地是否还能扩大,这是一个关乎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复杂议题。简单地说,中国目前的耕地面积虽然巨大,但可供开发的潜力依然存在,只是这个过程充满挑战,并且需要审慎权衡利弊。首先,我们得了解中国目前的耕地现状。根据公开数据,中国耕地面积大约在120万到13.............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语言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核心。日本人可能不会“时常”感到焦虑,但缺乏敬语确实会在某些情境下让他们感到不适、困惑,甚至影响到交流的顺畅和关系的建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日本人对“敬语”的看法。在日本社会,敬语不仅仅是礼貌的表达,它更是社会等级、人际关系、以及对对方尊重的.............
  • 回答
    .......
  • 回答
    中国是否能完全依靠进口粮食解决吃饭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至关重要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和长远发展来看,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完全依靠进口粮食来解决吃饭问题是不可持续的,也是存在巨大风险的。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中国粮食自给自足的现状与挑战 粮食产量高,但消费量更大: 中国.............
  • 回答
    中国是否能出现伊隆·马斯克这样的人物,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经济环境、政策导向以及个人特质等。一、 什么是“伊隆·马斯克这样伟大的人”?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伊隆·马斯克这样伟大的人”。他之所以被认为是伟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超凡的.............
  • 回答
    中国和美国之间“断交”这个概念,如果真的发生,将会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影响深远的事件,其具体含义和可能带来的后果,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断交”在这个语境下的含义。通常意义上的断交,指的是两国断绝外交关系,关闭大使馆和领事馆,召回外交人员,停止一切官方层面的沟通和往来。这是一种极端的外交.............
  • 回答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理论上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美国施加经济压力。当然,在探讨这些可能性时,我们需要认识到任何制裁行动都会带来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程度也会因具体措施和时机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以下是一些中国可能采取的经济制裁措施,并尽量详细阐述:1. 减少或停止购买美.............
  • 回答
    中国能否发展类似苏联OGAS的系统,以及其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OGAS,即“全苏自动化国民经济管理系统”(Обще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автоматизированная система учёта и обработки информации),是苏联在.............
  • 回答
    中国,一个拥有辽阔疆域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养殖棕熊,这个问题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回答的。这背后涉及到科学、法律、伦理、经济以及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真要聊起来,门道可多着呢。从历史和分布来看:首先,咱们得看看棕熊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到底有没有“老家”。答案是肯定的。在历史上,棕熊(Ursus arctos.............
  • 回答
    中国开发出属于自己的3A大作,这绝对是个令人兴奋且充满潜力的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的“能不能”,更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机遇与挑战,就像庖丁解牛一样,一层层剥开来。首先,得明确一下,什么才算“3A大作”?这不仅仅是几个字母的代称,它代表着一种游戏开发领域的最高标准。通常,3A游.............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能够实行三权分立,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从历史、现实、理论以及中国国情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与其简单地回答“可以”或“不可以”,不如分析其中蕴含的挑战、可能性以及可能的路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三权分立”的核心理念。它起源于西方政治思想,旨在通过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制定法.............
  • 回答
    龙行巨链:中国可控核聚变的前沿探索与未来之路可控核聚变,这项被誉为“人造太阳”的能源技术,承载着人类对清洁、无限能源的终极梦想。在中国,这项被寄予厚望的科学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决心向前推进,逐渐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甚至成为领跑者之一。中国可控核聚变:厚积薄发,日新月异中国的可控核聚变研究并非.............
  • 回答
    关于中国在日本驻军的可能性,这个问题涉及地缘政治、国际法和历史因素,非常复杂。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在他国驻军通常需要得到对方国家的明确同意,并且通常会通过双边条约的形式来确立驻军的法律基础、驻军的规模、目的、待遇以及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例如,美国在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军工产业发展的一个核心层面。首先,要明确一点:中国完全有能力制造出“好的”基础武器,比如步枪。 事实上,中国军队目前装备的多种制式步枪,例如95式(及改进型03式)、191式等,都属于现代化的基础步枪,在性能、可靠性和易用性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可以满足现代战争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如果一个国家仅仅依靠互联网和金融“立国”,而不发展制造业,我想这在当前的全球格局下,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当然,我也不是说互联网和金融不重要,它们当然极其重要,是现代经济的驱动力,但它们本身并不能脱离物质基础而独立存在。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我的想法,尽量避.............
  • 回答
    中国是否会再次爆发新冠病毒?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也确实值得我们好好聊聊。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病毒的变异是新冠疫情发展中最不确定也是最关键的因素。新冠病毒,也就是SARSCoV2,跟所有RNA病毒一样,在复制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有些变异可能影响病毒的传播速度.............
  • 回答
    中国能否实行“基建本位”?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也牵扯到我们对增长动力的理解。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基建本位”这个概念到底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基建本位”并非一个官方的经济学术语,它更像是一种对中国过往发展模式的概括,一种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增长最.............
  • 回答
    .......
  • 回答
    中国能够维持统一中央政府的稳定运作,而罗马帝国却需要设立副帝或分割为两个部分,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制度设计、地理环境与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治体制与权力结构的差异 1. 中国:中央集权与官僚体系的高度统一 郡县制与科举制度 自秦始皇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