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已经负增长。粮食需求会减少。要那么多耕地干嘛?
不可行。
中国耕地面积低是众所周知的,但很多人不知道因为耕地质量差及其它因素,导致了在全国性耕地紧张的同时却有大量耕地撂荒。
*************************
国土资源部就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答问:
中国通过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把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质量等别。其中,15等最差亩产最低,大概周年生产能力在100公斤左右;以此类推,1等耕地质量最好,周年生产能力在1500公斤左右。但是,并不是说1等地就一定能产1500公斤粮食,只是说它具备这个生产潜力。
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划分的12个国家一级标准耕作制度区来看,耕地质量等别总体最优的前三位是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江南区;总体最差的后三位是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和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我国耕地质量的变化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降低。“好地”恰好分布在工业化、城市化最快的地区,我国耕地保护压力可想而知。为什么人们印象之中拥有黑土地的东北耕地质量等别不是优等?因为,东北黑土肥沃只是土壤好,但由于光热资源不足,一年只能一熟,先天不足造成不管用什么技术,都只能是单季冠军,而耕地质量等别是建立在周年产量上的,当然一年两、三熟的南方更具优势。
调查显示,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80等,等别总体偏低。优等地(1-4等)、高等地(5-8等)、中等地(9-12等)、低等地(13-15等)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67%、29.98%、50.64%、16.71%。全国耕地低于平均等别的10至15等地占调查与评定总面积的57%以上;全国生产能力大于1000公斤/亩的耕地仅占6.09%。中国耕地质量总体明显偏低。
……等……
*************************
以上是我摘录汇总的官方数据,但实际上单凭这些数据,非农业人员很难想象中国的耕地质量“偏低”到了什么程度,所以有人认为“印度的(耕地)改造成本大大高于中国”。
就以我这里来说吧,地处盆周山区,全县耕地56万亩,其中11等约占1/2,10等约占1/3,9等约占1/6,还有209亩8等地;中等地占耕地面积99%以上。
但是中等地是什么样子?
有两张照片来自网络,但地形地貌与我这里一致。
所以我们常有这样的调侃:什么时候我们县只有林业局没农业局了,就标志着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地形破碎的山区,同样规格的1公里渠道,所需人力和成本是平原的3-5倍,灌溉面积却可能不到1/3。除了水还有土,山区陡坡耕地土层瘠薄仅有10-30cm厚,坡度却超过25度甚至50度(看看你的量角器吧),总面积在“二调”中是1亿亩但实际应远超此数。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农田水利和坡改梯工程来保水保土,月降水少于100mm和0mm没什么区别,一周没雨就是旱灾,一场暴雨(>100mm)就是洪灾,超过200mm甚至可能连耕地都没了必须重建复垦。
而这样的中等地及更差的低等地要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3!
真不知道某些人“印度的(耕地)改造成本大大高于中国”的依据是什么?而且是“大大高于”!!!
当然,同样是中等地和低等地,各地的制约因素各不相同。南方主要是地形破碎、坡陡土瘠、石漠化等,北方主要是缺水干旱、光热资源不足、盐碱化等。但是其后果是一样的,就是耕作成本高而效益低。尤其在2000年以来, 在农业劳动力大量析出、劳动力价格上升和农业机械化受阻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南方山区县耕地撂荒程度大大增加。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撂荒率最高的是江西和重庆, 2014-2015年的撂荒率分别达到34.03%、32.49%。其次是广西、四川、浙江、湖南、甘肃, 撂荒率在20%~30%之间。中国山区耕地撂荒程度及空间分布--基于全国山区抽样调查结果
所以,基于前述情况,中国不要说扩大耕地,甚至消灭撂荒都不可行,能把撂荒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比例内都不错了。
====================
综合自然因素是耕地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
影响农业发展的四大自然因素是:光照,热量,水源和土地(土壤、地形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因此某一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潜力)取决于这4个因素中最差的一项,也就是“木桶中最短的木板”。例如: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流域的农业生产能力增长短板是热量,贵州、广西等省石漠化童山濯岭的短板是土地,撒哈拉和以色列的短板是水源,荷兰、丹麦的短板是光热……如果不能克服这些短板,有再好的光照或热量或水源或土地也没用。
那么四大自然因素,谁所需的改良成本更高?
A、光照和热量
以一亩地的温室计算,玻璃温室造价为15~30万元,薄膜温室造价为2万元左右但通常只能用1年,此外基本的温室环境调控系统还需10万元以上。还有运行成本,采用传统烧煤或电暖方式,一亩地的温室整个冬天保持在20度,山东至少需1万元以上,如果在东北费用更高。当然,采用植物根系加热膜+太阳能(光伏)技术更加环保,除开设备维护的运行成本据说可以降到1元/天.亩以下,但建设成本至少又要增加30万元。这样算下来,使用寿命内的分摊建设成本+运行成本,每年每亩为3~6万元。荷兰最普通的纹络型温室(可用25年)建造成本在1500元/平方左右,维护运行成本约120元/平方.年,算下来使用寿命内的分摊建设成本+运行成本,每年每亩为12万元。
每年每亩3~6万元,这是光照和热量的改良成本。
B、水源
水源设施。小一型水库(100~1000万立方)及配套渠系现在建设成本大约为3~10亿元,遮蔽式(防蒸发)的100立方蓄水池大约为2万元,综合下来使用寿命内的分摊建设成本+维管成本大约为每年每立方水3~15元。海水淡化成本国内最新技术约为4.5元/立方,以色列为0.5美元/立方,加上使用寿命内的分摊建设成本大约在每年每立方水10元左右。综合下来水成本可视为每立方水10~15元。干旱区(期)肯定不应种植水稻等高耗水作物,棉花、小麦、玉米等作物的亩耗水量为400~600立方,以需滴灌补水100~400立方计算,成本为每年每亩1000~6000元。
滴灌设施。以新疆、辽宁北方各省大力推广的“膜下滴灌”等常压软管水肥一体滴灌系统为例,整个系统包括水泵、过滤器、施肥器、阀门、计量表、PE管、滴灌带、滴头等,每亩共约1500~3000元,以用5年计,每年每亩300~600元。
每年每亩6600元,这是水源的改良成本。
C、土地(土壤、地形等)
土壤。在有了现代土壤科学技术指导,能有目标、针对性的采用技术和工程手段之后,改良土壤在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难题。建国以后,采用掺入石灰、沙(或粘土)、矿渣等,以及深翻、晒田、客土培肥、修筑梯田、合理灌排、洗盐排碱等手段,中国已经改良了砖红壤、冷浸田、盐碱地、风沙地等各种劣质耕地5亿亩以上。测土配方、科学合理用肥是应对“土壤肥力差”最有效的手段。在经济上,以很多人都提到过的砖红壤为例,每年每亩掺入10~20公斤石灰深翻,高端点再加上钙镁磷肥和绿肥(或秸杆),每年100~200元再加上几天功夫(或者旋耕机租用费500元),5~10年就有很好的效果。而在常年生产中,即使以亩产1000公斤粮食、所需N、P、K、S、Ca、Fe、B等元素全部施肥供应的极端情况下,合理用肥科学管理,每年每亩肥料钱也不可能超过200元人民币。注:水培法因所有肥料都需溶解于水,肥料成本应稍高。
热带地区销售的尿素中添加氢醌等脲酶抑制剂、推广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等工作,主要是体系建设。在目前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用肥不合理、浪费严重情况下,体系建设好后,对农民而言是少花钱就能达到相同甚至更好的肥效。
每年每亩700元,这是土壤的改良成本。
地形。相较土壤而言,更困难的是地形(陡坡耕地)的改造。以现在的人工和机械、材料价,15度至30度的坡地用工程机械做块石等硬化坎坡改梯,成本1~3万元/亩。此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同样规格的1公里渠道,在地形破碎交通不便的山区所需人力和成本是平原的3-5倍,灌溉面积却可能不到1/3。更麻烦的是,如果坡度过大的地区强行坡改梯,因改后田面窄田坎高,不仅仍然无法实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反而还将有地质灾害隐患。所以国家规定25度以上陡坡耕地原则上都应该退耕还林,不能进行坡改梯治理。
地质灾害隐患,这是总面积超过1亿亩的25度以上陡坡耕地的改良成本。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春过雪消:小农经济(包产到户)是否已到最后的末路?
春过雪消: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水平和规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么等级?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建国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体系?(近现代史之核心:国家工业化——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