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在宜昌或者重庆一带将长江完全截流,四川盆地能否变成世界最大淡水湖?

回答
在宜昌或重庆一带完全截流长江,四川盆地 理论上可以变成一个巨大的淡水湖,但要成为“世界最大淡水湖”,还需要考虑很多复杂因素,并且可能性非常低。

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设想的各个方面:

一、截流的可能性与影响

截流的位置选择:
宜昌(三峡大坝附近): 三峡大坝已经拦截了长江大部分的水流,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高坝体,或者在下游更宽阔的地方修建另一道巨大的截流工程,理论上可以将水蓄积在四川盆地。
重庆(朝天门附近): 重庆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地势相对更开阔,如果在此处截流,蓄水量会更大。

截流的工程难度:
这是 极其巨大且几乎不可能实现 的工程。长江是中国第二大长河,水量巨大且水流湍急。要在此处修建如此巨大的截流工程,其规模和难度将远超目前世界上任何一座大坝。需要消耗天文数字的资金、技术和人力,并且对地质稳定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需要考虑长江上游可能出现的特大洪水,截流工程必须能够承受数千年一遇的洪水流量,否则将导致灾难性的溃坝。

截流后的水量来源:
四川盆地之所以成为盆地,是因为四周高山环绕。除了长江本身的水量,主要的淡水来源将是:
长江上游的各个支流,如嘉陵江、岷江、沱江、渠江等。
四川盆地内的降雨。
来自青藏高原的融雪和冰川融水(通过岷江等支流)。

二、四川盆地变成世界最大淡水湖的潜力

蓄水容量:
四川盆地的面积约为26万平方公里。如果能将长江的水蓄积起来,并且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比如淹没长江沿岸的平原地区),理论上可以形成一个非常巨大的湖泊。
可以参考当前世界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其面积约为3.17万平方公里,蓄水量约2.36万立方公里。而非洲的维多利亚湖面积约为6.98万平方公里。
要成为“世界最大淡水湖”,四川盆地需要能够容纳比这些湖泊大得多的水量。

形成过程中的挑战:
水位上升速度: 长江的年平均径流量约为4500亿立方米。如果完全截流,水会迅速在四川盆地堆积。
淹没范围: 随着水位上升,整个四川盆地内的低洼地带,包括城市(如成都平原的大部分地区、重庆部分区域)、农田、村庄,甚至部分丘陵地区都可能被淹没。这意味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财产损失,以及历史文化遗迹的毁灭。
水体饱和度: 四川盆地内的地形起伏不平,完全变成一个“湖泊”意味着淹没大量的陆地,水体深度也会参差不齐。
泥沙淤积: 长江携带大量的泥沙,截流后泥沙会在盆地内淤积,导致湖泊面积和蓄水量逐渐减小,水质变差。

三、成为“世界最大淡水湖”的几率分析

与现有最大淡水湖的比较:
贝加尔湖: 以其深度和蓄水量闻名,尽管面积不如维多利亚湖,但蓄水量是最大的。
维多利亚湖: 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但平均水深较浅。
五大湖(北美): 包括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密歇根湖和安大略湖,合起来面积巨大,其中苏必利尔湖是面积最大的,休伦湖蓄水量最大。

四川盆地潜在的蓄水量估算(非常粗略):
假设四川盆地平均高程为300米左右,如果截流后水位能上升到300米以上(这需要非常大的蓄水能力),并淹没大部分地区,其潜在的蓄水量将非常可观。
但要超过贝加尔湖的2.36万立方公里蓄水量,或者与五大湖的总蓄水量相媲美,需要极高的平均水深,而四川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并非深邃的盆地,而是相对平坦的平原和起伏的丘陵。
如果仅仅是淹没低洼地带,形成一个浅水湖,其蓄水量可能不如深邃的贝加尔湖。

主要制约因素:
地形起伏: 四川盆地并非一个巨大的碗,而是有起伏的山地和丘陵。要将其完全淹没,水位需要非常高,这会造成巨大的灾难。
泥沙淤积: 如前所述,泥沙淤积会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影响湖泊的寿命和水质。
蒸发量与降雨量: 四川盆地气候湿润,但如果湖泊面积过大,蒸发量也会非常可观,需要足够大的降雨量和长江的补充才能维持水位。
支流控制: 长江上游的各个支流仍然会向盆地内注入淡水和泥沙。如果这些支流也需要被控制或改道,工程量和难度将更加巨大。

四、设想变成淡水湖后的潜在影响(灾难性为主)

巨大的环境灾难:
淹没和迁移: 几乎整个四川盆地的城市和乡村将被淹没,数千万甚至上亿人口需要强制迁移,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迁移事件。
生态系统的毁灭: 陆地生态系统将完全被水体取代,无数物种将灭绝。水生生态系统也将面临巨变,新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需要建立,这是一个漫长而不可预测的过程。
气候变化: 如此大规模的水体将会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如增加湿度、改变气温、影响降雨模式等。
地质稳定性: 巨大的蓄水量可能会对区域地质稳定性产生影响,增加地震和滑坡的风险。

社会和经济的崩溃:
基础设施破坏: 交通、能源、通讯等所有基础设施都将被淹没或需要大规模改建。
经济瘫痪: 农业、工业、旅游业等所有经济活动都将受到毁灭性打击。
文化遗产的损失: 大量的历史遗迹、古迹、文化符号都将被永久淹没。

可能的巨型淡水湖的特征:
如果能够实现(即便只是设想),这个湖泊将是中国的水塔,拥有巨大的淡水资源。
它将成为新的航运通道(仅限湖内)。
可能形成独特的内陆湖泊气候。
但同时,由于泥沙淤积,湖泊可能会逐渐变浅,形成三角洲地形。

结论:

在宜昌或重庆一带完全截流长江,让四川盆地变成一个巨大的淡水湖 理论上在水量方面有一定基础,但要成为“世界最大淡水湖”并且以一个可持续的方式存在,其难度和潜在的灾难性后果是天文数字级的。

这个设想更多地是存在于科幻或假想的范畴。现实中,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都不会尝试如此疯狂且具有毁灭性的工程。其造成的生态、社会、经济和人道主义灾难将是无法估量的。

相比之下,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长江水资源,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而非进行如此破坏性的“改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是个严重脑洞的问题,就不要太严谨了。如果要认真分析,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比如长江的水量和水源、湖泊水体的重量对湖底产生的沉降等影响、周围山体及截流水坝的抗压能力、地质活动对湖泊的长期影响、泥沙淤积和流水侵蚀、甚至因为局部气候及生态变化而引发的各种连锁反应等等一大堆,换成人话就是:不可能。要知道,地球是一个动态的非常复杂的系统,要造这么大一个湖泊,并不是简简单单截个流就可以的。别的不说,这么多水从哪来?四川盆地大约23万平方千米,哪怕它是个平底锅,覆盖1米的水,那也是230立方千米,这可是两个巴尔喀什湖的水呀...

但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无聊,我以前带GIS课的时候就出过类似的脑洞问题,用来训练栅格数据的使用和处理方法(只不过淹的是犹他盆地及咸海233)。如果只考虑地形因素,完全不考虑别的因素(甚至不考虑水源以及需要注水的时间),我们就可以用DEM高程数据来模拟一下这个“四川湖”的最大面积。虽然说这个问题本身没什么实际意义,纯属脑洞,但类似的方法可以用在很多方面,特别是根据地形来做自然灾害分析,以及在石油工业里寻找构造油藏等。网上流行的“海平面升高xx米之后,xx会被淹没”一系列的地图,大部分都是通过这个方法来做的。

现在,我们假设有一个站在上帝视角的人,截断了长江三峡,然后往四川盆地里倒水,并设湖底及周围地形不改变,求形成的湖泊能达到的最大面积。四川的同学们不要瑟瑟发抖也不要举报了,这只是个技术型脑洞,况且我们重庆比你们先被淹233...

首先我们需要DEM数据。以下是USGS公开免费提供的GTOPO30的DEM高程数据,水平方向分辨率大约在1km左右,并不是很高,所以这里只能做一个大概的分析。更高一些分辨率的数据USGS也有提供,但是处理起来很费时间,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试试。

拼接并调整好DEM,进行统一尺度的着色渲染,四川盆地的范围很明显:

如果在长江三峡“关门”,形成一个湖泊在理论上是肯定没问题的。问题就是这个湖泊到底能有多大。在这里,限制湖泊大小的就是由附近几座山组成的“湖岸”了。

我们改变一下四川盆地及周围的着色分布,可以更清楚地看一下周围的地形:

很显然,西边的青藏高原、南边的云贵高原,作为湖岸问题不大,主要的悬念在北部那条四川盆地和汉中平原之间的大巴山脉,以及盆地东南侧的大娄山。这两座山脉上的山谷会形成让湖水外泄的出水口,所以它们的高程决定了四川盆地这个湖泊到底能有多大。这就是和“木桶效应”一样的原理。

(该图来自网络)

所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四川盆地的高程数据进行Reclassify了。如果不想用Reclassify,也可以偷懒,直接根据高程的分类对DEM进行分色渲染。对于这个问题,具体做法就是先找最低海拔,然后向上加水。按这个数据,最低海拔为53米(在AOI最下游的三峡那里),我就向上按50米的梯度加水,比如第一次+50米,就是找海拔103米以下的区域,设为淹没区,以此类推。

这是涨水前的四川盆地(重新着色并添加Hillshade和Curvature,以突出地形):

涨水50米后,变化不明显,差不多开始淹没现在的三峡库区:

涨水100米,继续变化不明显,万州、涪陵等地的沿江地带可能被淹没:

涨水150米,重庆市区开始受到影响,可能朝天门码头外的一些阶梯没了;广阳岛珊瑚坝这些肯定没了:

涨水200米,开始发生明显变化,重庆市区基本全部淹没,乌江、渠江、涪江甚至沱江、赤水河沿岸也开始大规模淹水:

涨水250米,盆地东南部开始大范围积水,长寿湖和淹没区连成一片,沱江、渠江和涪江沿岸严重积水,宜宾开始受影响:

涨水300米,淹没区增加的速度明显变快,遂宁、南充、广安、内江、自贡等地淹没,岳池县附近形成岛屿:

涨水350米,四川盆地淹没过半,水面抵达简阳、乐山:

涨水400米,川东岭谷逐渐形成岛屿,资阳、乐山等地完全淹没,水面抵达眉山一带,逼近成都:

涨水450米,成都被淹,华蓥山和内江丘陵形成孤岛,龙泉山形成半岛,赤水河水位上升明显:

淹水500米,湖面继续向盆地西侧边缘的龙门山靠拢,成都平原(包括广汉、德阳)几乎完全淹没:

涨水550米,龙泉山成为岛屿,水面抵达都江堰,嘉陵江上游开始明显涨水:

涨水600米,内江附近的丘陵几乎全灭,金沙江水位上升,水面在乌江两岸开始急速扩张,但还不能漫过大娄山:

涨水650米,各岛屿继续缩小:

涨水700米,淹没区深入大巴山和大娄山,但还不能漫过山去:

涨水750米,东南方向的淹没区面积明显增大,湖泊已经达到极限:

涨水800米,终于漏了,洪水倾泻而出,至少产生三个出水口,一个在北部,通过大巴山联通汉中平原,另两个都在东南,通过一系列山谷联通湖北的平原地区:

因此,湖泊的最高水位应该介于涨水750米和800米之间,这里我就不去详细寻找那个临界点了,考虑到DEM数据的分辨率其实并不算太高,因此我就选择涨水750时的湖面作为最终的面积,放在中国及亚洲的地图上看,就是这样的:

现在,就可以将这个湖泊和世界一些主要湖泊的面积进行对比了。注意:下面这些地图,湖泊的轮廓都有一些变化,原因是,如果要直接对比位于世界不同地区的湖泊的面积,就要改变投影,保证地图是等面积的。

世界最大湖,里海,面积还是明显大于“四川湖”的:

世界最深的湖,贝加尔湖,面积明显小于“四川湖”,至于水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根据DEM数据来计算一下“四川湖”的水量:

“淡水地中海”,北美五大湖,加起来还是比“四川湖”大许多的:

如果单看五大湖中的苏必利尔湖(也是有一点点争议的世界最大淡水湖),就不及“四川湖”大了:

插播一个冷知识:为什么说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淡水湖这个说法有一点点争议?因为按照严格的对湖泊的定义,五大湖中的密歇根湖及休伦湖其实是一个湖,它们之间水位落差为0,连接它们的麦基纳克水道并非河流,而是和这两个湖结为一体的湖峡。这两个湖加起来,面积就超过苏必利尔湖了。不过因为约定俗成,而且麦基纳克水道实在太窄,因此一般来说,密歇根湖和休伦湖被算成了两个湖。

非洲最大湖,维多利亚湖,基本上能被“四川湖”吃下去:


维多利亚湖加上非洲的老二和老三(坦噶尼客湖、马拉维湖)才能超过:


加拿大的一对大湖(大奴湖、大熊湖):

再对比几个国家吧:

白俄罗斯:

朝鲜和韩国:

英国:

新西兰的北岛:



知乎专栏:地球的那些事儿

微信公众号 山中杂说 (ShanYeTalking)

user avatar

反对 @无风@星星兽@脱翁 的回答(还有谁,我要开地图炮了)

这些回答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用一种静态的视角来看待四川盆地、三峡和周边地区,在现代地理格局的基础上讨论地质历史时期中山海湖泊的分布,这必然与动态的地质演变过程相悖。其二,这些回答中对诸多地质事件存在时间和过程上的错误表述,如地中海的开合过程及时间,四川盆地结束海洋环境的时期等。第三,这三个回答中对长江的演化过程及地质意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错误表述,比如无风回答里将长江切穿三峡与三大盆地的成因挂钩,这是错误的,而且三峡贯穿的时间也是错误的。

这个回答将针对这三个答案里的诸多错误以Q&A的方式展开科普,并不是对本脑洞问题的直接解答。想要看这个问题的答案, @Shan Ye 的答案已经很好了。

Q1:三峡的贯通是在什么年代?

A1:很多人也许知道,在三峡贯通之前,长江是不存在的。简单来说,在今日三峡地区(甚至川东地区)两侧,分别发育着两套流向相反的水系,三峡地区(黄陵背斜)则是横亘在两个水系系统之间的分水岭。只有当它在两侧河流不断的溯源侵蚀作用下最终贯通后,长江水系才有可能形成。

早在上个世纪初,民国时期的地质学先驱者们就开始了对此的思考,到如今研究了近一个世纪,争论却依然没有停息。但是已经有一些共识:三峡地区贯通的时间,大约是170万~70万年之间的某个时候,多数研究结果将这个时间进一步缩小在120万年~90万年之间。110万年附近可能是一个大家比较接受的观点,170万年则是使用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一个较新的结论。虽然也有一些比较激进的观点将时间又往前推了一个百万年,但我们还是以国内主流研究观点为准。具体的引文这里不列了,有兴趣者可以在知网自行以“三峡贯通”为关键词搜索一下文献。

就算以保守的70~170万年的范围来看,大约是更新世卡拉布里亚期(Calabrian 0.781~1.8Ma)的某个时候,属于早更新世后期,而绝对不是无风答案里的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脱翁图片中所说300万年前(上新世晚期),在较早的时候确实有观点认为三峡贯通发生在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早期,但以目前的研究来看,这个数据恐怕是过时了。

-------------

Q2:三峡贯通以前,四川盆地是个超级大湖吗?有地质证据吗?

A2:我们要讨论一个地区是否存在过大湖泊,只需要在相应年代的地层里找到湖泊环境形成的沉积物,然后研究出它的分布特征就可以了。这并不是什么很难的工作,四川盆地钻了很多油气生产井,地质工作者对这类问题早就没有什么疑问了。但关于四川的研究有一点小问题,那就是新生代的地层仅在川西成都附近有分布。

换句话说,在整个新生代,四川盆地东部连沉积物都几乎没有,我们无法直接通过观测川东的新生界地层来解答是否有过最近几百万年以来的大湖泊。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从更久远的年代开始入手,还原出这个地区的演化趋势,推断是否存在在新生代发育湖泊的可能性。

---------------------

Q3:侏罗纪以来,四川及邻近地区是怎样演变的?

A3:简单的说,受到黄陵背斜(三峡地区)自晚侏罗以来的快速隆升,从早侏罗时期的超级大湖逐渐萎缩成白垩纪的川西小湖,新生代基本是冲积平原,只有一些很小的局地湖泊。最后三峡贯通打破内流格局,长江向西溯源侵蚀,四川盆地彻底转变为现今的河流侵蚀占主导的环境。

早侏罗世的四川地区形成了自脱离海洋环境后的最大湖泊,覆盖了包括四川、贵州北部和湖南西部的广大地区。

(早中侏罗世四川地区最大湖泊范围)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古沉积环境环境只具有工业意义(找矿),并不反映实际的古代地理格局。

早-中侏罗时期的地球和四川地区,根据Scotese老爷子的复原大致是这样:

根据国内学者的复原大约是这样:

Scotese老先生对中国的资料掌握不够多,毕竟可能存在语言障碍,国内学者对该地区超级大湖的认识基本是统一的。

在侏罗纪形成了最大范围湖泊后,从侏罗纪后期开始,现今的四川地区就开始逐渐出现东部抬升,西部沉降的构造演化格局:水开始从东边往西边流,而湖泊也从覆盖大部分四川地区转变为处于川西一隅。

(红圈是湖泊,红圈以外的浅黄色区域属于三角洲区。可以看出随着时间从晚侏罗演进到晚白垩,四川地区的沉积中心有明显西迁的趋势)

(早白垩晚期的古板块复原图及四川地区的位置,Scotese,2016)

(国内学者直接将四川地区的早白垩定义为高地,小范围的前陆盆地湖泊环境直接忽略了)

从白垩纪开始,湖泊的范围就已经局限在川西和川中地区南部,川东地区已经是河流占主导的冲积平原环境,根本不具备发育湖泊的条件。虽然川东地区没有发育新生界的地层,但是通过对川西残留地层的古流向研究、沉积物组分研究,可以证实水系由川东向川西流动。

所以,根据从侏罗纪到白垩纪的地质演化,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出,四川地区在新生代不具备发育东湖泊的条件,在西部也只具有发育小型局限湖泊的条件。新生代以来的四川地区从来不是一个大湖,自然也就不存在100多万年前三峡地区(黄陵背斜)被河流贯通后发生大洪水的场面。

--------------------

Q4:那么三峡地区贯通后发生了什么场面?

A4:三峡地区的贯通打破了四川盆地的高地内流盆地格局——由于青藏高原使四川地区从白垩开始就缓慢抬升,在三峡贯通的时期已经高出周围一大截了。于是,东长江的溯源侵蚀作用立刻占据了主导,东部河流的源头开始快速从三峡地区后退,同时伴随着四川盆地沉积作用的终结,转向全盆地范围的河流侵蚀作用。整个四川地区进入了侵蚀作用占据绝对主导的全新演化阶段。

(河流溯源侵蚀作用示意图,时间顺序ABCD,可以看出河流源头不断后退)

无风回答中的大瀑布?很遗憾并不存在;大洪水?很遗憾也不存在。只有河流源头在几百万的时间里慢慢向源头侵蚀延伸,最后夺袭和改造了四川盆地原本的水系,造就出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场景。

这个景象,仅仅存在了一百多万年而已。

-------------------

Q5:洞庭湖、鄱阳湖、甚至古代的云梦泽与三峡贯通时间有关吗?

A5:无关,连那场所谓的大瀑布大洪水都不存在,怎么可能被洪水冲出三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都i构造成因的沉降湖泊,与什么大洪水压根没有关系。云梦泽是人类历史时期气候湿润而在江汉平原形成的洪泛湖,和四川也没什么关系。

想更了解鄱阳湖,可以参考我以前的答案:知乎用户:鄱阳湖还有救吗?

-------------------------------------------

Q6:四川地区结束海洋环境是什么时期,什么板块格局?

A6:三叠纪,并不是脱翁回答中所说的印度洋板块碰撞过来导致,而是青藏高原北部地块拼合的结果,是古特提斯洋关闭的结果,而不是印度洋板块碰撞时新特提斯洋关闭的结果。

三叠纪脱离海洋的过程并非干净利落,长期的海陆反复形成了一些蒸发岩地层。

(距今年代越久远,不同学者的古板块复原结果的分歧也越大)

----------------------

Q7:地中海是怎么回事?无风错在哪里了?

A7:主要错在时间和地中海重现过程。

地中海在新近纪的干涸事件,也被称作墨西拿期成盐事件,是发生在596~533万年前的地中海干涸事件,并不是无风回答里所说从2000万年持续到533万年。在596万年前,地中海并未完全闭合,也自然不存在干涸。地中海的重现时间也并不存在所谓的直布罗陀大瀑布,而只是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超级山洪而已。

详见我的回答:

知乎用户:地中海干涸而后大西洋的海水又灌进来的时候是怎样的景象?

-------------

最后,强烈建议知友 @无风 删除自己在本问题下的回答,那个回答错误百出,然而已经超过300赞,将错误言论传播甚远,影响很糟糕。

参考资料:

【1】李江海. 全球古板块再造、岩相古地理及古环境图集[M]. 地质出版社, 2013.

【2】李维波, 李江海, 王洪浩,等. 二叠纪古板块再造与岩相古地理特征分析[J]. 中国地质, 2015(02):685-694.

【3】塔斯肯, 李江海, 李维波,等. 三叠纪全球板块再造及岩相古地理研究[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4(5):153-162.

【4】杨国臣. 四川盆地晚侏罗世至新近纪层序充填及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博士论文

【5】李英强, 何登发. 四川盆地及邻区早侏罗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J]. 石油学报, 2014, 35(2):219-232.

【6】Scotese, C.R., 2016. Plate Tectonics, Paleogeography, and Ice Ages, (Modern World - 540Ma), YouTube Animation youtu.be/g_iEWvtKcuQ.

【7】上述视频无法登陆油管观看的,可以去看我在B站上传的版本:

【板块运动史】从寒武纪到人类世 (2016.12月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