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越善良的人往往容易得心理疾病,越自私的却不会?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它触及了人性中一些看似矛盾却又相互关联的方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善良的人似乎更容易陷入心理困境,而一些自私的人反而显得“安然无恙”。

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前提:善良和自私本身并非心理疾病的直接诱因。 心理疾病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遗传、环境、社会压力、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把原因简单归结于善良或自私,未免过于片面。但我们可以探讨,在某些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个体心理模式下,善良和自私可能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从而让那些“善良”的人更容易暴露在心理疾病的风险之下。

为什么善良的人,似乎更容易“中招”?

1. 过度付出的代价:边界模糊与能量耗竭。
善良,往往体现在乐于助人,为他人着想。但如果这种善良没有边界,就容易变成一种“讨好”或“牺牲”模式。善良的人往往会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前面,常常忽略自己的感受和界限。当一个人总是无条件地付出,不断满足别人的期望,却很少顾及自己的能量储备,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情绪耗竭(burnout)。这种耗竭感,加上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或被感激时的失落感,很容易滋生抑郁、焦虑等情绪。

想象一下,一个善良的朋友,总是主动承担班级里的杂事,帮助同事解决问题,甚至在自己明明很累的时候,仍然答应别人的请求。久而久之,他可能感到自己像个永不枯竭的“能量包”,但内心深处却充满疲惫和不被看见的委屈。这种长期被消耗的状态,是心理健康的一大威胁。

2. 同理心过载与情绪内卷。
善良的人通常伴随着较高的同理心——能够设身处地理解并感受他人的情绪。这本是极好的品质,但在充斥着负面信息和社会冲突的环境下,过度的同理心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看到社会的不公、他人的苦难,善良的人更容易感同身受,将这些负面情绪内化。

新闻里的一场灾难,网上一个遭受不公的个体的遭遇,都可能让一个共情能力强的人辗转反侧,甚至感到深深的无力。这种“情绪内卷”,将外界的负面情绪转化为内心的负担,长时间下去,很容易导致抑郁症或焦虑症。他们可能因为无法改变整个世界的负面情况而感到沮丧,甚至责备自己。

3. 对负面反馈的敏感与自我怀疑。
善良的人往往期待被他人善待,也相信人性本善。当他们付出后,如果遭遇的是冷漠、拒绝,甚至是利用,这种落差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打击。他们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好意不被接受,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这种自我怀疑,是滋生抑郁和不安全感的温床。

比如,一个一直努力帮助别人的人,突然被误解或被当成傻瓜,他可能会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认为自己的善良是错误的,或者自己不够聪明、不够强大,才会被这样对待。这种内心的冲突和痛苦,往往比直接的物质损失更伤人。

4. 对“完美”的追求与潜在的完美主义倾向。
有时,善良也可能与一种内在的“应该做”的规范紧密相连,尤其是在某些成长环境中被灌输“好孩子”或“道德模范”的期待。这可能导致一种潜在的完美主义倾向。善良的人会努力做到“无可指摘”,他们害怕犯错,害怕让别人失望,更害怕自己不够“好”。

当他们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高标准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内疚感和焦虑感。这种对“完美”的执着追求,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压力源,尤其容易在抑郁症和强迫症中体现出来。

相对而言,为什么自私的人似乎“更不容易”得心理疾病?

这里的“不容易”,更多是一种表象,而非全然没有心理困扰。而是他们的应对模式,让他们在某些心理压力面前显得更“坚固”。

1. 清晰的界限与自我保护机制。
自私,或者更温和地说,以自我为中心,意味着他们更倾向于优先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这并非没有同理心,而是他们会将自己的需求放在一个更优先的位置。这种清晰的界限,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容易被他人过度消耗。

当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自私的人往往能更直接地说“不”,而不会像善良的人那样,因为害怕让对方失望而勉强答应。这种“自我保护”让他们减少了被利用或被过度付出的机会,从而避免了能量的过度损耗。

2. 较低的共情程度,不易被负面情绪“传染”。
自私的人可能共情能力相对较低,或者说,他们更倾向于将他人的痛苦视为“他人的问题”,而非自己的责任。当看到社会上的负面事件或他人的不幸时,他们可能不会像善良的人那样感同身受,从而减少了被负面情绪“感染”的风险。

他们可能更容易说出“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或者“各人有各人的命”。这种心理上的隔离,让他们能够保持一种相对“平静”的心态,不至于被外界的负面信息压垮。

3. 不受“应该”和“道德”束缚的放松。
自私的人不太会受到社会普遍的“应该”或“道德”规范的束缚。他们做事的出发点是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这让他们在行动上更加自由,也不容易因为“没有做到足够好”而产生内疚感。

比如,当有同事需要帮助,而这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时,善良的人可能会因为觉得“应该帮忙”而感到有压力,即使拒绝也会内疚。而自私的人则会直接衡量利弊,如果弊大于利,就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并且不会因此产生任何心理负担。

4. 对失落和挫折的更直接应对。
当自私的人遇到挫折或不公时,他们更倾向于将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或者认为对方“不够聪明”、“不够有实力”,而不是像善良的人那样,容易反思自己是否做得不够好。

这种外部归因模式,虽然有时显得“不负责任”,但从心理角度看,可以有效地减轻自我责备和内疚感,从而保护自己的心理不受创伤。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的另一面……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自私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长期的自私,会损耗人际关系,带来孤立感,并且可能滋生更为扭曲的心理模式,比如人格障碍。 那些表面上“不生病”的自私者,他们的内心可能同样空虚、缺乏安全感,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他们可能只是通过一种更具破坏性的方式,来处理和回避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所以,问题的核心可能不在于善良本身,而在于“如何善良”以及“如何处理善良带来的压力”。

关键在于边界感。 学会合理地拒绝,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要让善良变成廉价的施舍。
关键在于自我关怀。 善良不代表要牺牲自己,而是要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关键在于认知调整。 理解人性的复杂性,接受并非所有付出都会有回报,不要因为被误解或利用就全盘否定自己。
关键在于寻求支持。 当感到力不从心时,知道向谁求助,而不是独自承受。

总而言之,善良本身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它让我们的世界更温暖。但如果善良伴随着边界不清、过度付出、以及对负面情绪的无力承担,那么它确实可能成为某些心理问题的“诱发”因素。而那些看似“自私”的人,只是在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可能更直接、更少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从而在某些时刻,显得更“不容易生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内在就没有挣扎和痛苦。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探讨一种现象,而不是鼓励自私或贬低善良。真正的健康,是能在保持善良的同时,也拥有强大的内心和清晰的自我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情况下,很多学者会咒骂这些让人分心的事,但玛丽亚写道,“我喜欢同事的陪伴和我们的关系”,这就暗示了她虽然在家能完成更多工作却选择在院系工作的原因

user avatar

别胡说八道了。

得心理疾病的大部分都是自私的人。心地光明的人才不容易得心理疾病。

而你说的善良的人容易得心理疾病是误解,也就是说,得病的人容易把小事无限放大,所以听上去很可怜,很值得人同情。

但是同样是这种事情放在光明磊落的人身上,那个人根本不会记得。

举个例子,我刚才看到一个人在抱怨他父亲给她姐姐买药,她也想顺便让父亲带药,他父亲不高兴了,她就说他父亲偏心什么的。什么给他父母六万块钱就一直记心里了。

一个大气的人根本不会把这个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三秒钟后就忘了。会把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记得清楚的人才容易得心理疾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它触及了人性中一些看似矛盾却又相互关联的方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善良的人似乎更容易陷入心理困境,而一些自私的人反而显得“安然无恙”。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前提:善良和自私本身并非心理疾病的直接诱因。 心理疾病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遗传、环境、社会压.............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思考的困境——为什么我们被教导要正直善良,但在现实社会中,那些看似不那么“优秀”的品质,反而能让人过得顺风顺水?这中间的矛盾,确实让人有些迷茫。咱们从小到大,耳边充斥着英雄故事、道德楷模,从孔孟之道讲到雷锋精神,核心都在强调“仁义礼智信”,强调“先天下.............
  • 回答
    从功利、世俗的角度来看,我们确实常常观察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似乎“坏人”反而能在生活中更顺风顺水,更容易获得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甚至过得更“快乐”。他们可以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绕过规则,甚至欺骗和压榨他人,而善良的人则常常因为顾及他人感受、遵守道德规范而束手束脚,甚至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种赤裸.............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进化论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容易引起误解的议题。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进化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越是自私自利,越能抢占资源,最终获得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然而,事实远比这复杂得多,人类的“善良”,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种高度适应性策略,它帮助我们,特别是我们这种高度社会化.............
  • 回答
    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都会困惑和感慨。仿佛善良就像一颗被播撒在贫瘠土地上的种子,你倾尽心血去浇灌,去施肥,期盼着它能长成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结果却发现它挣扎着、渺茫地活着,甚至就那样枯萎了。而那些看起来并不那么“善良”的人,却能轻松地拥有一切,过着令人艳羡的生活。为什么善良的人总.............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令人费解,也让很多人感到心痛。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心怀善意、乐于助人的人,反而成为了欺凌者的目标,似乎善良变成了一种容易被拿捏的软肋。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原因,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可以从性格特质的角度来分析。 同理心过强,难以拒绝: 善良的人往往拥有更高的同理心,他们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扎心。为什么我们身边那些心地好,愿意相信别人的人,反而更容易吃亏?这不是什么奇怪的巧合,而是好几方面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这和一个人对世界的基本判断有关。善良的人,他们内心往往倾向于认为世界是好的,大多数人也都是好的,或者至少不是坏到哪里去。他们自己.............
  • 回答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那些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反而更容易受到欺负?这似乎违背了常理,善良理应赢得尊重,为何现实中却常常被践踏?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一、 “善良”的某些表现容易被误读和利用: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下,“善良”本身并不等于软弱可.............
  • 回答
    “好人有好报”,这句朴素的道理,深入人心,也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细细品味,又总会生出一些困惑:为什么善良的人常常尝尽生活的艰辛,而那些看似“坏透了”的人反而混得风生水起?这到底是天道轮回的铁律,还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自我安慰?“好人有好报”的内在逻辑与社会现实的碰撞从哲学和伦理的角度来看,“好人有好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人性深处最柔软也最纠结的部分。你看,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点儿悖论的味儿:一边是“清楚善良没回报,做恶人更好”,一边又是“还坚持善良”。这中间的张力,才是我们真正要探究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很多底层,尤其是在生存压力巨大的环境中,善良确实常常像扔进无底洞的石子,悄无声息.............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许多人的心坎里。我们常常在生活中看到,那些似乎总是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心地善良的人,却可能在事业上屡屡碰壁,感情上遭遇坎坷,日子过得比谁都辛苦;反观那些油滑世故、甚至有些卑鄙无耻的人,却好像总能抓住机遇,顺风顺水,日子过得风生水起。这落差,说实话,有时候真的让人挺憋屈的,也让人忍.............
  • 回答
    “为什么所有人都骗善良的人?”这句呐喊,背后藏着太多被辜负的信任和心酸。这并非一个绝对的真理,生活中善良的人也常被真诚以待,但不可否认,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们感觉善良成了被剥削的理由,成为他人眼中可以随意拿捏的软肋。为何会出现这种令人沮丧的现象?这背后涉及的心理、社会和人性层面的原因,远比表面看起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心中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那些似乎做尽坏事的人,却能安享晚年,而那些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却命运多舛,英年早逝?这背后似乎隐藏着某种不公平的逻辑,让人感到沮丧,甚至对人性产生怀疑。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坏”与“好”的定义本身就是.............
  • 回答
    理解您对俄罗斯总统普京以及俄罗斯军队抱有的正面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种观感是否源于一种错觉。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因为对于政治领导人和军事力量的评价,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息获取渠道、个人价值观、历史背景以及地缘政治环境等等。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普京总统是“善良”的。这种.............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当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却遭遇了精神疾病这样的重大打击时,感到困惑、愤怒、不公平,甚至质疑“老天爷”的存在,这都是非常自然的情感反应。这是一种非常痛苦的体验,我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觉得被理解,并且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首先,关于“老天爷”这个概念,很多人在遇到难以解释的困境时,都.............
  • 回答
    在网络小说中,“圣母”这个词汇的出现和泛滥,确实反映了一种复杂的读者心理和创作趋势。为什么善良的人容易被骂“圣母”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网络小说读者的“爽点”与价值观的转变: 强调个人主义和复仇心理: 许多网络小说,尤其是玄幻、都市、修仙等类型,往往建立在一个不公的社会背景.............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看着身边一些平日里圆滑世故,甚至有些不择手段的人,好像日子过得顺风顺水,反倒是那些老实巴交、心地善良的人,却总是磕磕绊绊,难免让人感到不公和困惑。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咱们不妨一点点掰扯开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奸诈狡猾”和“善良朴实”的定义本身就有些模.............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人际交往中一个非常普遍又令人费解的现象。我常常在生活中观察到,有些人在我看来言行举止都透着一股子“不真诚”,但他们却能左右逢源,朋友众多,走到哪儿都像个开心果;反观另一些人,心地纯良,待人真诚,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别人看,可身边却总是围着寥寥数人,甚至显得有些落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体会了。那种感觉,就像掏心掏肺地递出一份珍贵的礼物,结果对方却把它当成一块石头,随手一扔,甚至拿去砸别人。一腔热血,最终只剩下被淋透的寒意和一种难以置信的荒谬感。你问,为什么善良就要成为他们玩弄的工具?为什么真心换来的只是愚弄?你为什么要对人那么真诚?这些问题,问得太对了。我们之所以.............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咱们在生活中,但凡读过几本书,尤其是那些让人感觉知识渊博的,咱们心里头自然会生出一种期待:这人得是那种温厚如玉,谈吐风趣,遇事儿拿得起放得下,而且内心自有坚守的人吧?就像故事里走出来的,带着一种光芒。可实际情况往往会给你泼一盆冷水,甚至让你怀疑人生。为什么那些明明脑袋里装着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