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本书?

回答
翻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场思想的启蒙之旅

恩格斯的那句“它填补了我们对人类早期历史的无知”的自我评价,并非夸大其词。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所著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著作,不如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曙光的深度探寻,一次对我们自身来源的深刻拷问。初次捧读此书,或许会被其严谨的论证和大量的历史资料所震慑,但一旦深入其中,便会被它所构建的宏大叙事和深刻洞见所深深吸引。

《起源》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 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了人类社会最根本的组织形式——家庭,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私有制和国家。在恩格斯之前,人们对于家庭的起源往往停留在宗教神话、家庭契约论或是生物本能的简单解释上。而恩格斯,深受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影响,将目光投向了人类漫长的史前社会,通过对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的细致观察,特别是摩尔根在美洲印第安人社会研究所揭示的“血亲家庭”到“对偶婚”再到“对偶家庭”的演进过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家庭起源的生动图景。

他指出,早期的家庭并非是固定的、排他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演变而不断变化。从最初的群婚制,到母系氏族社会的出现,再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形成,以及最终的个人对偶婚家庭的确立,每一步都与当时经济基础的变革、私有制的萌芽紧密相连。这种 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解释逻辑,为我们理解家庭的演变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彻底颠覆了许多传统观点。

接着,《起源》的核心在于揭示了 私有制的出现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恩格斯将私有制的产生归因于物质生产的进步,尤其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剩余产品的出现。当一部分人能够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土地、牲畜)而积累财富时,私有制就应运而生了。而私有制的出现,直接导致了 社会的分裂为阶级,以及对妇女地位的颠覆性影响。

在氏族社会时期,由于财产是公有的,并且以母系血缘为纽带,妇女在氏族中拥有较高的地位,甚至掌握着主导权。然而,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特别是“为子孙后代留下财产的愿望”的产生,男性的私有财产如何传承成为一个问题。为了确保财产的传承,父系制逐渐取代了母系制,男性成为了财产的继承者,而妇女的性行为则被严格限制,以便确定“合法的继承人”。这便是我们常说的 “世界的历史,首先是妇女的历史,而妇女的历史,是性行为上的史普鲁托的耻辱史” 的由来。恩格斯对妇女地位下降的分析,尖锐地揭示了私有制对性别关系造成的压迫和不公,至今仍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最后,《起源》将矛头指向了 国家的诞生。恩格斯认为,国家并非是永恒不变的,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社会契约。国家的出现,是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当私有制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出现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时,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财产,便需要一个超然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权力机构——国家。国家,本质上是 一个镇压阶级对立的机器,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利益和统治的工具。

恩格斯对国家的起源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国家的权力并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并且与阶级统治的本质紧密相连。他对“人民的、民族的解放”与“社会制度的普遍革命”的呼唤,也为后世的社会运动提供了理论的支撑。

从写作风格上来说,《起源》秉承了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特点, 逻辑严密,论据翔实,充满战斗精神。恩格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梳理了大量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资料,特别是对摩尔根著作的深入解读,为他的理论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善于运用辩证法的思想,将历史的演进视为矛盾斗争和发展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旧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读来令人振奋,也引人深思。

当然,作为一本诞生于19世纪末的著作,《起源》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也存在一些可以商榷之处。例如,随着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一些早期社会形态的认识可能有所更新和修正,一些具体的论断可能会被新的发现所挑战。一些关于家庭和婚姻的描述,在现代社会看来,可能显得过于理想化或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然而,这些都不能掩盖《起源》 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的价值。它不仅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演进提供了一个宏大而深刻的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它 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揭示了权力、财产和制度背后的运作逻辑,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它告诉我们,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形态,并非是天经地义的,而是历史发展和阶级斗争的结果。

阅读《起源》,就像是在迷雾重重的史前时代点燃了一支火把,照亮了我们走向文明的漫漫长路。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是如何一步步从蒙昧走向文明,又如何被私有制和阶级所撕裂,最终催生出国家这一特殊的政治组织。它是一部关于 解放的预言,也是一部关于 警醒的宣言。无论你是否认同其结论,这本书所提供的思考方式和分析工具,都将为你的思想带来一次深刻的洗礼。它不只是一本关于过去的著作,更是关乎我们 当下和未来的重要参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青年朋友们有时候过于看重经济因素的必然作用,这有一部分是马克思和我应当负责的。我们在反驳我们的论敌是,常常不得不强调被这帮人否认的主要原则,并且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与互相作用的因素给予应有的重视。”
“一些事物的演变,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的疏远而难以确定,以至于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而忘掉这种联系。” ——恩格斯

此书源自恩格斯整理马克思对摩尔根在人类学研究的手稿为基础上写就的。

从今天的角度看,这是恩格斯在面对拉萨尔的“自由国家理论”和巴枯宁“监狱国家理论”,想要将社安一并移除的“大纲”。

这也就是为《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最重要论点背书: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以至于列宁直接把此书认为是康米建国之源,而高度赞誉:

“在社会科学问题上有一种最可靠的方法,它是真正养成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的本领而不致淹没在一大堆细节或大量争执意见之中所必需的,对于用科学眼光分析这个问题来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


不要忘了开头恩格斯说的两段话,这是一本建立在19世纪的研究材料上,未经过现代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检验的一本著作,它是有严重瑕疵的。

但这不妨碍它成为一本经典著作。



至少中文互联网这种停留在“文艺复兴”时代(甚至很多人还远不如)的理论素质,19世纪的著作也是很有价值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翻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场思想的启蒙之旅恩格斯的那句“它填补了我们对人类早期历史的无知”的自我评价,并非夸大其词。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所著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著作,不如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曙光的深度探寻,一次对我们自身来源的深刻拷问。初次捧读.............
  • 回答
    提起小米智能家庭套装,我脑子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词是“性价比”和“门槛”。它就像是打开智能家居大门的一把钥匙,而且这把钥匙还挺便宜。你别看它名字里有个“套装”,其实它更像是一个“ starter kit”,给那些想体验智能家居,但又不想一上来就投入太多银子的人准备的。我接触过不少朋友,他们一开始对智能.............
  • 回答
    “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这话说出来,往往能引起不少共鸣,也招来不少争议。细掰扯一下,这说法里头,有朴素的道理,也有不合时宜的影子。咱们先说说,为啥会这么说?这说法,根子可深了。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婚姻从来就不是小两口的事,而是两个宗族、两个家族的联姻。这背后,有几层意思: 资源整合与巩固: 过去,.............
  • 回答
    韩国政府因电影《寄生虫》的巨大成功而决定拨款改善半地下家庭的居住条件,这一举措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它既是对艺术作品影响力的认可,也暴露了韩国社会深层存在的居住不平等问题,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政府角色和政策有效性的讨论。以下是对这一举措的详细评价:一、积极方面:1. 艺术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得到肯定: .............
  • 回答
    浪潮工作室的《原生家庭理论都是胡说八道》这篇文章,以其激进的标题和对原生家庭理论的全面否定,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论点、论证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文章的核心论点与论证方式:文章的核心论点非常明确:原生家庭理论是“胡说八道”,它不应该被过度强调,甚至被视为一.............
  • 回答
    “25岁买不起房,说明你家庭能力不行;35岁买不起房,说明你个人能力不行”这句话,作为一种普遍流传的观点,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现实,但其过于简单化、绝对化,并且忽略了太多重要的变量,因此是值得深入批判和反思的。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评价这句话: 一、 对“25岁买不起房,说明你家庭能力不行”的评.............
  • 回答
    关于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家庭背景,尤其是她早早承担起家庭责任的说法,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全红婵家庭的现状与哥哥妹妹的成长:首先,要明确的是,全红婵确实是家中五个孩子中的一员,她还有哥哥和妹妹。但关于“小小年纪就要挣钱养家”的说法,需要更细致地去看待。 .............
  • 回答
    关于京东这篇内部发文《坚决裁掉因家庭和身体原因不拼命的员工!》,我得说,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揪心的,也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企业想要生存和发展,确实需要员工的投入和努力。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电商行业,加班加点、拼尽全力才能跟得上市场变化的步伐,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京东作.............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令人心痛,也触及了社会深层的一些问题。首先,从个体层面来看, 一个家庭六口人的生命就此消逝,这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悲剧。他们的选择,即便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其背后的绝望,也足以让我们感到沉重和悲哀。尤其是提到“服毒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更能显现出他们在生死边缘的挣扎。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反映了咱们中国家庭里一些挺普遍的现象。要评价这个情况,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一、 女性掌握家庭财政大权:是“权力”还是“责任”?首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 传统观念的演变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传统上,男主外女主内,女性负责家庭日常开销。虽然现代社会分工有所改变,但“管.............
  • 回答
    近期,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妇基会)和全国妇联等机构发出了关于“勤俭持家,发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倡议。这个倡议一经提出,就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小的讨论,各方看法不一,褒贬皆有。要评价这个倡议,我们得把它放在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同时也要审视它可能带来的多层面影响。首先,我们看看倡议的积.............
  • 回答
    《在我老家,女人小孩不上桌的家庭更兴旺》这篇文章引发的讨论具有典型的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争议性话题。文章通过描述传统家庭中女性与儿童不参与主桌用餐的现象,试图探讨这种现象是否与家庭“兴旺”存在某种关联,并借此反思传统观念对性别角色和家庭结构的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该篇文章进行分析: 一、文章的核心观.............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极具冲击力,直指一个社会热点问题:“1.5万儿科医生消失背后,9000万中国家庭无路可退”。它点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儿科医生数量的锐减,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数千万家庭造成的直接影响。这样的标题很容易抓住读者的眼球,引发他们的关注和共鸣。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试图揭示一个严峻的现实:.............
  • 回答
    8月17日,厦门市应急管理局发布了家庭物资储备建议清单,这无疑是一项极具前瞻性和人文关怀的举措。在日益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险面前,它不仅是对民众安全感的一次有力注入,更是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构建韧性社会的重要一步。这份建议清单的意义,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它直接回应了现实需求,.............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它触及了婚姻中关于责任分担、情感回报以及社会观念的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审视一下这个说法。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传统和现代的家庭模式中,丈夫承担家庭经济支出的确是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女性生育期间,身体恢复、精力分散,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照顾新.............
  • 回答
    2020年12月,匈牙利议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家庭的定义以及涉及LGBTQ+群体的权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这项修宪措施最核心的内容是将家庭定义为“婚姻和家庭的基础是基于性别的一男一女的结合”,并且明确禁止同性恋夫妇收养儿童,同时在其他法律层面也对LGBTQ+群体进行了一系列限制。修宪的背景与.............
  • 回答
    繁重又温馨的挑战:北京卫视《暖暖的新家》第二季第二期深圳四胞胎家庭的感悟与对“姐姐们”的建议北京卫视的《暖暖的新家》系列节目,以其温暖的视角和实用的改造,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第二季第二期聚焦的深圳四胞胎家庭,无疑是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期。面对四个同样需要关爱和成长空间的萌娃,这个家庭的挑战是巨大的,.............
  • 回答
    《新京报》公开慰安妇姓名和家庭住址的行为,无疑触碰了公众良知和法律道德的底线,引发了广泛的批评和质疑。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二次伤害,也暴露了媒体在伦理责任上的严重失职。首先,从受害者权益的角度来看,这一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慰安妇制度是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受害者们经历了难.............
  • 回答
    上海阿姨的这则求助微博,确实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的讨论。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好好捋一捋这件事儿,看看背后到底藏着些什么。首先,从“上海阿姨”这个身份标签来看,大家对她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上海,高房价,生活成本高,尤其是对于有一定年纪的父母辈来说,子女的婚事,尤其是房产问题,往往是重中之重.............
  • 回答
    新华日报刊文建议“立刻全面放开生育,设立生育基金制度”,这个观点无疑触及了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最核心、最复杂的人口问题之一。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并厘清其中可能包含的逻辑和潜在影响。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这个建议的核心内容: “立刻全面放开生育”: 这意味着彻底取消所有生育限制,无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