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浪潮工作室的文章《原生家庭理论都是胡说八道》?

回答
浪潮工作室的《原生家庭理论都是胡说八道》这篇文章,以其激进的标题和对原生家庭理论的全面否定,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论点、论证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文章的核心论点与论证方式:

文章的核心论点非常明确:原生家庭理论是“胡说八道”,它不应该被过度强调,甚至被视为一种甩锅的借口。浪潮工作室的作者们似乎认为,当前社会上对原生家庭的过度解读,将个人的问题完全归咎于童年经历和父母的养育方式,忽略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后天的努力。

为了支撑这个观点,文章可能采用了以下几种论证方式:

质疑理论的普适性与科学性: 文章可能会列举一些原生家庭理论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困难,例如如何精确衡量“原生家庭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原生家庭的差异。他们可能会强调,很多心理学理论本身就存在争议,原生家庭理论更是如此,其“科学性”值得怀疑。
强调个体责任与后天塑造: 这是文章最核心的论证方向。作者们很可能通过讲述一些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成功案例,来证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他们可能会强调,将一切归咎于原生家庭,是对个体成长努力的一种否定。
反驳“受害者叙事”: 文章很可能批评了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受害者叙事”,认为这种叙事模式鼓励人们沉溺于过去的创伤,而未能积极地去改变现状。作者们可能认为,过分强调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就是在制造和固化这种受害者心态。
提出替代性解释: 除了原生家庭,文章可能还会提出其他影响个人成长的因素,例如社会环境、教育资源、个人选择、人际关系(非原生家庭成员)等,并强调这些因素可能比原生家庭更为重要或至少是同等重要。
批判性地解读心理学概念: 文章可能会挑选一些被普遍引用的心理学概念,例如依恋理论、创伤理论等,从一个更批判性的角度去解读它们,并指出这些理论在被大众传播过程中可能被简化、误读或过度推广。

文章可能存在的优点:

警醒作用: 这篇文章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警醒人们不要过度依赖“原生家庭理论”来解释所有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被简化后传播,容易被滥用。浪潮工作室的批评,有助于让大众更理性地看待这些理论。
鼓励个体能动性: 文章强调个体责任和后天努力的方向是积极的,能够激励那些可能因为原生家庭问题而感到沮丧的人们,让他们看到改变的可能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引发思考: 无论是否认同文章的观点,它都成功地引发了关于个人成长、心理学理论应用等重要话题的讨论,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人是如何被塑造的,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成长。

文章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及为什么这样解读更全面):

然而,将“原生家庭理论”一概而论地斥为“胡说八道”,这篇文章的论证可能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性,甚至有些过于片面和绝对化:

混淆概念与过度简化: 心理学中关于原生家庭影响的理论,并非只有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包含了一系列关于依恋模式、习得性行为、思维模式等的研究。文章可能将这些复杂且细分的理论一概而论,进行过度简化。比如,依恋理论确实有研究表明,早期依恋模式对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有影响,这并非“胡说八道”,而是有大量实证支持的。
忽略了“影响”与“决定”的区别: 原生家庭对个人的成长无疑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但“影响”不等于“决定”。文章的论证方向似乎是将“有影响”等同于“被决定”,然后去反驳这种“被决定论”。然而,即使是最强调原生家庭作用的理论,也很少会完全否定个体的后天选择和努力。文章可能是在攻击一个它自己构建出来的、极端化的“原生家庭决定论”。
忽略了部分个体的脆弱性: 虽然鼓励个体能动性是重要的,但对于那些经历过严重童年创伤、虐待或忽视的个体来说,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是根深蒂固且极难自行摆脱的。对于这些人而言,理解原生家庭的影响,寻求专业帮助,是疗愈的关键一步。文章的激进论调,可能会让他们感到被否定,甚至认为自己的困境是被“甩锅”所掩盖的,这可能会加剧他们的痛苦。
可能忽视了社会结构性问题: 有时候,个体在原生家庭中遇到的困境,可能也与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压力、不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落后的家庭观念等结构性问题有关。如果仅仅将问题归结为个体未能“克服”,也可能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潜在的“污名化”风险: 将对原生家庭的关注视为“胡说八道”,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污名化那些正视自身童年经历、寻求心理成长的人们。这可能会让更多人因为担心被贴上“玻璃心”、“爱甩锅”的标签,而选择压抑自己真实的情感和困境。

总结:

浪潮工作室的《原生家庭理论都是胡说八道》这篇文章,其积极意义在于提醒人们不要将原生家庭理论神化或滥用,避免过度沉溺于受害者叙事,鼓励个体积极面对生活,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对于当前社会上一些被简化和过度传播的心理学观点,具有一定的“刹车”作用。

然而,这篇文章也存在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过度简化、绝对化批评的潜在问题。 它可能混淆了“影响”与“决定”,忽略了部分个体因原生家庭经历而产生的深层困境,也可能低估了社会结构性因素对家庭功能的影响。对于那些经历过严重童年创伤的个体,文章的论调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对这篇文章的评价,应该是一个辩证的过程:肯定其对过度依赖和滥用原生家庭理论的警醒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其论证方式的片面性,并承认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确确实实会产生复杂且深刻的影响。 理解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不意味着放弃个人责任;而是为了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有针对性地去疗愈和成长。这篇文章,更像是一个观点极端的“观点输出”,值得我们参考其出发点,但要审慎接受其结论,并在更广阔的视角下进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撇开理论,我们啥复杂的都别说,我只请你把眼睛闭上,想想你小时候的样子,只要你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只要你是有爹有妈,或者有其他什么亲戚养大的,只要你是从新生儿开始一口口被喂过奶喂过饭(肯定喂过要不你不会现在活着来看我的回答),你怎么可能 不被这些养你的人所塑造所影响,怎么可能不自然而然模仿学习他们各自的生活方式,情绪模式,对待人对待事对待这个世界,对待金钱,对待关系,对待争吵,对待痛苦,对待幸福,对待一个人只要活着就要面对的种种?

理论和科学都是服务于生活的,那我们直接跳过这些麻烦绕口的理论,直接想想生活本身,你就知道:我们每一个人会被自己的原生家庭所影响(不是被家庭所决定),说到底,就像是你若拉了一把椅子,这个椅子的位置就会变,就会被你拉开一样,是青天白日般的真理,是事实,不是观点。这个和心理学没关,这本质上是力学,是一个作用力(force/energy)发出来,会对其发力对象产生影响一样,根本不需要再多的理论来论证。

我在加拿大读高中时候就选修了加拿大高中阶段的Family Study, 里面囊括了一些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后来大学研究生又在加拿大美国专业学习了6年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说实话,我也是研究生毕业几年后,因为工作关系回国做心理学讲座的时候,才知道了还有这么个“原生家庭理论“的,但我从没有觉得这个理论是胡说八道,恰恰相反,我觉得这是最恰当的中文翻译。

西方心理学的确没有和“原生家庭理论”一板一眼相对应的某一个英文理论,我觉得咱们国内的心理学从业者发明创造出这个词来是基于对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的高度总结和提炼,即每个人在当下这个时间点,会是这样独特的生活面貌,独特的精神状态,独特的性格特质,思考方式等等等等,都和ta过去的经历有关,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产物。随着基因学研究方法的进步,基因遗传和成长经历对我们的影响,也不像以前所以为的那样有着泾渭分明的分化,nature 和 nurture 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我也在过去一篇回答中提过成长经历会影响我们人体DNA的转录。(小时候缺爱成年后如何解决?


可见历史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这是无需争论的真理。那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出来,这是谁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写的目的又是什么。

单看这文章最后一个观点的话,你会觉得作者好积极,好正能量,原来是在赋权给读者啊!原来是在告诉读者,你的原生家庭不能决定你现在的生活啊!可我看到的时候,只觉得辣眼睛,觉得作者虚伪懦弱,用一种特别没有力量的方式,假大空的宣传一个有力量的标语,有点强打鸡血的意思。与此同时,更加糟糕的是,这样的文章对没有心理学相关教育的人来说,混淆视听,让大家对科学和伪科学无从分辨,伤害了所有人的信任感,如果是明知如此还故意为之的话,可以称得上无耻了。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作者不知道自己这篇文章到底在说的具体是什么,ta只是因为情绪驱使,想在方法论层面找点瑕疵出来,抚慰自己的惶恐,或者安慰那些自己在乎的人群因为原生家庭话题的探讨而承受的种种痛苦。你看作者大笔一挥,把原生家庭理论----这个近几年在国内指哪打哪,让父母震惊愤怒悲痛委屈,也让子女委屈不甘叛逆甚至自我放任的整套理论----全部否认掉。

我理解作者情绪下这样创作的动机,但无法苟同作者这样的方法。只有面对现实,只有挨过这一阶段的情绪震荡,重塑信念,通过行为的改变,帮助自己平和面对过去的种种,无论自己是施害方还是受害方,才有可能重写故事的结局。如果对于历史用这种踢皮球的处理方法,短时间来看倒是解气了,但这种方式是毫无力量的,只是在被动招架,没有真正的出击,也绝不可能让现在,让未来出现转机。

我打个比方,假如你上中学那会儿老被老师批评(取决于你有多么频繁地被批评,取决于你是否在家里也总是被爸妈批评)你可能会有两种感觉,1,你觉得全是自己错,觉得自己真是差生,老师不喜欢,以后也是坏孩子,你对自己感到悲哀,觉得抬不起头来,特别难过,特别无助,也特别不好意思出现在大家的注意力内,你恨不得整个世界是个地下洞穴,你在暗处别人看不到,就不会羞耻心爆棚,就觉得安全了;2,你觉得老师是混蛋,天天找你茬,你觉得自己超级委屈,你不服气不甘心,明里暗里也想给这个混蛋老师心理添点儿堵,你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不堪多么糟糕,你只觉得浑身都是怒火,恨不得对方不是老师,你就可以好好收拾他一顿。

现实生活中,你可能觉得羞耻,但没有我描述的那么羞耻;也可能愤怒想反抗,但也没有我说的那么愤怒那么想反抗。或者你两种感觉都有,都不那么强。

无论你的体验是哪种情况,你都是站在和这个老师同等层面的思维模式上作出反应,你被对方打趴下觉得羞耻,或者和对方针尖对麦芒觉得愤怒,这个时候你和老师一样,都是弱者,所谓的更有力量的一方,只是相对更有力量,你俩本质都是弱的,因为你们都困在惯有的思维瓶颈中。

老师的瓶颈是,他无法看到你是一个在成长在变化中的孩子,你每个阶段的学业和个人发展,都不是最终的定论,他应该通过这些信号了解你现在需要的是怎样的帮助,然后给予你这些帮助,尽他为人师者的本分,而不是批评你。批评是打击人的价值,不是中肯的成长反馈,它没有任何价值。

而你的瓶颈是,你无法看到老师是一个人,他无法用更高层次的思想来引导你,教化你,选择急功急利,貌似短期有效,实则长期有害的教育方式,是他能力的不足。他可能是好心好意想要教育你的,但他依然有他的局限。当你看不到这层局限的时候,你会把他当权威,因为他的否认而自我否认,或者把他当成被你的愤怒(好像红卫兵精神一般的正义与愤怒)打垮的假权威,因为他的否认而渴望反抗,更有可能你在将对方去人性化时,你的自我保护变成暴虐施害,即使这个老师早就不带你了,和你的人生早没关系了,你可能还有这股想要反抗的渴望,却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可以反抗的了。


在我看来,很多当代的原生家庭理论探讨就是陷入了这样的困境中,一说要看看历史就警铃大作,觉得这是要算账呢。如果发起原生家庭探讨话题的人,尤其是学界领域的公知,不是在强大内心力量的支撑下,归还自己的完整人性,用大爱去看见,去疗愈的话,那么追溯原生家庭的影响就有“大批判”的嫌疑,它虽为了情绪释放而生,却在公共领域掀起更多恐慌和不满,因为它不是为了拓宽思维瓶颈,不是为了彼此理解 彼此归还完整人性,而是变成了看谁错的更多,看谁为当下的糟糕状态承担更多责任的较量。也难怪当有些人感到自己被这样可怕的指责时,会逃避面对历史,拼尽全力不去坐下来,好好谈。

探讨原生家庭,是为了让家里的每一个人,包括父母和孩子,都体会一次什么是爱,什么是身为人应当体会的温暖。如果这个终极目标不怀揣心中,这个大词儿就会到处点燃人心中恐惧和逃避的情绪炸弹,就会有像浪潮工作室这个作者一样,为了自我保护,而无意识通过互相攻击来防卫和抵抗,空虚的喊一口标语,救不了别人,更救不了自己。

所以我总觉得尤其对公知,对于科普作者,专业学者来说,“原生家庭影响”这个话题别轻易碰,真要在自己私人咨询室之外,以公众人物的身份去大谈特谈的话,也请深深吸口气再开口说话。情绪平静,恢复客观,捍卫理性,是这场回顾历史的旅程中,帮助自己和他人找回完整自我的唯一支撑。

user avatar

从文章标题中就可以看到,这是一篇充满攻击性的文章。它主要有以下四个观点:

1、原生家庭理论,根本就不是正统心理学概念,主流心理学教科书几乎没有提及;
2、你的父母对你人格最大的影响,其实是遗传给你的基因。你的人格大约有40%是遗传的;
3、你人格剩下的60%,是环境影响。但父母如何对待你,对你人格的影响很小;
4、别再相信原生家庭论。你完全有能力摆脱那些负面影响,决定自己的人生。


这四个观点中,我举双手双脚赞同第四点。前三点,我都持保留意见。我们一一来看。


1、原生家庭理论,根本就不是正统心理学概念,主流心理学教科书几乎没有提及;

第一个让我困惑的点,就是本文怒怼的核心对象「原生家庭理论」。

有没有人告诉我,到底什么是「原生家庭理论」?这个理论的提出者是谁?后续有哪些人丰富了这个理论?它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它用哪些方法验证了这些观点?


我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场合,任何一本书,任何一篇论文,任何一个人那里,听到完整的「原生家庭理论」。


所以,我的第一个疑问是——有没有可能「原生家庭理论」原本就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根本没有人在谈「原生家庭理论」?这篇文章是不是在「指桑骂槐」呢?


如果「原生家庭理论」是「桑」,那谁是「槐」呢?


文章开篇这样说:

今年4月,武志红老师登上《奇葩大会》舞台,马东问他:“是不是我们长大以后所有的不顺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都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关系,有那么严重吗?”他非常笃定地说:“很严重。”

节目播出后,网络上掀起了讨论的热潮,很多人认同武志红的看法,认为原生家庭正是自己人格缺陷的根源。此后的许多社会热点事件解读中,也能看到不少原生家庭理论支持者的影子,这个理论真的那么神奇吗?


“噢!”——「槐」是武志红老师啊。


第二个让我困惑的点,是「正统心理学概念」和「主流心理学教科书」这样的说法

这个说法,非常的……不科学。


「正统」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什么呢,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宗教」。好像「宗教」很需要强调正统性。所以「正统心理学概念」我听起来就特别刺耳,有点像「人人都得信仰,不容置疑的心理学概念」——这就挺……不科学的。


「主流心理学教科书」又是一个很刺耳的词语。「主流」的反面是「非主流」,而强调一种东西主流,去否定非主流的时候,有一种……不科学的感觉。

请问:当「同性恋」是一种非主流的存在时,我们是不是要把他们送进精神病院呀?


  • 我的个人观点:

「原生家庭」是一个大众用语,它在心理学研究中对应概念很广泛,可能包含但不限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协同教养」「重要客体」「家庭环境」等等概念。

所以,能够用「原生家庭」这样一个大众用语,将心理学理论和概念体系中相关的知识,向大众普及和解释清楚,是一件需要功底的事情。这是科普工作者需要锻炼的能力,也是他们的使命。

(以及,我不认为有「原生家庭理论」这个东西的存在)



2、你的父母对你人格最大的影响,其实是遗传给你的基因。你的人格大约有40%是遗传的;
3、你人格剩下的60%,是环境影响。但父母如何对待你,对你人格的影响很小;

这两条结合起来看。


第二条的后半句是确有证据,在文章中也列明了,人格确实有一定比例是来自遗传。但是「父母对你人格最大的影响,是来自遗传」这句话是值得怀疑的。


心理学研究大致有这样一个共识,即遗传因素确立了人们的先天「倾向性」,但人们是否最终表现出基因的这种倾向性,是与后天环境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所以,不能否认环境对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它并不弱于基因。


第三条「你人格剩下的60%,是环境影响。但父母如何对待你,对你人格的影响很小」。

「环境影响」和「父母如何对待」,应该是包含关系。

在儿童上幼儿园之前,最大的「环境」就是家庭,主流的家庭中,最重要的人物(客体)就是父母。父母如何对待你,就是你早期最大的「环境变量」。


  • 我的个人观点:

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篇文章只说弗洛伊德、霍妮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当代精神分析有很多重要的发展,也非常重视科学研究。


从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开始,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实,儿童与父母(特别是母亲)的依恋关系,对人格的影响很大。


当下流行的心智化理论也强调,人们理解他人意图,并觉知自己在他人眼中模样的能力,对于健康人格非常重要。而心智化能力的发展,也离不开早期的父母教养。


所以「原生家庭」对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养成,非常重要。


但是,我举双手双脚赞成本文的第四条观点:「你完全有能力摆脱那些负面影响,决定自己的人生。」


其实这条观点,已经啪啪打脸了自己提出的前三条观点了——因为它承认,存在「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了。只是,我们长大之后,是有能力改变这一切,而不是终身无法改变的。


越来越多的研究都在证实,人们的依恋关系虽然相对稳定,但也可能发生变化,同样地,人的一生,人格也是会发生变化的。这是我们相信「你完全有能力摆脱那些负面影响,决定自己的人生」的理由。


以上。

user avatar

看了浪潮这篇回应,我确实有点坐不住了。我希望作者 @网易浪潮工作室 能回答我,你觉得大部分人在谈论“原生家庭”的时候,他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不论是我临床工作中接触到的来访者,还是市面上关于原生家庭的心理学书籍,甚至是疯狂吐槽父母皆祸害的网友们,我都可以很笃定地告诉你,当他们在谈论“原生家庭”的时候,他们其实都不是在研究自己的哪些人格特征传承于父母,而是在感受着父母某些行为言语带来的心理创伤,试图理清这些创伤对自己如今生活的影响,以及用自己的方式寻找走出这些创伤的方式。

有读者问我“确实有人会说:父母某种行为造成我了现在某种缺陷” 。可是,只要学一点认知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别人的行为并不是影响我们情绪的因素,而是我们对于别人行为的理解和感知(比如,我们感受到父母的某些行为是心理创伤),这才是影响情绪的因素。所谓的“原生家庭理论”,就是在讨论我们对原生家庭中父母行为的创伤感知。

我认为,以上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是最基本的心理工作者的能力吧!不管你是做研究还是做临床。

所以,我想跟作者说,你真要反驳这些你认为的“歪理邪说”,也要站在同一个学术范围里来反驳。你拿个看起来差不多但其实完全不相干的“人格发展“和”遗传学”出来,通篇只字不提“心理创伤”,这不叫反驳,也不叫学术讨论,这说的难听点,叫贫嘴。

而且,这篇文章更加毒性的一点是,它极有可能会让有这类创伤的人在愈合的道路上南辕北辙。所以,这才是我坐不住,非要半夜上知乎来答一篇的原因。

我常常看到,许多时候人们越是想要脱离父母对我们的影响,越是会陷入泥潭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着急、生气时候的样子,自己苛责自己的样子,真的很像那个我们最不想成为的人。在相安无事的时候,我们刻意地朝着和父母完全相反的方向奔跑着前进。而当情急之下,我们又会做出和父母一模一样的选择。

这种现象的产生,和人类在遭遇到伤害时,会自动产生的自我保护机制有关。当幼年的我们无法抵抗来自父母的原生家庭之伤时,我们只能够顺从于父母,在潜意识中,我们吸收了父母的一部分性格特征、思维模式,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来更好地适应父母创造的环境,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心力内投”(Introjection)。久而久之,我们潜意识中模仿父母的部分逐渐演化成了我们自己性格特征、思维模式的一部分,这在心理学上称为“仿同”(Identification)。

遗憾的是,一般我们会模仿和演化的,是父母在亲子教养中对我们最苛刻,最残酷、最“坏”的那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给我们的冲击最大,最容易被我们所牢记。而且,吸收了父母最“坏”的一部分,会让年少的我们幻想自己拥有了部分可以和父母抗衡的力量。这种虚构的力量可以在失调的原生家庭中保护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至少能够在原生家庭中熬到长大成人。所以,我们会看到,被父母暴力虐待的孩子成年以后往往也陷入暴力的关系中,夹在父母不幸婚姻中的孩子长大结婚之后往往也夫妻不睦,原生家庭创伤的阴影诅咒般地重复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其实父母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年幼无知的我们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学习与他人相处的技巧,学习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态度。原生家庭创伤给父母这面镜子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因此,我们通过父母看到的自己,他人和世界是残缺的、迷茫的、扭曲的。

那真实的自我,他人和世界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只有把镜子上的灰擦掉之后才能看得清楚。也就是说,我们可能只有在真正了解了父母之后,才可能纠正之前父母通过原生家庭创伤带给我们残缺的、迷茫的、扭曲的观点和思维模式,真正地看清自我、他人和世界。

不论我们愿意不愿意,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中都残留了父母的痕迹。因此,我们闭上眼睛假装看不见,是没用的;我们只是知道原生家庭创伤是父母的错,也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父母错在了哪里,以及为什么错了,我们才能真正地从根本上扭转自己身上的原生家庭之伤阴影,打破这诅咒般的恶性循环。

user avatar

2018 年 12 月 21 日更新

之前被网易浪潮工作室艾特了,我在评论区回应了,然而刚刚发现评论貌似被删了。所以在这里更新一下我之前所作的评论的大意吧!

太长不看版总结:请勿轻易推广研究结论的适应范围,请勿将大众从一个极端引导到另一个极端。

  1. 我对这篇文章很感兴趣,也很有幸得到日报认可,也感谢各位或赞同或反对的知友与我在评论区互动。我对这篇文章本身和由之产生的讨论其实都挺欣喜的,说明家庭领域是被关注的,我觉得这些讨论也有助于推动理论的发展。
  2. 我想分享的是我所知的家庭研究的内容,而不是我不了解的部分,因此对于我不了解的国外情况和基因研究等等,我也不敢随意评论。
  3. 我认为文章因篇幅等原因将讨论范围限定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并不能得出“原生家庭理论都是胡说八道”这个结论,并在回答里对此提出了反驳。随意扩大结论的适用范围容易误导大众
  4. “有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人格无关呢?于是我们想到了出生顺序”,其实对这一点,我不会首先想到出生顺序(大概因为出生的时代),我会想到其他的,比如是否存在婴儿气质类型、父母教养投入的内容等影响因素在其中的中介 / 调节作用遮掩了本来的关系呢?
  5. 我很希望也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邀请领域专家来做审核工作,比如可以邀请做家庭研究的学者或者做家庭治疗的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创伤领域虽然和家庭领域有关,但是创伤领域也很大,如果是做自然灾害的 PTSD 研究的专家,虽然心理学理论很扎实,但是可能对家庭研究的具体理论、研究进展和其他细节问题还是了解得不够深入。
  6. 我也认同这篇文章最后的结论,也就是当下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被夸大了,但是希望大家对原生家庭的理解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7. 我作原回答的时候心情有些激动,措辞可能有些不当的地方,在此表示歉意。

2018 年 12 月 19日更新

给我的回答做个简单的提要:

  1. 原生家庭的研究并没有那么少;
  2. 父母对人格的影响不是仅体现在教养方式这一点,而父母的影响也不是只影响人格;
  3. 同意不要对原生家庭求全责备,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我昨晚的回答里提到家庭对孩子影响的文献很多(但是想早点睡觉)但没有举具体的例子,现在补充一下。

我曾经在两年前的实验室例会上报告过元分析的文献,这里正好用上(请别吐槽我懒得搜新的)。

之所以提元分析的研究,是因为我觉得元分析靠谱些,单篇实证研究总会存在局限性(一般在讨论部分研究者都需要“检讨”自己的不足),而元分析是“研究之研究,分析之分析“,是同一主题中多个独立研究的综合性结果,元分析还需要报告发表偏倚,会尽量把阴性结果也纳入分析,相对靠谱些。

当时我报告的一篇是家庭(父母)因素对孩子影响的元分析研究(Teubert & Pinquart, 2010),研究大概是这样的:

研究者总结过去 15 年的研究发现,协同教养是幼儿和学龄前儿童适应性(这个“适应性”可以理解为孩子各方面的发展结果,包括社会功能、内外化问题等)的重要影响因素,但青少年的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于是研究者做了个纳入 40 个横断研究、9 个追踪研究的元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协同教养与孩子的适应性相关系数的效应量小,但控制无关变量后依然显著;追踪研究中,协同教养是孩子适应性改变的预测变量;性别、临床背景、家庭年收入、父母分居、单方报告偏差是显著的调节变量。

补充定义:协同教养描述的是父母在教养孩子时共同承担责任,通力合作(Feinberg, 2003)。

注意,除了加粗部分可以做因果推论外,其他是相关的结果。

我当时比较不仔细地检索了一下父母教养影响孩子发展的元分析文献,下载了一些文献考虑报告:

元分析研究就不少了,何况实证研究呢?

参考文献一并附在回答最后。


我的以下评论是有立场的。

以前在知乎看过浪潮工作室的文章,有些质量还是不错的。

这篇的文章标题一看就是朝爆款文冲刺的,让我想到了曾经很火的锦鲤文。

文中提到了很多热点元素,《狗十三》《奇葩大会》……也有看似很科学的心理学元素,比如中国知网搜索截图和同卵双生子研究……


我是有立场的,因为我硕士阶段的研究方向就是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虽然研究方向不是我选的)。

原生家庭论不是主流心理学

我确实不知道国外是什么情况,而国内大概是咨询实践里对这个概念提得比较多。

  1. 但是,只贴一张中国知网的截图能说明什么呢?做过心理学研究的人大概都知道,我们都是更多地看国外领域内 Q3 以上的期刊发表的英文文章(大概做中国文化研究的除外?),而此文作者也是引用了大量英文文章(希望不都是再引)。
  2. 我们做家庭领域研究的有时候就是不那么强调“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因为这是相对而言的,比如你结婚了甚至生子了,你和对象组建了现在这个家庭,那么我们为了区分,把你和父母的那个家庭称之为“原生家庭”。但是,对于未婚的我,我的原生家庭就是我的家庭,而关于家庭对孩子影响的文章简直不要太多……
  3. 况且,本来就有很多重合的概念,比如同样会区分两代人两个家庭的概念:隔代抚养(作为并没有做过追踪研究的我,相关概念知道得比较少)。不是只有“原生家庭”这一个概念代表“原生家庭”这一个意思。

其实我不知道国内外对原生家庭的研究现状和论述,但是对于家庭,研究很多很多。所以我相信,学界对“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的研究现状和认可度绝没有文中所说的那么糟。

另,对于文中“这一理论本身就具有网红的特质”这一句,我不禁露出了礼貌的微笑:这篇文章自己至少也快成了泛心理界的网红了吧~而且看标题和行文风格,这也是初衷吧。


父母对你最大的影响,是基因

其实我丝毫不了解基因,也就听说过一些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吧,可惜我只是个穷做问卷的。

2017年,一份针对21057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人格的总体遗传率在幼年时最高可接近80%,随后逐渐降低,到成人时期稳定于40%左右。而2015年一份超过100000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人格的遗传率约为40%。
另一份元分析则综合了过去五十多年里的145份研究,涵盖了85640对同卵双胞胎、106644对异卵双胞胎和46215对兄弟姐妹,同样发现人格大约有40%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所以我也没法做啥深入分析,后面再一起讨论这个部分。


家庭不太会影响你的人格

这部分的研究可以和前面的对比一下。

大多数行为遗传学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共享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几乎为0。
可结果发现,加利福尼亚人格量表的结果比值为0.979,十分接近1,而多维人格量表的结果比值甚至达到了1.02。不管有没有分开养育,这些同卵双生子的人格相似程度都差不多。也就是说,家庭环境几乎没有对他们的人格形成产生作用。

前面提到人格的 40% 由遗传因素决定,而家庭环境又对人格几乎没有影响,所以决定人格的 60% 的非遗传的因素到底是啥呢?我真的很好奇。

即使我们再把讨论范围,从共享环境缩小到教养方式本身,许多研究者也提出了质疑:会不会子女的人格特征也会反过来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呢?
……
当然,有人质疑会不会是因为父母对不同的子女使用了不同的教养方式,因此他们对不同的子女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于是有研究者对出生顺序进行了研究: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会对最大的孩子更严厉一些,而更偏爱最小的孩子,而大多数人也会觉得,最大的孩子会更加懂事、独立一些,而最小的孩子往往会比较调皮,甚至骄横。

这里我真的很懵:作者先提出了一个人格可能的影响因素:教养方式,而之后提到的唯一一个研究结果(且没有注明出处)是关于出生顺序的影响(这可是很励志的弗洛伊德的弟子之一阿德勒的理论里的一点),好的,我现在知道了出生顺序是有影响了,但是出生顺序并不是教养方式呀!

教养方式是啥?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王丽, 傅金芝,2005)。Sears 等(1957)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Baumrind(1971)以此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研究者用得比较多的测量结构是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的三维模型(Arrindel et al., 1999)。所以质疑教养方式有影响,你为啥就只引用了个出生顺序的研究呢?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的研究太多了,反正现在我们都不怎么研究教养方式了(毕竟一样的主题咋发文章),我们开始研究父母教养投入、父母协同教养(共同养育)、亲子关系、亲子依恋……对孩子的影响。得出影响显著结论的文章国内外都很多,甚至元分析都一箩筐了,虽然一些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家庭因素对孩子影响的效应量不是很大,但是影响是显著的。也就是说,一些家庭(父母)因素对孩子的影响不是很大,但还是有影响的。当然,也不乏得出某些家庭因素对孩子没有影响的研究。

家庭(或者说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前因不能仅局限在教养方式这个因素,后果也不能仅局限在人格啊!除了人格,孩子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心理适应变量太多了,比如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情绪智力……人格只是可以反映孩子发展状况的指标之一。


别再相信原生家庭论了

这一部分我没细看,因为能猜到爆款文的套路之一就是最后的总结部分会强调:我不是说某某不重要,而是你要相信自己,你能做很多……这样我们就很难说他是错的,因为该说的都说了,例子也是信手拈来,生动形象(鲜活性效应),还是大家都爱的鸡汤。

但是,如果按照文中的观点:影响最大的是基因,家庭没啥影响。那除了坐以待毙(或者 emmm 基因编辑,划掉)还有什么方法来让自己成长呢?

果然,最后一段:

所以,你看,我们并不是说家庭不重要,家庭依然重要,只是人们可能误解了它的影响,夸大了它的作用。父母无法决定你的未来,你依然可以选择追求你喜欢的一切。别再相信原生家庭理论了,你有权利也有能力拥有自己的人生。

说得多对啊!并且升华了!多好的结辩陈词!!


综上,很难过这次是家庭心理学成了靶子,不过所幸最后的倡导还是正能量的。但是中间的林林总总……看看笑笑就好了。

做研究本来就是,发表的结果基本是显著的(阴性结果很难发表,这个在知乎也有过讨论),显著的结果里面支持哪个理论的都有,完全相反的结论都不在少数。毕竟科学理论是螺旋式上升的。何况被试是人,影响因素太多了,太难控制了。

但是,我也支持不要给自己贴一个“原生家庭很糟糕”的标签就自怨自艾、自生自灭,对于人生,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Arrindell, W. A. , Sanavio, E. , Aguilar, G. , Sica, C. , Hatzichristou, C. , & Eisemann, M. , et al.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a short form of the embu: its appraisal with students in greece, guatemala, hungary and italy.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7(4), 613-628.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4, 1-103.

Feinberg, M. E. (2003).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context of coparenting: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Parenting: Science and Practice, 3(2), 95–131.

Sears, R. R. , Maccoby, E. E. , Levin, H. , & Littner, N. (1957). Patterns of child rearing.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73(4), 166.

Teubert, D., & Pinquart, M. (2010).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parenting and child adjustment: A meta-analysis. Parenting: Science and Practice, 10(4), 286-307.

王丽, 傅金芝. (2005). 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13(3), 298-30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浪潮工作室的《原生家庭理论都是胡说八道》这篇文章,以其激进的标题和对原生家庭理论的全面否定,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论点、论证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文章的核心论点与论证方式:文章的核心论点非常明确:原生家庭理论是“胡说八道”,它不应该被过度强调,甚至被视为一.............
  • 回答
    浪潮工作室这篇《很遗憾,贵校的百年校史是假的》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也触碰了不少人敏感的神经。它并非一篇寻常的“爆料”或“批评”,而是以一种颇具思辨性和反思性的方式,将“百年校史”这个看似神圣不可侵犯的概念,剖开来给我们看。文章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去揪着某个具体学校的“史实错误”不放,而是把焦点放.............
  • 回答
    浪潮发布的源1.0智能大模型,以其高达2457亿的参数量,无疑是当前国产大模型领域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也让业界对其与国际顶尖模型,特别是GPT3的对比充满期待。要评价源1.0,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并将其置于整个AI模型发展的宏大图景中去审视。源1.0的亮点与初步评估:首先,2457亿的参数量.............
  • 回答
    德国电影《浪潮》(Die Welle)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且极具社会反思意义的作品。它改编自真实事件,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探讨了极权主义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并席卷一个民主社会。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详细评价:核心亮点与主题深度: 极强的代入感与警示性: 电影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将一个宏大的社会学实验置于一.............
  • 回答
    罗翔现象:当刑法走进亿万人的视野谈及近几年中国互联网上掀起的“学刑法”浪潮,罗翔老师的名字几乎是绕不开的关键节点。这位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刑法学教授,以其独树一帜的授课风格和对法律精神的深刻解读,在B站这样一个以年轻用户为主的平台,成功地将晦涩难懂的刑法条文转化为了引人入胜的知识内容,引发了现象级的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浪客剑关于“台积电南京扩产”的批驳文章,以及这次扩产对中国芯片“去 A 化”进程的影响。关于浪客剑文章的评价:浪客剑的这篇文章,在我看来,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视角,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关系复杂、科技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他的批驳点很鲜明,核心在于对“台积电南京扩产”这一事件的“定位”.............
  • 回答
    《血色浪漫》这部剧,我得说,是真的有点东西。不是那种轰轰烈烈、时刻吊着你嗓子的“神剧”,它更像是你生活中偶然瞥见的一幅画,越看越觉得味道醇厚,越品越觉着有几分共鸣。要评价它,不能脱离那个时代背景。八十年代,一股叫“改革开放”的风吹遍了中国大地,随之而来的是思想的解放,是年轻人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更是.............
  • 回答
    专家提出的“60岁退休是劳动力和智力资源浪费”这一观点,确实引发了对传统退休制度的深刻反思。这一论断的核心在于质疑现有退休年龄安排是否与社会经济需求、人口结构变化以及个体能力匹配,并试图通过调整退休政策来优化资源配置。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分析: 一、背景: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的矛盾1. 人口结构剧变.............
  • 回答
    近期发生在上海春浪音乐节的一系列事件,特别是关于苏打绿演出时间被压缩,以及主办方强制关停吴青峰话筒并清场粉丝的行为,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让不少乐迷感到失望和愤怒。要评价这些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一、苏打绿演出时间被压缩:对艺人和粉丝的不尊重首先,关于苏打绿演出时间被压缩的问题,这.............
  • 回答
    .......
  • 回答
    提起朱一旦,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十有八九是那个顶着一头“锅盖头”,说着一口略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永远穿着那身标志性的“奢侈品”——洗澡蓝短袖,以及那条不知道洗了多少次的黄色短裤,手持高尔夫球杆,一副“凡尔不随”的深情款款的模样。他的视频,以其独特的“反差萌”和对现实生活的戏谑,在中国短视频领域独树.............
  • 回答
    这项调查结果,即美国人平均每年在“非必需品”上浪费 5339 美元,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它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但常常被忽视的社会现象。要评价这个数字,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1. 定义“非必需品”的模糊性与主观性: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非必需品”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模糊且高度主观的概念。对.............
  • 回答
    跳舞,这位在网络文学界耕耘多年的老牌白金作家,凭借《稳住别浪》这部新作品,在上线24小时内订阅数便轻松突破一万大关,这无疑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对于一位征战多年的老将来说,这样的数据不仅是对他过往作品的肯定,更是市场对其新故事的强烈认可。这份“万字订阅”成绩的意义,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市场生命.............
  • 回答
    《派对浪客诸葛孔明》第一集,可以说是一场令人惊喜的“次元碰撞”。刚开播,就凭借其大胆的创意和出色的执行,迅速抓住了我的眼球,甚至让我产生了“这季度的‘黑马’可能就是它了”的预感。首先,抛开《三国志》的滤镜,单就动画本身的制作来说,它就交出了一份相当不错的答卷。画面色彩鲜艳但不失质感,人物线条流畅,尤.............
  • 回答
    《派对浪客诸葛孔明》第二集,老实说,给我的感觉就是,这小小的开局,就已经让人对它接下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也让我有点儿担心它能不能一直保持住这种劲头。这一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孔明那份“与时俱进”的智慧。他不再是那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而是摇身一变,成了给歌姬策划演唱会的军师。从一开始对现代社.............
  • 回答
    “法语永远无法描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感与浪漫”这种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既有其合理之处,也有其片面性。要深入理解,需要从语言的本质、文化背景、翻译的挑战以及文学欣赏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合理性所在:语言的独特承载力与文化烙印 语言的独特承载力: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独.............
  • 回答
    陈凯歌的《妖猫传》耗资十亿建造唐城,这个数字一出来,就足以让人咋舌,也迅速成为了舆论讨论的焦点。至于这笔钱花得值不值,是否算浪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理解陈凯歌和《妖猫传》团队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代价去建造一座“唐城”。电影的叙事背景设定在盛唐时期,而盛唐的恢弘、.............
  • 回答
    幻想浅绿和史图馆的视频《谁的肉蛋奶浪费在影响巴西热带雨林的存亡》是一部非常有启发性的内容,它用一种非常直观、甚至有些触目惊心的方式,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普通的食物消费,与遥远而重要的巴西热带雨林联系在了一起。我个人认为,这部视频在唤起公众对可持续消费和环境问题的关注方面,做得相当不错。首先,视频的叙.............
  • 回答
    共青团中央发表的这篇文章,无疑是一篇非常有话题性的文章,它触及了当下非常敏感和重要的议题:环境、消费主义、国家叙事以及在国际关系中的话语权。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从文章的主题和核心论点来看,它试图将“食物浪费”这个国内民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与“巴西森林存亡”这一全球性的环境议题.............
  • 回答
    这番言论出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位教授之口,将“一本线高9分”的大学直接定性为“浪费生命,不值得上”,无疑是一句极具争议的话。要评价这番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合理性、潜在的偏颇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影响。首先,理解这位教授的“弦外之音”:教授之所以会说出这样激进的话,很可能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