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意文字玩的骚套路,你喊表音文字来玩,是不是有点那啥?
非常外行的一种评价,多见于高中生学完教科书以后看公众号自我陶醉的语境中。
仅从这句出发,他的本质就是诗歌的可译性问题。
早期大佬,包括周作人,林语堂等都认为诗歌不可译。
后来西方的翻译等值理论即translation equivalence 传入中国,才为诗歌翻译的问题进行了解决。
鉴于内容过多,这里简单讲一下,你要翻译两种需要,就必须拥有相对应的'等值物',如苹果是apple.但这种关系并不都能一一对应,他可以是一对多的比如打人打游戏打枪打电话,虽然都是打但是翻译成外语却不能都用一个词来翻译,然后是多对一,如爷爷外公,在英语中都是grandpa。
不同民族因为生存环境和制度的差异,简单的说就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导致互相的经验感受不同,以同样是实用英语的美民族和英民族为例,同样是秋天却使用了fall和autumn两个词汇来进行指代,我们不用查字典都能够直接看出从情感上来说fall具有下落的下沉的负面感觉,但autumn的这种色彩却并不明显。
而在法兰西民族看来:秋天automne这个问题上,automne的词性是阳性,而作为汉语的秋天不具备阴性阳性这个概念。
这里秋水你说是fall还是autumn呢?还是阳性的automne,很显然作者这里没有这个意思,因为母语中不具有这种东西的典故。
落霞与孤鹜齐飞这句诗歌具有一种对仗的美,他建立在文言文的语法基础上,对于一些语言,大家学过英语知道有一种叫时态的东西,他分过去现在还有将来,
法语的动词则更加复杂,不仅有时态还有语态,英语的时态仅仅相当于法语动词变化中的直陈式,而汉语则基本上没有这类问题。
一旦要翻译过去,这个是第一个门槛。
对于对偶,前后的词语数量必须一致,如果你学过佛,你会知道对于观世音菩萨的这个词汇Avalokiteśvara实际上意思相当于一句话我来看世间的疾苦,也就是说不同需要之间的事物对应很可能还存在词汇的长短区别,比如alibi翻译成汉语是犯罪发生时不在场的证明,很显然该人没有考究过法语中是否恰好有一个词汇他就等于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假设没有一个词表达秋水共长天一色,那么这句话最后翻译到法语中将会是一个词对一句话,明显不平衡。
你所认为美得东西,对其他民族来说可能并不是什么好东西。比如赤道民族可能对雪没啥感情,因为我没见过,我没概念,同样可能对秋天也没感情,我一年就只有干湿两季,你对我说这个美得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我为什么要听你的认为这个美。
同一个民族内同一个圈子内,也具有这个问题,比如所谓甜咸之争。
对于其他回答什么共情的一句话各国人民都懂莫名其妙。什么换辞手法,我觉得这个纯粹是比花样,对于一个没有语域变化的民族请问你这个是不是就不可翻译了,你的美局限于你的国内,所以你很高雅,那换句话说,你的美也就不是普世的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这样的作品,随着一个语言的死去就死了,who cares?所以为什么莎士比亚伟大,不是因为他拽文,英国人没闲工夫也不看他原文,也是看翻译的,因为人家写的普世的,人类本质的东西,不因时间的变化跌宕而湮灭,也不因地域国度的迁移而消失。
以上如果你已经觉得晕了,我会告诉你这才仅仅是我记不住大堆专业名词的情况下简单写出来的,所以说这种问题非常的无知。
他几乎等于郭德纲段子里面的圈外人士对业内人士的指责:一个车不应当烧油,而是要烧煤,最好是山西产的,法国的汽油车永远跑步不出烧煤的感觉。
作为专业人士你回他一句都显得掉价,因为犯不着。
因为他和你不是一个意义上的对话
他只是想表达自豪感贬低别人,而你思考的是两个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问题,他并不在意真相是什么,只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优越性。
大家好,我在亚马逊雨林里发现了一种新的语言,这个语言中有一个单词写作这样“(⁎⁍̴̛ᴗ⁍̴̛⁎)”,意思是全世界最美的事物的总和,美到无穷大这个样子。
这里的土著告诉我说,他们部落有一首诗,诗的内容是:
(⁎⁍̴̛ᴗ⁍̴̛⁎)(⁎⁍̴̛ᴗ⁍̴̛⁎)(⁎⁍̴̛ᴗ⁍̴̛⁎),
(⁎⁍̴̛ᴗ⁍̴̛⁎)(⁎⁍̴̛ᴗ⁍̴̛⁎)(⁎⁍̴̛ᴗ⁍̴̛⁎)?
(⁎⁍̴̛ᴗ⁍̴̛⁎)(⁎⁍̴̛ᴗ⁍̴̛⁎)(⁎⁍̴̛ᴗ⁍̴̛⁎)!
(⁎⁍̴̛ᴗ⁍̴̛⁎)(⁎⁍̴̛ᴗ⁍̴̛⁎)(⁎⁍̴̛ᴗ⁍̴̛⁎)。
这里的土著们对我说,这首诗的意境,中国人永远都体会不到,因为中文描绘不出这种画面,或者说,把中国的古诗文都加在一起也描绘不出这样美丽的场景。好家伙,一下十几个非常美,那他们肯定能从这首诗里读出意境,读出情怀,读出世间万物。
但是他们让我点评一下这首诗,写的好不好,哪里好。
我语文外语都很差如何点评???在线等挺急的,我已经被他们捆住了,正在烧火准备佐料。他们好亻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美,何必非要争个高下。
英语词汇量和人家学前儿童差不多,我不知道怎么去体会英语的美感。
法语大字不识两个,就开始妄言法语文学粗鄙。
兰波的诗法文版读过吗?
Cependant c'est la veille.
Recevons tous les influx de vigueur et de tendresse réelle.
Et à l'aurore, armés d'une ardente patience, nous entrerons aux splendides villes.
美不美?读不出来是你自己的问题,不懂法语也是你的问题,不懂法语还谈什么法国文学?
魏尔伦的读过吗?
波德莱尔的读过吗?
雨果的《静观集》读过吗?雨果不仅是伟大的小说家,还是伟大的诗人。
还有卡扎利、普吕多姆、艾吕雅等诗人等着你。
法语不能描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感。
同样,汉语也无法描述oh~wild west wind 的美感。
我们有对仗,人家有双行体。
我们格律讲究平仄,人家格律讲究扬抑。
我们有连绵字,人家可以押头韵。
不要以为西方人不会写田园诗,法语还没有从拉丁语中分化出来的时候,古罗马就有最伟大的田园诗人——维吉尔。维吉尔的《牧歌》已经传颂了两千年。
也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西方人读不懂中国的古诗,我乎已经有大神贴出哈佛大学教授分析唐诗的视频,我不认为人家的水平比那个中国的教授差很多。
出过蒙田、雨果、巴尔扎克、普鲁斯特、拉辛、莫里哀、拉封丹、萨特、加缪、老大小三仲马、莫泊桑、福楼拜、纪德等这么多著名作家的法语文学,诺贝尔文学奖拿了14个,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最多的语种,凭什么质疑它的文学性?
--------------------------------------------------------------------
经网友 @李星河 朋友提醒,诺贝尔文学奖第一大语种是英语,法国是斩获诺贝尔文学奖最多的国家,在此更正一下,也对 @李星河 朋友表示感谢。
这类标签毫无疑义,感受不到不是语言的错,而是没有接触过另一种文化。
学门外语吧,求求你了。
另外,This is a pen的那种水平不算数
别说法语了,现代汉语也无法表达。古代汉语的美感多源自其凝练和自由构词,这些要求在现代语言都很难达到, 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应该可以试试。此外法语的美表现在运用丰富的动词,而汉语不需要。
如果用法语翻译, 意境也是很美的,只是比较啰嗦。我来翻一下:
Le rouge crépusculaire
S'envole avec le colvert solitaire.
Le fleuve d'automne
Se teint comme le ciel monochrome.
这种说法的民族主义色彩太凸显,文学基础却太缺乏。
事实上,任何对于文学有基本了解的人都知道,“不同语言之间无法沟通、无法对译之处,才是文学艺术中最为微妙动人的心灵信息。”
如果法语真的能够精准地描述汉语中所有的独到微妙之处,那就说明法语是一种集汉语之长的语种,且法国人被中国殖民化了。
同样地,外国的一些佳作名篇,它们其中的意蕴、指趣也是汉语无法精准表达的。为此头秃的翻译者比比皆是,怎么这种事情,也能拿来说嘴?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这幅图。
但其实,这种口号式的“汉语牛逼”很有些缓颊的嫌疑,因为上举别民族的词,在汉语中要用一句诗来表意,已经可见二者不相契合。
键政的内容请留给键政。不要到科学和人文这来碰瓷,谢谢。
只能说法语不能像文言文那样对仗工整。如果单单描绘这个场景,各大语言都可以优美地表达。
反过来讲,相比欧洲语言,中文很缺乏抽象名词。在描绘抽象事物时,中文会显得吃力。
再比如,相同长度的中文信息量更大,但中文比拼音文字难学难记太多。
再比如,中文语法灵活,法语则逻辑严谨不易歧义。
这样对比没什么意思。语言没什么高下之分,只有各自特色。
我有个比较不成熟的想法:比起法语,中文在某些文学表达上有一定缺陷。这是我刚才在读《追忆逝水年华》的时候想到的,欢迎讨论:
我发现,在被大众所接受的中文写作中,抽象的、现代化的概念,一般是不会被赋予美学价值的。这在我看来是中文在文学表达上的一种缺陷。显然,这不是中文本身的问题,而是和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有关。
相比之下,法语(以及别的主流欧洲语言)都没有这种问题。
比如《追忆》第五卷《女囚》里有这么一段:
Notre voiture descendait vite les boulevards, les avenues, dont les hôtels en rangée, rose congélation de soleil et de froid, me rappelaient mes visites chez Mme Swann doucement éclairées par les chrysanthèmes en attendant l’heure des lampes.
译林版的翻译如下:
我们的车迅速地驶过大马路和林荫道,两旁林立的旅馆像太阳与寒冷的粉红色结晶,它们令我回想起我在斯万夫人家拜访等待掌灯时菊花雅照的情景。
翻译准确性先不说,只看rose congélation de soleil et de froid这个短语。它被翻译成“太阳与寒冷的粉红色结晶“。但实际上,congélation指的不是结晶(如果是结晶,用crystal就行了),而是抽象的“在太阳和寒冷共同作用下的、粉色的冷凝产物”。换而言之,作者并不是把他看到的景象比作某种现实中存在的结晶,而是将景象比作“太阳”和“寒冷”这两个古典意象经过“冷凝”这一抽象化的物理过程所得到的产物:
太阳 + 寒冷
(冷凝)
喻体
这种修辞在法语中是完全合法的,我个人觉得很有美感。但翻译成中文,“粉色的冷凝产物”,感觉就有些不对了。
补充:
许多人看起来没有就事论事的能力。
我提出的观点很清楚:中文不习惯给现代化事物和概念赋予美学价值,不习惯借用现代事物和概念来组织文学修辞。但欧洲主流语言都是习惯这种修辞手段的。这样一来就可能存在“法语可以描述,但中文无法描述的美”。
这只是一个猜想,我也想看到反例。
但如果想要反驳,应该举出一个被大众所接受并且称赞的文段,其中要包含被赋予修辞意味的现代事物或概念。(比如“城市的运作,如同蓬勃的新陈代谢”“他们之间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之类的。当然,这些句子只能说被大众接受,不会让人觉得写得美,中文写作者也不太会主动去创造更多的类似表达)
或者也可以反驳说,根本就没必要给现代的东西赋予美学价值,用中文的古典意象描绘一切就行了。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
1.18补充:
感谢各位的评论,很受启发。
我也觉得自己举的这个“粉色冷凝产物”的例子不够典型。当时我只是恰好读到这句话,有了初步的观点,所以拿这句话来举例。
举个《女囚》里更典型(但可能不算精妙)的例子:
Séparé de Wagner par la cloison sonore, je l’entendais exulter, m’inviter à partager sa joie, j’entendais redoubler le rire immortellement jeune et les coups de marteau de Siegfried ; du reste, plus merveilleusement frappées étaient ces phrases, plus librement l’habileté technique de l’ouvrier servait à leur faire quitter la terre, oiseaux pareils non au cygne de Lohengrin mais à cet aéroplane que j’avais vu à Balbec changer son énergie en élévation, planer au-dessus des flots, et se perdre dans le ciel.
这里说瓦格纳的歌剧 Tristan 中的乐句如同某种飞鸟,但比起中世纪骑士传说中的天鹅,它们更像自己在海滩上看到过的飞机。切换到中文的语境,类似于“听了二胡曲《赛马》,觉得里面激昂的旋律不像奔马更像赛车“——一般人肯定不会这么写。
我也不是说中文就一定没有这种“用现代概念和事物组织修辞“的例子,肯定有很多。只是这些尝试从来都不是大众视野下文学讨论的重点。
不然的话,热点问题就不会是“法语永远无法描述古汉语中的某句话”了,而是“法语无法描述现代汉语文学作品的哪句话?现代汉语的优美之处有什么难以翻译的地方?“之类的。
但问题是,现在已经没几个人用古文写作了,我们就算拿古典汉语和其它语言对比,获胜了有意义吗?
无知和优越感作祟吧,这说法仿佛在质疑外国优秀文学著作的水平。
而且很巧的是,前几天我那位略懂汉字的波兰老师跟我说,她看中国翻译后的英语名著也总觉得少了些写实和情感抒发。我想这是因为双方语言的差异过大,比如古文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等。
多位语言学大家曾提到过诗歌的不可译性。法语我不清楚,但英语中的诗歌也难以用中文表达韵味,例如十四行抒情诗、马洛的戏剧、哈姆雷特的三十七部剧本等等。各国博物馆解析古诗含义的时候,以多数中国人对英语的直译水平来说,确实很难体会到语言之美。
同理,英语文学作品也如此,光是表达愤怒的单词就有十几个,而walk on air(东北话:飘了)、to walk the floor(如坐针毡)、chicken feed(零钱)等等俚语也很难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同时英语六级词汇量要求掌握6000-8000个,但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英国人能够掌握接近50000个单词,作家词汇量更是10万+,牛津词典收录50万+,能将这些词汇量极其庞大的文章诗歌高度还原的,少之又少,因此大多数语言都能表达或描述出题目提到的优美意境,而不是只有古文才能,但想要互相翻译的信达雅,就非常考验译者水平了。
读懂古文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用白话都难以表现出古诗词的美,更何况英语法语呢?
当然是可以的。只不过你看不懂罢了
前苏联二战时期曾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悲伤诗《我在勒热夫附近被杀(Я убит подо Ржевом)》,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Трифонович Твардовский)所著,描绘的是苏联军队与纳粹德军争夺勒热夫突出部的战役,这场战役极其惨烈,却由于发生的时期正值斯大林格勒战役,光芒被“伟大的卫国战争”所掩盖,许多苏联士兵战死在此处而没被登记入阵亡统计,推测可能阵亡62万人和更多,特瓦尔多夫斯基也因为在当时受到压迫而没有公开发表
随着压迫解禁,这首诗重见光明,为世人宣传了勒热夫战役,即使在苏联解体后其热度也居高不下,被列入苏联历史教科书(Стихотворение «Я убит подо Ржевом» — одно из наиболее известных и значимых произведений Александра Твардовского , вошедшее в школьные учебники),一些语句片段也被俄罗斯人民拥戴为许多石碑上的刻印,俄罗斯作曲家罗季翁·谢德林(Родио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Щедрин)特地为《我在勒热夫附近被杀》创作了大合唱,其影响力极其庞大,并最终让俄罗斯当局因此修建了勒热夫雕像
这首诗翻译成中文,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浓郁悲伤情绪,但这首悲伤诗在俄罗斯的热度就是如此之高,不少俄罗斯诗人和文学家赞赏过其用词用句
这里列出全诗的民间中译版:
我在勒热夫附近被杀,在那片无名沼泽地,
第五连队的左翼,遭遇了残酷的空袭,
我没有听到爆炸的轰响,也未曾目睹燃烧的火光,
径直从悬崖坠落深渊——没有棺材、没有棺盖。
即使遍历每个角落,直至整个世界灭亡,
你都无法寻到我那军装上的领章与肩章。
我如同没有视觉的树根,在黑暗中摸索营养,
我于山丘共麦浪游走,伴着尘埃云团飘荡,
我身处晨露之间,雄鸡啼鸣,朝霞天光,
我随汽车在公路飞驰,撕裂空气的屏障,
而在那青草的河流、渐次编织着叶片的地方,
那里,就连母亲也不会来悼亡。
我被杀死在那苦难年月的夏季。
自此再也听不到任何报告和讯息。
活着的人们啊,请数一下,多久以前,斯大林格勒的名字第一次在前线骤然响起。
前线大火燃烧不停,就像附着躯体的伤疤。
我被杀死,无从知晓勒热夫最终是否回到我们手里?
我们是否坚守住了顿河中部的阵地?
这可怕的一个月里,一切都危在旦夕。
莫非在秋天前顿河已经落入敌手,车轮滚滚向着伏尔加河行进?
不,这不是真的,敌人绝对不会得到那样的胜利!
不,这绝不可能,否则就连死者——如何安息?
在这一片荒凉死寂之中,只有一种快慰:我们为国捐躯,祖国生命得以挽回。
眼中的光芒渐渐凋零,内心的火焰燃烧殆尽,
土地上每个清点的时刻,再也不见我们的姓名。
像土堆、石块一样,甚至更加黯然沉寂。
我们拥有永恒的意志,谁会妒忌它?
我们的遗骸归属那片黑钙土。我们永恒的光荣就是寂寞凄凉的论据。
我们没有佩戴英勇战斗获得的勋章。所有这一切都给活着的人们。
而留给我们的只有一种喜悦:我们没有白白战斗,为了祖国母亲。
尽管听不到我们的声音,你们也应当了然于心。
同志们,你们必须如城墙一般屹立,要知道死者的诅咒——这惩罚令人恐惧。
这残酷的权利已永久向我们授予,它仅仅跟随我们——这是一项痛苦的权利。
四二年夏天,我被埋葬却没有坟墓。
此后将要发生的一切,都被死亡夺去。
也许所有这些,长久以来你们都明了、熟悉,
那就让它与我们的信念协一。
同志们,也许顿河没有沦陷,
你们在莫斯科后方牺牲,捍卫她的尊严。
你们在伏尔加河中下游左岸紧急地挖出一道道战壕,
且战且进,抵达欧洲的边界。
了解这一点就已足够:我们深信不疑,那是战争之路上最后一寸土地。
那最后的一寸如果放弃,就再也没有后撤的余地。
那是一道纵深线,在它后面,火焰升起。
烈火属于乌拉尔熔炉,它来自你们的背脊。
你们向西方挺近,迫使敌人后退。
同志们,或许斯摩棱斯克已经收回?
在别的阵地,你们将敌人粉碎,
又或许,你们已经逼近了国境周围!
也许......愿神圣的誓言得以实现!
如果你们还记得,那莫斯科城下攻克柏林的宣言。
此刻,兄弟们正在捣毁敌人土地上的要塞,
对于死者,哪怕只是能够哭泣都该有多么愉快!
假如胜利的炮火齐射,听不到声响也无法表达的我们,
尽管已经归于永恒,仍在那片刻瞬间起死回生——
哦,忠诚的同志们,战争中只有在这个时点,
你们才能充分理解无上幸福的蕴涵。
在那样的幸福中,我们无疑是休戚与共的整体,
以及那被死亡阻隔的信仰、仇恨、激情。
我们的一切!
艰苦的斗争中,我们并没有被欺骗。
什么也没有留给自己,将一切尽数奉献。
一切都将永远属于你们,而非仅在特定的时期。
活着的人们可以预见,我们的声音毫无责备之意。
兄弟们,要知道在这场战争中我们没有被瓦解分立:
活着的人们与死去的牺牲者——并驾齐驱。
面对我们,生者重任在肩,
从我们手中接过旗帜高高擎起,飞奔向前。
为了神圣的事业,为了苏维埃政权,
也许正是如此,才支撑着走得更远。
我在勒热夫附近被杀,那里仍属于莫斯科城下。
战士们,还活着的人们啊,你们在哪?
在千百万的城市、乡村、家庭?
在异国土地上英勇作战的驻防军营?
啊,无论是祖国的还是异邦的,都在花间或是雪里......
我把生命遗赠给你,除此之外还能将什么赠予?
我在那生命中留下的,会使你欢愉,
并继续光荣地为祖国服役。
要自豪地悲伤,别低下头,胜利之时尽情欢呼吧,只是不要夸口。要忠诚地保卫她,为此多少士兵兄弟已将生命奉献——兄弟们,你们生活得幸福,就是对于牺牲者的纪念。
「为我们祖国的自由而牺牲,英雄们的荣耀永恒!
1941-1945」
以下娱乐答案。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哲学问题,或者说,这是一系列很好的哲学问题,我把它们归纳成:
1)美是个别的还是普遍的?
2)如果美是普遍的,那么美的等级序列受什么因素影响?
3)普遍的美分析“落霞与孤鹜齐飞”会怎么样?
1)
当我们说,比如“法语无法描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感“的时候,我们到底是在爽古汉语的什么?是”美得独特“,还是”美得赛高“?
要说美得独特,啥玩意儿不独特呢?我读个古兰经,也觉得人家古兰经美得独特,我唱个ich bin Schnappi,也觉得人家德语美得独特,爽点在哪儿呢?
”如何评价,古天乐的帅永远无法描述归伶昌独特的帅?“
这归某某怕不是个睿智。
更深刻地,这里蕴含了一个这样的哲学问题:普遍与特殊的问题:当我们说一种美是独一无二、无法比较的时候,这句话还有意义吗?如果”落霞与孤鹜齐飞“之美和”古兰经之美“之间完全没有关系,两句话中的”美“就和”美利坚合众国”与“美丽新世界”当中的美一样,纯粹恰巧长得相同(“同名异义”homonym),根本无法被放在同一个概念下比较,那么”美“还能够成为一个概念吗?
如果我们一般地把美理解为事物给予主体以愉悦的特性,也就是说,拥有美的事物能够给把握美的事物带来愉悦,那么似乎每一种美给每一个主体造成的愉悦是不一样的,从而美似乎纯粹是私人的,谈论美似乎也成了某种“私人语言”。但如果我们承认人的本性是一致的,那么美至少在对于人类而言可以具有某种一致性,它奠基于“人的本性”之上——美的事物就是让人的本性不同程度上得到实现(满足),从而“愉悦”的事物。而这种愉悦,根本地说来,是人的感官和理性对包含在事物自身中特性的一种把握和对这种“把握到”的愉悦:美女会让男人愉悦,是因为眼睛把握到的对象特性(比如苗条的身材)能够满足人本性的某种欲求(比如性本能),这一理性上的把握到和意志上的“欲求满足”就构成了对对象“美”的判断。
2)
从这种本体论角度出发,我们会得出关于美的普遍等级:
1)现实的比潜能的美:把握现实性更具有完满性,比如下好的片子比下到一半的片子更让人觉得“美”;
2)合于比例的比不合于比例的美,这个很显然;
3)清晰的比模糊的美,清晰比模糊的更具有完满性,比如步兵比骑兵美;
4)完满的比不完满的美。
这种传统的美学观念,归根到底是“存在比非存在更善”在美学方面的不同展开。
3)
从上面的标准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无疑是很美的:它用孤鹜的飞来形容落霞,用天的颜色来形容水的颜色,短短几个字就构造出生动、活泼和饱满的画面,其对仗和谐也是令人印象深刻。
但显然,关于“美”的这些特征并不内在包含在“古汉语”这一定义中,两者只是偶然地相关:即如此这般地表达时,恰好展现为一种生动、现实、完满。我们看不出来,为什么法语、德语、阿拉伯语……不能做到同等程度的美,但我们必须要承认,作为个体,它的美又是独一无二的。
这个很可能是真的,虽然我不懂法语,但我相信很多法语诗歌翻译成中文也没有原来那味儿了。
对于艺术品你没有和他在同一个文化下长大就无法完整的体会他的美,这太正常了。
法语也有自己的格律诗,从自产的短歌,到引进的十四行。不要以为只有汉诗、汉词,才有格律。---- 现在的这种汉语自大,正是五四运动时的汉语自卑留下的误解。新文化运动,把汉诗格律说成迂腐的封建糟粕,要引进西方的自由诗。并武断地认为,西方从来就没有格律诗。---- 其实,每一种语言都追求美感。
的确,汉语能用寥寥几个字传达出丰富的信息,描绘出宏大的图景,而且随着对汉语言文化的认识逐步加深,这幅画面还会更加开阔,更加有味道。
就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说,我第一次读到这句,是看红楼梦:
落霞与孤鹜齐飞,
风急江天过雁哀,
却是一只折足雁,
叫得人九回肠,
——这是鸿雁来宾。
当时只觉得这是一句酒局中的游戏之作,落霞是见过的,大雁,似乎比鸭子也就大点有限,两者都在天上,又有什么特别呢?后来读了《滕王阁序》,那时我虽然年少,但也知道不被人赏识的滋味,也见过几次不这么无忧无虑的夕阳,才不觉得这是一盆铁锅炖大雁了。
--
一个词,能够传达出多层含义,不仅是中文独有的现象。
英文中有个单词,叫做“craving”,直接查词典的话,会看到时“渴求”的意思。但有人告诉我:这不是一般的渴求,而是在你经过了很糟糕的一天之后,虽然很想明天重新把自己拼凑成一块重新站起来,但现在只想自暴自弃地独自吃掉一大份垃圾食品的渴求。
后来,我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看到一家还亮着灯的麦当劳,就涌起过这种渴求 - 虽然只有一个词,就能概括那时的感觉了。
当然,这不是什么优美的词汇,举这个例子只是说明: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可能诞生出具有丰富弦外之音的词汇。不然你换成“饿”或者“馋”试试,都未必能很好地传达那么丰富的信息。
法文确实不行,表达能力不如汉语,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不管你喜不喜欢爱不爱听。
“文”是从“人”而来,欧洲蛮族西元17世纪街上都到处是排泄物,连中国2000多年前的“周”都比不了,况且语言词句也没有汉语发达,这是客观事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