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专家称「 60 岁退休是劳动力和智力上的社会资源浪费」,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回答


专家提出的“60岁退休是劳动力和智力资源浪费”这一观点,确实引发了对传统退休制度的深刻反思。这一论断的核心在于质疑现有退休年龄安排是否与社会经济需求、人口结构变化以及个体能力匹配,并试图通过调整退休政策来优化资源配置。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分析:



一、背景: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的矛盾
1. 人口结构剧变
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正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如日本、德国等)。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持续上升,而劳动年龄人口(通常指1564岁)比例下降。例如,中国2022年60岁以上人口已超2.8亿,占总人口的20%以上。若按现行退休制度,每年大量劳动力退出市场,可能加剧劳动力短缺。

2. 养老金体系压力
传统“5060岁退休”模式导致养老金支出激增。以中国为例,2021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已超4000亿元。延长退休年龄或延迟领取养老金可缓解财政压力,但需平衡代际公平。



二、支持观点:为何可能构成资源浪费?
1. 高龄劳动力的潜在价值
经验与技能积累:60岁以上的劳动者往往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管理能力及人际关系网络。例如,在医疗、教育、法律等专业领域,其“智慧资本”可能比年轻人更具不可替代性。
技术适应性提升:随着教育水平提高和健康状况改善(如人均寿命延长至78岁),高龄者的工作效率与年轻一代差距缩小。日本2013年将退休年龄从60岁延至65岁后,老年人就业率显著上升。

2.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
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技能型岗位的“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例如,德国因“双元制教育”体系培养出大量技术工人,但高龄劳动者仍可填补部分岗位空缺。
若允许高龄者继续工作,可能缓解年轻劳动力(如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

3. 代际公平与经济效率
延迟退休可增加个人养老金积累,同时减少国家财政负担。例如,日本通过延长退休年龄和延迟领取养老金政策,使养老金体系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可持续性。
高龄劳动者可能从事兼职、远程工作或创业,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



三、反对观点:为何需谨慎对待?
1. 个体差异与健康风险
并非所有高龄者都具备持续工作的体能和精力。体力劳动岗位(如建筑工人)对身体要求极高,而脑力劳动者可能更适应延退。政策需区分行业特性。
部分老年人可能因慢性病或心理压力选择退出职场,强制性延迟退休可能引发健康风险。

2. 就业机会的“挤出效应”
若高龄者占据岗位,可能压缩年轻人的职业发展空间。例如,在日本,部分企业对老年雇员实施“终身雇佣制”,导致年轻员工晋升通道受阻。
需警惕政策可能加剧代际矛盾(如“老者抢饭碗”的舆论反弹)。

3. 社会文化与制度惯性
退休被视为人生阶段性终点,强制延退可能违背传统观念。例如,中国“60岁退休”已形成法律规范和心理预期,突然调整可能引发社会不满。
需配套措施(如职业培训、弹性工作制)来适应高龄劳动者需求。



四、国际经验与政策启示
1. 日本:灵活退休制度
日本自2004年起逐步将退休年龄延长至65岁,同时允许企业自主决定是否雇佣超过70岁的员工。其关键在于“弹性”而非强制性,并辅以税收优惠和职业培训。

2. 德国:延迟退休与终身学习结合
德国通过《国家老龄战略》鼓励高龄就业,要求企业为老年雇员提供健康检查和工作环境改造(如降低体力劳动强度)。同时,政府资助老年人参与再教育计划。

3. 北欧模式: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瑞典等国强调“终身学习”,通过职业培训帮助高龄者适应新技术岗位(如数字化转型中的老年IT从业者)。



五、政策优化路径的建议
1. 分层分类管理
针对不同行业和岗位设定差异化退休年龄。例如,体力型岗位可保持60岁退休,而知识密集型领域(如科研、教育)允许延至70岁。
允许个人自由选择是否延迟退休,通过税收激励或养老金调整鼓励自愿参与。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延迟领取养老金的政策需配套补偿机制,例如对高龄者提供额外福利(如医疗保障、职业培训补贴)。
推动“多支柱”养老金模式(国家基本养老金+企业补充养老+个人储蓄),减轻财政压力。

3. 推动就业机会再分配
鼓励企业雇佣高龄劳动者,例如通过税收减免或岗位补贴。同时优化职场环境(如弹性工时、远程办公)以适应老年人需求。
支持高龄者转型为“导师”角色(如中小企业管理顾问),发挥其经验价值。

4. 强化代际协调机制
通过政策引导年轻人与高龄者的协作,例如在创新领域中形成“传帮带”的工作模式。
建立公平的晋升通道,避免因年龄差异导致就业机会分配失衡。



六、结论:需动态平衡而非简单对立
专家观点反映了对资源浪费现象的关注,但其合理性取决于具体国情和政策设计。延迟退休并非万能解决方案,需结合以下原则:
尊重个体选择:不能强制高龄者工作,而应通过激励措施鼓励自愿参与。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知识型、服务型经济,减少对体力劳动的依赖,使高龄劳动者发挥更大价值。
系统性改革:延长退休年龄需与社会保障、就业市场、教育体系等协同推进,避免“单兵突进”引发新矛盾。

最终,这一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在人口老龄化不可逆的趋势下,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人力资本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兼顾代际公平与个体权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不了几年,70岁退休也是“劳动力和智力上的社会资源浪费”了。

user avatar
  1. 说这话的前提是“未来职业都是知识密集型的角度看,60岁是他知识、经验和产业运用能力强密度使用的时候”。
  2. 也就说,这观点合不合理,等社会发展到职业都是知识密集型的再说吧。现在绝大多数职业还都是体力密集型或闲聊喝茶型,和知识密集扯不上关系。
  3. 多数码农也是体力密集型,而叉车司机更像是只是密集型的。
user avatar

领导延迟退休,赢一次。

耗材延迟退休,再赢一次。

赢麻了……

user avatar

这个东西很难说。很多公务员,坐在办公室 一辈子清闲,早中午有食堂管饭,拿着高额公积金,上班来回不用挤公交。公务员福利多好呀,大米粮油洗澡洗头发的都能发。孩子上幼儿园很多还有直属的幼儿园。

一辈子不太操心,风吹不到雨淋不到。这样的工作干30年。和一个干体力劳动的,为了吃饭奔波的人干30年,那到了60岁的状态能一样么?而且人生活越好接触的层次也不一样,能屏蔽掉不少不顺心。老百姓处处碰壁,受的打击也多。

专家知道啥?他能亲身体会老百姓的不容易?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又是标题党,只看问题会觉得意思是60岁劳动力和20岁劳动力有同等价值。可这位专家后面补充到是从“知识密集型”角度看,这样说反而是合理的。

如果不合理,现在就应该让大部分60岁以上高管和省部级以上官员强制退休。就像十大提拔的干部专门弄成老中青搭档,在毛泽东眼中60岁的国家领导人就是中年壮年,60岁以下是青年。

其实从50岁以上的劳动力如果保养不好就不适合做重体力劳动,60岁以上只能做些轻体力劳动。问题是不是所有行业的重点都是有着明确上升空间的国家级干部终点,一些行业可能40岁就走到头了。

这意味着我们确实需要向新加坡和日本学习怎么搞老龄化社会,既要老年人别闲着继续发挥余热,也要让老年人充分消费别浪费养老金。国家和社会就算是从节省养老金角度,也应当给有能力的老年人一个机会。

或者说是被自愿的机会。

user avatar

这真是个实话。

因为医疗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预期寿命大大加长。

就我原来说过的,我朋友有60几岁得了个儿子的,跟小三玩太过了弄到急性炎症去打针的。原来还有70几岁香港佬每次上来玩,都要喊几个小妹一起,一个还不够。

就我观察。年纪大对身体最大的影响是视力问题,还真不是身体,虽然有所老化,至少还有壮年期30-40岁的60-70%左右。

我是不太明白,为什么互联网上都是一些阳痿不行的。网上多了会阳痿吗?不懂。

user avatar

一直以来,我都在感慨这届年轻人的优秀。因为这届90后00后,懂得克制自己的生物本能,比方说交配,比方说繁衍后代。这是多大的毅力和自律。而且是一种集体行为,集体躺平进行合规反制。

我也没其他能力,只能摇旗呐喊。因为躺平这条路,显然是正确的。不信,可以看看日本。日本经过一代废宅的躺平,日本政府怂了,急了,输了。

长期以来,添狗总是节衣缩食,供养寄主。添狗总是幻想着,以努力和忠诚,换取寄主的怜悯。殊不知,不自爱,哪里有人爱?

而绿茶,总是把自己打扮的好好的,找宿主。爱自己为主,其他事情不重要。

总结:添狗不得豪斯

补充,再贴一下中国劳动力市场数据。求职人数VS就业岗位。

三、校园招聘岗位数量有所减少
据统计,截止3月16日,24365校园招聘服务面向2021届高校毕业生已举办25场专场招聘会,参与 企业7.5万+ ,提供岗位256万+
2020年,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的海归人才数量较2019年增长了 33.9%,而在今年春节后第二周,随着考研成绩公布,更多应届生流向就业市场,求职人数同比增长143.1%。
五、部分群体就业难度持续增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然而, 在众多的职业中,却仍旧有部分群体“无业可就“。部分毕业生由于内在或外在、可控或不可控、稳定或不稳 定的因素,造成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加上今年岗位竞争激烈,一方面是受 到疫情影响,一方面是去年待业的毕业生的累计,此外还有留学回国的学生,就业难度持续增加。

种种迹象表明2亿灵活就业人口,就业形势严峻。那为什么还要延迟退休呢?这非常没道理对不对?很多年轻人只能灵活就业,又非逼着60岁老人继续工作,这不是添乱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性,社保分配的时候,存在某些不合理分配?导致原本应该拿到养老金的60岁老人,拿不到了呢?如果分配方式不改变,现在60岁,以后65,再往后70?

总结:躺平是唯一能做的。共勉

user avatar

汽车里的螺丝钉,在它还能用的时候就换掉,对车主来说是个浪费。

但是对螺丝钉自己来说,早点换下来,它的磨损就更小,寿命就会更长。

该不该早点换下来呢?这个问题取决于你是螺丝钉呢,还是车主呢。

user avatar

非常好的建议!!

建议专家自己从我做起,45岁退居二线,然后去当工人干到70。

不然专家年纪太大,影响年轻人上升空间。

其他意见没了,完美。

user avatar

一个基本常识:「退休」与否只影响养老金的发放,不影响返聘再就业。


如果社会真的需要有经验的退休人员继续工作,用人单位自然可以通过退休返聘等手段招募超龄员工,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如江苏省每年有近六百万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继续就业[1],可见退休年龄并不会真正限制超龄劳动力再就业。

如果立法者或者专家真的关心超龄返聘人员就业情况,那应该提出的立法建议是「超龄返聘认定为劳动关系/签署劳动合同」、「超龄返聘参加/适用工伤保险」......这才是立法盲区,也是真正保护返聘人员权益的提案,退休年龄的延迟只是退休金发放的延迟罢了

参考

  1. ^ 樊道敏:超龄用工法律风险之工伤探析——《江苏省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和实习生参加工伤保险办法》解读
user avatar

对于他来说这观点是对的。

去年春游,我们公司老总提议组织爬山。

老总姓朱,身高168,体重188,特别爱爬山。

记得那天爬了一会儿,保安队牛队长扭头说:朱总,今天好热啊,我们休息一会吧?

朱总说:牛队长啊,这才爬了四分之一你就喊累啦?要是感到爬山累,你想想公司老前辈?继续爬,不准停!

又爬了15分钟,到半山腰了。保安队牛队长又扭头说:朱总,现可以休息一会了吧,我们喝点水……

朱总说:牛队长啊,你又想开小差啦?要是感到爬山苦,你想想红军两万五?继续爬,不准停。

牛队长气喘如牛,咬着牙N分钟后终于爬到山顶。朱总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顿时气定神闲,满脸陶醉;牛队长扭过头正要说话,朱总赶紧制止,并提醒牛队长站直点,头低一点,不要影响他观赏风景。

过了几分钟牛队长实在忍不住扭头小声说:朱总,风景也欣赏得差不多了,我们现在可以下山了吧?

朱总一愣,说:小牛啊,我辛辛苦苦花了50多分钟才爬到这个位置,正到风景佳时,精力也极为充沛。我还没过够瘾呢,这么早下去对得起之前的努力吗?岂不是极大的浪费?我还想再欣赏个5分钟,或者10分钟也没问题。

牛队长双腿打颤,哭着说:可是我真的背不动您了呀……

user avatar

有退休金的60岁退休,专家说这是浪费资源。

没退休金的农民工60岁清退,这又是“好事”和“契机”。

这叫灵活而特涩的资源配置。

user avatar

你家老人60岁还是壮年?

吃骨头非要啃干净才心甘?

就不能给老百姓留点精力养老?

user avatar

肯定有希望晚退休的,也有希望早点退休的。

毕竟,大家还是要尊重科学的。



更新:

看的人很多,评论的人也多,就查一查数据来源。果然找不到原始数据来源。这里跟大家道个歉,没想到这图如此扎心。

我们打工人,还是要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财务状况,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才是幸福生活,以及较长寿命共同的密码。

这些因素和退休时间有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目前并没有找到足够权威的研究。大家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幸福生活。

找到了一篇比较较真的文章,大家可以看看。也摘录一个真实样本,说明男性ZF工作人员提前领退休金,确实可以小幅降低死亡率。

实际上,研究退休年龄和寿命的关系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因为无论研究覆盖的时间范围是多大,除非已经过去很久,永远有一些人“还来不及去世”。因此正确的变量不是“寿命”,而应该是“若干年内(比如5年内)的死亡率”
比如2013年,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Bloemen等三位学者,研究了提前退休对5年内死亡率的影响。数据样本是全荷兰人口。研究发现,由于荷兰政府2005年降低了领取退休金的年龄门槛,这一政策造成的提前退休,使荷兰男性退休后5年内死亡的概率降低了2.5个百分点。换句话说,这个大样本统计研究的结果,远没有“波音报告”的结果漂亮,但无疑更实际。而且这降低的5年内死亡率,主要体现的是大量政府工作人员提前退休后的结果,其他行业是否符合,尚不清楚。
“波音报告”中经不起推敲的结论之所以能影响力这么大,还是因为切中了人们的心理:没有人想在充满压力的职场中待那么久。根据合理推测,延迟退休很可能会导致压力变大,因此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但实际上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财务状况、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是影响寿命的更直接原因。
为了回应人们的这种焦虑,不是简单地调整法定退休年龄那么容易。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创新性地思考,为更多的人创造出充满成就感的、健康有保障的工作岗位,从而让更多的人充实投入工作、充分享受生活。当然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user avatar

新闻要连在一起看才有意思。

一边是60岁身体还是壮年

一边是60岁就要清退。

建议先掰头一下。

user avatar

60岁不能退休,是养老保险要赤字。不延后不行。

但是你人老不退不行,工作岗位有限,所以不让不行。

所以说什么都是虚的,综合结果就是60~65,你别拿退休金,别抢年轻人的工作岗位,其他随意。

user avatar

我本以为是为前段时间建筑行业清退的六十岁民工说话,但是一看这说法,一看这字词,还是把民工当成了耗材。

用不废就继续用下去。

这时候我心里全是怒火。

和那些被清退的农民工一样全是怒火。

根本没人考虑到,他们是父亲,是一个家庭里的顶梁柱。现在的真实情况是,很多父亲都在为进城买房的孩子付首付,还贷款。

反对那些清退六十岁以上民工的政策,因为他们并不是不知道享福,而是他们有很多地方需要钱。

user avatar

社保基金理事啊

那我翻译一下:60岁以后也应该继续缴纳社保,至少不应该领养老金

user avatar

只能说这个专家似乎是上流社会的人,靠着优渥的生活和优质的饮食质量各种保养延缓了自己的大脑衰老期。

实际上,正常的人类,到了一定的年龄,身体机能是肯定要衰弱的。有些人可能不到60都在面临老年痴呆的问题。另外,早期用脑过度,到了后期都有患上老年痴呆的风险。而且,体能上,也是不可逆的衰退的。

user avatar

其实我不知道延迟退休有利于发展,还是提前退休有利于社会发展。

咱就不说现在工作是劳动型还是知识型的,就是加班996现象都是挺普遍的,更何况有些行业根本不止996,对就算是知识型的,一个人每天工作12小时,累不累,对身体、体力消耗大不大,压力大不大。

现在公司,本来就一个人掰成3个人用,还延迟退休说60岁都嫌早,是不是会导致,更多的年轻人没有岗位去匹配。

智联招聘平台数据显示,3月,仍有41.6万2020届毕业生在求职,同时海归回国求职人数也大幅增长。“随着6月份毕业季来临,年轻人就业仍存在较大压力。”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张毅说。

据智联招聘人力资源顾问王一新介绍,与2019年相比,今年企业招聘人数和求职人数同比均上涨,但招聘人数涨幅低于求职人数涨幅。
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90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然而,今年新进入就业市场的年轻人远不止这个数目,还包括自考、函授等非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初高中毕业生,以及仍未就业的2020届毕业生。

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再加上疫情,毕业生找工作的环境并不好。延迟退休,会不会导致就业更加困难。



与其相对应的,全国已有多个地区发文进一步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年龄管理。

以及

人大代表建议弹性退休:45岁提前退休利于减少晚婚晚育、缓解少子化

2022全国两会进行时# 3月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孙维在谈到延迟退休时提出,可以推行更大尺度的弹性退休机制:例如,以现行的60岁为标准年龄,上下15岁浮动。这就意味着,要允许人在45岁选择提前退休。通过提前退休,能够增加年轻人的就业机会,有助于从减少晚婚晚育的角度缓解少子化,让更多的人早日回归家庭,从而恢复家庭对老人和孩子的抚养能力。

所以究竟是提前退休有利于社会发展还是延迟退休有利于社会发展?


另外,我们再看一下我们的平均寿命,

2020年10月28日,国新办举行“十三五”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情况发布会。从2015年到2019年底,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77.3岁,也就是说4年提高了1岁。
2021年3月5日消息,“十三五”期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77.3岁,提高了1岁。政府工作报告在“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概述中提出,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 。
2022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显示202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8.3岁。


我们的平均寿命大概就算他78岁吧,延迟退休,也就是退休以后身体好的话还能再活十年,如果工作时过渡操劳,压力过大的话,或许也就活个5年左右吧。

但我感觉现在年轻人加班、熬夜、吃外卖,工作压力大,90后不敢看体检报告的情况,多少身体都为工作报销了,

估计也就退休后活个5-10年吧,如果是健康的活着,没有病痛到还是好的。有病就另当别论了。

可能这就是活到老工作到老,而不是尽享儿孙之乐,颐养天年了。





我是觉得以现在年轻人工作时长和体力很难再延迟退休了。抖音@任海龙 凤梨(id:renhailong_1111)

他在郑州的一家印刷厂打过工。一天工作12小时,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000多元。他也卖过臭豆腐,在大学门口摆个小摊子,直到深夜才收摊回家。

这样辛辛苦苦积攒的一点钱,却因为帮助一个朋友化为乌有。

“卖臭豆腐的时候,一个朋友死缠活缠借钱,让我帮他贷款。他还不上,我只好帮他还。那时候我的收入也不稳定,老是还不上钱,越欠越多。”在一段短视频里,任海龙这样描述了那段经历。

那是从小就认识的朋友,任海龙从心底里想帮帮他:“每次都是债主逼上门了,他来找我,我又不忍心。我一直想拉他一把,结果一直都没拉动,还把自己陷进去了。”

他前后通过贷款方式借给朋友十几万元,朋友还了一部分,还欠了五万多元。任海龙每个月要还的贷款连本带利有五六千元,如果在淡季,工厂的工资根本不够。

还债压力很大,任海龙需要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他到大连的一家公司做起了打磨工,每月的工资,几乎全部用来还债。

“前年春节的时候,我连买火车票的钱都没有,兜里只剩两三百块钱。当时感觉太心酸了。”

他从没把这些事告诉过家里人,怕姑姑姑父年纪大了,听说他手里的钱都被借走了,还欠了很多钱,会着急难过。他努力按期还款,有时压力太大,就对着镜头讲出心事,发布在抖音上记录一下。

在抖音上发布那段广为流传的短视频前一两个月,他刚刚把贷款全部还完。那段时间厂里业务繁忙,任海龙常有加班的机会,每天算上加班费能挣300多块钱。

这么辛苦,却为300块满足,这样的青年真的能在60岁还有足够的体力延迟退休吗?

user avatar

懂了,原来辞退36岁的员工,是为了不浪费63岁的员工。

图片来自网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