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专家称新冠肺炎传播途径包括气溶胶传播,意味着什么?应如何防控?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新冠病毒的气溶胶传播”这个话题,以及它对我们防控工作意味着什么。我会尽量说得具体一些,让大家能更清楚地理解。

“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这意味着新冠病毒不仅仅是通过我们说话、咳嗽、打喷嚏时喷出来的较大飞沫(这些飞沫很快就会落到地上或物体表面)来传播,它还能通过更小、更轻的颗粒——也就是气溶胶——在空气中停留和传播。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有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他们在呼吸、说话、唱歌、甚至大声喊叫时,会从嘴巴和鼻子释放出含有病毒的微小水滴和颗粒。这些颗粒非常小,比我们的头发丝还要细得多。

飞沫传播: 就像你用力泼水,水滴会飞出去,然后落在附近的物体上,或者被别人直接吸入。这些飞沫比较重,传播距离相对短(通常在12米内)。
气溶胶传播: 就像你往空气中喷细小的水雾,这些雾滴非常轻,会在空气中悬浮更长的时间,而且可以随气流飘散到更远的距离。如果室内空气流通不好,这些带病毒的气溶胶就可能在空气中越积越多,形成一个“病毒污染区”。

所以,“气溶胶传播”意味着病毒颗粒足够小,可以在空气中悬浮一段时间,并可能随着空气流动传播到更远的距离,尤其是在室内封闭、通风不良的环境中。

这对我们防控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我们以往主要关注的“一米线”、“勤洗手”等措施依然重要,但在面对气溶胶传播时,它们的保护力会打折扣。气溶胶传播的挑战在于:

1. 距离不再是绝对的安全界限: 病毒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到2米之外,甚至更远。
2. 空气是“隐形的敌人”: 我们看不见气溶胶,也无法直观地感知病毒的存在,不像飞沫那样能直接看到。
3. 封闭、通风不良的环境风险更高: 这些地方是气溶胶最容易聚集的地方,大大增加了感染风险。

我们应该如何防控?

既然知道了气溶胶传播的特点,我们的防控策略就需要升级和补充:

1. 强化个人防护,特别是“武装到牙齿”:

戴好口罩: 这是最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选择合适的口罩: 建议使用医用外科口罩或N95/KN95级别的口罩。它们能更有效地过滤掉微小的气溶胶颗粒。
正确佩戴: 确保口罩完全覆盖口鼻,并且紧贴面部,特别是鼻梁处要压紧,没有缝隙。漏气的口罩等于没戴。
高风险场景必戴: 在室内公共场所(如超市、商场、医院、公共交通工具)、人群聚集的地方,即使不要求,也强烈建议佩戴。
保持手部卫生: 勤洗手(用肥皂和水,至少20秒)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尤其是在触摸公共物品后。
避免触摸眼鼻口: 减少病毒通过手传播的机会。

2. 优先改善室内通风,让空气“流动起来”:

开窗通风是关键: 这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日常通风: 尽量多开窗通风,哪怕只是短暂的几分钟,也能显著降低室内空气中病毒的浓度。
定时通风: 即使在天气不好或需要保持室内温度时,也要定时开窗通风。
对流通风: 如果条件允许,打开相对的窗户,形成空气对流,效果更好。
使用空气净化器: 在通风不便的情况下,使用带有HEPA滤网的空气净化器可以帮助过滤空气中的病毒颗粒。选择适合房间大小的净化器,并定期更换滤网。
公共场所的通风: 提醒管理方确保公共场所(如餐厅、办公室、教室)有良好的通风系统,并定期维护。

3. 保持社交距离,但要更“警惕”:

2米线依然重要: 尤其是在室外或通风良好的地方,它仍然能有效减少飞沫传播。
在通风不良的室内,距离可能不够: 在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室内,即使保持2米距离,气溶胶传播的风险依然存在。这时候,戴好口罩和保持通风就变得尤为重要。

4. 减少聚集,尤其是在室内:

避免不必要的聚集: 尤其是长时间、高密度的室内聚集活动,如室内聚餐、KTV、会议等,风险会大大增加。
户外活动优先: 如果一定要聚集,尽量选择在通风良好的户外。

5. 做好清洁和消毒:

清洁重点区域: 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门把手、电梯按钮、桌面等)进行定期消毒。
注意物品传播: 虽然气溶胶是主要关注点,但病毒也可能通过被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

6. 关注疫苗接种和加强针:

疫苗是重要的保护: 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感染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即便感染,也能帮助身体更快地清除病毒。
及时接种加强针: 随着时间推移,疫苗的保护力可能会有所下降,接种加强针能帮助维持和提升免疫力。

总结一下:

新冠病毒的气溶胶传播意味着病毒可以在空气中飘浮,并传播到更远的距离,尤其是在通风不良的室内。这要求我们除了继续做好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离这些传统措施外,更要重视室内通风。把窗户打开,让新鲜空气进来,把潜在的病毒“冲淡”或“排出”,这是应对气溶胶传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选择更高级别的防护(如N95口罩)在特定场景下也能提供更好的保护。

理解气溶胶传播,不是为了恐慌,而是为了让我们更科学、更精准地采取防护措施,在复杂的疫情面前,找到最有效的保护自己的方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科学解释太长,我做个形象一点的比喻

以前我们以为新病毒是飞沫传播,就类似于大嘴的E,是一喷喷一片,谁站他前面谁掉血。

但是这个气溶胶传播,就类似于炼金的Q,是走哪放哪,而且是经久不散的变态魔改版

即使他人已经走了,但你如果走到了他的病毒Q范围内,依然会受到感染而掉血,所以躲在泉水才是逆风局最安全的选择,硬刚必送。

最后希望大家做好防护工作,能不出门尽量别出门,保持身体健康,天佑武汉,加油。


ps:本答案只可做大致理解用,专业的医疗知识讲解还请大家移步楼下的专业回答~

user avatar

胶体(Colloid)又称胶状分散体(colloidal dispersion),是一种非均相均匀混合物。



胶体中含有两种不同相态的物质,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分散质),另一种连续分布的物质称为分散介质(分散剂)。

分散的一部分可以是由许多原子或分子(10E3-10E6个)组成的有界面的粒子,大小(直径)介于1nm到1000nm之间,也可以是没有相界面的大分子或胶束,前者称为溶胶,后者称为高分子溶液或缔合胶体。

因为病毒和细菌的体积很小, 所以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可以分散成胶体。

空气是一种连续分布的物质。

这样的病毒胶状分散体就叫 “气溶胶”( Aerosol )。



病毒滴度 (titre)

也即病毒的毒力,或毒价,衡量病毒滴度的单位有最小致死量(MLD)、最小感染量(MID)和半数致死量(LD50),其中以LD50最常用。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能使半数实验动物致死的病毒量。

然而,病毒对实验动物的致病作用不一定都以死亡为标志,例如以感染发病作指标,则可以半数感染量(ID50)测定;此外,当实验的材料是鸡胚时则用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或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表示;实验的材料是细胞时则用组织细胞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表示。




为什么 2003 年的沙士进入夏季就自动消失了呢?

很大部分原因是, 天气热了大家打开窗户通风。病毒气溶胶给通到大气里面, 稀释掉了。




应如何防控?

通风。最好是利用自然界的温差, 通风。当然, 密封的有条件的建筑物可以用大功率的风扇通风。怎么通风, 就不用教了吧?









////////////////////////////////////////////////////////////////////

散文很散, 敬请海涵。俺知乎阅读总量只有 0.6亿,远远未跨出一小步 (n<1亿)。才升10级人有点飘。盐值低迷(半年了还900+),草地匍匐50000米单膝跪求大家关注。

user avatar

现在看来我只服管轶,这几天才普及的内容,他在1月23日就说的清清楚楚了。

他没有含糊其辞,云山雾罩。

他说的没一句废话,都是最干的干货。

而这些干货对于他只是常识而已。

可惜有人并不喜欢听常识,变着花样骂他,说他是一天能对两次的(停摆)闹钟云云。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user avatar

不用风声鹤唳。

可以气溶胶传播,不一定到处都是病毒气溶胶。

武汉不说,目前我们看到的传播,还是密切接触的多。

如果那样厉害,一个感染,整个楼都跑不了,不是只有一个楼上的被感染了。

sars气溶胶大规模感染就是那一个楼。

如果气溶胶接触到就感染,那现在全球早就爆了。

应该是病毒达到一定浓度,被感染的人容易感染才会中招,飞沫和接触还是主要途径。

同电梯导致整个楼道感染,目前还没看到案例。sars时代北京有个大学有,但是不确定是气溶胶还是电梯按钮的问题。

去趟公共厕所就被感染的话,那整个武汉的医院所有人应该全部中招。

不是一个病人随便就能制造出传染性很强的气溶胶。

sars时代,是插管制造气溶胶导致大规模医护感染,医务工作者还特意手工造了一个防感染的插管小装置。

香港一个楼下水和通风系统有问题,导致大规模感染。

现在早发现,早隔离是对的,病毒生存时间有限,断开人。就很难传播开。

user avatar

话不多说,我把大家可能最关心的问题以问答的形式整理出来了,看完这个回答,你应该就明白了。


1. 什么是气溶胶?


简单地说,气溶胶是一些在空气中悬浮的超小颗粒,这些颗粒还可能引发疾病。


要了解气溶胶传播,有必要先解释下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是泛指易感人群吸入含有病原体的微小颗粒物。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到在说话、咳嗽或者喷嚏时,可以检测到亚微米、超微米级的更小颗粒。


由于对空气传播认识有这样的加深,科学家进一步提出气溶胶(aerosol)的广义概念:指悬浮在气体(如空气)中所有固体和液体颗粒(直径 0.001~100 微米)。


2. 气溶胶传播,对我们的威胁是不是很大?


要重视,但不必恐慌。


气溶胶虽然容易形成,但要感染人并不容易,而且我们还有措施预防。


四川大学李后强教授撰文表示,由于一般气溶胶颗粒比较大,通常大于 10 微米、50 微米以上的最多,一般的医用口罩就可以阻挡。


特别小的气溶胶微粒(半径小于 0.1 微米),重量轻,主要分布在高空(来自土壤的靠近地面),它们会随风飘走,被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气溶胶质点比表面能很大,又有电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坏,存活度不高。


对于非医务人员的普通人,在实际生活中,只有达到极高数量级的阈值,部分病毒才能由黏膜进入人体。


而通过气溶胶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毒,只有极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这样的病毒量,引发疾病的可能性不高。


3. 气溶胶存在于空气中,还能开窗通风吗?


对于一般小区的居民,能开窗通风。


要减少悬浮的气溶胶的影响,适当的通风措施是必要的。例如在建设医疗设施时,往往采用上进下出方式,替换房间内的污染空气。


但需要注意,气溶胶是有可能随空气流动的,由于气流方向不当,可导致污染气溶胶流向干净的区域。


如果有居家隔离者,必须单间隔离,或处在全屋出风的位置,公共区域或其它房间自然通风时必须关闭患者所在屋子门窗。


同时注意不要用风扇等高流速设备通风,以免引起湍流,让本已沉降的微粒重新悬浮。

如果在不通风的环境,尤其要当心气溶胶


不通风的环境中,包含病毒的气溶胶会在空气中停留很久。


比如,患者乘坐电梯后,电梯中就会有病毒的气溶胶,而由于空气流通较差,如果健康的人随后进入电梯,传染风险会增加。


所以,进入电梯的人都建议佩戴口罩,不能因为电梯里面只有一个人就不戴。


此外,含病毒的气溶胶可能沿中央空调系统、下水道系统等相对封闭的循环系统进入房间。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全空气系统的中央空调,不同房间内空气会交叉流动,容易造成交叉污染。


这类中央空调一般用于商场、机场、体育馆、礼堂、影剧院等场所,所以在疫情期间要停用。


为防止下水道的气溶胶传播,需及时给地漏加水,形成有效的堵塞,以免气溶胶逆行进入室内。防臭地漏可有效避免气溶胶逆行。


4. 还有什么措施能预防气溶胶传播?


关于这点,上海的发布会给了 7 个建议,做到「七个要」:


一要取消一切人员聚集活动,要劝阻重点疫区的亲朋好友来访;


二要常开窗,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三要做好日常家庭消毒:对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用 75% 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四要讲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弯曲遮掩口鼻;


五要避免空气和接触传播:家庭成员要避免接触可疑症状者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个人生活用品;就餐时,公筷分餐,快进食,少说话,相互交流不宜近,避免握手和拥抱,拱手微笑讲礼仪;


六要严格做好居家隔离:外来人员要配合相关调查,准确报告实情、主动接受隔离;需要居家隔离、观察的,应尽量与家人分住所居住,条件有限的,要分房间居住,单间隔离,同屋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员都要戴好口罩;


七要密切关注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自觉避免接触他人,佩戴好口罩后尽快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全力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Tang JW, Li Y, Eames I, Chan PKS, Ridgway GL.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aerosol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n and control of ventilation in healthcare premises.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06;64(2):100-14.

[2]Jones RM, Brosseau LM. Aerosol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 J Occup Environ Med. 2015;57(5):501-8.

[3]Tellier R, Li Y, Cowling BJ, Tang JW. Recognition of aerosol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us agents: a commentary.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9;19(1):101.

[4]cdc.gov/infectioncontro

[5]澎湃新闻《新冠病毒会通过气溶胶传播?专家:做好防护措施无需过度担忧》thepaper.cn/newsDetail_

本文经由 西部战区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连亨宁苏州市立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李勇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 周密审核

作者 程重生

责编 飞腾 Bruce

user avatar

1,中央空调绝对不能再开了,谁要开建议当场击毙!全新风可以多开,不混回风的。

2,口罩还是要戴的,虽然口罩其实已经保不了你了。起点作用是一点,仪式感也有助稳住心态。

3,楼层低的建议走楼梯,顺便减减春节肥,一举二得。楼层高的建议攒人品。

4,能自驾自驾,能打车打车。必须做地铁的,嗯,一路默唱好运来吧。

5,做人要有礼貌,讲品德,碰见咳漱打喷嚏的一定要让座,提前下车也是可以的。

6,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这病毒一个多月了,死了700人。这段时间里交通事故死了起码10000人。你只要还有勇气过红绿灯,就没必要过于畏惧病毒。

user avatar

大胆猜测一下:游泳眼镜要脱销了。


那些说加大门窗通风的,个人不建议。尤其是当前很多携带者没有集中隔离的情况下,在自家门窗通风效果不好,还会引发更多的感冒,降低免疫力,一般南方的暖冬,通风是为了吹走房间内的水汽,以及降低一下房间内体味浓度。

最好的方案:

家里开空气过滤器,有些有新风系统也行,配合紫外线灯(千万别告诉女同胞皮肤会变黑);

合适浓度的84、滴露水拖地,擦拭墙面和玻璃门窗等,提高室内空气中的消毒成分的含量;(尽量不太喷酒精,太危险;也尽量不要熏醋,因为没效果,还加大了室内酸度,在冬天不适宜。)

将新鲜洋葱切碎,放置于一些室内地点;

user avatar

简单点说,张三跟李四遇到了,张三是感染的患者,咳嗽的时候通过喷出的飞沫传染给了没有带口罩的李四,这点很容易理解。

而张三和李四根本就没见面,张三乘坐了电梯,在电梯里面咳嗽了,张三下了电梯,李四又来了,结果一看电梯里面没人,就赶紧摘下口罩透透气,结果李四就感染了。

而感染的原因,就是张三之前咳嗽,形成的气溶胶,病毒通过这种形式,哪怕张三走了,仍然在电梯里蹲守,然后就蹲到了李四身上。

其实我们作为普通人,不必太过紧张,最好的办法就是躲在家里,只要出门,尤其是去往密闭空间,一定要戴口罩,哪怕只有自己。

开窗通风还是需要的,除非有个病人故意对着你家打开的窗户咳嗽,绝大部分情况下,窗户外边的空气还是安全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