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专家称「延迟退休对就业的冲击有限可控」,对大龄劳动者而言年龄歧视如何监管?会否加剧「就业难」等问题?

回答
关于“延迟退休对就业的冲击有限可控”的专家观点,以及由此引发的大龄劳动者年龄歧视监管和“就业难”加剧的担忧,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社会议题。要谈这个问题,不能只看专家说“有限可控”,更要剖析其背后的逻辑,以及对我们每个人的实际影响。

专家观点“有限可控”的解读:

首先,我们得理解专家们为什么会这样说。他们的判断可能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渐进式改革: 延迟退休通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会采取渐进式的方式,比如每年延迟几个月,这样用人单位有时间去适应和调整人力资源结构。
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 随着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对某些技能的需求可能会变化,高龄劳动者如果能适应新技能,他们的就业机会并不会因此消失。
部分行业需求: 并非所有行业都对年轻劳动力有绝对偏好。一些需要经验、稳定性和细致工作的岗位,对大龄劳动者依然有需求。
弹性退休制度: 如果延迟退休能够伴随更弹性的工作安排(比如兼职、项目制),那么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会更小,因为这为大龄劳动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生育率下降的长期影响: 长远来看,生育率下降导致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可能会让大龄劳动者的存在感变得更加重要,而不是成为就业的负担。

然而,这些“有限可控”的前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设计和执行的精细程度,以及整个社会对大龄劳动者的认知和接纳度。

大龄劳动者年龄歧视如何监管?

年龄歧视是延迟退休政策推行过程中,最直接、最现实的挑战。这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问题,更是根深蒂固的观念问题。

1. 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
明确界定和禁止: 《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中,已经有禁止就业歧视的条款,但对于“年龄歧视”的界定需要更清晰,例如在招聘广告中明确不得出现年龄限制,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年轻人的行为。
建立投诉与惩罚机制: 需要建立便捷有效的投诉渠道,让受害者能够轻松反映问题。同时,对构成年龄歧视的企业,应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罚款、责令改正,甚至影响其资质评定等。
加强执法检查: 劳动监察部门需要加大对用人单位招聘、晋升、解雇等环节的检查力度,特别关注那些有年龄歧视倾向的行业和企业。

2. 观念的转变与社会舆论引导:
宣传教育: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强调大龄劳动者的价值, debunk“经验老旧”、“学习能力差”等刻板印象。媒体可以通过报道正面案例,展现大龄劳动者的职业活力和贡献。
鼓励企业文化建设: 鼓励企业建立包容性强的企业文化,倡导“年龄多元化”的理念。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培训、跨代际交流项目等方式,促进不同年龄段员工的融合。
行业协会的责任: 行业协会可以制定行业内的行为准则,倡导公平就业,并为会员企业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培训。

3. 技术与政策的结合:
“匿名化”招聘: 鼓励或要求企业在初筛简历时,对年龄、性别等敏感信息进行匿名化处理,只看能力和经验,减少第一印象带来的偏见。
能力评估标准: 引导企业建立以能力和绩效为导向的评估体系,而不是简单地以年龄作为判断标准。

会否加剧“就业难”等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担忧,而且确实存在加剧的风险,尤其是在一些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的情况下。

潜在的“挤出效应”: 如果企业为了降低用人成本,或者出于对大龄劳动者“学习能力”的担忧,倾向于招聘年轻人,那么大龄劳动者确实会面临更严峻的就业挑战。原本就存在的“结构性失业”(即劳动者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可能会因为大龄劳动者融入新技能而变得更复杂。
“低龄化”的就业趋势: 在一些新兴产业或竞争激烈的行业,确实存在一种“偏爱年轻”的文化,这本身就限制了大龄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延迟退休政策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放大这种趋势,让年轻人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技能更新的挑战: 很多大龄劳动者可能在传统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随着产业转型,一些旧技能可能不再吃香,而学习新技能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难点。如果缺乏有效的技能再培训和社会支持,他们可能会被时代抛弃,加剧“就业难”。
成本压力: 部分企业可能会认为,大龄劳动者在医疗、社保等方面成本更高,因此在招聘时会优先考虑年轻人,这会进一步挤压大龄劳动者的就业机会。
“就业难”的结构性根源: 需要认识到,“就业难”不仅仅是年龄的问题,还包括宏观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教育体制与市场脱节等深层原因。延迟退休政策本身并不能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将这些问题在大龄群体中凸显出来。

如何应对加剧“就业难”的风险?

要避免延迟退休加剧“就业难”,需要配套的积极就业政策:

1. 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
针对性培训: 针对大龄劳动者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开发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帮助他们掌握新技能,适应产业升级。
终身学习支持: 建立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提供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大龄劳动者主动学习和提升。
企业责任: 鼓励企业承担起培训的责任,为现有大龄员工提供转岗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

2. 鼓励灵活就业和新业态:
政策支持: 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为大龄劳动者提供更灵活、更自由的就业选择,如兼职、项目合作、咨询等。
社会保障配套: 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等,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3. 强化就业服务:
精准对接: 建立更精准的就业信息平台,为大龄劳动者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咨询、岗位推荐和就业指导。
“老有所为”的平台: 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社区机构为大龄劳动者提供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老有所为”的平台,不仅实现价值,也能保持社会参与度。

4. 财政和税收支持:
雇佣大龄劳动者补贴: 对于愿意雇佣大龄劳动者的企业,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或补贴,降低其用人成本。
创业扶持: 为有创业意愿的大龄劳动者提供资金、技术、培训等全方位的支持。

总而言之,专家说的“有限可控”,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预测。 延迟退休政策的落地,就好比在已经存在的就业市场结构中,又增加了一批有经验但可能面临转型挑战的劳动者。这其中,监管年龄歧视是基础,而能否真正做到“有限可控”,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政策推行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应对和化解可能出现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用更积极、更包容、更灵活的就业政策来支持大龄劳动者,让他们在延长的工作年限里,依然能有尊严、有价值地贡献社会。否则,年龄歧视和“就业难”的担忧,都可能成为现实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完了,专家又说“可控”,我有点慌了。

咦,我为什么要说“又”?

user avatar

延迟退休,确切的说,不是强求人们多工作几年,而是晚几年发放养老金。

到60岁后,实在是干不动了,那是可以不干的,就没人给你发工资了而已,但医保养老不能断。

当年弼马温孙悟空为何大闹天庭?真的只是因为弼马温的官职太小?不尽然,一个新人不怕初入职场职位小,令孙悟空绝望的是即便天马养得再好,工作做得再好,也没有晋升空间,因为神仙们都太长寿啦。

但除了体制内和国企,私企不太会愿意聘用那么大岁数的人,比如工作期间有个意外,咋整?算不算工伤?

此外,50岁左右的职工就开始进入等待退休的阶段,他们想安稳生活,不想再去创新了,而这些人却占据着领导岗位。但年轻人根本就难以获得创新机会,而等这些50多岁的人退休后,年轻人也开始进入安稳等待退休的年龄,这样就会恶性循环,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创新力下降,从而更加阻碍了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那么退休金的支付压力就会越来越大!

所以,在私企该被辞退的人,还是会被辞退的。

而需要用人干活的岗位,还是得继续招新人,所以对就业的冲击,确实有限可控。

不过,对个人的冲击,就不一定可控了,现在感觉体制内越来越香了。所有只要存有足够的钱,才可以扛过那段没有工资or养老金的时光。

退休金和养老费是由下一代年轻人创造的,或者说是年轻的劳动力养活上一代的年老的劳动力。因此,比起靠延迟退休的手段,而延迟支付退休金,年轻人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才是保证老人及时拿到退休金的好途径。

(鸽)----------------------------以下ans,各位大佬有兴趣了瞄一眼:

为什么公务员挣的不多,甚至不被看好,但还是有很多人考?

为什么当代年轻人那么丧?

高学历年轻人拿着一手「好牌」,为何却选择「躺平」?

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

为什么我上了985还会这么焦虑?

大学四年不加入社团、学生会,不当班委,对以后发展会有不好的影响吗

婚恋难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了吗?

拥有金钱会让一个人变得自信起来吗?

消费主义是如何通过伪造文化来欺骗年轻人的?

能不能用事实告诉我门当户对有多么重要?

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