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新干线对日本保留了很多桃源一样的乡村有哪些影响?

回答
日本新干线,这条织就日本经济命脉的高速铁路网络,在以其极高的效率和便捷性连接起都市圈的同时,也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日本那些隐藏在群山之间、海湾之畔的“桃源”般的乡村。这种影响并非简单的“便利化”或“疏离感”,而是伴随着复杂的情感与现实的交织,共同塑造了这些乡村的现代命运。

首先,新干线的出现,无疑为这些“桃源”带来了 前所未有的“可见性”和“可达性”。在此之前,许多乡村地带,尤其是那些远离主要交通干线的深山小镇,对于都市居民而言,要么是难以企及的遥远之地,要么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抵达的目的地。新干线,如同巨龙般蜿蜒穿梭于日本列岛,将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桃源”与繁华都市瞬间拉近。

想象一下,从东京出发,乘坐新干线只需两三个小时,就能置身于京都郊外那幽静的茶园,或是抵达北海道那片被雪覆盖的原始森林。这种“近在咫尺”的感觉,极大地降低了人们前往乡村旅游的门槛。过去,人们可能只会在假期长假,或者有特定目的时才会考虑远行。但现在,一个周末,甚至是一日游,都能轻松实现一场乡村体验。这直接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因为新干线车站的设立或靠近,一夜之间成为了热门旅游景点。

这种可达性的提升,也改变了乡村的 经济生态。大量涌入的游客,为当地带来了消费和就业机会。传统的农产品,比如地方特色的水果、蔬菜、海产品,不再局限于本地市场,而是通过新干线快速运往大城市的餐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一些拥有独特手工艺的村落,其产品也通过更便捷的物流,找到了更广阔的市场。民宿、特色餐厅、体验活动等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人口外流而导致的经济萧条。

然而,这种“可见性”和“可达性”并非全然是福音。随之而来的,是对乡村 原有生活节奏和文化肌理的冲击。当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轻易地抵达这些“桃源”,曾经宁静祥和的氛围,不可避免地会被打破。尤其是在一些以自然风光或古老传统为卖点的乡村,人潮涌动带来的嘈杂、对环境的潜在破坏,以及消费主义的侵蚀,都在悄悄改变着乡村的“原貌”。

许多当地居民,尤其是那些习惯了慢节奏生活的老年人,可能会对这种变化感到不适。他们珍视的宁静、邻里之间的熟稔,在蜂拥而至的游客面前,显得脆弱不堪。一些曾经只属于当地人的私密景点,如今也挤满了拍照打卡的游客。这就像一颗精美的古董,被频繁地拿出来展示,虽然证明了它的价值,但也让它失去了曾经的“原汁原味”。

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 人口结构的变化。新干线不仅带来了游客,也为一些渴望逃离都市喧嚣、寻找更宁静生活的人们提供了可能。一些都市的年轻家庭,或者希望退休后能有一个更舒适生活环境的人,会选择在新干线沿线的乡村购房或定居。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为乡村注入了新的血液。

但这种“回归”并非总是理想化的。新涌入的居民,其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对社区的期望,可能与原有的居民存在差异。如何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融合,避免形成新的隔阂,是乡村发展需要面对的挑战。同时,新干线也可能加剧 “被选择性疏离” 的现象。那些远离新干线车站,或者交通不便的乡村,反而可能因为无法享受新干线带来的便利,而被进一步边缘化。它们可能难以吸引游客,也难以吸引新居民,经济活力和人口数量可能会加速衰退,真正沦为“被遗忘的角落”。

另外,新干线带来的 “城市病”的蔓延 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侧面。随着交通的便利,一些在城市中常见的商业模式、生活习惯,甚至是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高房价、竞争压力等,也可能随着人口的流动而被带入乡村。曾经“淳朴”的乡村,也可能面临着如何平衡现代化进程与保留自身特色的难题。

总而言之,日本新干线对“桃源”般的乡村,是一种 双刃剑 式的影响。它如同巨大的磁场,将原本相对隔绝的乡村重新拉入现代社会的轨道,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也提供了更广阔的文化交流平台。然而,它也带来了对乡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对自然环境的潜在威胁,以及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挑战。

那些曾经的“桃源”,在时代的洪流中,不再是永恒不变的风景。它们在接受新干线带来的便利与活力时,也在努力地寻找着 如何在拥抱现代化、连接世界的过程中,不失去自身最宝贵的宁静、淳朴与独特魅力。这种探索,正是新干线在日本乡村留下的最深刻,也最复杂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里再来回答一个日本新干线相关的问题。火车这东西只是我个人爱好,和专业的不能比,自己是学地理的,多少也和火车有那么丁点儿的联系,就用业余的知识+业余的描述来回答下好了。以下基本上基于历史的叙述,没有太多的分析内容,请大家当历史故事看。


总的来说,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所以下面我用日本长野县轻井泽町的例子来说明。


轻井泽町广义上来说横跨了长野和群马两县,1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住了两万不到的人口,是一个典型的日本迷你城市。现在如果提起轻井泽,基本上都是和旅游二字挂在了一起。确实,因为地形和气候原因,轻井泽在夏天还能保持凉爽的气温和适宜的湿度,再加上城镇在群山之中,风景优美,所以变成了首都圈人民的避暑胜地。尤其是长野新干线开通后,这里的游客激增。←突然间切入了这个话题,新干线开通了,来轻井泽的游客多了。本是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结果因为新干线的原因,被人发掘了?当然没有那么简单。



红点是轻井泽町所在位置




下面要从轻井泽第一次“正大光明”出现在日本历史上的时期开始说起。时间追溯到300多年前的江户时代,那个时代自然是飞机火车汽车都还没在日本这块土地上出现,地区和地区之间的联络完全依赖徒步和骑马,虽然也有船运,但是大多还是依赖地面公路。所以,修路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要说两遍!秦始皇刚上任一开始做的几件事就包括修路,修了路政令通达,也方便调拨军队。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应该也挺有名。


首先,修哪里去哪里的路?这个很好解决。德川家康夺取日本天下后,把日本首都迁到了江户,也就是现在的东京。那之前首都在哪里?嗯,是京都。所以自然东京和京都之间的交通需求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大。决定了,就从东京修到京都。

****************************************************

勘误

张明月

江户时代日本的首都还是京都,只不过行政中心在江户罢了~


谢谢指出~

****************************************************

在这里插一句,我不知道参觐交代在这里面起了多少作用,毕竟每年都要让地方的诸侯上京任职,既然要他们更加方便的来东京,为了这件事还是把路修好一点的可能性很大。再补充一下参觐交代:德川搞定日本坐稳天下后,为了稳定各地方的诸侯臣子,规定每一年(历史课忘记了,好像偏远地方是每两年或每三年?),所有的地方上的大名诸侯必须前往江户,在幕府里担任职务一段时间,然后再返回自己的属地当自己的山大王。当然这件事一开始是一些地方诸侯为了讨好幕府而进行的自发行为,后来幕府发现这样做能很方便的笼络、控制各诸侯(毕竟一年365天,那时候全靠脚和马匹走路,诸侯们从自己所在地方到江户,光路上就要花上不久,再在幕府内任职,这样一来一年里没什么时间能呆在自家花园花天酒地,更没空萌生某国叛变之心)这个由下而上的自发行为演变成了自上而下的强制制度。所以每年无时无刻都有无数的地方诸侯来来回回的在日本这篇土地上奔波,修路自然变得很重要。


然后,怎么修?日本本身又是一个迷你岛国,国土大部分面积都是山区,修路这件事自然很麻烦。那个时候并不是现在这样修路修到山脚,大家拿起铲子(哦不对是盾构机)把山挖出个隧道来就能解决的,所以公路的走线变得非常的重要。就像现在修高速公路一样,那个时候要修条大路,也是需要挺慎重的决定。

略过复杂又无关提问人问题的选路过程,下面直接跳出结论:

当时就是修了这五街道的路。大家可能最耳熟能详的,东海道(东海道新干线东京-新大阪,听到过好多次了吧..)对,就是沿着太平洋一路从东京通道京都。修公路是个很神奇的事情,你会发现修完路,很多城市的命运都不一样起来了,而且公路的走线是一直会影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比如说当初日本国铁造铁路的时候,如果你研究过日本电车线路,你会轻松发现这些道路的走向和现在的东海道本线,中央本线,高崎线,信越本线、日光线、东北本线几乎一模一样。




话题走远了,回到轻井泽。当初轻井泽就是一个被五街道之一的中山道经过所眷顾的地方。说眷顾,是因为确实中山道修好后,给轻井泽带来了新的春天。古时候人们长途跋涉,不可能在一天内就抵达自己的目的地,必然要在沿路一路吃饭住宿。轻井泽就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宿场,人多了,自然这个地方也火了起来,人口跟着增加,经济开始发展,大家生活水平也上去了。

这里要插一句,沿路那么多村庄,为啥就轻井泽火起来了?这里要说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从三百年前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今天,那就是地理环境。





上面是轻井泽附近的地形图,如果完全没有地理概念也不要紧,稍稍说明一下就能看懂。

绿圈是轻井泽町,蓝色是中山道走向,而橙色框,就是要注意的地方,碓冰峠。

橙色框内有一条白色虚线,这是群马县和长野县的分界线,可以看到分界线左面还是淡色,右边就变深了,简单来说那就是左面是相对平坦的平地,右边是陡峭的山地,对于建路非常不友善的极度险要的山区地带。借用一下铁道知识,从碓冰峠山下的横川站到山上的轻井泽站,勾配达到了千分之66.7,意味着火车每前进1000米,铁路线的海拔上升了66.7米(反方向就是下降66.7米)。火车走的几乎是直线,但是如果是人走的中山道,那必然是非常险要陡峭的盘山公路。所以江户时代来往的人们,都会选择在轻井泽休息后再过碓冰峠,或者上完碓冰峠在轻井泽休息。


偷偷的拿自己拍的图晒一下...几乎是在同一个地方的两块相背的牌子...顺带一提,轻井泽背后的山就是下半部分图片里的浅间山,海拔2568米,是坐活火山,风景确实壮阔秀丽。再顺带一提,长野新干线的车号就是拿这座山命名的,东海道新干线有希望号和光号,长野的叫あさま浅间号...


这样看来,碓冰峠是不是有点像陶渊明桃花源记里写的地方?世外桃源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与世隔绝又风景秀美。待我复制粘贴一段: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不就是楼主问的桃源一样的乡村么,所以轻井泽拿来当这个例子太合适了。

继续回到问题上来,总结一下上面这段话的内容就是,轻井泽本来是一个像世外桃源的地方,但是因为通了中山道,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但是楼主问的是通了新干线,好像有点偏题了?当然没有,因为轻井泽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太太太典型的例子了,后面的故事还有很长。请喝口水继续看第二部分。






江户时代火了一把的轻井泽,在幕府末期和进入明治时代后初期就衰退了,这些原因很多重,而且牵扯太多历史,超出了我的范围,所以我就说些我知道的。

一是明治时代做了废藩置县,也就是相当于消除了诸侯的概念,取消了封建制度。自然,江户时代的参觐交代制度自然也不复存在,少了那么多大队人马在路上奔波,轻井泽的生意肯定受到了影响。还有一点,是我个人的臆断:东海道和中山道相比,明显东海道的线路设置合理程度和沿线发达程度大于中山道的,中山道的客流越来越比不过东海道,中山道沿线的发展也受到限制。越受到限制,越不发达,越难发达,中山道就进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时间拉到当今现在,中国人有多少听到过东海道这个词?又有多少人听到过中山道这个词?可能这就是差距吧。所以,轻井泽就跟着中山道一起慢慢衰退了,轻井泽又有点变成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


时间轴继续向现代靠拢,一个很重要的人出现了:加拿大人Alexander Croft Shaw。这人1873年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了日本,做了很多有助于加拿大和日本两国交流的事情。具体做了什么交流工作不是重点,重点是他就有点像当了陶渊明,作为一个外人,在1886年“一个不小心”到了轻井泽这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他发现轻井泽这个小高原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个旅游度假圣地,回东京之后他就把这个地方宣传出去了。这是个什么样的宣传?稍微夸张的比喻一下,那就是19世纪末去过日本的西方人人很少,然后一个身份地位很高的西方人去了日本后回来写了本旅游攻略,把轻井泽一顿夸,说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理所当然的,轻井泽真的在这之后火起来了,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加拿大人。100多年后的现在,轻井泽人也没有忘记这片恩泽,在轻井泽给他修了雕像,还弄了个小寺庙供着他。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那就是1893年,从东京(严谨点说是高崎站)前往长野的火车线路全线打通。其实除了轻井泽-横川这段地势险要、铁路建造难度极大的区间,其余线路都是在五年前就开通了(可见轻井泽-横川这地势有多么糟糕、轻井泽作为江户时代的宿场有多重要)趁着1886年那个加拿大人的宣传,轻井泽在1893年后彻彻底底的火了。需要提出的一点是,这地方是全日本为数不多,能如此被西方人所欢迎的旅游景点,当然日本本地人也是很喜欢这个地方。

轻井泽在这之后基本上就一直火的不行,直到今天也是。是不是又偏题了?没有,接下来要慢慢说到新干线了。

现在把时间定在1893年,东京-长野火车线路全线打通的这个点。当初建造的这条火车线叫信越本线,是连接群马县高崎站和新泻县新泻站的一条重要铁路干线。因为东京至高崎的线路早就通车,所以理论上这条线路可以从东京出发,一路经过高崎、横川、轻井泽、上田、上野一口气坐到新泻。而上文中的横川-轻井泽段,是接下来叙述的重点。



现在来看一下普通的地图,请在图里分别找到轻井泽、横川这两个车站,还有图当中国黄色扭来扭去的中山道,蓝色的是信越本线的大致走向。这里要好好的写一下横川这个地方,横川和轻井泽的兴衰历史,可以完全的回答楼主的问题。

为什么横川站那么重要?因为这是上山前往轻井泽前的最后一站。希望读到这里你还记得我刚才说的勾配概念,千分之66.7,前进1000米的同时上66.7米的坡,相当于爬了20层左右的高楼。坡陡成这样,已经超出了普通火车的上坡能力。火车很矫情这点坡也上不去?绝对上不去,还要考虑到下雨天和下雪天铁轨的摩擦系数变化导致容易车轮打滑和溜车进而引发更大的交通事故,这段路一般的火车肯定上不去。

1888年信越本线除横川-轻井泽外开通的时候,横川-轻井泽其实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通了,而拉火车的不是火车头,而是马匹,这段路叫碓冰马车铁道,靠马拉火车其实效率很低,成本很高,自然不会长久。火车开到横川,换成马拉,再上到轻井泽这种模式也就存在了五年。

1893年,横川-轻井泽就真的通火车了。但是坡太陡的问题那时候还是没有解决,所以这段区间采用了齿轮轨道,见下图。

两根铁轨中间再加个齿轮,火车卡住齿轮,靠齿轮转动的力量往上爬坡,这样就能保证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驱动火车上陡坡了。但是这样的齿轮火车和一般的火车结果完全不同,也不能共用铁道,所以从东京去轻井泽的人还是得在横川站下车,换成齿轮火车上山。


***************************************************************************************************

果然错误好多...补充一下 来自

@自由Ga丘

的拍砖。确实这里我没仔细去查史料,但是总体来说不影响我用轻井泽来阐述答案这个方法。

自由Ga丘

纠正你一个历史错误,信越本线横轻间最早是蒸汽机车牵引,牵引质量限制72吨限速25km/h,而到ED42齿车是1934年的事情了

****************************************************************************************************


1963年,铁路电气化时代其实在这之前到来了,但是直到1963年,横川到轻井泽区间才改为电气化。从这里我要改口说“电车”而不是“火车”了。信越本线全线通电,东京可以坐电车到轻井泽了。但是同样的,陡坡这件事还是没有解决,新一代的电车自身动力还是不能自己上山,但是这里换了个新的方案:电车开到山脚下的横川站,然后在这列电车后面上再挂两节电气火车头(专业点,机关车)推着上山,事情就解决了。

从很古老的视频里截出来的...总之,东京来的电车到了横川必须停车,加挂火车头才能上山。同样,下山的电车到了横川也必须停车,松开那两节火车头再去东京。(绿色是原本的电车あさま号←对,以前特急列车叫这个名字,后来长野新干线也继承了这个名字。后面深色的就是新挂的机关车)

说啊说,话题又好像有点偏了。上面这段我一直在强调一个地方,那就是横川。横川在群马县安中市松井田町,是个非常偏僻的小站,周围居住的人口也很小。本来轻井泽火起来了,和十几公里外的横川应该一点关系没有,但是从1863年通火车到1997年这段时间内,横川站靠着轻井泽是赚足了风头。可以说,1863年前横川也是个像世外桃源的地方,但是因为轻井泽的原因,来横川的人也多了。




峠の釜めし,国内的话可能只有日本铁道迷才知道,但是在日本,峠の釜めし是非常有名的站弁,说中文,就是站台上火车里卖的盒饭。这是横川站自己结合当地食材设计的盒饭,因为100多年来去轻井泽的车必须在横川站停车,既然离目的地还尚有一段路,既然要在横川换车、等车,那就买份美味的盒饭来填下肚子吧。峠の釜めし就是跟着这个火起来的,同理还有横川地区特产的酱瓜等土特产。吃完峠の釜めし,底下留着的益子烧(就是盛饭的碗)可以拿回家继续利用...

所以,横川作为本来一个很世外桃源的地方,因为十几公里外一个世外桃源火了起来,自己也跟着火了起来。





喝口水,进入轻井泽故事的最后一段。同历史上的轻井泽一样,横川站也不是一直保持着繁荣。1997年,长野新干线开通了,这是对横川站一个致命的打击。

看一下长野新干线的走向,和之前信越本线的走向几乎一模一样,从高崎出发(之前有东北新干线联结东京和高崎,新干线从东京出发可以直达长野)。有什么不对了吗?嗯,横川站不见了。高崎出发后是安中,之后直接就是轻井泽了。



绿色:轻井泽站,横川站。深蓝色:长野新干线走向。淡蓝色:信越本线走向。

长野新干线彻彻底底的解决了横川-轻井泽的问题,那就是直接从东边安中站开始挖了条隧道一口气直接到了轻井泽。依靠新干线强大的动力和重新设计的隧道线路走向,陡坡的问题不复存在。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奔驰在长野新干线上的E2系新干线(就是中国从日本川崎重工引进的动车组原型)还利用了线路需要长距离下坡长时间刹车的特点,在列车上安装了再生制动模块,利用刹车的热能转化成电能再次利用。不得不感叹一句,曾经费尽周折解决不了的上坡,现在还被利用产生电能。

***********************************

对于再生制动的技术细节,有评论进行了改正

闻亦寒

非常精彩,非常感谢。说个小瑕疵,再生制动原理是通过电机直接把机械能(陡坡下坡是重力势能,高速情况下减速是动能)转化成电能,没有经过热能这一步。和电阻制动相比,再生制动在电机这部分是一样的,都是使电机工作在发电机状态输出电功率,只是前者将电功率消耗在电阻上(最后还是热能浪费掉了),后者通过变流装置(同时也是电机驱动装置)将电能回馈回接触网。再次感谢精彩回答。

***********************************



1997年长野新干线开通同时,考虑到横川-轻井泽区间高昂的运营成本和有限的客货运输需求,该区间被彻底废止,改由收费的JR摆渡巴士走中山道联络两地,信越本线变成了中间截断不通的线路。横川站丧失了一百多年来存在的意义,变成了一个不能再普通的地方小车站。拿数据分析一下的话,近三年平均每日进出横川站的乘客数是300人不到,利用新干线进出轻井泽站的人是2500多人,也就是说本来这2500人都有可能经过横川站,但是现在都去搭了新干线抵达了目的地。这种算法不科学也不严谨,但是粗略的还是能体会到横川站的地位下降是多么之大。


还有受到影响但是影响有限的松本站。原本东京出发前往长野,一是可以走信越本线(图中蓝色线路)还有个选择是走途径甲府和松本的中央本线+篠ノ井线(图中红色线路),但是长野新干线一开通,松本一下子失去了大量客流。




长野新干线开通后天险变通途,从首都圈东京前往轻井泽仅耗时1小时10分钟左右,使得东京前往轻井泽一日游变成了可能,轻井泽的旅游发展迎来了中山道设立、加拿大传教士宣传和新干线开通的第三春,从无人寻觅的世外桃源变成了日本闻名的避暑胜地。而横川,在中山道发展时期还默默无闻,铁道大发展的100多年来里变成了举足轻重的转乘站,又在新干线开通后变成了默默无闻的普通车站。

=================

补充一下来自评论的牛逼的打BOSS比喻...

网友请求我匿名了

轻井泽现在也挺像世外桃源的,坐汽车去的感觉尤其明显。翻山越岭,一路荒芜人烟之后突然有个特别热闹的小村子,里面甚至还有outlet……跑题了,不过我一直觉得这地方(尤其是古代)跟打boss前的存盘点儿的作用差不多。

==================

然后回忆下我当初去轻井泽,因为功课没做好,差点在没GPS的山里从轻井泽一路沿着中山道走下山到横川...至今记忆犹新...

==================




结束轻井泽这个案例,其实开通新干线进而改变一个城市、村庄的命运的例子非常多。这里简要说一下北陆新干线的问题。不过已经写了好长了,读的也老腻了,这段不看也行,当然看了更能理解这个问题。日本电车迷可能会觉得下面都是老无聊的叙述,没听过这个故事的话可能还会觉得挺有趣。


图中黑色圈出来的是日本北陆地区两个大城市,金泽和富山。(福井也算北陆,但是考虑到福井地理位置过于接近大阪,所以排除在这里的讨论之外)

金泽和富山往来东京,除了飞机和大巴,电车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客流。现阶段,大多数从北陆去东京的方法是,先坐北陆本线特急(图中绿色线路)到达上越,然后穿过北越急行北北线(图中红色线路)到达越后汤泽,再转乘上越新干线(图中深蓝色线路)直达东京。

但是北陆新干线(图中粉色线路)即将开通,再接上淡蓝色的长野新干线,以后北陆地区可以不用转车,直接到达东京。这意味着,从上越到越后汤泽这段红色线路将损失极大的客流。

补充一下,红色线路是北越急行公司的北越急行北北线,超级绕口,说明一点:这条线路不是JR公司所拥有,而是地方私铁。同轻井泽一样,这条红色线路经过了很多地质条件相当复杂的山区。最著名的锅立山隧道,10公里长,从1973年开始花了22年才打通,22年里九名施工人员死亡。直到1995年打通后,随着科学和地质考察技术发展,才确认到锅立山及其附近山区是泥火山地质,山土中富含各种可燃易爆的物质,最一开始用爆破法通隧道,相当于拿着火柴去点汽油桶。(呼应一下前文拿起铲子就挖隧道。。。)

但是无论付出多少代价,这条线路还是在沿线居民的强烈意愿下开通了,而且开通后确实天险变通途,从上越地区前往东京地区变得异常方便,因为路线一头连着上越新干线越后汤泽站,只要上了北北线坐到越后汤泽,就能上新干线直达东京。

有趣的是这样重要的一条线路竟然不是JR拥有,而属于地方私人。所以每次当JR从金泽、富山开出的特急列车“借道”走过北北线把乘客拉到越后汤泽再上新干线的时候,北越特急公司都会问乘客收路费。其实北越特急公司单纯只是提供了保养和提供线路的职责,但是收来的钱真是不得了的多,堪称投资回报率最大的私铁。

******************************************************************************

勘误来自微博@

天婦羅漢果

: 北越急行是新潟県出资 占了65%地股份

******************************************************************************

但是,但是,但是,北陆新干线开了,北越急行是不是就挂了?显而易见,是的。跟着挂的还有上越新干线的越后汤泽站,但是越后汤泽本身就是温泉和滑雪胜地,车站接收北陆地区转车去东京的客流只是顺手之举,无关痛痒。对于JR来说北陆新干线开通更是好事,不用再借道北越急行北北线把人从北陆拉到东京,自己当车夫,辛苦钱给北越急行。



再晒一下自己拍的照片,越后汤泽站,站台上的盒饭贩卖店,打烊中。说这个案例是因为去年自己走了一下这条路,特别有感触。

所以北陆新干线开通后,对北北线沿线车站及村庄和北越急行公司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没有开通,有可能开通了以后大家发现和我说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事先声明)



基于楼主问题上的延伸,我们人类在交通工具上的发展历史一直和人类作为整体的发展历史互相影响。去看一下美国洛杉矶的城市规划,除了市中心有少量公共交通,大家完全依靠汽车出行,因为美国汽车产业发达,出行成本合理,大家都愿意开汽车而不去坐公交车,洛杉矶也被誉为“车轮上的城市”。城市的发展也就像摊大饼,从市中心展开越摊越大,只要保证公路发展发达,城市秩序也能维持。再看一下美国铁路的发展史,由上世纪的极度兴盛,到现在极度衰落,其中不仅有因为到公路和飞机的打击,美国政府的政策也影响到了美国客运火车的地位,很多火车线路沿线小城市也经历了一番兴衰起伏。



写到这里,举了三个实例,把楼主的问题解答了。再结合前几天我写的,

大陆没有把高铁车站建在市中心,而日本则把新干线车站建在最繁华的地方,这个说法属实吗?

作为全文归纳,我总结一下这个问题的回答:

新干线的开通对于村庄,有的产生了集聚效应(如轻井泽),有的进行了“毁灭性”打击(如横川站、北越急行北北线),有的没有任何效应(如我前几天写的回答里,七户十和田站)。


欢迎大家拍砖评论,总之研究这些单纯是我爱好,如果有懂行的发现我哪里说的不对,请一定要指出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新干线,这条织就日本经济命脉的高速铁路网络,在以其极高的效率和便捷性连接起都市圈的同时,也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日本那些隐藏在群山之间、海湾之畔的“桃源”般的乡村。这种影响并非简单的“便利化”或“疏离感”,而是伴随着复杂的情感与现实的交织,共同塑造了这些乡村的现代命运。首先,新干线的.............
  • 回答
    新干线与和谐号:硬币站立的秘密,藏在轨道与列车的细节里你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在日本乘坐新干线,想用一枚硬币来测试列车平稳性时,却发现它很难直立?而在中国的高铁,尤其是和谐号,很多人都能轻易地让一枚硬币在车厢里挺立上好几分钟,甚至更久。这其中的差异,可不是什么玄学或者运气,而是隐藏在两国轨道交通发展思.............
  • 回答
    《魔法少女小圆》(以下简称《小圆》)和《新世纪福音战士》(以下简称《EVA》)这两部作品,堪称日本ACG界影响力的双璧。它们不仅在日本本土掀起了巨浪,更像两股洪流,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ACG文化版图。它们的影响力并非简单地体现在销量或收视率上,而是更深层次地触及了叙事手法、主题挖掘、哲学.............
  • 回答
    要让日本增加对新冠的检测,需要从多个层面着手,并辅以细致的策略和执行。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增加检测点的数量,更涉及到检测的普及性、便捷性、有效性以及民众的接受度。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方面,可以帮助日本更有效地提高新冠检测率:1. 扩大检测的可及性,让检测“触手可及” 社区化、分散化检测点: 当前,一些检.............
  • 回答
    日本一名出租车司机确诊感染新冠肺炎,这无疑给日本当前本就十分微妙的疫情形势带来了一抹不祥的阴影,其潜在影响不容小觑,甚至可能对整个疫情防控的走向产生微妙而深远的变化。首先,让我们聚焦这名出租车司机本身。出租车司机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与社会大众接触的频率和范围都极其广泛。他每天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
  • 回答
    中国向日本紧急捐赠新冠肺炎核酸检测试剂盒,无疑会对日本的疫情控制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帮助,尤其是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一、提升检测能力,实现早发现、早隔离: 扩大检测规模,降低漏诊率: 核酸检测是确认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标准。拥有充足的试剂盒意味着日本可以大幅增加检测的数量。这有助于在更广泛的人群中进行筛.............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尤其是在两国关系这个敏感且复杂的议题上。日本新任驻华大使的这番话,表面上看是希望中方“好好研究”,但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和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一、 数据本身与解读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中国人对日好感度提升,日本人对华却下降”这个结论是基.............
  • 回答
    .......
  • 回答
    菅义伟当选日本自民党总裁并即将被指名为新任首相,无疑是日本政治格局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日本国内和国际形势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 菅义伟当选日本自民党总裁及被指名为新任首相的背景安倍晋三在2020年8月28日突然宣布因健康原因辞去首相职务,这为自民党总裁选举的提前举行创造了条件.............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检测是否没有意义”这一说法,在日本确实存在一部分网友持此观点。要深入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检测的根本目的与现实情况的落差首先,我们要明确新冠病毒检测的初衷是什么。它的主要目的是: 诊断个体感染: 帮助确诊患者,以便及时获得治疗和隔离,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
  • 回答
    日本近期多位声优确诊新冠,这无疑给蓬勃发展的动画产业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挑战。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前期制作到后期宣传,甚至是整个行业生态,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首先,制作进度受阻是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影响。 配音环节停滞或延误: 声优是动画配音的灵魂人物,他们的工作是整个动画制作流程中非常关键.............
  • 回答
    日本宣布禁止所有外国旅客入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充分体现了各国在面对奥密克戎变种时,在防控策略上的高度警惕和不确定性。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奥密克戎变种对各国的影响,并解释为什么日本会采取如此极端的措施: 一、 奥密克戎变种的出现与特性奥密克戎(Omicron)变种在2021年底被世界卫.............
  • 回答
    新冠疫情对老年人的冲击之大,这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然而,将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视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契机”,并寄望于某些国家(如欧洲和日本)“不重视”就能自然“解决”老龄化,这种想法未免过于简单化,甚至是有些残酷了。首先,我们要明白老龄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
  • 回答
    东京新一轮紧急状态下的奥运会: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盛会日本政府即将宣布东京进入新一轮紧急状态,期限暂定到8月22日。这一消息,无疑给原本就风雨飘摇的东京奥运会蒙上了一层更加浓重的阴影。考虑到目前的疫情形势以及对奥运会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一事件。新一轮紧急状态的背景与影响:首先,我.............
  • 回答
    关于日本近期发现的新型新冠病毒变异株,确实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初步了解下来,这是一种在日本国内首次发现的变异株,目前的感染病例数量虽然不算特别庞大,但增长的趋势还是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的。这种变异株的主要特点和潜在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病毒变异是新冠病毒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其.............
  • 回答
    这几天,关于日本发现并传播变异新冠病毒的消息,着实让大家揪心。尤其是国内疫情刚看到曙光,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往前走的时候,这个消息无疑又像一盆冷水,提醒我们疫情远未结束,而且病毒的“变脸”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首先,咱们得搞清楚,这个日本发现的变异病毒,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据报道,这个变异株在日本国.............
  • 回答
    新冠肺炎对发达国家老龄化影响的讨论,特别是是否对西方国家和日本“是件好事”,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将任何大规模的生命损失视为“好事”都显得冷酷无情,我们必须在一个非常谨慎和分析性的框架下来审视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老龄化”的定义。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年轻人口.............
  • 回答
    要论日本新干线与中国高铁运营系统哪个在各个方面“更为先进”,这实在是一个需要细致拆解的问题,因为“先进”本身就包含了技术、效率、安全、舒适度、覆盖范围以及经济性等诸多维度。不能一概而论说谁绝对领先,它们各有侧重,也有各自发展的逻辑和背景。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技术与安全性:历史底蕴与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日本新干线,这个被誉为“准时、安全”的交通系统,在漫长的运营历史中,虽然鲜有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但零星几次却也足以引起人们对高铁安全性的深刻反思。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也是相对“重大”的事件,当属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的新干线受损事件。事情发生在1995年1月17日,一场震级高达7.............
  • 回答
    日本新干线以其极致的准时、舒适和高效,早已成为国人乃至全球出行者的首选。然而,在这条黄金线路——东京至大阪之间,我们却能看到另一个“繁忙的景象”:航班密集,甚至不乏宽体机的身影。这似乎与新干线“一家独大”的印象有些出入。那么,为何在如此发达的新干线网络旁,航空业依然能在这条线路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