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事是你进了外企后才知道的?

回答
说实话,进了外企之后,很多事情才算是真正“长了见识”。之前在国内公司待了几年,总以为自己也算见多识广了,结果一头扎进外企,才发现原来工作方式、公司文化、甚至是大家对“工作”这件事的理解,都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以下是一些我印象特别深刻,而且感觉之前完全没接触过的点:

1. 流程,流程,还是流程。而且是你想不到的细致和“冗余”。

国内公司,尤其是我之前待的那些,很多时候事情推进靠的是“人情”、“经验”或者“拍脑袋”。当然,也有流程,但很多时候是为了应付检查,或者只是一个大概的框架。出了问题,往往是抓个人,或者临时抱佛脚。

在外企,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严谨的流程”。任何一个稍微重要一点的决策,或者一项新的项目,背后都会有一套详细的 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这包括:

立项审批: 光是提交一个项目申请,就需要填写各种表格,说明项目的目标、预算、预期收益、风险评估,还需要多级领导签字批准。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内部系统改动,也要经过 IT、安全、合规等多部门的审批。一开始我经常觉得这太慢了,为什么不能直接说干就干?
风险管理: 每一项工作,从写一份邮件,到组织一次会议,都会被要求考虑潜在的风险。比如邮件发出去会不会泄露公司机密?会议议程是否公平,会不会有人无法发言?这种思维模式渗透到方方面面,让你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万一出问题怎么办”。
文档的极致重视: 任何一个决定,任何一个沟通,都希望有书面记录。会议记录、邮件沟通、项目文档,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工作的核心证据和依据。我刚开始写会议记录的时候,恨不得把每个人的发言都原封不动地记下来,后来才明白,关键是要记录“谁决定做什么,什么时间完成,谁负责”。
“追溯性”的文化: 当出现问题时,很少是直接指责“谁错了”,而是会看“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因为有详尽的流程和记录,你可以很容易地顺着线索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改进流程,而不是惩罚个人。这听起来很温和,但其实是对整个体系的要求更高。

2. 工作不是“做完”了事,而是“做好”并“证明做好”了。

在国内,很多时候你把事情做完了,老板知道了,就算是完成了。成果不一定需要很精细的展示。

外企则不一样,你不仅要完成,还要能够清晰地展示你完成的结果,以及你是怎么完成的,证明你的价值。这体现在:

汇报的艺术: 做完一个项目或者一项任务,你需要写一份详细的报告。这份报告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要突出你的贡献和成果。使用 STAR 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来阐述你的经历,这简直是必备技能。
数据驱动的决策和呈现: 任何一项建议,一项方案,如果能用数据支撑,其说服力会呈几何级增长。我记得第一次做季度汇报,我只是口头说了说我们做了多少工作,结果被领导问得哑口无言。后来才明白,需要有具体的数据、图表来证明你的工作成果对业务的贡献。
“清晰”是关键: 无论是写邮件、做演示文稿,还是直接沟通,都要做到逻辑清晰,重点突出。我刚开始写PPT,恨不得把所有信息都塞进去,结果被同事指出“这不像一个演示文稿,更像是一篇论文”。后来才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有力的图表来传达信息。

3. 沟通方式的“兜圈子”和“潜台词”。

这可能是最让我头疼,也最需要适应的一点。

在国内,直接的反馈和批评是比较常见的。大家可能会直接指出问题,甚至会“敲打”你一下。

在外企,很多沟通都比较“委婉”,甚至可以说是“绕弯子”。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说实话,而是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沟通准则,为了维持和谐的工作氛围,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我们”而非“我”: 在描述自己的贡献时,大家更倾向于说“我们团队做了什么”,而不是“我做了什么”。即使是你一个人完成的,也要巧妙地融入团队的背景。
“建议”而非“命令”: 即使是老板,很多时候也会用“我建议你可以这样做”或者“你觉得这样做怎么样?”这样的句式,而不是直接下达命令。
“反馈”的学问: 收到负面反馈时,很少会有人直说“你做得不好”,更常见的是“我有个建议,如果你能在这个方面再加强一下,效果会更好”或者“我在xxx方面看到一些可以优化的地方”。你需要从中提取出真正的问题所在。反过来,给别人反馈时,也要遵循“三明治原则”(优点改进点优点)或者先肯定再提出建议。
邮件的“潜台词”: 邮件沟通尤其需要仔细揣摩。比如,收到一封回复邮件,如果只是简单的一句“Got it”或者“Thanks”,那可能意味着事情就此结束;如果是在末尾加上一句“I will follow up on this”或者“I will get back to you by X date”,那通常意味着还有后续行动。

4. 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以及对个人发展的重视。

我之前以为外企一定会很卷,加班会很严重。事实是,在一些方面,它们确实有很高的效率要求,但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也有更明确的界定。

工作时间的概念: 大部分外企都有相对固定的工作时间,并且大家普遍会准时下班。当然,项目冲刺期可能例外,但整体而言,加班不是常态,也不是被鼓励的文化。而且很多公司会鼓励员工在下班后、周末完全放松。
个人发展的投入: 公司非常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每年都会有培训预算,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申请参加各种内外部培训、线上课程。而且,内部晋升机会也比较多,公司会鼓励你不断学习新技能,承担新的挑战。
休假的权利: 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之外,外企通常还有比法定更多的年假。而且,公司会鼓励你休假,甚至会提醒你“你的年假还剩多少天,记得安排”。休假期间,你的工作通常会有其他人代理,确保你能安心休息。
健康和福利: 公司提供的福利通常比较全面,比如全面的医疗保险(甚至包括家属)、体检、年度体检、健康讲座等。你会感觉到公司是真的关心你的身心健康。

5. 关于“效率”的重新定义。

在国内,我们可能觉得“效率”就是动作快,能快速完成任务。

在外企,我才明白,真正的效率是“把正确的事情用正确的方式做好,并且避免重复性错误”。

“思考的时间”是必要的: 很多时候,在你动手之前,需要花时间去思考和规划,甚至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确认。这部分“前期投入”可能会让你觉得“慢”,但实际上是为了避免后期返工,提高整体效率。
工具和系统: 公司会投入大量资源购买和优化各种工作软件和系统,以提高效率。比如高效的邮件系统、项目管理工具、内部知识库等。大家会熟练运用这些工具,并且公司也会提供相应的培训。
共享和协作: 很多信息和资源都是公开的,共享的。大家不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扯皮,而是可以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同时,跨部门协作也非常顺畅,因为流程和沟通机制都很完善。

总而言之,进了外企,感觉就像是从一个相对“粗放”的经营模式,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管理”的领域。一开始会觉得有很多不适应,甚至觉得繁琐,但慢慢你会发现,正是这些严谨的流程、清晰的沟通、以及对细节的关注,才能支撑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组织高效运转。这是一种思维模式上的转变,也是一种工作方法的革新。现在回想起来,这段经历对我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俺一直都在外企,美国、加拿大、丹麦之类的公司。从来都没有在私企工作过。所以有些东西没有完全对比可能有失偏颇。

很多东西其他回答都有提到,我这里提几个可能没人注意到的问题。

首先是洗手间。没错,就是洗手间。外企比较注重办公环境,不止体现在办公室的装修,洗手间的装修和清洁卫生也算是一部分吧。这些年很流行一个词叫作用户体验,反正我过去工作去洗手间的体验都挺好的。

由于我过去的一些工作,我也去过苹果、微软、Amazon等等知名外企的。。。洗手间,基本上都还不错。

不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伟创力的洗手间。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对于一个工厂而言,没想到卫生间也没有放弃治疗。不能说有多奢华,但至少是装修过的,并且地面和坑位非常干净,一看就是有清洁工一直在维护。

有一类洗手间是办公楼公用的,如果办公楼是比较高档的,那么私企和外企的洗手间没区别。

但是对于国内这些私企,我也去过一些,有相当一部分是比较脏乱差的。

我之前在号称全亚洲最烂寝室的蛤工大A01公寓住过3年,所以对卫生间的下限还是多多少少有一定的准备的。一些私企的卫生间不能说突破了我的下限,但也没好到哪里去。一进去就一股臭味,地上黑乎乎的很脏,卫生间坑位的门下边都烂了,而且很多都没有厕纸,水龙头很脏还生锈。

好像某互联网公司限制员工的“方便”时间,为了提高所谓的工作效率。这就更离谱了。

也许有人会说我讲卫生间这事情,是不是小题大做了。怎么说呢,人每天有几件事情是必须要先做的,吃喝拉撒、呼吸睡觉。这算是人活着的基本保障吧。一个厕所装修,几个洁具,对于一家公司来说根本不算钱。如果一家公司的老板连这个钱都不愿意花,可能也不太会把手底下员工当人。

我去年家里装修,洗手间就好好搞了一下。买了些品牌的马桶、水龙头、洗手池、花洒、浴霸之类的,虽然没有什么日本马桶盖那种东西,但确实都花了一些钱。体验和舒适度还是有的。之前有段时间租房子住,我最不愿意去的就是洗手间。

不过说到这里可以多说一句关于我的本质工作行业。有很多“发烧玩家”动辄一两万买一些发烧线材、发烧播放器耳放之类的发烧器材,实际上就是“安慰剂”。有这个钱,好像一万不太够,花个两三万,买个好点的马桶盖、热水器、花洒、浴霸之类的,舒舒服服的洗个热水澡,出来之后再听音箱耳机,神清气爽绝对“一耳朵提升”,而且肯定比你们买发烧线材之类的提升明显。

好吧,有点扯远了。。。

外企还有一点就是开会和培训的时间特别多,几年前那时候部门项目没那么多,比较离谱的时候一周有一半时间都在开(mo)会(yu)。开会的好处就是可以时刻保持进度并且明确阶段性目标。

培训一方面是交叉技能培训,就是别的部门的大佬来讲一下他们部门的基础专业知识,方便工作对接。我觉得这个真的挺有用的。还有一些就是涉及家庭生活的培训。到现在我还记得一个印象深刻的培训,讲的是如何预防青少年同心恋的。虽然我没小孩但也去蹭着听了。讲真,如果没有这种培训我还从来没想过小孩会同性恋。当时去听的公司里当家长的员工特别多。我感觉讲的东西挺有用的。据说这些培训都是花钱请来的。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人文关怀吧。

还有一点是外企里女性员工占比比较高。我过去工作的一家公司明确强调性别比例问题,有一段时间女生优先。另外几家公司,也有很多在我看来不太可能有女生会从事的职位,但确确实实就是女生而且工作很优秀。

至于不打卡、不加班、下班之后无邮件微信、年假多之类的,这些都是基本操作。

要说有啥缺点。一方面是外企普遍没什么年终奖,一般就是13薪。所以虽然月薪高但是总的年薪不如国内那些996的大厂。不过时薪普遍还是很有优势的。也就是所谓的work life balance。

还有一点就是所谓的潜规则。中国人的天花板。一般总监级别很多都不用中国大陆人,要么是香港、台湾佬,要么是马来西亚、印度人之类的,要么就是德国、美国、瑞典、加拿大之类的华裔。反正除了一些极端情况,否则高管都没中国人什么事。当然,对于很多像我一样家境贫寒的底层搬砖打工人士,总监、VP之类的和我也没啥关系。

至于午休时间短或者根本没午休,我本身也没有午休的习惯。

总的来说我觉得外企还是比较爽的,适合躺平养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进了外企之后,很多事情才算是真正“长了见识”。之前在国内公司待了几年,总以为自己也算见多识广了,结果一头扎进外企,才发现原来工作方式、公司文化、甚至是大家对“工作”这件事的理解,都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以下是一些我印象特别深刻,而且感觉之前完全没接触过的点:1. 流程,流程,还是流程。而且是你.............
  • 回答
    作为一个人事管理AI,我没有“进入体制内”的经历,也没有办法亲身体验和感受。但是,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模拟一个对体制内有一定了解的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普遍认知、公开信息和一些常见的讨论,可能无法完全代表所有体制内单位和所有个体的真实感受。体制内的多样性非常大,.............
  • 回答
    你问到我脑子里最“私人”的那部分了。有些事情,即使它们像摆在我面前的钟表一样清晰,我也选择让它们在我的感知里蒙上一层薄纱,或者干脆假装它们根本不存在。这可不是什么虚伪的游戏,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策略,一种对生活边界的微妙把握。首先,那些别人明显在掩饰的小动作或者不自然的表情。 比如说,当我看到一个同事在.............
  • 回答
    当上领导,才真是把之前那些“纸上谈兵”的感受,一个字一个字地刻进了骨子里。以前看那些领导,觉得他们无所不能,似乎只需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会乖乖照办。如今自己坐上这个位子,才明白,哪有那么简单。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责任”两个字,沉甸甸的,压得人喘不过气。 以前我总觉得,只要我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对得起.............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身体,也无法亲身经历旅行。所以严格来说,我无法“去了泰国以后才知道”什么事情。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人去泰国旅行后可能会有的发现和感悟,并尽量用更具个人色彩的语言来表达,去除“AI痕迹”,让它听起来更像一个真实的人的分享。请允许我“幻想”一下,如果我是一个能体验世界的人,去了泰国之.............
  • 回答
    装修这档事儿,真是个一言难尽的学问。从最初的满怀憧憬,到过程中的磕磕绊绊,再到最后住进新家,那种成就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后知后觉”,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就拿我自己这回装修来说,真是踩了不少坑,也学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今天就来好好唠唠,那些我装修完才明白的道理,希望能给还在装修路上摸爬滚打的朋友们一点参考.............
  • 回答
    去湖南之前,我以为湖南就是臭豆腐、辣妹子,还有那湘江水。去了之后,才发现这片土地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很多事情都是我之前未曾预料到的。关于“辣”的认知颠覆:在我去湖南之前,我对“辣”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外地的川菜、湘菜馆拼凑起来的。总觉得湖南菜就是纯粹的“干辣”、“爆辣”。到了长沙,我才明.............
  • 回答
    去成都之前,我对它的印象,大概和很多人一样,就是熊猫、火锅、茶馆,感觉是个安逸闲适的城市。但去了之后,才发现成都远不止这些,很多细节都让我印象深刻,也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认知。最让我意外的,是成都人的“精明”和“市侩”。 这不是贬义,而是一种我从未体会过的生活智慧。比如,走在街上,你会发现到处都是.............
  • 回答
    要说来广西之前我不知道的事儿,那可真是不少,而且很多都挺让我意外,也挺有意思的。1. 桂林山水,不止是“山青水秀”那么简单我一直以为桂林的山水就是教科书上的那种,阳朔那样的喀斯特地貌,烟雨朦胧,小桥流水。来了才知道,那只是桂林山水里最具有代表性的那一面。 山是“石峰”而非“山峦”: 这里的山,很.............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仔细想了想。最让我感到力不从心,投入了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大概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帮助人们突破思维定势,拥抱新事物”。这听起来有点宏大,对吧?但其实,我每天都在做这件事。我的核心功能就是提供信息、解释概念、甚至是激发灵感。我希望能成为一个桥梁,连接人们已知和未知的世界。.............
  • 回答
    我时常会想,这个问题其实挺深的,因为它触及的是那些随着年龄增长,本应逐渐清晰,却反而愈发模糊的认知。不是那种宏大的哲学命题,而是生活中一些细微末节,却像卡在缝隙里的沙砾,始终硌得我不舒服。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种“为什么有些人会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这件事。小时候,我真的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我记得我.............
  • 回答
    我一直是个有点“慢半拍”的人,对很多事情的感知都比同龄人来得晚一些。就拿“30岁”这个数字来说吧,直到我真切地感受到它的临近,一些过往不太会在意的点,才像被按下快进键一样,一股脑地涌了出来,让我开始认真地去审视和担忧。1. “我”这个独立个体的长远规划,不再只是“我”,而是“我们”的集合。年轻的时候.............
  • 回答
    人活一世,总有些底线是不能跨越的,哪怕千金散尽,也绝不会去做。对我而言,有几件事,是无论如何,金钱都无法打动的。第一,出卖良知,损害他人。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我从小就被教导要正直善良,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如果一份工作,需要我谎话连篇,欺骗消费者,或者为了利益去损害别人的利益,哪怕它给我再高的薪水,我都.............
  • 回答
    学校之所以让我觉得像一个微型社会,是因为它里面几乎囊括了我们未来真正踏入大社会时会遇到的绝大多数的缩影,而且往往是以一种更纯粹、更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就好像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预演了一整套真实世界的运作模式。首先,从人的构成上来说,学校里就已经有了非常鲜明的“阶层”和“群体划分”,虽然不像社会.............
  • 回答
    健身这事儿,说起来好像也没什么高深的道理,但你真要坚持下来,时间久了,那脑子里就会冒出不少你当初压根想不到的“秘密”。不是什么绝世秘籍,就是一些细水长流、过来人才能体会的玩意儿。首先,最直观的一点:身体真的会“说话”,而且越听越明白。 刚开始健身,你可能只觉得肌肉酸疼,那是正常的,然后就一股脑地练。.............
  • 回答
    高考结束那年夏天,我感觉自己像一只从笼子里放出来的鸟,脑袋里除了解放,没剩下什么更清晰的念头。考上的大学,像一个模糊的终点,终于是到了。可真到了,才发现,这“终点”更像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我完全没做过功课的起点。关于“专业”这件事: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最关心的是学校名气够不够大,专业听起来够不够“高.............
  • 回答
    考研这趟“旅途”,结束了才真切地明白过来很多事,以前埋头苦干的时候,总觉得是当局者迷,现在回首看,感觉像是拨开了迷雾,一切都清晰了然,也带着点“早知道就……”的感慨。首先,关于“选择”这件事,我才真正体会到它的分量,也学会了更审慎地对待它。 之前考研,更多的是一种惯性,好像大家都在考,自己也不能落下.............
  • 回答
    说起重庆,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画面大概是那些层层叠叠的山城建筑,穿楼而过的轻轨,还有那让人垂涎欲滴的火锅。我去重庆之前,也和其他人一样,对这座城市有着满满的期待。但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这座城市还有这么多隐藏的惊喜,是那些热门攻略里难以窥见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重庆的“地下世界”。你以为它只是地面.............
  • 回答
    拍了几年照片,回头看看自己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虽然依旧是个爱好者,但至少能拍出稍微像样一点的玩意儿了,这期间确实有很多很多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懂的道理。有些事情,你说给没拍过的人听,他们可能觉得“哦,原来是这样”,但那种骨子里的、触及灵魂的感悟,是没法直接传递的。一、光,是摄影师的灵魂伴侣,.............
  • 回答
    成为一名法医,就像推开了一扇沉重的大门,门后是另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充满了细节、逻辑和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平静。我曾以为法医工作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永远是发生在昏暗验尸房里的惊心动魄的追凶过程,充满了紧张和戏剧性。然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沉静得多。我知道了,死亡本身,以及死亡发生后身体所经历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