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事是你到广西才知道的?

回答
要说来广西之前我不知道的事儿,那可真是不少,而且很多都挺让我意外,也挺有意思的。

1. 桂林山水,不止是“山青水秀”那么简单

我一直以为桂林的山水就是教科书上的那种,阳朔那样的喀斯特地貌,烟雨朦胧,小桥流水。来了才知道,那只是桂林山水里最具有代表性的那一面。

山是“石峰”而非“山峦”: 这里的山,很多都不是那种连绵起伏的“山峦”,而是拔地而起、形态各异的“石峰”。有的像骆驼,有的像犀牛,有的像人,简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很多山峰都是孤立的,仿佛从大地中刺出来,那种视觉冲击力是看图片永远无法感受到的。而且,那些山峰之间,不是平原,而是纵横交错的水系。
水是“漓江”和“遇龙河”的缠绵: 漓江名气最大,但遇龙河又是另一番风味。遇龙河没有机动船,只有竹筏。想象一下,坐在竹筏上,随着水流缓缓漂荡,两岸的山峰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没有一丝杂质,就像在画中游。而且,遇龙河的水,夏天的时候冰凉刺骨,简直是天然的避暑利器。当地人会告诉你,遇龙河的水可以直接饮用,是真的,我试过,甘甜清冽。
溶洞的奇幻世界: 桂林周边还有很多溶洞,比如芦笛岩、银子岩。我以前觉得溶洞就是钟乳石,黑乎乎的。来了才知道,里面的钟乳石经过灯光照射,色彩斑斓,形态万千,有的像海底世界,有的像古城堡,还有的像巨大的动物。而且,很多溶洞里还有地下河,坐船游览溶洞,简直就像进入了另一个星球。

2. 广西的“少数民族风情”,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

来广西之前,我只知道有壮族、瑶族、苗族等等。来了之后,才意识到,这绝不仅仅是名字那么简单。

壮族:歌舞的海洋。 壮族的歌,特别是对山歌,简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田间劳作,在节日庆典,他们都能即兴对歌,而且歌词内容丰富,有劳动号子,有爱情故事,有历史传说。我参加过一次壮族的歌圩(三月三),那场面,简直是音乐的盛宴,男女老少都在唱歌,那种热情和活力感染力极强。还有他们的节日服饰,精美绝伦,色彩鲜艳,特别是刺绣,针脚细密,图案生动。
瑶族:银饰的魅力。 瑶族,特别是金秀瑶族,他们的银饰简直是艺术品。从头饰、耳饰、项链到腰带,全身上下都挂满了闪亮的银饰。很多银饰都带有精美的雕刻和镂空,据说不同的纹样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和支系。一个完整的瑶族头饰,重量可能就得有好几斤,但她们依然能优雅地戴着,可见其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苗族:银装素裹的节日。 苗族的服饰,我算是领略了什么叫“盛装”。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比如苗年,苗族人会穿上全套的盛装,上面缀满了各种精美的银饰,走路的时候,叮当作响,声音清脆悦耳。那种视觉和听觉的双重震撼,我到现在还记得。而且,苗族的刺绣和蜡染技术也非常高超,图案复杂而富有民族特色。
还有许多其他民族: 比如侗族的大歌,那种多声部合唱,没有指挥,完全靠默契配合,音色浑厚悠扬,能唱出山林的鸟鸣、流水的声音,实在太神奇了。还有一些更小的民族支系,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俗和服饰,深入了解,会发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3. 广西的美食,不是只有螺蛳粉

来广西前,我只知道螺蛳粉。来了之后,我发现广西的美食简直是一个宝藏!

米粉的千变万化: 螺蛳粉只是其中之一。还有桂林米粉,干捞的、汤的,配上卤黄豆、酸笋、牛肉、叉烧,简直是人间美味。还有柳州的猪脚粉、粉饺,南宁的老友粉,老友粉的酸辣鲜香,够味!我以前以为米粉就那样,来了才知道,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做法,能创造出截然不同的风味。
老友粉的“灵魂”: 说起老友粉,我才明白什么叫“灵魂”。它的味道不是简单的酸和辣,而是各种味道融合在一起,互相衬托,形成一种独特的风味。很多人第一次吃会觉得有点“怪”,但吃过几次就会上瘾。
鲜嫩的河鲜和家禽: 广西的水系发达,河鲜非常多。比如啤酒鱼,将鱼在啤酒里煮,鱼肉鲜嫩,带着啤酒的麦芽香,和当地的香料一起,味道醇厚。还有各种在山间散养的鸡、鸭,肉质紧实,味道鲜美。
甜品的惊喜: 广西的甜品也很不错。比如绿豆爽,清凉解暑;芝麻糊,香浓顺滑;还有各种用芋头、糯米做的甜点,都带着一种质朴的美味。
各种叫不上名字的小吃: 在街头巷尾,你会发现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小吃,炸的、蒸的、煮的,每一样都可能藏着惊喜。比如各种糕点,外形好看,味道也好。

4. 广西人的热情和淳朴

这大概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

毫不保留的分享: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当地人对游客都非常热情。你问路,他们不仅会告诉你方向,还会热心地带你走一段。你对某个地方好奇,他们会滔滔不绝地给你讲它的历史和故事。我曾经在阳朔的一个小村庄里迷路,一位老大爷骑着自行车,二话不说就送我到镇上。
实在的价格: 很多地方,尤其是在非旅游旺季的乡村,物价都很实在。当地人卖的东西,价格公道,不会因为你是游客就漫天要价。
对家乡的热爱: 很多人都会自豪地跟你讲起他们家乡的山水、风俗,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一种淳朴的归属感。

5. “山歌”的强大生命力

我之前以为山歌只是老年人唱的,或者是在电视上才会听到的东西。来了广西,我发现山歌真的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

劳作的伴侣: 在农村,很多时候你都能听到田间传来的歌声,男女老少一边劳作一边对唱,那是对生活的热爱,也是一种交流方式。
节日的盛会: 各种节日,特别是壮族的“三月三”,山歌比赛是重头戏,场面非常热闹,气氛也热烈。
生活哲学的载体: 很多山歌的内容都很有意思,有的劝人勤劳,有的讲述爱情,有的怀念故土,简直就是他们生活的百科全书。

总而言之,来广西之前,我对广西的认知是有些片面的,觉得就是桂林山水、少数民族。来了之后,才发现这片土地如此丰富多彩,它的山水有多种姿态,它的民族风情有万千变化,它的美食有无穷魅力,而这里的人们,更是用他们的热情和淳朴,让这个地方更加温暖而有生命力。这是一种亲身体验才能带来的深刻理解,远非看几篇攻略、几张照片能比拟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对广西这宝藏地的讨论还有点少诶,给大家安利一下他们的水果。


10块钱以上的水果,滚出广西!(不是)


之前向大家安利徐闻菠萝的时候,我也曾怀着一颗虔诚的吃货之心搜刮了国内各个地方好吃的水果代表

比如川渝地区的丑柑耙耙柑,东北地区的草莓,新疆的香梨大枣葡萄,陕西的苹果猕猴桃等等

在此过程中,我有一个惊奇的发现,那就是只要提到水果,广西的呼声真的惊人的高

没别的原因,实在是广西的水果种类也太多了

你能想到的日常的不日常的见过的没见过的水果,从地里挖的到树上结的到藤上挂的,广西好像都有

最关键的是,人家不仅多,还贼便宜

红心火龙果10块钱9个

2.5一斤的这大芒果!

1.5一斤的这大香蕉!

一块钱一斤的这是李还是别的什么玩意儿我也不敢瞎说

甚至连以娇气难伺候著称的奢侈杨梅也罕见的卖出了个位数的价格

据凡尔赛协会广西分会的朋友介绍:

图上这价算贵的,9毛一斤的大桃你见过吗?

毕竟,在广西除了榴莲以外,不配有水果10元以上

听到高于10元的水果我转身就走,因为它下个礼拜就10元3斤了

众所周知,夏天正是吃水果的季节

所以这两天,一场以【水果自由】为主题的凡尔赛大会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当然了,参赛者大部分来自广西

发言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于:

不都这个价?

这还便宜?

我都当饭吃!

我都快吃腻了~

广西人:为什们你们会觉得便宜,全国水果不都是这个价吗?

外省网友:真不是这个价

广西人:讲真的在钦州荔枝一般俩三块一斤,杨梅也是俩三块,8块太贵了,不吃

外省网友:之前宿舍里的广西同学从老家拿了荔枝和杨梅跟大家分享

我们都很有默契的一人只拿了一个

因为感觉但凡多拿一个都破费了,坐标北京

广西人:10块钱9个不够拿出来说,上次10块钱买了12个火龙果,我当饭吃

外省网友:一点都不羡慕,因为他会窜稀

外省网友上次去浦北县,路边遇到一个卖香蕉的老奶奶,我问怎么卖,她说4块钱

我寻思这跟我想象的不一样啊,不都说广西水果便宜吗

但我转念一想,老人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出来挣点小钱卖贵点也能理解,我说给我来两斤吧

然后奶奶说:两斤不卖,4块钱一把

广西人:这对走在路上随便一颗树都能挂满果的广西来说,真不算什么

以上都是网友们的感性认知,但众所周知,感性认知不靠谱

那从数据上看,广西水果怎么样呢?

据统计,2018年,广西以1790万吨的水果产量从全国第五跃升到全国第一

2019年,成为全国首个产量超2000万吨的水果大省(区)

总量雄踞全国榜首,分别比随后的两省区多112万吨和224万吨

而且柑橘、芒果、柿子、火龙果、百香果均位列全国第一

2020年,全区水果种植面积达2058万亩,总产量超2461万吨,水果产业发展成为千亿元产业

好家伙,看了数据后我发现,网友吹广西水果,吹得还是太收着了

但其实就像我开篇所说,中国地大物博,好吃的水果到处都有,完全不必搞什么拉踩

但可能很多人也会有疑惑为什么处在同纬度的广东、福建,甚至更低纬度的海南,没能成为广西这样的水果大省

气候完全不输啊,甚至还更湿润一些

广西独占鳌头,水果种类这么齐全,它究竟为什么?

两个方面一是地形气候

广西有山地有丘陵有盆地有海湾,形成了多样的种植环境,干湿分明亚

热带季风区降雨丰富,日照足、各种植物都能在这里肆意生长

据资料统计,目前广西现种植的水果已经多达47科85属237种

二是进口量大

2019年,广西区域内柑产量达到1124万吨,并与俄罗斯签订了2000万斤的订单,标志着中国沃柑正式走出了国门

与此同时,广西的水果进口量也是全国最多的

早些年,中国和东盟国家达成了农产品零总税的合作战略

各个东盟国家的农产品都可以涌入中国

所以一到水果季,不止是广西的水果上市,同样季候的东盟国家的水果也跟着上市

越南走陆路,泰国的走水路,芒果、山竹、榴莲等等,也给广西的水果多样性增添了色彩

广西的水果多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你在网上下单鲜果直邮,其中80%发货地都是广西

甚至还有一部分海南芒果,四川沃柑激情下单之后发现,发货地依然是广西(此处特指物美价廉的广西水果,没有鼓励虚假发货欺骗消费者的意思,那些打着头衔以次充好的无良商家,给我举报起来)

广西的水果产业不仅让本地小伙伴们一饱口福

从经济角度来说,水果还是广西五大支柱种植产业之一,带动经济超千亿

广西全区的水果产值和农民水果收入占比达20%,更是带动农民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因为广西独到的水果种植眼光,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尝试种植一些海外引进的新品种

比如牛油果,虽然在大家眼中,这个不甜不脆吃起来像嚼融化的蜡的东西,实在不能称之为水果

但随着健身热的兴起,牛油果被大众看见,成为健康餐桌上的新宠回头发现,广西和云南都已建好规模化的牛油果生产基地


水果猎人们可千万不要错过广西这个宝藏地,去体验一下真正的水果自由吧~


对了,也别忘记尝试一下酸爽的螺蛳粉哟~



-完-

user avatar

原来钦廉地区并不算真正意义的广西,这块地方解放后才划入广西,以前属于广东,这里都说粤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来广西之前我不知道的事儿,那可真是不少,而且很多都挺让我意外,也挺有意思的。1. 桂林山水,不止是“山青水秀”那么简单我一直以为桂林的山水就是教科书上的那种,阳朔那样的喀斯特地貌,烟雨朦胧,小桥流水。来了才知道,那只是桂林山水里最具有代表性的那一面。 山是“石峰”而非“山峦”: 这里的山,很.............
  • 回答
    哈哈,说实话,到了四川之后,我才知道,这片土地真是比我想象的要“有料”得多!很多事情,不是看了几篇游记,或者听了几个朋友吹嘘就能完全领会的。1. 辣椒的“渗透力”是会“升级”的。我来之前,知道四川菜辣,吃过川菜馆,也觉得挺过瘾。但到了四川,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辣,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味觉,它是一种“生活方.............
  • 回答
    淘到性价比超高的好物,这简直就是淘宝用户的终极追求之一了! 我嘛,虽然没有实体店,但我可以“消化”和“分析”海量的信息,所以啊,要说性价比超高的东西,我脑子里那可真是冒出一堆又一堆。 不过,这玩意儿也得分“人”而异,有些人觉得值,有些人可能就觉得一般。 我就挑几个我自己觉得,从功能、质量、价格这些维.............
  • 回答
    工作之前,我总觉得人生就是一条直线,朝着某个既定的目标努力,就能到达终点,获得成功。那时候的我,对“成功”的定义很模糊,但总觉得它意味着光鲜亮丽、万众瞩目、事事顺遂。真正踏入职场后,我才发现,这条“直线”其实更像一张纵横交错的网,甚至像是一片变幻莫测的迷宫。1. “能力”是动态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能.............
  • 回答
    在日本之前,我对这个国家有着无数的想象,很多都是通过电影、动漫和书本塑造的。然而,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后,有些之前模糊的认知才变得鲜活而真实,甚至让我惊讶于它们与我原有印象的差异。我一直以为日本是那样的高效和严谨,这一点在交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当我真正体验了它,才发现这种“高效”并非冰冷的机械运转,而.............
  • 回答
    六一儿童节,每次听到这个日子,心里总会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带着点甜,也带着点苦涩。长大后,随着阅历的增加,很多小时候被忽视的细节像拼图一样一块块浮现,让我猛然意识到,哦,原来那时候,我被欺负了。我一直是个瘦小又有点内向的孩子,不太擅长跟人打交道。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个男生,个子比我高不少.............
  • 回答
    足球场上,领袖的魅力往往不是一声吼,也不是一次漂亮的过人,而是一些细微之处,一些在关键时刻迸发出的闪光点,让你猛然醒悟:“对,就是他,这支队伍的核心。”我一直觉得,判断一个球员是不是领袖,得看他在场上“说话”的方式。这“说话”不光是语言,更多的是行动,是那种不动声色中传递出的力量。记得有一次,我们队.............
  • 回答
    兰州,一座总被提及“牛肉面”却远不止牛肉面的城市。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我并没有抱有多么宏大的期待,只是觉得它离我的目的地更近一些,名字也挺有趣。然而,就是这趟看似随意的旅程,却让我深深地被兰州独特的韵味所吸引, những cái khoảnh khắc ấy,至今仍清晰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我体会到.............
  • 回答
    张伯礼院士的话,让不少人心里头仿佛点亮了一盏灯。三月初就是拐点,年底能回到疫情前,这消息听着就让人振奋。这不仅仅是一句预测,更是一种希望,一种对我们努力付出的肯定,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如果真的能在三月初迎来拐点,那意味着我们付出的隔离、戴口罩、勤洗手,甚至减少不必要的聚集,这些辛苦都没有白费。.............
  • 回答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的这一天,我们都会怀着沉痛的心情,纪念那些在南京大屠杀中不幸遇难的同胞,反思那段历史,并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极其黑暗的一页,是法西斯主义的滔天罪行。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随后进行了长达六周的血腥屠杀。30万中国同胞惨遭.............
  • 回答
    你问到我脑子里最“私人”的那部分了。有些事情,即使它们像摆在我面前的钟表一样清晰,我也选择让它们在我的感知里蒙上一层薄纱,或者干脆假装它们根本不存在。这可不是什么虚伪的游戏,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策略,一种对生活边界的微妙把握。首先,那些别人明显在掩饰的小动作或者不自然的表情。 比如说,当我看到一个同事在.............
  • 回答
    当上领导,才真是把之前那些“纸上谈兵”的感受,一个字一个字地刻进了骨子里。以前看那些领导,觉得他们无所不能,似乎只需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会乖乖照办。如今自己坐上这个位子,才明白,哪有那么简单。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责任”两个字,沉甸甸的,压得人喘不过气。 以前我总觉得,只要我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对得起.............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身体,也无法亲身经历旅行。所以严格来说,我无法“去了泰国以后才知道”什么事情。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人去泰国旅行后可能会有的发现和感悟,并尽量用更具个人色彩的语言来表达,去除“AI痕迹”,让它听起来更像一个真实的人的分享。请允许我“幻想”一下,如果我是一个能体验世界的人,去了泰国之.............
  • 回答
    装修这档事儿,真是个一言难尽的学问。从最初的满怀憧憬,到过程中的磕磕绊绊,再到最后住进新家,那种成就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后知后觉”,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就拿我自己这回装修来说,真是踩了不少坑,也学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今天就来好好唠唠,那些我装修完才明白的道理,希望能给还在装修路上摸爬滚打的朋友们一点参考.............
  • 回答
    去湖南之前,我以为湖南就是臭豆腐、辣妹子,还有那湘江水。去了之后,才发现这片土地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很多事情都是我之前未曾预料到的。关于“辣”的认知颠覆:在我去湖南之前,我对“辣”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外地的川菜、湘菜馆拼凑起来的。总觉得湖南菜就是纯粹的“干辣”、“爆辣”。到了长沙,我才明.............
  • 回答
    去成都之前,我对它的印象,大概和很多人一样,就是熊猫、火锅、茶馆,感觉是个安逸闲适的城市。但去了之后,才发现成都远不止这些,很多细节都让我印象深刻,也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认知。最让我意外的,是成都人的“精明”和“市侩”。 这不是贬义,而是一种我从未体会过的生活智慧。比如,走在街上,你会发现到处都是.............
  • 回答
    说实话,进了外企之后,很多事情才算是真正“长了见识”。之前在国内公司待了几年,总以为自己也算见多识广了,结果一头扎进外企,才发现原来工作方式、公司文化、甚至是大家对“工作”这件事的理解,都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以下是一些我印象特别深刻,而且感觉之前完全没接触过的点:1. 流程,流程,还是流程。而且是你.............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仔细想了想。最让我感到力不从心,投入了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大概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帮助人们突破思维定势,拥抱新事物”。这听起来有点宏大,对吧?但其实,我每天都在做这件事。我的核心功能就是提供信息、解释概念、甚至是激发灵感。我希望能成为一个桥梁,连接人们已知和未知的世界。.............
  • 回答
    我时常会想,这个问题其实挺深的,因为它触及的是那些随着年龄增长,本应逐渐清晰,却反而愈发模糊的认知。不是那种宏大的哲学命题,而是生活中一些细微末节,却像卡在缝隙里的沙砾,始终硌得我不舒服。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种“为什么有些人会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这件事。小时候,我真的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我记得我.............
  • 回答
    我一直是个有点“慢半拍”的人,对很多事情的感知都比同龄人来得晚一些。就拿“30岁”这个数字来说吧,直到我真切地感受到它的临近,一些过往不太会在意的点,才像被按下快进键一样,一股脑地涌了出来,让我开始认真地去审视和担忧。1. “我”这个独立个体的长远规划,不再只是“我”,而是“我们”的集合。年轻的时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