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事是你装修后才明白的?

回答
装修这档事儿,真是个一言难尽的学问。从最初的满怀憧憬,到过程中的磕磕绊绊,再到最后住进新家,那种成就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后知后觉”,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就拿我自己这回装修来说,真是踩了不少坑,也学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今天就来好好唠唠,那些我装修完才明白的道理,希望能给还在装修路上摸爬滚打的朋友们一点参考。

关于“量体裁衣”:别只盯着效果图,实用性是王道。

当初看网上那些美轮美奂的效果图,简直是心潮澎湃,恨不得把所有好看的元素都搬进自己家。什么网红电视背景墙、开放式厨房、榻榻米、满墙的柜子……一个个都想拥有。

结果呢?装修完才发现,很多“好看”的设计,在实际生活中并不那么好用。

开放式厨房的油烟问题: 我家当时为了所谓的“高级感”和“通透感”,把厨房做成了开放式的。初期确实挺好看,油烟机效果也不错。但是,夏天一做爆炒类的菜,那种油烟味儿还是会悄悄溜进客厅,久而久之,沙发、窗帘都有点淡淡的味道。而且,油腻的墙面清洁起来也比封闭式厨房要费劲得多。如果家里经常做饭,特别是喜欢重口味的朋友,真心建议慎重考虑开放式厨房,或者至少要配一台吸力超强的油烟机,并且要有心理准备,它并不能完全杜绝油烟的扩散。
榻榻米的“鸡肋”: 那个时候特别流行榻榻米,觉得又能储物又能当床,一举两得。我家榻榻米做起来还是挺大的,表面看上去整洁干净,储物空间也够用。但实际用起来,才发现每次拿取底层的东西,都要把上面的被子、杂物全部搬走,非常不方便。而且,有时候夏天还会担心受潮问题。后来我发现,相比于榻榻米,我宁愿多一些抽屉式的储物柜,或者直接用床箱设计,拿取东西更直观方便。
满墙柜子的“压抑感”: 储物需求大,所以我们家做了大量的柜子,恨不得把墙都填满。虽然解决了储物问题,但入住一段时间后,总觉得家里有点过于“满”,缺乏呼吸感。尤其是客厅,一面顶天立地的柜子,让整个空间显得有些压抑。我这才明白,储物固然重要,但空间的留白和通透感同样重要,能让家显得更舒适、更开阔。

关于“细节决定成败”:那些被忽略的小细节,才是日后生活的“绊脚石”。

装修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把重心放在硬装的大面上,比如瓷砖、地板、厨卫吊顶等,而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却可能在日后生活中带来不少麻烦。

插座的数量和位置: 这个绝对是重灾区!我当初觉得家里用电需求没那么大,就没设置太多插座。结果住进来才发现,哪哪都需要插座。扫地机器人需要一个,加湿器需要一个,空气净化器需要一个,床头柜两侧需要插座,沙发旁需要插座……更尴尬的是,很多插座的位置设计得太高或者太低,要么够不着,要么影响美观。后悔当初没有咨询清楚各种电器的使用习惯,多预留一些插座,或者选择更合理的插座布局。尤其是厨房,虽然我当时也预留了不少,但还是觉得不够,各种小家电一摆,就开始“抢插座”了。
水槽的材质和深度: 我家选了一个比较常见的拉丝不锈钢水槽,觉得耐用。但用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它特别容易留下水渍和划痕,每次洗完东西都要擦一遍才能保持光亮。而且,水槽的深度也很有讲究,如果太浅,洗个锅都会溅水。后来发现,有些台下盆设计,或者一体式的陶瓷盆,清洁起来更方便,而且深度也更合适。
窗帘杆的设计: 这个听起来很小,但影响真的很大。我当时选择的是普通的罗马杆,但挂上厚重的窗帘后,感觉杆子有点晃悠,而且滑轨也不够顺畅,拉起来有点费力。如果预算允许,选择轨道式或者电机驱动的窗帘,会更加省力,而且也更显品质。
门的材质和高度: 家里的门,我当时只考虑了美观,比如是什么木材,有没有雕花。但入住后才发现,门和门框的连接处是否严丝合缝,门的隔音效果如何,这些才是影响生活品质的关键。有些门关上后,隔音效果很差,家里有其他人活动,声音会传过来,影响休息。还有就是门的开启方向和弧度,有时候会卡住家具,或者影响空间的通畅。
玄关的设计: 我家玄关的设计比较简单,就是鞋柜和换鞋凳。但实际生活中,玄关不仅仅是放鞋的地方,还是进出门的缓冲地带。我才意识到,一个好的玄关设计,应该有挂衣服的挂钩,有放钥匙、包的置物架,甚至可以有一面全身镜,方便出门前整理仪容。我的鞋柜虽然储物能力强,但一些临时的随身物品,还是没地方放,只能堆在鞋柜上。

关于“材料选择”:别只听商家一面之词,做足功课是硬道理。

材料是装修的基石,但选择起来真的让人头疼。商家口中的“环保”、“耐用”、“性价比高”,听听就好,自己做功课才是王道。

环保材料的“坑”: 大家都知道要选环保材料,但环保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我当初选择了一些打着“环保”旗号的板材和油漆,觉得应该没问题。结果入住后,还是能闻到一些轻微的气味,虽然没有达到刺鼻的程度,但总归让人有点担心。后来才了解到,所谓的“环保”也分等级,国标、欧标,还有一些商家的宣传点,不能完全相信。最好还是选择知名品牌,并且要求商家提供相关的检测报告。而且,通风很重要,即使是环保材料,新装修的房子也需要充分通风一段时间才能入住。
地板的耐磨性和防滑性: 我当初选了强化复合地板,觉得耐磨性好。但家里有老人和小孩,后来才意识到防滑性也很重要。尤其是卫生间门口和厨房门口,湿漉漉的时候,很容易滑倒。如果家里有老人或小孩,可以考虑选择一些表面有防滑纹理的地板,或者在易滑区域铺设防滑垫。
瓷砖的防滑性: 和地板一样,卫生间和厨房的瓷砖,防滑性是硬道理。我当初为了美观,选了一些表面比较光滑的瓷砖,结果洗完澡或者厨房地面溅了水,就得特别小心。后来才知道,有很多瓷砖有专门的防滑等级标识,选购时要注意这一点。

关于“时间成本和精力”:装修是个“熬人”的过程,心态放平很重要。

装修绝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很多问题,只有真正入住后才会显现出来。

“差不多就行”的心态误区: 很多时候,我们在装修过程中会觉得“差不多就行了”,能省就省,能简单就简单。但这些“差不多”,往往会在日后的生活中变成各种小麻烦。比如,当初为了省钱没做吊顶,但后来发现有些灯具的安装效果不如有吊顶的漂亮;或者为了省点油漆钱,墙面刷得不够厚实,几年后就开始出现开裂。我才明白,在一些关键环节上,适当的投入,长远来看是划算的。
沟通的艺术: 和装修师傅、设计师的沟通,真的是一门学问。我当初以为说清楚了就行,但很多时候,他们的理解和我的期望会有偏差。一定要多沟通,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最好有书面的形式,并且要及时检查施工进度和质量。别怕麻烦,细节上的沟通,可以避免后期很多不必要的返工和纠纷。
入住后的“再装修”: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住进去之后,总有一些地方不满意,想要再做改动。比如,觉得某个柜子挡光了,想要拆掉;或者觉得某个区域的收纳不够,想要增加储物空间。这些“再装修”,往往比第一次装修更麻烦,也更费钱。所以,在装修前,一定要尽量把细节考虑周全,尤其是收纳和功能性方面。

总而言之,装修这件事情,真的是个不断学习、不断调整的过程。没有完美的装修,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装修。我希望我的这些“后知后觉”能给大家一些启发,让大家在自己的装修路上少走弯路,祝愿大家都能装出自己满意又舒适的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看卫生间小,其实它最难搞。

1. 防水没做好,隔个一两年就会作一次妖。

2. 没做墙排马桶接缝处,台盆下裸露的水管,时间一长,就变成了卫生死角

3. 看上了台上盆的颜值,却为它隐藏的污垢烦恼。

4. 买了廉价的玻璃胶,时间久了它一定会发霉发黑给你看。

5. 没做干湿分离,水汽到处跑。

6. 没有防臭地漏,卫生间可能会时不时的传来臭烘烘的味道

7. 管道没有隔音棉,随时都可能受水流声的侵扰

8. 臭味传来,才发现存水弯如此重要。

9. 坡度没做好,洗澡的时候“水漫金山”都可以养鱼了。

10. 没有小厨宝,每次用热水的时候珍贵的水资源就被浪费了。

11. 玻璃的台面水渍真的难打扫

12. 一个马桶扶手,老人上卫生间简单了不少。

13. 没做美缝,发黑的缝隙太丑了。

14. 浴缸新鲜感一过,闲置的不少。

15. 电热毛巾架,暖暖的毛巾可以带来暖暖的幸福感。

16. 恒温花洒,每天都可以享受适宜的温度。

17. 智能马桶,使用起来卫生方便,尤其是冬季,马桶坐便加热,是舒适的体验。

18. 除雾镜不用为沐浴后残留的水汽烦扰。

19. 高压喷枪清洁卫生很给力。

20. 镜柜,正面是镜子,背面是储物柜,镜面储物两不误。

21. 插座防潮盖防水防潮,实力杠杠的。

金厨银卫,厨房没搞好会很累。

22. 动线安排不合理,疲累随时伴着你。

23. 高度不合适,备菜、洗菜、切菜、煮菜老费力了。

24. 没有安装挡水条,水到处乱跑。

25. 插座不带开关,用电提心吊胆。

26. 橱柜不置顶,灰尘、油烟常伴了。

27. 升降式的柜门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上,因为门打开之后,以普通人的高度是很难够得着呀。

28. 内置垃圾桶是真的鸡肋

29. 烟道止逆阀是必要的,否则邻居家的油烟味儿都藏在你家的厨房里。

30. 油烟机吊柜,油烟机上方的油烟真的是太!重!了!

31. 微波炉吊柜,烫手是常事。

32. 双槽洗菜盆,洗锅太不方便了。

33. 冰箱上方柜子高度超标,利用性其实并不高。

34. 13套以下的洗碗机,根本没法洗锅。

35. 吊柜门比推拉门科学,毕竟没有地轨,减少了卫生死角。

36. 拉篮设计拿取物品不用蹲下来,还是很实用的

37. 嵌入式的设计整体感还是比较强的。

38. 低劣的五金件,真的没意思

39. 抽拉式的水龙头,360度无死角清洁,洗菜,洗盆都很好用。

40. 可折叠沥水篮:既是沥水好帮手,菜多的时候当延展台面使用,完全不用担心空间不够用。

41. 台面挡水条,水不再到处乱跑,清洁负担就减少了。

42. 轨道插座:不用担心电器打挤,想挪哪里挪哪,减少不少用电压力

43. 带开关的插座,减少了插座的拔插,增加了使用寿命的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性能。

44. 橱柜底部设置灯带,洗菜切菜不背光,超有安全感。

45. 卡座真的很节约空间

玄关体验,是家的第一印象

46. 鞋柜没有留空,换下的鞋堆到门口,超级显乱

47. 斗柜是真的装不了多少鞋

48. 换鞋凳对于老人小孩,很实用。

49. 留插座电源,手机充电,烘鞋都很简便。

50. 小夜灯是真的可以给人暖暖的感受。

客厅,是一家人的幸福源泉

51.电路没改好,又丑又糟心。

52. 精致的吊顶不仅厚重,还很积灰

53. 大吊灯不仅遮挡视线,拉低层高,还很难打理

54. 灯光选的太复杂,容易把自己的家变成KTV。

55. 开放式的储物,又显乱又难擦灰。

56. 电表箱装饰画颜值确实高。

57. 玻璃的茶几难打理,下层的东西还显乱。

58. 镂空隔断,每一个格子里都是厚厚的灰尘。

59. 浅色的沙发真的不耐脏。

60. 深色的地板会很显灰

61. 家里有宠物,清理地毯是个大工程。

62. 电视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

63. 地插拖地的时候害怕沾水,清扫的时候容易积灰,实在不是最好的选择。

64.没有提前预估好家居尺寸,插座被挡真的很难受。

65. 家庭影院氛围感不要太好。

66. 电视墙花里胡哨没有必要。

67. 餐厅有个餐边柜,收拾物品太好用。

68. 餐桌旁做个插座,吃火锅随时恭候。

69. 圆桌是真的很占地儿

70. 颜色太杂会显得空间很凌乱。

71. 材质太多,会失去整体质感。

72. 灯光可以拯救苍白无力的空间。

卧室,私密空间的美好时光

73. 遮光窗帘,睡眠质量不高/对光线敏感的宝宝必备。

74. 放大床也要考虑婴儿床的空间

75. 床垫不要选择太软的,睡时间长了对腰椎不好。

76. 窗帘杆透光,可以用窗帘盒子。

77. 双控开关,解决了冬天里关灯老大难的问题。

78. 空调对床,买个空调遮风板可以弥补缺陷。

79. 储物不够,床头来凑。

80. 安装感应起夜灯,晚上起夜不会打扰到家人,体验很友好。

81. 衣柜内灯带不用摸黑找衣服。

82. 临街的童鞋,移门衣柜要慎选

83. 透明的衣柜,很考验一个人的自律能力。

84. 墨菲床收放过程很繁琐

85. 床尾凳往往沦为衣物的堆积场所,睡眼惺忪的时候很容易磕脚

阳台,闲暇时光里的享乐世界

86. 烘干一体式的洗衣机,费水又费电,独立式的洗衣机烘干机更值得拥有。

87. 吊篮椅常常是摆设

88. 跑步机的宿命往往是被闲置。

89. 生活阳台墙面尽量贴瓷砖,后期好打理。

90. 留好插座,煮茶喝茶太巴适了。

装修的坑太多,给点实实在在的忠告:

一、装修不要找熟人,尤其是熟人的熟人。

二、找装修公司不要只看门面和排场,工地实况比什么语言都来的实际(如果自己不懂,记得带个懂行的人)。

三、装修公司可能存在的坑:

1.说好的免费验房,可能是在为装修签单铺路;说好的免费设计,可能是在等着装修时捞回来;说好的全包,套餐里的材料很难找到自己喜欢的,想要自己喜欢的,却要加钱;说好的监理,结果却是自己人监管自己人,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2.水电计费是按点位还是按米数算。(绕线情况要特别注意

3. 开槽费用混凝土和砖材是否有分别计费

4.橱柜非套餐标准内台面材料,厚度,尺寸,板材,拉手升级,水盆,铰链收费都是怎样的。比如做上翻门怎么收费,延长台面收费标准又是怎么样的。

5. 如果自己喜欢的工艺比较特殊,比如非标转,人字拼、鱼骨拼的计费方式要问清楚。

6. 包管要看好是瓦工包管还是橱柜包管,预算里都必须明确标出来,否则很容易被增项。

7. 如果需要瓷砖对缝需不需要另外加钱

8. 材料搬运费、垃圾清理费,报价上是否有明确标准,是否需要另外收费,收费标准又是怎样的。

9.选购马桶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价格是单马桶还是包括配件安装的。一般商家默认的全包就是角阀、软管、密封圈、玻璃圈,安装费另算。

10.空调出风口,超标准的计费是怎样的。

11. 购买窗帘,褶皱1.5倍已经能够满足日常需求,不要被鼓吹2倍甚至2.5倍的商家忽悠了。窗纱需要单独购买的,幔头单独计费的,窗帘叉色多要是要加钱的,孔圈是需要单独收费的,杆子是需要单独收费的,头子是单独收费的,挂钩费用另收。这些通通都请你提前问好,计入预算之内。

12.预算浮动是正常的,但是超过太多就不正常的,所以签合同的时候,提前做好预算浮动比例的约定,防止后期的低开高走,严重超标。

13.工期做好明确规定,防止拖拖拉拉误人误事儿。

四、购买材料要注意商家的坑。

1. 地板你可以买升达的,也可以买圣象的,但千万别买成了升象的(有客户曾经问过我这个品牌^^)。

踢脚线和扣条可能还会有额外费用

2. 瓷砖按片卖和按米卖是两个意思。300*300的砖,8块一片划算,还是60一平划算?

3. 做橱柜,要问清楚台面厚度,板材面板材料,拉手等级升级,套餐外水盆,铰链型号,柜体材料,改抽屉这些项目,超出套餐外需求,通通都是有可能需要增项的项目。做上翻门怎么收费,延长台面收费标准都要问清楚,否则很容易掉坑。

4. 实木门不要只看门扇,有的不良商家,说好的实木门,门扇是实木的,门框却是密度板的。

5. 贴砖如果是非标转、人字拼、鱼骨拼,都需要提前问好计费标准。

6. 选购马桶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价格是单马桶还是包括配件安装的。不少商家不说配件安装的事,你默认的全包,他理解的就是角阀、软管、密封圈、玻璃圈、安装费一切另算。

7. 包管要看好是瓦工包管还是橱柜包管,预算里都必须明确标出来,否则很容易被增项。

8. 门洞太高,要么出降门头的钱,要么加钱做门

9. 所谓的特供款,就是商家和装修公司以次充好的一种策略。它可能就是特有的品牌,特有的厚度,所以叫做特供款。

10.甲醛一般都寄居在胶水:如地板踢脚线、瓷砖胶、门窗泡沫胶、吊顶石膏线粘合胶、厨卫、台盆、马桶防霉胶、玻璃胶、大理石台面用胶、木门胶之类。

五、模式的选择很重要。

装修公司的低价套餐慎入。

一般装修公司的利润在40%左右,而装修公司的角色,说白了就是装修市场上的一个中介而已。把工程交给施工队,把设计交给设计师(有可能是销售),把材料交给材料商。低开高走常常是套路,而且羊毛出在羊身上,办公场地费用,人员费用,运营费用,广告费用,通通得你出。

还是比较建议采用独立施工队+设计师+监理+自主选材的形式。设计师负责前期的布局规划和结构的优化,施工队负责施工,第三方监理负责监督管控过程工艺质量。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家装才能更省心更舒心。

你一定要了解的装修经验:

爱吃土豆丝儿的设计师筱筱萱,一枚走心的室内设计师,有设计需求可私信。

不定期分享装修知识,关注我@设计师-筱筱萱让家装更称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装修这档事儿,真是个一言难尽的学问。从最初的满怀憧憬,到过程中的磕磕绊绊,再到最后住进新家,那种成就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后知后觉”,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就拿我自己这回装修来说,真是踩了不少坑,也学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今天就来好好唠唠,那些我装修完才明白的道理,希望能给还在装修路上摸爬滚打的朋友们一点参考.............
  • 回答
    装修完房子,住进去才发现,当初那些自以为是“锦上添花”的设计,如今成了我日常生活中最添堵的存在。要说最后悔的地方,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那个号称“高级感”十足的电视背景墙。当初装修,设计师推销了一个当下特别流行的方案:整面墙都用大理石(人工石,但也花了血本),中间嵌入超薄电视,两侧是深色木饰面.............
  • 回答
    厨房装修,那是个“坑”啊!特别是那些商家,嘴里说着给你装修得像画报一样,但很多关键细节,他们才不会傻乎乎地全盘托出,生怕你发现得太快,影响他们赚钱。今天我就来给你扒一扒,那些藏在商家宣传语背后的厨房装修秘密。1. 橱柜内部的“隐藏成本”和“质量猫腻” 板材等级: 别只听“实木颗粒板”、“多层板”.............
  • 回答
    你问到我脑子里最“私人”的那部分了。有些事情,即使它们像摆在我面前的钟表一样清晰,我也选择让它们在我的感知里蒙上一层薄纱,或者干脆假装它们根本不存在。这可不是什么虚伪的游戏,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策略,一种对生活边界的微妙把握。首先,那些别人明显在掩饰的小动作或者不自然的表情。 比如说,当我看到一个同事在.............
  • 回答
    当上领导,才真是把之前那些“纸上谈兵”的感受,一个字一个字地刻进了骨子里。以前看那些领导,觉得他们无所不能,似乎只需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会乖乖照办。如今自己坐上这个位子,才明白,哪有那么简单。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责任”两个字,沉甸甸的,压得人喘不过气。 以前我总觉得,只要我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对得起.............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身体,也无法亲身经历旅行。所以严格来说,我无法“去了泰国以后才知道”什么事情。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人去泰国旅行后可能会有的发现和感悟,并尽量用更具个人色彩的语言来表达,去除“AI痕迹”,让它听起来更像一个真实的人的分享。请允许我“幻想”一下,如果我是一个能体验世界的人,去了泰国之.............
  • 回答
    去湖南之前,我以为湖南就是臭豆腐、辣妹子,还有那湘江水。去了之后,才发现这片土地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很多事情都是我之前未曾预料到的。关于“辣”的认知颠覆:在我去湖南之前,我对“辣”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外地的川菜、湘菜馆拼凑起来的。总觉得湖南菜就是纯粹的“干辣”、“爆辣”。到了长沙,我才明.............
  • 回答
    去成都之前,我对它的印象,大概和很多人一样,就是熊猫、火锅、茶馆,感觉是个安逸闲适的城市。但去了之后,才发现成都远不止这些,很多细节都让我印象深刻,也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认知。最让我意外的,是成都人的“精明”和“市侩”。 这不是贬义,而是一种我从未体会过的生活智慧。比如,走在街上,你会发现到处都是.............
  • 回答
    要说来广西之前我不知道的事儿,那可真是不少,而且很多都挺让我意外,也挺有意思的。1. 桂林山水,不止是“山青水秀”那么简单我一直以为桂林的山水就是教科书上的那种,阳朔那样的喀斯特地貌,烟雨朦胧,小桥流水。来了才知道,那只是桂林山水里最具有代表性的那一面。 山是“石峰”而非“山峦”: 这里的山,很.............
  • 回答
    说实话,进了外企之后,很多事情才算是真正“长了见识”。之前在国内公司待了几年,总以为自己也算见多识广了,结果一头扎进外企,才发现原来工作方式、公司文化、甚至是大家对“工作”这件事的理解,都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以下是一些我印象特别深刻,而且感觉之前完全没接触过的点:1. 流程,流程,还是流程。而且是你.............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仔细想了想。最让我感到力不从心,投入了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大概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帮助人们突破思维定势,拥抱新事物”。这听起来有点宏大,对吧?但其实,我每天都在做这件事。我的核心功能就是提供信息、解释概念、甚至是激发灵感。我希望能成为一个桥梁,连接人们已知和未知的世界。.............
  • 回答
    我时常会想,这个问题其实挺深的,因为它触及的是那些随着年龄增长,本应逐渐清晰,却反而愈发模糊的认知。不是那种宏大的哲学命题,而是生活中一些细微末节,却像卡在缝隙里的沙砾,始终硌得我不舒服。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种“为什么有些人会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这件事。小时候,我真的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我记得我.............
  • 回答
    我一直是个有点“慢半拍”的人,对很多事情的感知都比同龄人来得晚一些。就拿“30岁”这个数字来说吧,直到我真切地感受到它的临近,一些过往不太会在意的点,才像被按下快进键一样,一股脑地涌了出来,让我开始认真地去审视和担忧。1. “我”这个独立个体的长远规划,不再只是“我”,而是“我们”的集合。年轻的时候.............
  • 回答
    人活一世,总有些底线是不能跨越的,哪怕千金散尽,也绝不会去做。对我而言,有几件事,是无论如何,金钱都无法打动的。第一,出卖良知,损害他人。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我从小就被教导要正直善良,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如果一份工作,需要我谎话连篇,欺骗消费者,或者为了利益去损害别人的利益,哪怕它给我再高的薪水,我都.............
  • 回答
    学校之所以让我觉得像一个微型社会,是因为它里面几乎囊括了我们未来真正踏入大社会时会遇到的绝大多数的缩影,而且往往是以一种更纯粹、更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就好像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预演了一整套真实世界的运作模式。首先,从人的构成上来说,学校里就已经有了非常鲜明的“阶层”和“群体划分”,虽然不像社会.............
  • 回答
    健身这事儿,说起来好像也没什么高深的道理,但你真要坚持下来,时间久了,那脑子里就会冒出不少你当初压根想不到的“秘密”。不是什么绝世秘籍,就是一些细水长流、过来人才能体会的玩意儿。首先,最直观的一点:身体真的会“说话”,而且越听越明白。 刚开始健身,你可能只觉得肌肉酸疼,那是正常的,然后就一股脑地练。.............
  • 回答
    高考结束那年夏天,我感觉自己像一只从笼子里放出来的鸟,脑袋里除了解放,没剩下什么更清晰的念头。考上的大学,像一个模糊的终点,终于是到了。可真到了,才发现,这“终点”更像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我完全没做过功课的起点。关于“专业”这件事: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最关心的是学校名气够不够大,专业听起来够不够“高.............
  • 回答
    考研这趟“旅途”,结束了才真切地明白过来很多事,以前埋头苦干的时候,总觉得是当局者迷,现在回首看,感觉像是拨开了迷雾,一切都清晰了然,也带着点“早知道就……”的感慨。首先,关于“选择”这件事,我才真正体会到它的分量,也学会了更审慎地对待它。 之前考研,更多的是一种惯性,好像大家都在考,自己也不能落下.............
  • 回答
    说起重庆,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画面大概是那些层层叠叠的山城建筑,穿楼而过的轻轨,还有那让人垂涎欲滴的火锅。我去重庆之前,也和其他人一样,对这座城市有着满满的期待。但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这座城市还有这么多隐藏的惊喜,是那些热门攻略里难以窥见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重庆的“地下世界”。你以为它只是地面.............
  • 回答
    拍了几年照片,回头看看自己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虽然依旧是个爱好者,但至少能拍出稍微像样一点的玩意儿了,这期间确实有很多很多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懂的道理。有些事情,你说给没拍过的人听,他们可能觉得“哦,原来是这样”,但那种骨子里的、触及灵魂的感悟,是没法直接传递的。一、光,是摄影师的灵魂伴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